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不時拍出一些描寫東方國家文化、武術,或帶有宗教哲學色彩的電影,如《花木蘭》(Mulan)、《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駭客任務》(The Matrix)等,讓歐美國家觀眾看得嘩然,滿足他們的獵奇心態,卻未必忠於該文化原有的式樣,為此電影雖叫好叫座,卻教人(尤其是生活於該文化背景或該領域研究透徹者)詬病。不過,電影非紀錄片,編劇像韋小寶慣用的手法般虛實交錯,將劇本打造得高潮迭起,使觀眾投入且折服於故事,一些為戲劇效果而難免或必須的錯誤,無可厚非……
這片的卡司陣容不差,分別飾演忠角與歹角的馬克·華伯格和奇維托·艾吉佛,前者曾參與多部科幻動作片,對這類在綠幕前拍攝的類型片方式習以為常,亦曾與導演安東尼·法奎合作過《狙擊生死線》(Shooter),更是樂團成員,能演又可唱。英裔演員奇維托·艾吉佛過去多以配角出現在鏡頭裡,直至《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獲得該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才正式打開了知名度,也打入好萊塢市場,在《絕地救援》(The Martian)、《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都有出色表現。此外,長相秀麗的女主角蘇菲·庫克森,芳蹤曾出現於《金牌特務》(Kingsman)系列,她在《無穹迴役》裡除了是伊凡的導引者,同時也在設法拯救百年愛人的回憶,是身手不凡,內裡癡情的武者。
《厲陰宅》宇宙過往的七部作品,並非部部叫好。其中兩集最叫好叫座的《厲陰宅》,也許由溫子仁親自執導,加上改編自真人實事——取材自著名超自然事件研究者華倫夫婦曾經手之案件——是《厲陰宅》宇宙的中流砥柱。來到系列第三部曲《厲陰宅3:是惡魔逼我的》(The Conjuring: The Devil Made Me Do It),可想而知粉絲的盼望程度有多高,然而出人意表的是,溫子仁這回卻退居幕後,僅擔任製片人和編劇角色,導演筒則交由《哭泣的女人》(The Curse of La Llorona)導演麥可·查維斯負責,想來該是業務太忙,無奈下委託他人“代打”。
如果你看過英籍導演蓋·瑞奇的作品,那肯定對他獨特的運鏡方式印象深刻,足球廣告《Nike: Take It to the Next Level》或好萊塢鉅作《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紳士密令》(The Man From U.N.C.L.E)等,都是代表作。他處理動作戲時的分鏡設計及節奏感,能讓觀眾有著更貼近鏡頭裡角色心境的錯覺,無論多細微,如一呼一吸,甚至每個細胞的律動,皆能感受得到。這部翻拍自法國電影《運鈔車》(Le Convoyeur)的新作《玩命鈔劫》(Wrath of Man)裡,依舊充滿他強烈的運鏡風格。
二〇〇〇年代,驚悚類型片中冒起一個小刀鋸大樹之系列,風靡了無數粉絲,那就是《奪魂鋸》(Saw)系列。首集自二〇〇四年上映以來,連續六年每年一部續集上映(就像《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形式),直至二〇一〇年第七集《奪魂鋸3D》(Saw 3D),才為系列劃下一個短暫的句點。二〇一七年,電影公司再推出系列第八部《奪魂鋸:遊戲重啟》(Jigsaw),該是想藉這IP持續賺個盆滿缽滿,唯該片少了原作中的精華,或拼圖殺人魔的生死遊戲精神不繼,導致口碑不理想,重啟之謀算亦告吹。沒想到三年後,竟推出這再重啟作品——《死亡漩渦:奪魂鋸新遊戲》(Spiral: From the Book of S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