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本文重雷,小心點閱】


等待多時的MCU“大結局”(後經官方證實,即將上映的《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才是這“無限傳奇”【The Infinity Saga】真正的結尾)《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終於上映,也令眾多影迷滿意,迎獲一個完美收尾;我雖是半調子MCU影癡,亦從中獲得無窮樂趣與滿足,同時得以鬆口氣——以後不必再那麼執念地追看這齣劇集化的電影系列了(雖說還有《神盾局特工·Agents of S.H.I.E.L.D》要持續追)。

老實說,我並非很喜歡上集《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該部電影主角其實是反派薩諾斯,觀影時沒調適心態,感覺分散了幾個要角如美國隊長的戲份;加上前兩個月公映的《驚奇隊長》(Captain Marvel),向觀眾介紹能力無限大,看似會以作弊方式扭轉“灰飛煙滅”劣勢的新角色,更令我懷疑編導會如何收尾,且要求極高。這兩部造成我心靈上總總的不適,終以一劑《終局之戰》解脫,無論電影,甚至整個“無限傳奇”系列,都值得獲得高評分。


有一種情意,叫“美國隊長”


MCU第廿二部作品,首位要角自然仍是鋼鐵人史塔克,從第一部《鋼鐵人》(Iron Man)開始,甚至是美國隊長的誕生,都離不開史塔克家族。所以,《終局之戰》片末的“復仇者集結大仗”,史塔克向薩諾斯回以一句“我是鋼鐵人”,在在回應《鋼鐵人》結尾的一句對白,也完整了“無限傳奇”的收官戰,那種帶給粉絲非筆墨所能形容之感動,相信是近年來少有電影能達成的。

雖說鋼鐵人是系列主軸,我的心卻更傾向於美國隊長羅傑斯。他雖比鋼鐵人遲出道三年(《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但比起史塔克的自大不羈,我更欽佩折服於他的自謙、他的卑微,尤其從原本瘦弱的身軀,轉變為壯男,且擁有比凡人快速的新陳代謝功能以後,卻不見他忘了初心,這點尤顯可貴。眾多兵器中,他竟選擇防守型的盾牌跟隨他一輩子,足見其“以仁為貴,仁者無敵”的偉大情操。故,當《終局之戰》中他成功執起雷神之錘之際,我是感動……不對,是激動得無法自已。

《終局之戰》的成功,除了“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的設定,還有一點值得大力讚賞的,就是既能滿足漫畫迷的同時,又能延伸戲迷的情懷。比如美國隊長喊出早前曾在漫畫中引起喧嘩的“萬歲九頭蛇”口號的同時,還還原了《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Winter Soldier)中最精彩的電梯戰鬥場景,更找來其中幾位演員站在同一位置。此外,編導懂得適可而止的精神也值得褒揚,就像雖有驚奇隊長這等戰鬥力超強的角色,卻選擇將之“隱蔽”,非必要時絕不讓她出場,著重於從“彈指事件”倖存下來的幾位復仇者角色;又,雖迪士尼成功收購《X戰警》(X-Men)等角色版權,卻不立馬補拍金鋼狼甚至死侍的畫面,以饗觀眾(我甚至希望其中的逆轉關鍵會是死侍)。也因為這部《終局之戰》,讓之前幾齣不盡完善的作品,都有了一個交代——那是為顧全大局而必須的犧牲;雖仍有一些小瑕疵無法顧及,但終點至此,觀眾亦無須過於糾結。我只能說,電影高層鐵腕作風的堅持,有時需要時間以證明一切。


說到這點,就得回到故事劇情裡頭,當時《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中史塔克和羅傑斯之間的摩擦,皆起因自《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史塔克為未雨綢繆,造成奧創的爆走。來到《終局之戰》,遠見派的史塔克與務實派的羅傑斯甫見面,史塔克縱使身軀羸弱,依然重提舊事,再次針對此事質詢羅傑斯,令觀眾再次省思孰是孰非,而我始終選擇站在羅傑斯一方。當然,這課題在此也無需多加贅述,羅傑斯的“短視”(務實)、見有不公即刻反應的率性,最終都在他成功執起雷神之錘的一剎那,變成不值一談。而他跟史塔克之間的對立關係,內含的情感價值,跟他與酷寒戰士巴恩斯、獵鷹威爾森之間的情分,又不盡相同——那是建立在不打不相識上的情感,兩人雖沒明說,其實都在為彼此而活……故,《終局之戰》中,鋼鐵人最終的選擇,撇開“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的“文學價值”設定,他其實選擇了羅傑斯必會選擇之路;而羅傑斯回到過去,重過史塔克建議他的半退休生活。兩者原本各有自對生命的抉擇與價值觀,都因對方而改變,細思其中,真會感動異常。(巴恩斯和威爾森的被消失,我覺得是編劇有意為之,以免稀釋了史塔克羅傑斯於這集中的情感。)


