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陰間大法師2


從懂得賞析電影以來,就瘋狂癡迷於強尼·戴普與提姆·波頓這對導/演組合,感覺他們之間產生的神奇效應,為作品散發無法抗拒的魅力。《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帶我見識了光怪陸離的巧克力製作流程,《地獄新娘》(Corpse Bride)更是將我拖入一個陰暗但美麗、怪誕卻溫暖的奇幻世界。波頓的電影總是充滿“反差感”,讓人在不安與美妙的交織中迷失,戴普則以精湛的演技駕馭著那些“騎呢”且令人難忘的經典角色。

二〇一〇年代後期,強尼·戴普私生活的風波讓事業蒙上陰影,作品銳減;提姆·波頓的作品自二〇二〇年起也顯著減少。二〇二二年的NETFLIX影集《星期三》(Wednesday)重現了他那標志性的哥特風格美學,但大銀幕的作品卻要追溯到二〇一九年的《小飛象》(Dumbo)。所以,當聽聞《陰間大法師2》(Beetlejuice Beetlejuice)即將上映,自然燃起我的期待。

《陰間大法師2》故事以麗迪亞(薇諾娜·瑞德飾)和女兒亞絲翠(珍娜·奧特嘉飾)母女倆身上展開。正值叛逆期的亞絲翠,跟隨剛認識的鄰居少年進入了陰間,為拯救女兒,麗迪亞不得不面對困擾了自己多時的心魔,尋求亦正亦邪的陰間大法師相助。電影確實延續了波頓一貫的奇詭怪誕,但實話說,這部片讓我失望透頂。

首先,故事節奏及剪輯淩亂,母女情感線和亞絲翠的冒險線頻繁切換,讓人難以聚焦。母女之間的衝突本該是情感爆發的核心,卻處理得平淡無奇,缺乏張力。整部電影彷彿還停留在上世紀的敘事模式,復刻一九八〇、九〇年代的流行元素,但這些手法在今天已顯老套而乏力。


其次,陰間大法師這角色的背景交代不足,尤其是對沒看過一九八八年原作的觀眾來說,他像是憑空冒出且無關緊要的角色。麗迪亞和陰間大法師之間那複雜又糾結的關係,沒得到應有的展開,感覺所有矛盾都輕描淡寫一帶而過。雖然麥克·基頓在濃濃煙熏妝容下依舊發揮出色,但這角色的動機毫無鋪墊,令人摸不著頭緒。更別提那個莫妮卡·貝魯奇飾演的“怨婦”桃樂絲,與陰間大法師之間恩怨的來龍去脈沒明說,彷彿只是為了增加危機感而硬加進去的設定。

當然,《陰間大法師2》在視覺上依舊能給觀眾帶來衝擊,波頓獨樹一幟的怪誕美學依舊在線,陰間的場景設計依然誇張與荒誕,人物造型也充滿奇幻色彩。只是,視覺上的刺激,終究撐不起整部電影的空洞,填補不了劇本的先天性缺失這一大硬傷。

總括而言,《陰間大法師2》只是波頓昔日輝煌的影子,它嘗試復刻原作的魔力、魅力,但情感和敘事上卻顯得力不從心。我們懷念那個充滿想像力與捉摸不透的波頓,而他這次帶來的,僅是一場疲軟的視覺秀。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到我們為止

我對YA愛情電影嗤之以鼻,哪怕主演陣容再強大,也會退避三舍。這種賺人眼淚、情感糾葛不清不楚的虐戀戲碼,實在無從忍耐。每次看完,都會從編劇到導演再到演員逐個痛罵一遍——為了幾張票房,連職業尊嚴都不顧。儘管大多商業片多少都帶有愛情元素,但起碼參雜了其他內容,能分散注意力,相比純愛電影,更對我胃口。

這部《到我們為止》(It Ends With Us),主角布蕾克·萊芙莉已是人妻,我覺得應該不是我十分抗拒的YA愛情片,帶著零期望入場。沒想到,電影沒讓我反感之餘,還徹底驚艷了我——不光是演員表現出色,還有影片傳遞出的深刻社會議題,直擊人心。

