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侏羅紀世界:重生

十年前軟重啟的《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三部曲,在我心中是重蹈了最早期《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三部曲之覆轍,都是虎頭蛇尾,兩個系列的第三部皆令我搖頭。但無可否認的是,這IP畢竟是電影公司的搖錢樹,況且CGI技術日新月異,要把這些遠古時代的巨獸“轉移”至當代,已不是空想。今天再次軟重啟的《侏羅紀世界:重生》(Jurassic World: Rebirth),邀得史嘉蕾·喬韓森和馬赫夏拉·阿里兩位主演,卡司份量或許略遜於克里斯·普瑞特和布萊絲·達拉斯·霍華,但還是有足夠的吸引力。

《重生》故事背景設在《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Jurassic World: Dominion)事件五年後,講述復活的恐龍只能在赤道附近的環境生存。其中三種體積最龐大的恐龍體內含有一種關鍵性成分,能用來製造為人類回生續命功效的藥物。僱傭兵佐菈(史嘉蕾·喬韓森飾)受聘率領一支團隊前往某個熱帶小島,從這三種恐龍身上取得遺傳物質。任務途中,他們遇到一個遭恐龍暴走攻擊而翻船的平民家庭,一夥人就此開啟這場驚心動魄的孤島冒險記。

我對《重生》沒抱期望,亦後知後覺此片導演是曾執導《哥吉拉》(Godzilla)、《A.I.創世者》(The Creator)等片的蓋瑞斯·愛德華,電影也缺乏獵奇感故事少了新鮮度——現在的觀眾已對電腦特效見慣不怪,要餵飽他們的胃口可不容易——但至少沒拍爛,這點值得慶幸,也該給予讚揚。它是一部“荒野出任務”動作類型片,主角一個場景一個場景過關:驚險刺激的海中滄龍和棘龍(全片最精彩)、無驚無險的陸上腕龍,以及空中霸主阿凡達翼龍(我為其取的綽號),最後再以變種異獸的高潮戲作結。故事結構沒啥特別,也沒有令人瞠目結舌的反轉,是簡單易懂容易消化的商業片模式。

真要說它給我帶來任何訊息或啟發的話,應該是片首佐菈初登場時,跟製藥公司代表馬丁二人堵在市中心,肇因是一隻困在路旁的腕龍。從角色對白,我們知道群眾早已對恐龍習以為常,不會像當初那般大感驚奇,我將這設定詮釋為對當下一時的流量之暗喻,無論任何東西,若要持續下去,要嘛求變,要嘛做得深入,否則只會曇花一現;《重生》裡最後高潮戲登場的變種暴龍,正呼應了這時下趨勢——正常的恐龍已失去新鮮感,必須要設計混種新形態,方能奪得眾聲喧嘩。

除此以外,沒其他特別深入、發人深省的議題了——佐菈團隊針對造福人類福祉藥物的開發,是要讓私人企業限量製造飽賺一筆,抑或將秘方交予政府單位,與全民共享,這點道德辯題略嫌老套;倒是那亂入的一家四口,每一次的有驚無險,都為電影提升不少緊張刺激的張力。

總括而言,《侏羅紀世界:重生》不難看,若跟蓋瑞斯·愛德華過去的作品比較,確實不是他的水準之作。不必抱高期望,但看消磨時間無妨。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F1電影

超愛《F1電影》(F1)。無關速度或激情,純粹為布萊德·彼特飾演的主角桑尼·海耶斯的人設所吸引、感動;戲中他過去的經歷,形塑成當下的個性,以及跟年輕後輩的互動過程……凡此種種,對如今四十張的我,感同身受,直搗內心,在戲院裡熱血翻湧、眼眶發酸。

電影講述曾是F1後起之秀的桑尼,因一場嚴重事故而終結其生涯,此後人生陷入低谷,在次級賽事及賭桌上度過。某天他收到現任APXGP F1車隊所有人的老朋友魯本(哈維爾·巴登飾)擔任車手的邀約,搭檔雄心壯志的新秀車手喬舒亞(丹姆森·伊卓斯飾),為賽季餘下九場賽事,書寫充滿血淚的人生勵志篇章。

