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最佳動保宣揚動作片《捍衛任務》(John
Wick)系列於二〇二三年把主角約翰·維克的故事敘述至一個段落後,電影設定的江湖背景,其實還有許多待挖掘的可能及空間。主創亦深知這道理,除了幾年前靜悄悄播映的前傳影集《刺客旅館》(The
Continental),如今還有這部延伸作《捍衛任務:復仇芭蕾》(From
the World of John Wick: Ballerina)。
說到動作,就不得不提影視改編。它最初是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兩部電影,分別改編自第九與第十八本小說的《神隱任務》和《永不回頭》(Never
Go Back)。許多書迷對阿湯哥的身形頗有微言——畢竟原著裡的李奇高達六尺五寸,體重近一百公斤,是那種走進酒吧就能憑著身形氣勢鎮壓全場的巨人,阿湯哥嘛……則比較精悍——但就電影本身而言,我覺得是合格,劇情緊湊,演員給力,該有的硬派風格也沒少。
《不可能的任務:最終清算》(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距上集《致命清算》(Dead
Reckoning)已相隔二年,原本安排隔年,也就是去年上映,唯延期至今,也沒聽說原因為何,但該來的終究會來,我自然也第一時間去探究上集被派發便當的伊爾莎到底是不是真的吃下了這難啃的便當,結果……唉!
《直到黎明》還令我想起另外兩部超讚的同類作品——《詭屋》(The
Cabin in the Woods)和經典重拍的《魔山》(The
Hills Have Eyes)。《直到黎明》故事性質跟《詭屋》大同小異,一樣是一夥後生仔,一樣是現實邏輯講不通的“遊戲化”設定,一樣是對恐怖的探討、試驗。而聯想到《魔山》,皆因受害者對一切的始作俑者展開反擊時,最終結果大快人心,直呼過癮,就跟《魔山》裡的結局一樣振奮!
最近才剛看完漫威新作《雷霆特攻隊*》(Thunderbolts*),一群魯蛇被招攬出任務,拯救世界。過沒幾天又看了蓋·瑞奇的《非紳士特攻隊》(The Ministry of Ungentlemanly Warfare),也是一群特戰隊員組隊搞破壞,乍看以為會是一場爽快俐落酣暢淋漓的蓋氏風格動作戲,結果⋯⋯得個悶字。
至於女主角瑪莉貝絲,身為政府幹員的她,受著法律的掣肘,很多時候明明知道正義該怎麼做,卻做不了。跟體制外的沃夫兄弟相比,她力不從心,最後選擇退出合作,不是因為膽怯,而是過不了自己的道德底線。我聯想到《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裡的羅賓,他離開警隊,因為悟透某些正義唯有在體制外才能達成。
好萊塢近幾年開始關注那些在幕後賣命翻滾的特技演員,我想,能夠激起大家對這群特技演員的關注,87North製片公司功不可沒。這家由大衛·雷奇和查德·史塔赫斯基兩位特技演員出身的從業員創辦的公司,拍電影之餘,也栽培特技新秀。他們的作品自然是以動作設計見長,故事則時而鬆散,時而精妙,代表作有《無名弒》(Nobody)、《子彈列車》(Bullet Train)、《特技玩家》(The Fall Guy),都是拳拳到肉,打得過癮,看得觀眾心花怒放。新作《狠狠爱》(Love
Hurts),依舊是拳腳及火藥味齊飛,故事方面則普普而已。
電玩改編電影是目前其中一類商業片正夯的模式。從《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古墓騎兵》(Tomb
Raider),到近年的《真人快打》(Mortal
Kombat)、《魔獸爭霸》(Warcraft),有的動作刺激,有的充滿奇想,還有《沉默之丘》(Silent
Hill)、《佛萊迪餐館之午夜驚魂》(Five
Nights at Freddy’s)這類驚慄恐怖,可謂精彩紛呈。雖然並非都是傑作或票房保證,但終究是一個電影劇本創意的來源。
這類型還有一條“閤家歡”走向,如《音速小子》(Sonic
the Hedgehog)系列、《超級瑪利歐兄弟電影版》(The
Super Mario Bros. Movie),大人小孩都能看個開心。你說劇情設定會很深刻麼?老實說,真的沒有。但票房好,評價也高。《MINECRAFT麥塊電影》(A Minecraft Movie),也走這路線。
有此一說:以對白交待一切,是電影創作最低端的推進故事手法。但看至最後,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字幕緩緩升起時,開始思考這部電影是好是壞時,想到這部電影存在的終極意義之後,我悟出一個道理——有些時候,一部電影真的不必刻意拐彎抹角讓人猜想戲裡的隱喻或訊息,也可以直接hit
to the point,製造笑梗引觀眾發笑之際,直接道出或呈現重點訊息。觀眾也許一時未能會意,但該訊息經已潛移默化地種在觀眾腦海或心中,假以時日,時機到了,就會發芽。
我不評論這部片好不好看,因為根本不重要。真正讓我感觸的,是傑克·布萊克。
記得二〇〇三年的《搖滾教室》(School
of Rock),他當時卅四歲,看起來像廿幾歲,臉龐身體圓鼓鼓,眼睛閃閃發光,渾身散發著搖滾魂,熱血澎湃,歌喉也讚。那是我第一次認識他,笑著看他用音樂教育頑皮學生,心想這為人師表真有趣。二十年過去,如今他五十六歲,額上皺紋藏不住,動作卻依舊浮誇,歌還是唱得投入,不知怎的,我有些感慨。
如此這般設定,立馬聯想到《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主角同樣是不斷死亡、學習、再出發的輪迴,只不過那邊是為了戰勝外星人,這邊則純粹是服從上級命令、維持社會階層的秩序。米奇依然有自我、有感情、有執念,看他每一次死去,死法又千奇百怪,當死得太滑稽荒謬時,會讓我忍俊不禁,嗤笑出聲。笑完以後,愧疚感油然而生:我一樣是把自身歡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道德淪喪之人!愧疚歸愧疚,我還是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