故事講述莉莉(布蕾克·萊芙莉飾)在父親去世後,離開家鄉搬到波士頓,開啟新生活。她結識了英俊迷人的神經外科醫生萊爾(賈斯汀·巴爾多尼飾),兩人迅速墜入愛河。隨著感情加深,莉莉的過去也逐漸浮現,童年陰影和她對待父親的心結不時縈繞心頭。與此同時,莉莉的高中初戀亞特拉斯(布蘭登·斯克勒納飾)也出現在她的生活中……

看完電影,腦海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逃離原生家庭,終結遺傳下來的痛苦。”我最讚賞的是電影在處理“家暴”這個沉重議題時的細膩與克制。影片沒有粗暴直接地呈現家暴場景,而是透過隱晦的剪輯,讓觀眾以為莉莉幾次“掛彩”純屬意外。這種手法極為真實,因為許多現實中的家暴受害者也是這樣自我保護、自我逃避。直到最後,影片倒帶回放那些隱藏的暴力細節,揭曉真相,方令人恍然大悟——一個人表面上無論多麼光鮮亮麗優越迷人,也可能藏著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然而,《到我們為止》並沒就此站在道德至高點,批判施暴者就是錯的一方。編劇透過萊爾身邊親友,包括莉莉的視角,讓觀眾理解萊爾的心理創傷,追溯他童年時期遭受的不幸。正是這些早年的傷害,塑造了他今天扭曲的人格。無論是莉莉或萊爾的遭遇,影片傳遞出一個信息:一個人的人格和命運,往往無法擺脫童年陰影的纏繞。這給觀眾提供了不少值得思考及討論的話題。

影片中有兩幕特別觸動我。其一是莉莉的閨蜜兼小姑子艾莉莎對她的勸告:作為小姑子,她希望莉莉能原諒哥哥萊爾;但作為閨蜜,她更希望莉莉永遠別再和萊爾復合。這種發自肺腑的矛盾勸慰,既理性又帶著真誠,我對艾莉莎的好感瞬間倍增。另一幕則是,當莉莉生下孩子後,她叫萊爾來病房見見女兒,那刻,我心裡吶喊“別心軟復合!”,可下一秒,莉莉便毫不猶豫地說:“我們離婚吧!”我頓時鬆了口氣,忍不住為她鼓掌叫好。她這“到我們為止”的決定,不僅徹底結束了原生家庭為她帶來的痛苦,也為孩子開啟了新的篇章,不再受困於過去的“基因遺傳”。

編導畢竟是善良的,並沒因此給我們一個苦澀的結局。影片最後,命運似乎對獨自撫養孩子的莉莉格外寬容,亞特拉斯再次出現在她的視線裡。兩人之後會如何,影片留給觀眾無限的想像空間。無論如何,我始終相信,再不濟的阿特拉斯,也比那個有暴力傾向的萊爾好得多。

總括而言,《到我們為止》比我預想的好太多,它沒有停留在愛情電影中角色虐戀如此表面化,而是深入探討家庭暴力這現實社會議題。相信那些正經歷或曾遭遇家暴的觀眾看了,能從中汲取到一些力量與勇氣,去面對自己的生活,以及選擇。



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魔鬼終結者ZERO》:懷舊與創新的完美融合!

TERMINATOR《魔鬼終結者》是我這電影迷旅程的起點。尤其是一九九一年的《魔鬼終結者2》,對當時年僅六七歲的我來說,那種震撼與視覺衝擊,至今難以忘卻。幾十年來,這個IP推出的系列作品可謂是參差不齊,偶有幾部佳作閃耀光芒,但也有近乎半數只是簡單消費這個招牌。無論如何,每當看到“TERMINATOR”這字樣,心底的期待總會不由自主地燃起,那股被時間沖淡的激情又重新點燃。

觀看這部NETFLIX出品、日本制作的《魔鬼終結者ZERO》時,內心感觸非筆墨所能形容。作為一個不算狂熱但始終關注這一系列的影迷,我本以為這又是一部試圖靠情懷炒冷飯的作品。出乎意料的,它卻深深打動我。動畫中融入了一些全新的元素與設定,使故事不再是對原作的簡單複述,而是在原有框架的基礎上做出更豐富的擴展,以一種全新且充滿東方人文哲思的方式,詮釋這個熟悉的故事。製作團隊對經典的尊重與創新的巧妙結合,恰到好處地平衡了老影迷的情懷與新觀眾的期待。