我非F1擁躉,對其規則零知識,各車隊之間的抗衡、車手隊友之間的競爭,乃至幕後技術人員整體的團隊合作,我都無知無解,亦完全提不起興致去看看、嘗試去了解。我入場只為看故事,結果這故事比想像中還要真誠動人,像極了我這在生活中跌過跤,卻依舊不認輸的中年大叔。

要說桑尼有什麼特別的人生歷練,其實也沒什麼,就是很平常很普通的一個天才型車手因傷被迫退下舞台,說是人生魯蛇又不盡恰當,因他始終在熱愛的賽車競速世界裡遊走,以freelancer姿態,從一家車隊跳槽至下一家車隊,憑著天賦為車隊奪取無數榮耀,然後即刻退場,毫不眷戀當下的光環——如此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行事作風,亦奠定了這號人物的傳奇性。

浪蕩不羈我行我素的桑尼,在APXGP車隊跟菜鳥車手喬舒亞的互動,是《F1電影》的一大看點。半個賽季過去,車隊一分未得,車隊外憂內患,桑尼的加入,喬舒亞從而感到壓力,擔心首席車手席位不保;桑尼以往的賽車習性,令本該同心協力為車隊奪分的二人形同水火,魯本也一個頭兩個大。二人不是一夜之間化敵為友,是靠一場又一場賽事,在競速與失敗中磨出信任;靠一次又一次沉默的對視、分歧的爭執,慢慢融合。

戲裡出現了三次同一句話:“錢不是重點。”那重點是什麼?每次聽見,我都在思考,對桑尼而言,賽車之後所獲得的獎金或榮耀只是bonus,至於重點是什麼,我說不出個所以然,但隱隱中能感受到一些什麼。像我身為編輯,修改文稿、熬夜校對,出版的書未必暢銷,名字也不會出現在封面上。但當我看著一本文字成形、裝訂完成的書時,那份從無到有的參與感、跟作者和團隊一起努力的默契——這才是我享受的。

說回電影,《F1電影》用極度精準的節奏鋪陳情感,沒有一句廢話。劇本穩健、角色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矛盾及轉變。攝影鏡頭緊貼車身,觀眾彷彿也坐進駕駛艙,感受每一次剎車、超車或是撞車;漢斯·季默的配樂更是錦上添花,節拍如心跳,將電影推向極致高潮。

演員方面,布萊德·彼特的演出無需贅言,將桑尼的疲憊、倔強與溫柔詮釋得恰到好處。哈維爾·巴登飾演的魯本,是全片的溫暖支點,像極我們人生路上那個總會拉你一把的朋友。至於喬舒亞,丹姆森·伊卓斯演來張力十足,初生之犢的鋒芒,讓人看得五味雜陳。

總括而言,《F1電影》是少數能激起我熱血、強忍熱淚的運動類型電影——但我不會因此去看F1就是了——大力推薦!

PS:電影的故事背景虛實交錯,現實裡的車隊車手都有客串,我把它當成一則平行時空的勵志故事來看。最後一場壓軸戰,桑尼在前一場比賽發生事故,未完全復原,仍勉強披掛上陣。他駕駛時視線幾度出現殘影,像在暗示什麼。我大膽揣測,電影或許拍了兩個結局。銀幕上看到的,是比較慈悲勵志且夢幻的一個,讓他達到平靜飛翔的境界,;另一個嘛,留在心中就好,別道破。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FUBAR第二季

二〇二三年阿諾·史瓦辛格生平首部劇集《FUBAR》上線,劇情雖談不上驚艷,但節奏明快、打鬥有型,父女情深的刻畫也到位。看著這位銀幕硬漢為了女兒為了家人還有事業焦頭爛額,加上對阿諾的情懷,我有些觸動。第一季結尾設下的伏筆,著實令人期待。

