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高玩殺手


動作類型片可分兩種,一種是製作成本資金充裕,編導能夠把場景擴充至全球各地,爆破戲也耗巨資,最重要呈現出來的效果,能使觀眾看得眉飛色舞,甚至能彌補劇本中的漏洞;另一種則是規模極小,場景設在一或兩處空間,動作戲有限,大多時候是靠字字珠璣的對白來激發觀眾思考。不確定《高玩殺手》(Copshop)算不算高成本製作,但它表面上看似屬於後者。

《高玩殺手》的故事非常簡單,敘述騙子泰迪為躲避賞金獵人鮑勃的追殺,於是刻意襲警,遭女警瓦樂莉關進警局獄中。泰迪原以為“躲”進獄中就能獲得警力保護,待風頭過去,才設法逃離,沒想到過沒多久,警方再將一名酒醉駕駛者“拋”進泰迪對面的牢房,泰迪驚覺披頭亂髮下的醉漢相貌,竟是在後窮追不捨的鮑勃。一場腥風血雨正在這小鎮邊緣的警局內醞釀……

電影的開場,無論是運鏡或節奏,都處理得不錯,先讓瓦樂莉登場,讓觀眾從她的視角來了解幾乎整個電影場景的全貌——沙漠地帶的小鎮、小鎮邊緣的警局、警局內的空間設計如前台、辦公間、牢房等——也稍微理解瓦樂莉的個性,身為警務人員於公於私的內心想法等。接著登場的則是泰迪,這位由型男法蘭克·葛里洛飾演的專業騙徒,一改葛里洛在過去幾部電影中的硬漢形象,雖沒有邋遢頹廢,但一頭長髮跟他臉型格格不入,誤以為做了個假鼻子化妝。飾演鮑勃的傑哈·巴特勒則是最後登場,起先同樣隱藏起角色的煞氣,隨著劇情進展,才逐漸恢復“光芒”。

三人在牢房中的互動,基本上皆透過對白處理,來回攻防——警察不明白騙徒的動機,騙子為自保不時跟獵人商談條件,獵人又對警察隱瞞用意——身在明方的瓦樂莉,對牢內二者的背景都知之甚少,要查訪電腦裡的犯罪記錄也需要時間。三人此時的互動,讓觀眾心中隱隱泛起風雨欲來的不安感,然而我嫌它節奏太緩,對白設計得不夠精簡,有點啰嗦,需極盡耐心地看完這“過場”。然而值得讚賞的是,分鏡的設計確實處理得頗好。


而當重要的第四人——賞金獵人安東尼——在電影約後半部殺進警局,跟鮑勃搶鏢,動作高潮戲也正式展開。然而,安東尼的閃亮登場,也只像是功效短暫的提劑神,之後還是陷入“口沫交戰”;比起安東尼的殘忍暴虐,反而是困在牢房區內三人的內心交戰更好看。尤其瓦樂莉,到底該不該讓比自己更絕望,一股怒火無處宣洩,且看起來比鮑勃更有良知的泰迪出來,與安東尼奮力一搏,如此大家也許仍有一線生機。而好不容易做了抉擇,結果有點出人意表,卻也沒帶來多大驚喜。為某人耍帥而設的轉折,也是《高完殺手》的最大敗筆,非常可惜。

戲前發現國外媒體將《高玩殺手》跟昆汀·塔倫提諾相媲美,說電影有著這位暴力美學奇才的風格。只能說,別以為對白多,有槍戰,血漿多,就可以相提並論了啊!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魔鬼剋星:未來世


一九八四年的《魔鬼剋星》(Ghostbusters),我對其並沒多大多濃的情意結,當初不識其中一位主演即是傳奇比爾·穆瑞,要說其類型屬恐怖喜劇,喜劇元素則佔更多;印象最深刻的是片末“米其林娃娃”棉花糖人在鬧區“開趴”大肆破壞,結果沒有奧特曼對付它,反而是四位凡人使用電力槍擊倒它。五年後的續集,覺得也沒太大新鮮感,故二〇一六年重啟的女性版《魔鬼剋星》,我沒進電影院支持,只是冷眼旁觀不時傳出其中的黑人演員遭網絡霸凌新聞,感慨網友缺乏慈悲心。(後來看了這部女版《魔鬼剋星》,發現電影主題確實在探討網絡霸凌現象,與現實對照,實在諷刺!

