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二〇二四值得珍藏光碟或重刷的好戲

有時在想,如果我是影展策展人,要我策劃“二〇二四年度影視佳作”為主題的影展,我會如何選片?

要挑出年度十大佳作幾乎要我命,或許把那些我看過又鐘意的統統列出,當做是影展片單也不錯。

以下是我遴選出來的片單,從馬來西亞運動勵志電影《GOLD》,過渡到幾部港產片;從韓國電影到驚悚作品;然後是一系列動作類型到動畫再到愛情及劇情片。最後則是重映的經典,以及劇集。

1. GOLD》(馬來西亞)

2. 默殺》(中國)

3. 《年少日記》(香港)

4. ·地狱》(香港)

5. 臨時劫案》(香港)

6. 《誤判》(香港)

7. 九龍城寨之圍城》(香港)

8. 犯罪都市4》(韓國)

9. 《破墓》(韓國)

10. 噤界:入侵日》(A Quiet Place: Day One;美國)

11. 《異形:羅穆路斯》(Alien: Romulus;美國、英國)

12. 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Furiosa: A Mad Max Saga;澳洲、美國)

13. 神鬼戰士II》(Gladiator II;美國)

14. 《蜂刑者》(The Beekeeper;美國)

15. 絕地戰警:生死與共》(Bad Boys: Ride or Die;美國)

16. 特技玩家》(The Fall Guy;美國)

17. 紅色一號》(Red One;美國)

18. 《變形金剛:源起》(Transformers One;美國)

19. 《荒野機器人》(The Wild Robot;美國)

20. 《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美國)

21. 飛月情海》(Fly Me To The Moon;美國)

22. 到我們為止》(It Ends With Us;美國)

23. 我們同在》(We Live In Time;法國、英國)

24. 功夫》(香港)

25. 花樣年華》(香港)

26. 千與千尋》(又譯:神隱少女;日本)

27. 魔鬼終結者ZERO》(美國、日本)

28. 諸神末日》(Twilight of the Gods;美國、法國)

29. 企鵝人》(The Penguin;美國)

30. 紳士追殺令》(The Gentlemen;英國、美國)

31. 《百年孤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哥倫比亞)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哈爾濱

身邊不少人盛讚《哈爾濱》這部以韓國歷史諜戰片,於是趁著尚有寥寥場次去觀賞。老實說,或許是我不諳戲中時間背景設定的這段歷史事跡,看得我是沉悶無趣且煎熬啊!

故事講述安重根(玄彬飾)帶領韓國獨立軍與日軍抗衡的故事。電影從新亞山的抗爭到海參崴的集結,再到哈爾濱的刺殺行動,過程一波三折,還得面對內憂外患。安重根的仁慈及果敢,讓他在戰場上面對挑戰之餘,還需應對內部同儕對他的猜疑。這樣一部充滿戲劇張力的題材,卻因節奏拖沓,我真的難以投入。

電影開場不久,即交代了韓日雙方局勢及主要登場人物。安重根和同伴的秘密行動、日軍的臥底安插,雙方針鋒相對,明暗交錯,是一場智勇交織的謀略對決。只是,編導選擇了極度緩慢的敘事節奏,緊湊情節拖成一段段的冗長旅程。尤其一夥人跋山涉水攀山越嶺取炸藥的過程,廣袤的荒漠雖然吸引眼球,但發展到最終,炸藥無用武之地,這段騎馬徐行的過程,我彷彿也看了個寂寞。

當然,電影也有其可取之處。安重根這角色的塑造,確實深刻。從片首釋放戰俘開始,就表露了他的仁慈及理智。只是,這份仁慈卻引發同袍質疑,甚至導致隊伍的全軍覆沒,他內心的掙扎、愧疚,再到力排眾議決意執行這場回頭路渺茫的刺殺行動,這一整個角色內心的轉變,玄彬都表現得相當出色。特別是冰湖上的孤旅,那雙愧疚及使命兼具的眼神,多少能讓人感受到角色內心的重量。

可惜,好演員仍不足以彌補整體敘事的拖沓節奏。韓國電影向來擅長諜戰題材,尤其南北韓的特殊政治背景,賦予了這類作品獨特的張力,但《哈爾濱》卻像是一杯溫吞的茶,動作場景也不多,少了令人心潮澎湃的高潮戲。