故事接續上季末,中情局臥底名單外洩,阿諾飾演的路克與女兒愛瑪全家成了高危對象,被安置進安全屋自我隔離,直至危機解除。父女倆嘴上說要乖乖待著,實則按捺不住,一次又一次偷溜出去查線索,結果被敵人發現蹤跡,尋上門來。

前四集一家子拌嘴鬥嘴相互吐槽,對白密集如機關槍掃射,卻對劇情推進毫無幫助。說是鋪陳,其實就是拖戲;笑點雖有,但多數尷尬得笑不出來。那幾集,我差點棄劇。

咬牙熬至第五集,這列《FUBAR》才總算駁上正軌,還是高速衝刺那種,節奏驟然飆速,懸念重重,一下回到第一季那般酣暢淋漓的爽快感。父女檔聯手追敵、間諜鬥法穿插情感糾葛,敵人潛伏,真相浮現,原來的家人陣線裡還混進了臥底,誰能信、誰不能信,一時之間真假難辨。錯綜複雜的關係線,加上情感線的鋪排,是《FUBAR》真正的看頭。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凱莉—·摩絲(《駭客任務·The Matrix》裡的崔妮蒂!)的助陣。她跟阿諾之間餘情未了,舊情復燃,前面是很拖戲,後段反而意外有味道。兩位資深演員談情說愛,不見得轟轟烈烈,卻更有成熟韻味。

到最後幾集,危機不再只限於個人或家庭層面,還涉及到國家,甚至全球,主角群需在核彈倒數前揭露幕後黑手的真面目。老派間諜劇那種“世界毀滅我來救”的套路,老套歸老套,但只要拍得夠俐落精彩,觀眾還是願意買單的。

跟之前一樣,第二季結尾依然留下給續作的伏筆,但阿諾確實老了,從動作到表情都掩藏不住歲月的痕跡。劇中安排他逐步交棒給女兒愛瑪,乃是情理之中。若真有第三季,而阿諾又沒有回歸,我也不會意外。

總括而言,《FUBAR》第二季延續了第一季的基調,但缺乏了新鮮感。前四集拖泥帶水,後四集才火力全開,真正精彩的部分其實只佔一半。若能精簡為五集,節奏更緊湊,觀感會更佳。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私家偵探

香港電影發展至今,我有種“好像只剩古天樂一人在撐著”的錯覺。當年輝煌時期百花齊放,如今真正能打動我的作品,寥寥可數。所幸還有他創辦的天下一電影,雖然品質參差,但仍有盼頭。這次新作《私家偵探》選在馬來西亞取景,算是半部本土片,加上犯罪題材,我還挺期待——結果,看完只得一聲哀歎。

電影講述古天樂飾演落腳馬來西亞的私家偵探歐陽偉業,在某次普通的跟蹤任務中,意外捲入一起妙齡女子慘死的血案。本以為只是意外,沒想到接踵上門的案件,竟似有條隱形的線牽著,全串連在一起。他更成了警方眼中的嫌疑人,一邊查案,一邊得自證清白,而真兇則潛伏在暗處,伺機而動。

電影開場三十分鐘的氛圍,的確營造得不錯,觀眾得以隨著主角視角進入一個迷霧重重的世界,期待後續發展。可惜這維持不了多久,真兇身份一揭曉,節奏立刻變調,緊張氣氛雲散煙消,兇手動機荒腔走板,演員氣場不足,電影後面整個無力無韻。

我不否認編導有心經營角色背景。像歐陽這角色,從香港移居馬來西亞,選擇當偵探——戲裡提到本地偵探多半只接些尋人、捉姦、找寵物的小case——大材小用。跟太太關詠心(周秀娜飾)關係疏離,也埋下了一些伏筆。導演想藉著剪輯“欲語還休”,以此提升張力,結果只是眼高手低,只是婚姻走味、人生失焦。當然,古天樂演技一如既往的穩,穿著草根,形象收斂,沒半點星味。這種不招搖的處理,其實很貼合一名私家偵探的底色,可惜劇本先天不足,他再如何努力,也難救起整部電影。

