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內戰》於我,可分為兩種不同的觀影體驗,一是電影一上映,不帶任何MCU世界觀的包袱進場;二是上一部MCU《蟻人》(Ant-Man)至《英雄內戰》期間,依循其他影視作品如《神盾局特工》(Agents of S.H.I.E.L.D)、《卡特探員》(Agent Carter)、《潔西卡·瓊斯》(Jessica Jones)和《夜魔俠》(Daredevil)的播映時間,逐漸邁向英雄分化的註定事件發展。
看過的大多數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都以同盟國(蘇、美、英、中等國)為忠義的一方——立馬想到《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珍珠港》(Pearl Harbor)——而納粹是奸的自然不在話下,連帶把日本、義大利等最終戰敗國視為“反派”,大力撻伐之、消費之。歷史由勝者所撰,這是史學的不二法則。所以,《杉原千畝》的創作,是以人性的偉大為扶持主角的支撐點。戰亂之下,生死交關,要保持人性光明的一面,實屬不易,甚至被多個國家列為“不受歡迎的人”(即片名Persona non Grata原意)。電影中的衫原,好幾次也面臨躊躇不前、猶豫不決的境況,可他不管難民國籍為何,最終仍選擇拯救人命,可說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像我這種對職業殺手有百分百好奇與崇拜的影癡,在多年的電影灌輸下,心目中盜亦有道的殺手,不外乎是外形冷酷、表現專業,搭配以一顆有點暖意的心,比如《終極追殺令》(Leon the Professional)的李昂、《大叔》裡的泰植、《捍衛任務》(John Wick)的約翰·維克……李昂可以為了一個小女孩而選擇放棄自己一成不變的專業領域;泰植同樣為了一個小女孩的生命而選擇重出江湖;約翰·維克更“離譜”,為了一隻狗,選擇搗毀一整個犯罪集團。若以一句話來形容這幾位殺手角色——這個殺手不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