總括而言,《哈爾濱》並非我的菜。同樣有許多冰天雪地廣袤平原等大自然遠景的《魔戒》,而且還近十二小時的片長,卻讓我看得眉飛色舞。也許,是我選在錯的時機、抱著不對的心境入場觀賞,才有如此不堪的觀影體驗。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誤殺3

之前完全不懂有《誤殺》這系列,找不到前兩部來看,直接入場看這《誤殺3》,整體雖然仍有些不盡人意之處,但勉強有意外收穫——話說這系列故事上沒有關聯,各別觀賞亦不影響觀影體驗。

《誤殺3》故事講述富豪鄭炳睿(肖央飾)的女兒婷婷在生日宴會上遭綁架。警官張景賢(段奕宏飾)帶隊調查,但綁匪的威脅讓鄭炳睿和老師李慧萍(佟麗婭飾)不得不甩開警察,展開驚險的贖金交涉。開頭那場綁架案節奏緊湊,也成功鋪墊了各登場人物之間的微妙關係,尤其鄭炳睿對警方盤問時的欲言又止,似乎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勾起觀眾好奇心,忍不住想看下去。

隨著劇情推進,觀眾漸漸得以拼湊出鄭炳睿的過去——他曾犯下泯滅人性的罪行,如今的虔誠宗教信仰及大方捐助,只不過是在用金錢贖罪。當綁匪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及策劃這一切綁架案背後的真相時,恍然驚覺這原來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復仇戲。我覺得,這樣的設定及反轉,尚算及格,但中國廣電局的條例限制,早告訴我們——壞人一定會被繩之以法,為此正邪對立的戲劇張力,難免消解了一些。

肖央的表現,對我來說實為驚喜。他在黃明志〈不想上班MV中愁眉苦臉的打工族形象,跟《誤殺3》裡極度自私又狼狽的富豪氣質,判若兩人。他的每一個掙扎還有情緒崩潰,讓我一度產生內心矛盾,糾結是否該同情他。佟麗婭的角色設定則較平面,有些可惜,但劇情需要,無可厚非。

至於劉雅瑟飾演的綁匪,才是全片最戲劇性的一環。她的冷靜自持和深謀遠慮,幾近犯罪天才水準,這在現實中自然太過理想、不合理,但電影作為娛樂藝術,目的是紓解觀眾對現實累積在心中不忿不滿的媒介體,倒也不會過於苛求抗拒。

電影最後,婷婷的安全終於得到保障,鄭炳睿也為他的過去付出代價。只是,佟麗婭站在病榻前對他撂下重話時,我還是被她的濃妝艷抹搞得有些脫戲——為什麼一定要化妝化得美美地去看仇人咧?難道這就是所謂“女人時刻都要顧及形象”?

上網查了一下,《誤殺》第一部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DrishyamNetflix有的看),第二部改編自丹佐·華盛頓的《迫在眉梢》(John Q.),第三部則是原創劇本。但說實話,我對戲名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這部片為何延用“誤殺”?整部電影並沒出現真正的誤殺情節啊!

總括而言,《誤殺3》表現中規中矩,雖然缺乏驚艷,但它至少點出“關注孩童綁架”這重要的社會議題。片尾字幕標註了中國某單位對此片的推廣支持,這點仍是值得鼓勵的。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音速小子3

當初看完《音速小子》(Sonic the Hedgehog)第一集,為戲裡那份童真和感染力十足的趣味性,驚艷不已。第二集加入了塔爾斯和納克魯斯這兩位原著電玩經典角色,只是劇情設定過於中規中矩,難免有點遜色——這也是“看戲太多”的後遺症,總能猜到故事情節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來到系列第三集《音速小子3》(Sonic the Hedgehog 3),它上映前的最大宣傳賣點,莫過於金凱瑞的“復出”。原本他宣布《音速小子2》是演藝生涯的告別作,沒想話音未落,即反口決定繼續出演這部續集。對我來說,這意味著劇本的確有令人心動之處。

此外,就是基努·李維為新反派黯黑刺蝟夏特配音。坦白說,我可以忽略金凱瑞,但完全無法抗拒基哥的加入,即便內心隱隱覺得這系列會為了迎合票房,故事設定走向會越發簡單幼稚化,仍義無反顧入場。 