至於故事安排過早曝光兇手,我聯想到多年前的《傷城》,當時觀眾不是去猜兇手是誰,而是一路看著兇手如何掙扎糾結,並一步步踏上不歸路,那份悲涼才真正動人。《私家偵探》或許是想複製這種敘事結構,可惜劇本實在不夠紮實,飾演真兇的選角也是一大敗筆,加上編導功力有限,每一場戲鬆垮無力。

總括而言,如果這樣的劇本也能拍成電影,那麼本地小說《噓……我要推理了》(a.k.a《九流偵探3》)更值得影視化,至少人物更有趣,故事情節也更有層次。說到底,《私家偵探》想驚悚卻溫吞,想懸疑卻沉悶,我不想承認,但它確是爛片。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捍衛任務:復仇芭蕾

影史最佳動保宣揚動作片《捍衛任務》(John Wick)系列於二〇二三年把主角約翰·維克的故事敘述至一個段落後,電影設定的江湖背景,其實還有許多待挖掘的可能及空間。主創亦深知這道理,除了幾年前靜悄悄播映的前傳影集《刺客旅館》(The Continental),如今還有這部延伸作《捍衛任務:復仇芭蕾》(From the World of John Wick: Ballerina)。

電影故事講述安娜·德哈瑪斯飾演的主角伊芙,幼年親眼目睹父親慘死,輾轉被白俄羅斯刺客組織魯斯卡·羅瑪的芭蕾舞團收留。舞團除了訓練舞者,也從中挑出合適人選授予殺人術,訓練為刺客“奇奇莫拉”,除了取人性命,也接受保護委託。伊芙在某次任務發現對手來自於殺父仇人的邪教教團,於是不管旁人阻止,循線追查,誓要為父報仇……

跟《捍衛任務》系列一樣,這江湖故事會有多薄弱,大家心知肚明,我想電影幕後工作人員也清楚知道,這齣動作片重點並不在於故事敘述有多感人深刻或合乎常理,而是在於武打動作設計,觀眾若抱著故事至上的心態去觀賞,絕對自討苦吃;而若就此批評電影,何嘗不是自己拿來衰,抵死活該?

我們看《復仇芭蕾》,就是看美艷靚麗的伊芙有多能打,以及打得多精彩。主角換了性別,戰鬥風格又跟約翰·維克有所不同,體力方面不比男性,如何在這雄性環伺、虎視眈眈的江湖中生存,都是觀眾好奇的。《復仇芭蕾》在這方面一一滿足了觀眾,除了系列招牌Gun-Fu,伊芙的近身肉搏戰,煞是好看

我尤其喜歡在狹窄的地下武器庫被敵軍圍剿,僅靠一排手榴彈以寡敵眾的一場戲。手榴彈傷害范圍廣,一爆破,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於是伊芙戰鬥時,除了殺敵,還得找地方掩蔽自衛,才不會兩敗俱傷。這場戲的血漿噴發程度可謂全片最高,看得我血脈賁張!

當然,《復仇芭蕾》也沒就此受限於《捍衛任務》系列所知的背景版圖內,而是另外擴張了更多想像空間,像她的敵人教團,就是不受高桌會管轄的另一派系。如果說高桌會、丐幫等是現實世界中的神秘地下世界,那教團就是地下世界以下的地下世界——我心想,伊芙見到的每一個人,似乎都隸屬於某個組織或團體,那這世上到底有多少平凡人?

