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演員表現,電影是好看的。曾是港劇當紅女角的宣萱,久未見其蹤,如今不僅口操一嘴標準華語,英語也流利得令人敬佩,由她敲開電影的序幕,是像本人這種看她連續劇成長的一輩最華麗的歸來;狄龍嘛,則又是更前一代的巨星了,瞧他在跌打病患身上“毛手毛腳”,堪比“一代宗師”,如此角色設定再適合不過。還有因應片名《我來自紐約》(英文名The Kid from the Big Apple)的主角童星陳沁霖,海報上45度角側臉,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另一位童星李馨巧(《逆戰》《激戰》);見她從原本被寵壞的現代兒童,漸漸變得跟祖父狄龍關係融洽之後,也對此角色從原有的厭惡,軟化了……
當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MCU)現象成了如今超級英雄電影的賣座指標,DC也正式啟動DC擴展宇宙(DC
Extended Universe, DCEU),並於二〇一三年以《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打頭陣;目前上映中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是該宇宙系列第二部作品,上映至今,聽到、看到的評語毀譽參半乃正常,但身邊大多友人都沒入場看,即以一句“聽說是爛片”否定之,此行為實在不可取。
雖然片名先報出“蝙蝠俠”的名銜,但本人還是先來分享超人於我的感覺、對我的成長貢獻好了。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七年克里斯多福·李維飾演的《超人》(Superman)四部曲,是我首次接觸這位英雄的媒介。當時年齡尚小,除了羨慕他會飛,其他的,我都無動於衷;二〇〇六年當布萊恩·辛格拋下《X戰警:最後戰役》(X-Men: The Last Stand)跑去執導《超人再起》(Superman Returns),我還抱有少許的期待,期待能讓我正式喜歡上超人(畢竟布萊恩·辛格的執導功力有目共睹,少了他的《最後戰役》,簡直慘不忍睹),結果仍無法如願,我想,或許真如超人乃外星客,加上能力強到沒有人有的關係,難以令我產生同理心所致。
二〇〇五至二〇一二年,對DC漫迷甚至影迷來說,是幸福的,因為有諾蘭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三部曲。這經典系列作,於此無需贅述,只是相隔四年的時間,即要重啟一個全新的蝙蝠俠,而且還要超越經典,劇組以及飾演者班·艾佛列克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我身邊亦有幾位朋友,抱著“永遠沒有人能夠取代我心目中克里斯汀·貝爾的蝙蝠俠位置”心態,而拒絕入場看《正義曙光》。此外,大半年前當第一款蝙蝠俠造型釋出時,也有很多人唾棄、辱罵說蝙蝠俠怎麼這麼胖、這麼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