果真如我所料,這是三部曲中最令我失望的一集(網絡上觀眾口碑最棒的一集)。我感覺編導創意枯竭得實在難以用言語形容,整部電影繼續圍繞“Family”這一主題,但講述方式顯得疲憊無力,像知道了觀眾早已膩煩,但還是鍥而不捨、苦口婆心地重複,結果就輕描淡寫、點到即止,懶得深入挖掘,懸在半空吊著,看得我十分尷尬。

撇開索尼克、塔爾斯、納克魯斯三個CGI生物主角和華卓斯基夫婦的親情線,最可惜的,是蛋頭博士與其得力助手史東特工之間的情感描繪。從第一集開始,我對史東這角色就較有共鳴——身為卑微的打工人,他對性格刁鑽、自我中心且極盡刻薄的老闆蛋頭博士依然忠誠如一。無論受到多少言語或身心靈傷害,始終忍耐,並在蛋頭博士陷入困境時,二話不說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這集裡,蛋頭博士跟失散多年的爺爺團聚後,如常對史東的勸諫置若罔聞,全然聽命於爺爺的復仇大計,史東也像前兩集一樣失望,天地相隔(真如字面所言),還是希望他意轉心回。這對冤家CP原本可以成為電影情感張力的高潮,或是不想喧賓奪主,抑或為了避免合家歡電影引發對LGBT情節的聯想,刻意忽視了這條線,令人扼腕。 

夏特也一樣被浪費。作為索尼克的陰暗面,能力更是凌駕於索尼克之上,但角色發展缺乏深度。電影將他塑造成幾乎無敵,最後索尼克和他變身超級賽亞人的七龍珠式戰鬥,才勉強稍有看頭,但只短短數分鐘,就化玉帛為幹戈,攜手拯救世界。這種用膝蓋頭都想得出來的劇情轉折,要如何滿足我? 

友人說他的朋友是電玩鐵粉,對電影裡的彩蛋愛不釋手。我身為半吊子索尼克粉,只記得第一集裡他換上經典紅白跑鞋時的激動心情;第二集納克魯斯以反派身姿登場,故事劇情雖在意料之中,但尚算有趣。到了這一集,像夏特這角色,對我毫無情懷或情感連結,就算有基努·李維配音,也沒能牽動我的心。 

總括而言,從大局角度來看,《音速小子3》或許不是糟糕的作品,但角色空洞的情感鋪陳和缺乏深度的劇情,我終究搖頭興歎。



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空有情懷,難再現中土輝煌——《魔戒:洛汗人之戰》

廿年前,紐西蘭籍導演彼得·傑克森將J.R.R.托爾金筆下的中土世界搬上大銀幕,《魔戒》三部曲從此把世人對奇幻類型電影的想像,拔升至一個全新高度。十年後,《哈比人》三部曲雖有“灌水”之嫌,但依然延續了《魔戒》的史詩格局,繼續帶給觀眾震撼與感動。今天,以動畫形式呈現的《魔戒:洛汗人之戰》(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War of the Rohirrim),為新一代觀眾重新詮釋中土世界,只是在我看來,它未能重現昔日在“彼得大帝”執導筒下的輝煌。

影片聚焦驃騎國洛汗內戰,以國王聖盔·鎚手之女赫拉為主要視角。她的童年玩伴烏爾夫為了報殺父之仇,臥薪嘗膽,挑起叛亂,率領山地部落大軍攻打洛汗。戰役中,赫拉歷經兄弟戰死、父親隕落的悲劇,最終智勇雙全的她大展女力,擊潰叛軍,親手終結烏爾夫,結束這場兩敗俱傷的嚴冬戰爭。她最後選擇放下王位,獨自踏上沒人書寫記載的冒險旅程。

身為電影版《魔戒》三部曲的鐵粉,我對這動畫終究抱有期待,希望能再次沉浸於那浩瀚無垠、魅力滿滿的遼闊美景中。只是,《洛汗人之戰》表現中規中矩,故事平鋪直敘,也沒能為角色或中土世界的歷史事跡開發更深層次的情感與氣魄。

與彼得·傑克森兩部真人版相比,《洛汗人之戰》確實遜色不少。從故事敘述到角色塑造,皆平淡無奇。赫拉雖是主角,但性格描繪有些單薄,不像亞拉岡或佛羅多那樣,讓人共情(我想片長或電影篇幅是其中關鍵);烏爾夫的復仇動機雖然明確,但形成的衝突張力顯然不足。

