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致命約會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致命約會》(Woman of the Hour),故事背景設在一九七〇年代,講述安娜·坎卓克飾演的女主角謝麗爾,上到一個以單身女性尋找伴侶的熱門電視節目做嘉賓,最終從三位男性參賽者中,選擇了看起來風度翩翩的單身漢羅德尼,卻完全不曉得這男人溫和的外表下,其實是一位心思縝密的連續殺人狂。

電影的敘事聚焦於謝麗爾在節目上如何與羅德尼以及其他參賽者互動,再不時以時空交錯的方式,揭示羅德尼的雙面人生,一邊是約會節目的光鮮亮麗、談吐得體,另一邊則是他多起可怕的犯罪過程,觀眾同時得以了解羅德尼到底是個智力極高的天才型罪犯。隨著劇情進展,也明白了謝麗爾正逐步逐步踏入羅德尼恐怖的陷阱而不自知。

安娜·坎卓克作為這部電影的導演兼主演——這是她的導演處女作——以極具個性的方式描繪並演繹了謝麗爾這角色。面對羅德尼時,她那種表面鎮定,實則內心幾番的轉變,都表現得十分到位。她原本對羅德尼帶有些許好感,直至節目結束後跟羅德尼到附近的餐廳喝茶閒聊,發覺羅德尼的態度及語氣開始變調,謝麗爾終於感到疑惑不安,繼而懼怕惶恐。

儘管電影透過時空的切換營造出緊張感,但看完戲後,卻沒讓我有那種大呼過癮、欲罷不能、內心狂讚的感覺。戲劇張力是有的,尤其女主角與這個極度聰明的殺人狂面對面、你來我往的智力對決時,觀眾同樣能感受到她那如履薄冰的壓力。只是,最終謝麗爾有驚無險地脫困,又令整部電影的結局,缺了一點爆發力——我不是要看謝麗爾難逃魔掌,也不希望這角色有這樣的悲慘結局。

看完《致命約會》,我的第一反應,並非覺得不好看,而是一種難以名狀的“奇怪”。電影成功營造出濃重的懸疑氛圍,但每當劇情即將達到高潮時,卻又突然跳至另一個時間點,這樣的敘事手法,不免使觀眾情緒的積累斷裂,尤其使用多次,無疑會變成缺點。

此外,電影還帶出一些女權的探討。謝麗爾作為一個在那時代透過綜藝節目尋找愛情的女性,原本還被主持人、製作人命令必須照劇本走向“演出”,代表著一個被社會審視,甚至物化的群體(其實來到今日,在所謂“男女平等”的年代,這種兩性不平等,又何嘗改變過?)。直至她脫稿真性情演出,展現驚人的冷靜及機智,一眾男性自然感到不是滋味,但其他在幕後的女性工作人員,都對其大讚有加。尤其髮妝師告訴她的:妳就只上這一次的節目,妳亂來的話,製作人又能怎樣?炒掉妳麼?直接給了她勇氣,打亂了主持人陣腳,也為這原本一成不變的節目帶來新活力。

還有,最後那位使羅德尼被逮捕歸案的受害人,也是在慘遭蹂躪後冷靜自持,智取兇徒。因為表現跟羅德尼其他受害者不一樣,羅德尼一時不知該如何反應,最終被逮。這位受害人跟謝麗爾一樣,都不是需要被拯救的弱勢“受害者”,而是可以憑著本身智慧,扭轉局勢,一個從險境中脫身,另一位雖然受辱,但至少保住了性命。

總括而言,我覺得《致命約會》中規中矩,安娜·坎卓克初次執導可以交出這樣的成績,表現算是不俗,只是整個敘事節奏就有些許不足而已,還可一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