至於全片最大亮點——基努·李維,登場時間不多,但每一次出現,都會帶有令人“wow”的氣場,是神來之筆。他跟伊芙的對打,強弱懸殊,一方挨打,而另一方放水,奉命阻止伊芙,卻不計前嫌(說的是二人在大爛片《當辣妹來敲門·Knock Knock》結下的梁子)破壞規矩給與她方便,我想該是他能感受到伊芙當下的處境,那種目標近在眼前,全世界卻與己為敵,沒人願意助己一臂之力的急迫逼仄,維克本身最能感同身受。

總括而言,放下對“敘述好故事”的執念來觀賞《捍衛任務:復仇芭蕾》,會看得很開心很滿足。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絕命終結站 血脈

千禧年開啟的《絕命終結站》(Final Destination)系列,十年內出了五部作品,最精彩最經典的莫過於第五集結尾銜接至首集的序幕設定,做了個時間閉環。此舉無異於“自斷後路”,終止續作的發展,後人要開拍的話也唯有重啟。跟第五集相隔整整近十五年的《絕命終結站 血脈》(Final Destination: Bloodlines),縱使請回東尼·陶德再次飾演驗屍官,整體故事跟以往系列沒太大關聯,純粹起著情懷之效。

電影講述一場六〇年代的神秘災厄,打亂了艾莉絲的命運。她獨自扛下一切,離群索居,只為切斷某種注定的連鎖反應。半個世紀後,孫女史黛芬妮不斷夢到連串詭異事情,她循線索找到那位自願從家族中消失的奶奶艾莉絲,並從她口中知道了他們一家的秘密——她們一家人,本不該存在於這世上,是艾莉絲當年改變了命運,激怒了死神。如今,清算的時間到了,血脈連結的每一個人,都逃不過死神的追獵。

我非《絕命終結站》的忠實擁躉,當年只是抱著看爽片的心態去看,也不是每集都追,所以對這系列沒太大情意結,因此能較客觀地賞析。作為一部商業爽片,無可否認它的視覺畫面做得還不錯,尤其好幾幕肢體扭曲、骨頭爆裂的畫面,都在當今幾可亂真的CGI特效加持下,尤似感同身受。戲裡無論是垃圾車或醫療器材等日常生活的東西,一發生恐怖意外,看得我也有些頭皮發麻。

老實說,我還蠻欣賞編劇在敘事上的巧思。每個被無形規則牽引的角色,他們嘗試破解、反抗,但每當看似掌握一絲生機時,就來個反轉,始終逃不出死神的鐮刀。這中間幾個轉折設計得不錯,出其不意之餘,還帶有黑色幽默,讓人會心一笑。

不過,結局的強行反轉,對我是反效果。主角之前的奮鬥,最終成了一場空。觀眾陪著他們一同逃命、猜忌、抵禦,直至最後才發現一切皆是命定,不像哪吒那樣“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例外。感覺這電影也白看了……

總括而言,《絕命終結站 血脈》還是有其娛樂價值,對系列粉絲來說,可以重新喚起回憶;對新觀眾,也有幾場足以讓人心驚膽顫的戲。它會再繼續開發續作嗎?也許能,也許不能,就看死神心意如何。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從紙上硬漢到心中傳奇:我跟傑克李奇的十年交情

“李·查德筆下的傑克·李奇強悍但又有人性,是目前最酷的系列小說主角!”

——史蒂芬·金

第一次聽到“傑克·李奇”這名字,是在二〇一二年杪的一則新書預告裡。那時我不知道他是誰,也不知道“李·查德”是怎麽樣的作家,只是因為預告做得神神化化,寥寥數句的文案簡介中帶有美國西部味,再看到金爺史蒂芬·金的推薦語,心想:“欸,就買來看看吧。”

就這樣,半是好奇、半是衝著金爺,購買了台灣皇冠出版的《一無所懼》,那是傑克·李奇系列的第十二本。說來也巧,翻閱小說前,我先在戲院看了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神隱任務》(Jack Reacher),那是改編自系列第九本《完美嫌犯》。那時我對阿湯哥的印象仍停留在無所不能、不斷超越自我極限的《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系列,沒想到他演起一個沉默寡言,一旦出手即招招致命的遊俠,還真有點味道。電影節奏不急不緩,越看越喜歡,像是原著里李奇偏愛的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一口口啜飲,苦中帶勁。

幾週後書送到,便開始翻閱《一無所懼》,這一讀,立馬被圈粉。那不是一般通俗文學的爽文套路,而是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魂有義的浪人探案文學。從那時起,就注定了這大塊頭神探會陪我走過未來十年、二十年,直至以後。