其他角色的轉變


其他角色方面,撇除那幾位在上集“化為塵土”的角色變成打醬油角色(不比沒消失卻依然打醬油的驚奇隊長)之外,我覺得涅布拉的情感轉折最有戲。從《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到《無限之戰》,她一直在尋找、證明自己在父親薩諾斯心中的地位。跟葛摩菈同是薩諾斯的養女,卻總是比姐姐略遜;希望能討好父親,卻總欠臨門一腳,最終憤而離去,後來給姐姐曉以大義動之以情,選擇成了正義的一份子。此集她跟邪惡的自己對視,也是整部片子的一大亮點,正義或邪惡、天使與魔鬼意念之間的拉扯,都令我萬分緊張,結果替她感到安慰。

另一位值得一談的角色,是驚奇隊長丹佛絲。當MCU推出《驚奇隊長》,而且竟然安排在《終局之戰》與《無限之戰》之間上映,不禁令人浮想聯翩,猜想她會不會是逆轉戰局的關鍵(亦有人猜想會是困於量子領域中的蟻人朗恩)。我當時的心態是,要是MCU真的安排她作為機械降神,那就真的衰收尾了,結果果然沒令人失望——MCU大膽地將她安排為超級打醬油角色。戲後跟友人討論,提到丹佛絲在《終局之戰》中作用不大,甚至不用出場;要是她是作為一股希望,一股激勵眾倖存復仇者的力量,我想不如安排於《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中殉職的凡人考森驚喜(訝)登場,更有說服力。但想到考森雖在影集《神盾局特工》中復活,但不見得追電影的觀眾也會追看該劇,MCU自然考量到這點,才打消此念頭,或由始至終完全沒有這樣的構思。(不過話說,要是《復仇者聯盟》中,尼克·福瑞向丹佛絲發送求救訊號,當年借權杖給洛基到地球搗亂、未收齊無限寶石的薩諾斯還有戲演麼?不就直接給丹佛絲KO……)

說到薩諾斯,他在《無限之戰》中的“平衡論”,我覺得是有他的道理,也認同他的野心。放在現實來看,世界人口不斷增長,自然生態逐漸失去平衡,薩諾斯的“隨機消失”方式,看似極端,卻比“精英或富人方有生存價值”的俗世論更為公平。故,他這使壞的目的,我覺得設計得跟《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中小丑的目的——沒有目的,純粹失序——一樣,並非完全邪惡到極致,觀眾也不會對其恨之入骨。來到《終局之戰》,索爾終於把奄奄一息二〇一八年的薩諾斯砍頭以後,二〇一四年的薩諾斯乘著時光機來到二〇二三年,因預見了自己達成使命後,倖存者的反應與自己想像中相去甚遠,才有“打掉重練”、真正毀滅一切的決定,才成了讓人懼怕、引起反感的壞人。而當史塔克彈指,輪到薩諾斯一夥逐漸消失,眼看夥伴個個灰飛煙滅,獨剩他萬念俱灰,他也似乎輕易接受了這事實、這失敗,什麼也沒說,只坐下等著命運降臨於己。這設定我尤其欣賞,即突然從原本的反感,因為一個行為,轉而對他產生些微憐憫,在心中對他說:沒關係,這次失敗,下次再來……至少另一時間線的你還會繼續為這野心而前進。

總的來說,“無限傳奇”是我繼《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之後,夯過的角色最多、宇宙觀最恢宏龐大,風靡了最多影迷(從一天卅五場的場次、最早場八點半至午夜場三點鐘),故事、品質都能保持在中上等級的電影系列。能順利活過過去十一年直至系列的一個終點,絕對是一種福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