更令人遺憾的是,影片沒能百分百展現中土世界的恢弘氣勢。號角堡的攻防戰,沒有令人熱血沸騰的場面,少了磅礴史詩感。雖然日式手繪風格跟3D背景畫風相結合的視覺效果仍算精致漂亮,但論及《魔戒》,大家的期待無非能透過大銀幕感受那一場場驚心動魄、震懾人心的戰役。這些,《洛汗人之戰》都滿足不了我。

縱使如此,我仍然從戲裡尋獲些許的慰藉。熟悉的驃騎國、號角堡,還有雪山風光,只需降下期望值,聊勝於無。還有,聖盔·鎚手在暴風雪中壯烈犧牲的場景,也還是讓我有一絲絲動容——當然,都是我自行腦補、添加的情感,才有這加分的效果。

總括而言,排除電影公司急著要做這部電影的商業考量(事關電影版權爭奪),《洛汗人之戰》像是一部獻給粉絲過過癮的情懷之作,雖然沒法延續傑克森帶來的輝煌格局,但也釋出一個訊息:那片土地的故事,還有許多能夠開發、挖掘的故事元素。希望未來的中土作品,至少能夠維持當年《魔戒》三部曲那令人驚艷、屏息的光芒及氣勢。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手機見鬼

提到彭氏兄弟,自然聯想到《見鬼》這部讓他們躍上港產恐怖片巔峰的經典之作。二人“單飛不解散”,除了偶爾合體執導如《風雲II》《逃出生天》等片,也不時有各自執導的作品,像彭順就有《C+偵探》系列,到最近的《危機航線》等片;《手機見鬼》則是彭發少有在本地院線上映的電影。看了這部作品後,我滿腦子問號:這真是執導過《見鬼》的彭發嗎?

劇情講述網絡主播莉莉因男友跟閨蜜出軌,情緒陷入低潮,生活萎靡不振。某日,她從交惡的隔鄰偷來一個包裹,拆開發現裡頭是一架新手機,更訝異的是,這手機其實藏著怨鬼小雅。小雅不僅幫莉莉懲罰渣男,還透過拍到真實鬼魂的攝像鏡頭,助她直播事業蒸蒸日上。當然,莉莉知道天下沒白食的午餐,問起回報時,小雅要求幫她復仇……一個看似懸疑驚悚的故事,卻因劇本邏輯缺失和角色動機蒼白,淪為一場災難。

影片從頭到尾散發著一種廉價感:角色對白生硬僵化,對事件的反應也毫無說服力;影片色調、分鏡設計亦簡陋得像學生作品,完全看不出這是曾經帶來《見鬼》高層級驚悚片的導演該具備的審美及功力。它節奏拖沓,剪輯淩亂,沒有讓人屏息的戲劇張力,更別提驚悚感。我能撐到片尾,已是奇跡。

它確有提到校園霸淩的社會議題。怨鬼小雅遭同學霸淩時,除了受害者的母親,其他霸淩者的家長簡直像幽靈,不見蹤影。甚至當這些施暴者一個個輪番遇到恐怖事件時,也沒親人出面協助。她們看似十分富裕,一個人住公寓單位,怨鬼來襲時也求助無門。我想,這勉強算是反映當下都市人對鄰里冷漠、對身邊周遭事物習慣置身事外的社會現況。

更離奇的是,小雅的復仇手段淒厲可怖,對那三位女生的復仇戲碼,做足了驚嚇效果,結果,只是驚嚇而已,並不致命。哇,這設定倒是出乎我意料,顛覆了我對怨鬼的刻板印象及想像!慘死的怨鬼竟還能保有善良,只在仇人身上留下永不磨滅的傷疤,給予她們不算嚴厲的懲罰及教訓,就此原諒她們了。對編導這大膽的設定,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總的來說,《手機見鬼》是彭發“返璞歸真”的作品,從劇本、攝影到剪輯,全都像是初出道時的學生等級(我這樣說希望不會侮辱了學生)。即便嘗試探討校園霸淩等議題,也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完全打動不了我。唯一拍得最有氛圍的一幕,是一場夜窺墳場的戲,鏡頭中每隔幾秒還出現符咒,可惜對推進劇情毫無幫助。或許,《手機見鬼》帶出的真理是——最恐怖的恐怖片,不是戲裡的鬼有多淒厲多嚇人,而是一點都不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