其中,類似T-800經典型號的終結者,無疑是一大回憶殺。那冰冷無情的機械外表、毫無生氣的冷漠眼神,還有在警局內大開殺戒的血腥場面,每一幀都喚醒我對當年阿諾形象的深刻記憶。儘管是以動畫形式呈現,仍絲毫不影響那份冷酷殘暴的震撼效果,甚至有某些瞬間,動畫的表現手法讓這種震撼更上一層樓。

全劇八集、每集約半小時的《魔鬼終結者ZERO》,篇幅短,節奏緊湊,情節扣人心弦。製作團隊對角色刻畫的用心可見一斑,每個角色並非只是推動劇情發展的工具。觀眾很容易代入其中,彷彿與角色一同經歷絕望與掙扎,同時又在那微弱的希望之光中尋找出路。


近年來,NETFLIX(以及其他串流平台)的影集結構往往習慣以不同角色的視角引導觀眾,從多個角度理解劇情發展。《魔鬼終結者ZERO》雖在這方面表現得不算明顯,但只要細心觀察,仍能發現它遵循著這種編劇模式。每一集的劇情圍繞某個主角展開,其他角色的出場與比重,也安排得恰到好處。

時間旅行的故事,基本上繞不開三大類:不可變時間軸、可變時間軸,以及多重平行世界。不可變時間軸的代表作,當屬諾蘭的《天能》(Tenet。自從看了這部經典科幻片,“發生的事已發生”這句話就深埋我的腦海,覺得最可能的就是這種理論。至於另外兩種,最燒腦的無非是多重平行世界——每一個改變都會延伸出新的平行世界;而可變時間軸則是最多作品青睞的一套,《魔鬼終結者》正是其中一例(不過在這部動畫有新突破)。

總的來說,《魔鬼終結者ZERO》是一部充滿情懷與驚喜的作品,尤其老影迷更是不容錯過。



2024年9月14日 星期六

抓娃娃

對中國電影,總有種若即若離的感覺。不是那種一戳即破的輕紗,而是一道無形卻堅固的屏障,阻隔著我跟它們的深度接觸。加上住家附近的電影院很少放映中國片,要特意開車十幾公里去看一部在中國國內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電影,總覺得興致缺缺。所以,我對中國電影的接觸總是零散且偶然。

正是這種偶然,我看了《抓娃娃》。光看名字時,我一度以為是什麽有關兒童拐帶題材的犯罪驚悚片,但看到海報那明亮的設計,又覺得不像。好奇心驅使,決定探個究竟。

這電影的核心是家庭教育。故事講述超級富豪馬成鋼和妻子春蘭如何對二兒子馬繼業進行“特別栽培”。馬成鋼相信自己擁有今日的成就,全靠兒時貧困的艱苦磨練,大兒子馬大俊不成器,更讓他鐵了心要把繼業栽培成另一個自己。於是,他和妻子為兒子設計了一系列“特殊艱難考驗”,希望藉此增強兒子的抗壓能力和生存意志。

電影以喜劇包裝,背後是充滿對家庭教育的反思。銀幕上,馬繼業從小到大接受著父母設下的各種“挑戰”,每一次挑戰都帶有深意,比如負責家庭開支管理,通過這種方式讓繼業感受到家庭賦予他的信任及責任。作為觀眾,我不禁暗自點頭,敬佩這對打破傳統、敢於“心機”教育的父母。他們不因一時心軟而寵溺孩子,堅決貫徹自己的教育理念,這種決心令人欽佩。

有一場戲令我印象深刻:當馬繼業身上有錢了,在去採買食材途中,忍不住誘惑買了一台平板電腦,馬成鋼知道後,並沒直接責罰,而是順水推舟,故意設計搞壞那台有七日退貨期的平板。最終兒子不得不承擔後果,還為了彌補讓家人挨餓的過錯,帶著家人到五星級餐廳“享用”一頓免費的餐前小吃。那一幕實在讓我忍俊不禁。


