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即將結束,年度壓軸巨片《哈比人:五軍之戰》(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自然不可錯過,而且還有幸購得某電影院限量座位的三部曲馬拉松電影票券。當天抱著興奮的心情入場,十個小時後,帶著火眼金睛出來,精神仍在中世界中晃悠,久久無法歸魂。
先説2001年上映的《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當年這部奇幻巨片,説是電影公司投入了巨大賭注也不爲過。試問當時有多少人認識導演彼得·傑克森?還有名氣響亮的演員寥寥可數,挂名主角的甚至聽都沒聽過;電影還分三部曲隔三年上映,簡直存心考驗觀衆的耐性。可是,新鮮題材造就的票房收益以及獎項的加持,注定《魔戒》三部曲成爲新經典,亦是日後奇幻類型電影的濫觴。
2012年,彼得·傑克森再次推出前傳性質的《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僅一本書的原著,經彼得大帝從原先計劃拍攝的二部曲,之後再延伸爲最終的三部曲。編劇的加料須適可而止,且不能過分脫離原著,最終還得銜接《魔戒首部曲》,由此可見改編過程更顯艱難。當然,編導在這方面的成就毋庸置疑,除了新角色徵用新演員,亦召回“舊部”客串,而且塑造出的一位全新角色——女精靈陶烈兒,與勒苟拉斯及愛人奇力的三角戀情,平衡了這部陽剛味十足的《哈比人》。
只是,因馬拉松式觀賞的關係,更易發現第三部曲劇情上的貧乏,讓人感覺是純商業電影,是最明顯的缺憾。電影開頭的惡戰飛龍史矛革,短短篇幅即完事;之後矮人遠征隊成功奪回家園,王子索林歸來,首要任務就是在重重黃金中尋回傳家寶石,漸漸失去“善”心……這設定與魔戒蠱惑人心的手法相同,少了驚喜;耗盡心思營造的重頭戰爭戲,因片名而在心裡默數是哪五軍,可數來數去仍少一軍(矮人、精靈、人類(都是老百姓)、半獸人,第五軍到底是何東東?),而且也不比《魔戒》來得浩大,不過不失。最可惡的是,串聯三部曲各角色的主角比爾博,最後竟然無用武之地,編導不知該如何安置他,乾脆讓他遭受半獸人一棒暈去,錯過最後的戰役;以及較後完全不知所蹤的寶石,簡直是整部片的敗筆!
《哈比人:五軍之戰》雖沒預想中的優秀,但無可否認,票房肯定不會差到哪裡去,畢竟現在觀衆的觀影習慣一般會有始有終,不然好萊塢電影也不會一片開多。説歸説,好萊塢的這種精打細算,不知是否也是《魔戒》成功的後遺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