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要做個啰嗦的開場白——本人未必是史蒂芬·金頭號死忠書迷,他卻是本人追捧的頭號作者,目前收藏了四十五本著作(數量不斷攀升中),所以,二〇一七年有兩部作品改編電影上映,可是前所未有的興奮,以及期待。尤其是耗費三十三年時間精力撰寫而成的《黑塔》(The Dark Tower),不僅對作者意義重大,對書迷更是非凡。
電影故事以第一集《最後的槍客》(The Gunslinger)中正邪雙方羅蘭·德斯欽及宿敵黑衣人華特,加上小男孩傑克·錢伯斯三人為主,再挾取一些分散於第二、第六和第七集的零碎故事情節拼湊而成。於我而言,它改得非常失敗。單單一小時卅五分的片長,根本無法說好一個完整故事,包括沒法清楚交待中世界、末世界、楔石世界的意義,這些設定並非一兩句對白就能讓觀眾明瞭的——你看《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電影每一集片長超過三小時近四小時,長歸長,卻沒人在意;大製作就是要盡量忠於原著,去蕪存菁,把值得影像化的情節呈現出來,讓觀眾看了還會有興致去找書來重溫一遍(再下結論說電影比較好看)。
作為金爺的死忠讀者,筆者亦曾觀賞多部改編自其筆下的電影,老實說,並非部部精彩,素質良莠不齊。有些故事甚至亂改一通,背離原著精神不打緊,處理得不好才是重罪。筆者認為合格的片單,屈指數來僅只少量,包括小說處女作《魔女嘉莉》(一九七六年版)(Carrie)、《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迷霧驚魂》(The Mist)、《戰慄遊戲》(Misery)、《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等,而其中最為人知、獲影迷最高讚譽的,又屬《刺激1995》《綠色奇蹟》和《迷霧驚魂》三部。
故事老套不打緊,一旦導演、剪輯都處理得不好,絕對是電影致命傷。欲藉助演員的明星光環來轉移觀眾注意也好,或是替電影畫龍點睛之效,本片亦顯得欲振乏力。曾在《玩命關頭8》(The Fate of the Furious)中演出的史考特·伊斯威特,是本片男主角,頂著父親克林特·伊斯威特的光環(及壓力),他的星途暫不見明亮得很,至今並沒一齣代表作(當然,他出道很遲,首部電影也是二〇〇六年的片);演得再如何努力,這齣《盜速飛車》自然也沒法替他的演藝履歷表增光。而長得靚麗的女主角安娜·德·哈瑪絲,曾兩度跟基努·李維合作(包括去年極度爛片《惡夜殺機·Exposed》),在《盜速飛車》中被惡人俘虜為人質,結果竟成就整個偷盜計劃裡應外合的機緣。只是,仍要怪編劇,沒頭沒腦沒鋪陳地給她一個這樣的轉折,白白浪費。
故事非常簡單,但我認為,一部好電影,基礎就建立在一則好故事上,當然,還要有懂得說故事的導演。提到說故事,盧貝松過去的電影絕對能給觀眾信譽保證——《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終極追殺令》(Leon: The Professional)、《露西》(Lucy)等片,都是他履歷表上幾筆輝煌的記錄。而給好萊塢不停轟炸的本地觀眾,看著盧貝松作品時,必能發現整體會跟純好萊塢電影有些難以明說、僅能意會的差別(好啦,是我知識有限,無法說明);這是它的奇妙之處。漂洋過海兩岸同時發展的盧貝松,絕對熟悉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模式、觀眾想看的元素,再融合本身故鄉法國(歐洲)少許的意識流形態,呈現出這等“歐美拼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