觀影時,我不由自主地想到經典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馬繼業就像同樣被操控的楚門,而他的父母則像導演,精心設計著他的人生。父母的每一個安排,既出於愛,也出於對家業傳承的期望,他們冀望繼業能夠成為一個能夠面對生活各種挑戰的強者。當馬繼業終於意識到自己的人生被設計時,就跟楚門一樣,他掙脫了這座“愛”的牢籠,開始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雖然這結局少了戲劇性的大反轉,但似乎也是唯一合理恰當的處理方式。

總的來說,《抓娃娃》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家庭教育的契機。這部我私心稱它為“蝙蝠俠布魯斯·韋恩的接班人計畫”的作品,不僅讓人娛樂,還讓人省思。它是一面鏡子,照出群眾對家庭教育的焦慮與期待。

至於“抓娃娃”這片名的真正含義,老實說,我依然摸不透。也許正是電影留給我去思考的最後一道題。



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Rebel Moon導演剪輯版


Rebel Moon》導演剪輯版,讓我既期待又無奈。查克·史奈德這位視覺系導演,總能在特效與動作場面中激發無限想像力,卻時常在劇本與角色塑造上力有未逮。自從去年杪普及版的《Rebel Moon》第一部登上NETFLIX,我知道故事未完待續,等著第二部到來,當第二部終於亮相時,卻讓我覺得還是第一部更具可取之處。

如今,這部導剪版再次點燃我的期望。視覺體驗確實更加震撼,CGI效果與動作場面質量提升不少,尤其是那些血腥暴力的畫面,簡直可讓視覺神經崩緊,看得人血脈賁張。只是,導剪版的這些“升級”,並無法真正挽救劇情的頹勢。就像一頓華麗的盛宴,大快朵頤時忽然發現,還是少了一味關鍵的調料。

先談談這導剪版的新元素。作為一部限制級影片,導剪版毫不掩飾它對暴力和情色的狂熱。戰鬥場景中,那些後期加工的血漿飛濺鏡頭比比皆是,斷肢、爆裂的器官場景也層出不窮,再加上幾場明顯為成人觀眾準備的露點性愛戲,這些加碼無疑增添了影片的感官刺激。視覺層面看來,導剪版讓人眼前一亮。如果只看表面,確實輕易忽略影片的內核。

我私心覺得,導剪版真正該提升的,不應只局限於這些血腥程度或裸露戲份,而應該在於角色動機與情感的挖掘。導剪版中的一大新增內容,是一段長達近二十分鐘的序幕,揭示了母星士兵阿里思的背景故事。這段敘事是影片中最成功的部分,它讓觀眾瞭解阿里思如何在父親被諾布爾上將所領導的母星軍團俘虜後,被迫親手弒父,以換取自己的生存。這場殘酷的“成年禮”,為阿里思日後的背叛埋下了合理的情感種子,也讓他對諾布爾的仇恨更具體有力。


唯遺憾的是,這段精心鋪設的背景故事,並沒在隨後的劇情中得到應有的發揮。到了第二部的高潮決戰,阿里思這本應承載著複雜情感的角色,竟然淪落至在村莊一隅和其他村民一起抵禦大軍,也沒有與諾布爾上將直接對峙的機會。相較之下,女主角柯拉與諾布爾的對決場面也就欠缺了情感張力,顯得流於形式,無法讓人產生真正的共鳴。

或許,這電影本就不該強行分拆為兩部。第一部已經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故事結構,若將第二部的一些劇情融入其中,相信會讓敘事更為緊湊,不至於冗長拖沓。導剪版看似增添許多細節,實則只是讓一個本該精簡的故事變得更複雜,卻未能真正補救其核心——劇本——問題。

總括而言,《Rebel Moon》導剪版在視覺上,美不勝收,尤其暴力美學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劇情上則顯得力不從心。如果你是查克·史奈德的忠實粉絲,這導剪版或許會讓你享受到暴力與情色的雙重感官刺激;但若你期待的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科幻史詩鉅作,那《Rebel Moon》恐怕還是會讓你望穿秋水,却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