--

--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國定殺戮日


2013年的《國定殺戮日》(The Purge),直至日前,我才有緣一窺其貌。果然,這部能以低成本製作之姿,讓人大跌眼鏡,賺回超倍的票房成績,不是沒道理的。第二部《國定殺戮日:無法無天》(The Purge: Anarchy)也已上映。

這是一則諷刺時弊的寓言故事。時間設定在近未來,美國施行“國定殺戮日”之後,民生、經濟等社會條件,近乎完美。“殺戮日”定義在於,其中十二小時的夜晚,讓民衆釋放一年纍積起來的憤怒(與激情),任何犯罪活動(除了國家領導人物可赦免),如以四級以下的武器謀殺(我很好奇何爲“四級以下的武器”),皆屬合法,而警察、醫院、消防局等國安部門,都不會在這期間施予援手。乍聽之下,很刺激,亦很變態。可是根據“資深社會學家”所說,“殺戮日”可“名正言順”的消除社會垃圾,減低國家不必要的開銷,促進民衆健康。


《國定殺戮日》故事簡單,敘述薩汀一家四口,原本可安心度過這十二小時的生活,因小兒子的惻隱之心,打開防盜(還是防暴?)系統,讓一位遭人追殺的公民進屋躲避之後,開始崩毀,也讓他們首次親身體驗“國定殺戮日”的恐懼。

本片片長雖短(僅85分鐘),可帶出的訊息,卻非常的多。人性的弱點在這一家四口的身體力行之下一覽無遺,如代表善良的小兒子;代表純真的女兒;爲了保護家人,從原本的鐵石心腸直至後來醒悟,并誓死不向邪惡屈服的男主人公;還有最後起著關鍵角色的女主人。編劇善用各個角色,融會貫通,讓影片形成一幅會移動的浮世繪縮影。


影片精巧設計的氛圍營造,亦讓觀衆的心七懸八下,祈禱這一家人在邪惡逼迫之下,得以安然度過。其中男主人詹姆士與外侵者頭領隔著厚重門扇對峙的情形,可謂經典。一邊代表一時忘了自我,向惡魔屈服的守護天使;而另一邊則是藉上帝之名,“懲奸除惡”,造福人群的假衛道人士。尤其後者,殺人之時,還會誦念經文,諷刺味甚濃(活該他最終遭全片制服誘惑的小女兒數槍轟斃,大快人心)。

結局真是神來一筆。薩汀一家在鄰居幫助下,終擺脫入侵者的糾纏。可是,鄰居肯伸出援手,竟有私心,而原因更是超級無敵的諷刺。還好,小兒救下的流浪者,最終成了這家人的終極救星,宣揚好心終歸有好報的正面訊息。


總括而言,“國定殺戮日”能夠讓民衆宣泄内心的邪惡,洗滌心靈,十二小時的殺戮之後,又是一條好漢;《國定殺戮日》一片,則成功洗滌我内心的暴力種子,雖説我平時總愛想些折斷人家脖子或四肢的變態行爲,可透過多看這類片子,人才不會變壞。

看完《國定殺戮日》,我下定決心:自此不再進入電影院觀賞近年汎濫的YA科幻冒險電影,如《分歧者》《記憶傳承人:極樂謊言》《移動迷宮》《暮光之城》等(不包括《飢餓游戲》,因爲我覺得這系列拍的還可以)。《國定殺戮日》在父母陪同下,向孩子灌輸影片背後的涵義,比放心讓孩子獨自觀賞YA科幻冒險類型電影來得更具教育意義。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忐忑


鬼片或驚悚片,我看不多(這話看似玩笑,其實認真的)。尤其近年流行以偽紀錄片形式拍攝的,較有印象的僅得幾部:《死亡直播》(Quarantine),拍到濫的《鬼入境》(Paranormal Activity)系列……至於這類型電影的開山鼻祖《厄夜叢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我至今仍無緣一窺。

這部《忐忑》(As Above, So Below),同樣是偽紀錄片形式的驚悚片,可卻給我有別於一般的好感。故事以城市怪譚爲藍本,加入一些有點驚嚇效果,最終卻感人肺腑的前因後果爲主調,可説是這類型電影的奇葩——至少,它交待了電影中的實拍影片如何保留并流傳,不像其他的,人都死光光,影片卻莫名其妙地“午夜凶鈴”。

女主角的角色設定,是一位考古學家、探險家,由此可見她的精神狀態,是一等一的强。片頭一場地底鬼門關邊走一回,能夠看見她多麽有guts,甚至比一些男人有balls。於是,一般鬼片/驚悚片喜歡用的、讓人聽到想揍人或乾脆自殺算了的女性尖叫聲、歇斯底裏的呻吟、啜泣、嘶吼,這部《忐忑》完全免疫。單就這點就值得給它多多likes。接近片末時,更可看見她爲了真愛,不惜一切走上回頭路,更提著攝影機直接砸向那些魑魅魍魎的面部,“擋我者死,死了再死”。雖說只有一兩幕,可其他同類型電影中,這種反抗情節真的少之又少。


《忐忑》要帶出的訊息,其實是“心魔”。一行六人進入巴黎地下墓穴,身邊不時出現一些與結局有跡可循的物件,如電話;而尋獲那顆所謂的寶石時,亦等同掀開了潘朵拉之盒,前頭等著他們的,是更艱苦的命運及旅程。可是,這“魔盒”是否只會帶來不祥的命運?懸著的吊索、骷髏堆下的小孩、焚燒汽車内的男孩……都是每個人心中放不下的過往,令他們產生“幻覺”(套句Leon説的話:一切都是幻覺!我們要克服它!!)。


《忐忑》唯一讓我不很滿意的,就是其中幾位的死法。如前段所述,身旁出現的物件,都與心魔有關,第一位死去的蘇希,可看做是放不下兩年前逝去的友人;響導巴仔是因爲汽車内的男生(死法很詭異);至於攝影師班吉,就真的有點莫名了。難道是因爲他前往夜總會尋人時,對在門口遇見的那位小姐一見鍾情,導致後來的可悲下場?這點説不過去。


曾經,電玩《古墓奇兵》(Tomb Raider)中乳搖懾人的女主角蘿拉·卡芙特,因爲電影版找來安潔莉娜·裘莉飾演而讓我失望至今(不是說她演技不好,我就是不喜歡她飾演這類角色,粉碎了我的意淫);可《忐忑》的史嘉蕾,讓我對其的好感,與2013年重啓的《古墓奇兵》中的女探險家劃上等號(新版的蘿拉,沒有誇張的大胸脯,正常多了)。


題外話:17世紀初,巴黎迅速發展,人口激增,墓地因而短缺。法王路易十六動用人力將遺骸遷移至巴黎舊時地下采石場。前後耗費十二年,終將六百萬具骨骸移放地下墓穴——部分骨骸甚至已有超過一千二百年的歷史。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人開始直接將逝者葬於地下墓穴,直至1860年。綿延巴黎地底的墓穴迷宮和坑道有將近三百公里,長度驚人,然而對外開放的卻只有約莫1.6公里。絕大部分因爲太過危險而封鎖,這些禁區反而成爲都市探險家的秘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