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看第一集《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時,沒抱太大期望。畢竟一隻CGI熊為主角的戲,怎麼看都是針對較低年齡層觀眾的合家歡電影,只是沒想到,看著看著,竟被這隻憨態可掬的小熊吸引,還有溫馨感人的英式幽默故事,在童話包裝下探討“家”的意義,意外地好看。到了第二集《柏靈頓熊熊出任務》(Paddington
2),也沒陷入續集魔咒,節奏依舊明快,反派休·格蘭特亦完美詮釋“壞壞惹人愛”的典範。
第三集《柏靈頓:熊熊去秘魯》(Paddington
in Peru)裡,這隻熊依然沒令人失望。這次,牠帶著布朗一家人,回到他出生的地方秘魯,展開一場充滿冒險的尋根之旅。
這系列電影有個有趣設定,就是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接受這隻會說話的熊,沒人大驚小怪,也沒動物保護協會或科學家跳出來抓牠去研究。這設定令整個故事維持純粹的童話色彩,觀眾可以拋下現實的理性邏輯,投入這趟奇幻旅程。
《熊熊去秘魯》比起前兩集的格局更大,場景更壯闊,從熱帶雨林到亞馬遜河,從古老遺跡到神秘森林,視覺效果賞心悅目。當然,作為合家歡電影,動作場面也不會太刺激,趣味橫生的冒險也帶著滑稽。
電影核心依舊是探討“家與歸屬”,Family。這趟秘魯之旅,對柏靈頓來說,是回到自己的根源,尋找跟親人的聯繫;另一方面,反派杭特船長(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展現的,則是“家庭羈絆”。一個是離家許久的孩子,回到故鄉想找到自己的定位(雖然有些被動,是無心插柳);後者則是被原生家庭束縛,心中對寶藏一直帶著不甘和遺憾。兩相對比,觀眾可以思考“家”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為柏靈頓配音的班·維蕭,那帶著純真、溫暖又有點天真的語調,讓這隻小熊魅力不減。至於真人角色,最出色的非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莫屬。他飾演的杭特船長,初登場時風度翩翩,瀟灑神秘,結果在航行途中遇到數代祖先的幽魂,代代相傳對尋找黃金城下落的貪婪所吞噬,最後又因對女兒的愛而克服心魔,回到正道。如此這般的角色轉變,令杭特這壞蛋有了層次,沒那麼扁平。
此外,懸疑元素也增添不少觀影樂趣。除了檯面上的反派杭特船長,編導也埋下真正幕後黑手的伏筆,並在片末的高潮戲來個反轉。雖然對看戲成精的我來說,這反轉很好猜,但對孩童觀眾而言,應是一次驚喜,讓他們體會故事敘述的魅力。
總括而言,《柏靈頓:熊熊去秘魯》保持著這系列一貫以來的幽默、溫馨,以及正能量,也在尋根和原生家庭的主題上,帶出共鳴。若跟同樣探討“Family”的另一部CGI電影《音速小子3》(Sonic the Hedgehog 3)相比,雖然後者動作場面更多,但整體來看,我還是覺得柏靈頓超前索尼克不只一個馬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