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經典的《七夜怪談》,戲裡遭遇詛咒者,要是未將本身詛咒於七日內轉嫁他人,那頭髮長長身手矯捷俐落的貞子就會用比《阿凡達》(Avatar)更犀利的3D技術,從你家電視機裡爬出,奪取你的賤命。這設定後來也曾在多部驚悚片中出現,印象較深的即有《靈病》(It Follows)、《真心話大冒險》(Truth or Dare)等,而《微笑》(Smile)也延用了此設定(直接大劇透)。
《蕭山克監獄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電影剛推出時,票房成績並不理想,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如今它已成為電影資料庫IMDb票選250大名片首位;跟酒經過歲月的磨煉或可成為佳釀一樣,一部電影至少值得十年時間,去證明本身是否經典。《蕭山克監獄的救贖》五年後,導演法蘭克戴瑞邦再端出另一佳作——《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
從二〇〇八年《鋼鐵人》(Iron Man)開始,漫威影業循序漸進地打造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MCU),建立本身超英雄漫改電影王朝。近十五載以來,“漫威出品,就是必看”,是大多影迷心中不成文的規定。二〇一九年漫威以《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完結了“無限紀元”(MCU首三個階段),第四階段也正式展開。唯個人覺得幾部作品如《黑寡婦》(Black Widow)、《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雷神索爾:愛與雷霆》(Thor: Love and Thunder)在故事情節構思上疲態盡露,故今只抱著平常心觀賞《黑豹2:瓦干達萬歲》(Black Panther: Wakanda Forever)。
不知不覺,小小兵初次會見世人的《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已是二〇一〇年的事。相信當年誰都料想不到,僅作為配角的小小兵,魅力竟遠超反英雄主角格魯,還成了照明娛樂的“黃字招牌”,整個二〇一〇年代為它帶來多少的授權周邊商品收入。目前,撇除在電視播映的短篇劇集,照明娛樂共推出三部《神偷奶爸》,二〇一五年也製作了前傳兼外傳《小小兵》(Minions)獨立電影。《小小兵2:格魯的崛起》(Minions: The Rise of Gru)除了是《小小兵》的續作,更是《神偷奶爸》的“正宗”前傳。
二〇〇一至二〇〇三年的奇幻史詩鉅作《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風靡了全球影迷,也讓導演彼得·傑克森享譽全球。三部曲電影超長的篇幅(導剪版更是在各別原有三小時左右的片長增加近一小時),以及略嫌冗贅的敘事方式,不僅未嚇跑觀眾,還成為影史奇幻經典。此手法實則是刻意為之,有著漸漸鋪陳兼醞釀情緒之功效,直至片末的決戰時刻,才一鼓作氣宣洩出來,讓人獲得至高的觀影樂趣及享受。
十餘年後,彼得·傑克森再將前傳《哈比人》(The Hobbit)改編拍成三部曲電影,然而原著篇幅本就沒《魔戒》長,電影卻硬要以三部曲呈現,雖然編劇團隊讓精靈勒苟拉斯“歸隊”,原創的女精靈陶烈兒亦形塑得魅力十足,然始終掩藏不住二部曲《荒谷惡龍》(The Desolation of Smaug)和三部曲《五軍之戰》(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內容的空洞,為這中土世界奇幻故事留下少許缺陷。
又一個十年過去的現在,亞馬遜帶來這部史上最巨額投資成本的影集《魔戒:力量之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ings of Power),邀看過電影版的觀眾再次回到中土世界的同時,也向新觀眾介紹這塊栽培多位傳奇英雄及浴血戰役發生之大陸。
閃避球算是較少數人懂的運動項目,要不是先看過好萊塢電影《鐵男躲避球》(Dodgeball: A True
Underdog Story),《深宵閃避球》就會是我初聞這類運動的管道。《深宵閃避球》人物眾多,尤其粉青隊的七位憤青少女隊員,背後各有各的原因,才造成她們被社會大眾排擠的結果。唯獨善良的楊琦不放棄她們,雖沒法順利替她們解決問題,但至少為她們爭取到這座體育館,供她們在午夜時分前來“自學”。所謂“神助自助者”,當他人的善意不獲珍惜,自己仍冥頑不靈,未嘗試先放棄,那也怨不得人;這就是七位粉青起初的態度,直至劉志聰的到來,才陰錯陽差地逐漸敲開她們的心防。
習慣看恐怖片的朋友,有時候一定會因編劇刻意地設下續集伏筆而感到不忿——明明主角使盡渾身解數,好不容易擊敗惡魔鬼怪,然而電影最末幾秒鐘卻來個惡魔復活,甚至來個逆轉勝,主角之前做的一切努力皆白費。遇見這類手法時,雖然過程賞心悅目,但心裡總有點不是滋味。看這部《闇黑電話》(The Black Phone)時,也做好結尾會像以上這類為坑錢而出賣靈魂的心理準備,幸好最終只是過慮。
業界公認最成功的小成本驚慄片製作公司布倫屋製作的《闇黑電話》,請來曾執導《凶兆》(Sinister)、《惡魔刑事錄》(Deliver Us From Evil)等優質恐怖片的史考特·德瑞森執導,故事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兒子喬·希爾的短篇小說。整部片懸疑氛圍和戲劇張力,都營造得不賴,無論是芬尼在地下室為脫逃而做的多番嘗試,以及變態殺手突然現身時,二人之間憑藉智力的對峙,都戲味十足,令人為男孩的命運手心冒汗。還有,殺手隱藏於面罩下的真面目若何,完全不得而知,只透過其嗓音和肢體語言,即感到一股邪惡之氣——這點不得不讚揚伊森·霍克的精彩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