我開始回頭收集前面幾本,從第一部《地獄藍調》起,皇冠出多少,我便支持買下多少。有些絕版了的,還會購買英文版。目前,我家書櫥擺著二十多本李奇,有的內文嚴重泛黃,有的尚未拆封,像紀念品一樣供奉、展示著。 

******

喜歡李奇,因為他那種我永遠無法實踐卻嚮往的無拘無束人生——沒有手機、沒有郵箱、沒有信用卡,不開車、不買房、不養狗,也不養貓。他從美國陸軍憲兵退役後,便浪跡天涯,僅隨身攜帶一把折疊牙刷、一張護照。他不喜出風頭,也從不主動惹事,但若碰見恃強淩弱、見不得人等不公義之事,則會毫不留情地淌渾水,出手解決。

李奇從軍十三年,是西點軍校的優等生,曾指揮第110特調組,專偵辦重大刑事案件,能講多國語言、奪過射擊冠軍,近戰技巧高超。看過蓋·瑞奇導演的電影版《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的人,該會記得小勞勃·道尼飾演的福爾摩斯在使出詠春拳跟敵人對打前,會像慢動作預演一樣,一幀幀分析“先打太陽穴,再折手腕,然後肘擊肋骨”——李奇也是如此。他不是那種愛耍帥的拳擊手,每一拳、每一腳,甚或頭槌,都以快狠準為唯一及最終目標。他評估對方動作、習慣、體型,決定如何制敵於瞬間,沒有廢話,絕不重複,這是“打倒即解決”的硬核哲學、實戰策略。那透過字裡行間傳達,經過個人理解並消化後想像出來的戰鬥景況,比起觀賞大銀幕呈現的動作場景,更爽快且震撼。 

****** 

說到動作,就不得不提影視改編。它最初是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兩部電影,分別改編自第九與第十八本小說的《神隱任務》和《永不回頭》(Never Go Back)。許多書迷對阿湯哥的身形頗有微言——畢竟原著裡的李奇高達六尺五寸,體重近一百公斤,是那種走進酒吧就能憑著身形氣勢鎮壓全場的巨人,阿湯哥嘛……則比較精悍——但就電影本身而言,我覺得是合格,劇情緊湊,演員給力,該有的硬派風格也沒少。

二〇一六年以後,系列電影一度沉寂下來,直至二〇二二年,李奇才以劇集方式回歸。這一次飾演李奇的是艾倫·瑞奇森,身形完美還原原著設定,虎背熊腰,臉型輪廓也夠兇悍——你若在夜晚的小巷裡見到他迎面走來,會立刻掉頭避開——是那種“不動手就懾人”的角色,是“危險”的代名詞。

三季的劇集,都保持著高水準,尤其改編自《厄運連鎖》的第二季,從直昇機上扔人、槍戰或近身肉搏,都拍得精彩絕倫,精準、殘暴、毫不留情。每次看到李奇以寡敵眾,最後完勝收場,我都情不自禁內心大讚!那是藉著正義以暴制暴,是用拳頭替天行道,是現實中不許做,卻最是令人大呼痛快過癮的黑色童話! 

****** 

李奇不完美,卻有原則有義氣;他非救世主,卻嫉惡如仇。他不求報酬、不問來歷,只要瞧見有人需要幫助,只要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就會出手。因這世界太多人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選擇坐視不理視若無睹,李奇這種行為,絕對是俠者風範、俠義精神!

二〇一二年至今,李奇已陪伴我十多年。我曾跟隨他走過荒漠、穿越大城、在美國各地小鎮面對不同等級、擊退程度不一的敵人,也跟多位女性角色邂逅,共同探險之餘,還探索宇宙奧秘,案件解決後,繼續浪跡天涯,絕不留戀。他是我心中最渴望的生活典範(想像就好),唯有透過小說與影像,我才能短暫遁入那個屬於李奇的世界,感受他的浪跡、他的正義,享受那刻下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