可想而知,這部打著“正宗續集”旗幟的《魔鬼剋星:未來世》(Ghostbusters: Afterlife),對我來說也僅是一部平凡普通的經典IP續集電影,預告片透露的片段,也以為會是以在劇集《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新版《》(It)等作品中演出精湛的芬恩·沃夫哈德為主角,他的捲毛小弟弟、“蟻人”保羅·路德等都是陪打怪的配角,直至入場觀賞,才驚訝發現編導或電影公司在戲前做的這些行銷,實則是在觀眾腦海中置入錯誤資訊,好讓大家在觀賞正片時取得最大驚喜!

《魔鬼剋星:未來世》是以少年為主角這點沒錯,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主角不是沃夫哈德飾演的崔佛,而是年齡更小的麥肯娜·格瑞絲飾演的妹妹菲比(即是預告片裡的捲毛小“弟弟”,我從外形看錯性別)。菲比這角色是個對科學上癮的天才兒童,與同齡兒童有代溝,繼而個性乖僻,母親卡莉因對同是熱愛科學而不惜拋家棄女的父親(菲比和崔佛的爺爺)有偏見,連帶對抗拒、厭惡科學,對女兒的興趣,只能透過話語表示言不由衷的鼓勵。當這一家三口舉家搬到偏遠小鎮繼承幾乎對他們財務上沒多大幫助的遺產時,菲比原本以為還得繼續過著孤僻的求學生涯,卻結識了熱愛收音錄製podcast的同學,以及同樣熱衷於科學研究的老師,繼而敲開了她的交際網,同時還得爺爺相助,擴充了她對科學領域的視野。

此片顛覆了我對以孩童肩負拯救世界重責大任,然後過程因少年諸多的煩惱、多角戀等而顯得冗贅婆媽的YA電影之既有印象,因聚焦於菲比身上,除了跟綽號“Podcast”性格討喜鮮明的同學之間產生的化學效應,還有當她爺爺身份正式揭曉的一刻,就連非《魔鬼剋星》擁躉的我,也能夠體會那當下的感動——爺爺即是“魔鬼剋星”元祖伊根。


除此之外,《魔鬼剋星:未來世》最大的驚喜,或更確切地說,最大的意義,在於對幕前故事及幕後人員的紀念。我們透過銀幕,得以與“魔鬼剋星”元祖們——比爾·莫瑞、丹·艾克洛德、厄尼·哈德森、安妮·波茨、雪歌妮·薇佛,甚至已故哈羅德·雷米斯(飾演伊根的演員)也用特效方式“歸來”——再聚首;而導演傑森·萊特曼也藉著執導此片來紀念當年《魔鬼剋星》的導演父親伊凡·萊特曼,那種親情之間的連接,以及對故友的思念所散發出來的情感、情懷,濃烈得觸動人心,劇終時逸出的“致:哈羅德”文字,更會使人泛淚。

總括而言,《魔鬼剋星:未來世》是一齣結合了歡樂、動作、親情,以及少許恐怖元素於一身的冒險電影,總會有一部分能打動到觀眾。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這本李奇很昆汀


我是史蒂芬金書迷,除了收藏他的著作,要是獲得金大爺撰序推薦的作家,都會二話不說先買下其作品——內容好壞待讀後判斷,寧可買錯,不可錯過,要是讀了非己所好,就放棄追蹤——而其中因史蒂芬金的推薦而接觸,並為之深深著迷的作品,是李查德的浪人神探傑克李奇系列作。

記得當年看了史蒂芬金短短的推薦序,購入了系列第十二本《一無所懼》,自此被這虛構角色的魅力懾服,無法自拔,遂從第一本《地獄藍調》開始收集、閱讀,跟隨李奇踏上他退役後的自由冒險旅程。當工作繁重得幾乎快要喘不過氣時,手握一本浪人神探小說,是我最佳的紓壓良藥。

浪人神探的知名度,因好萊塢影星湯姆克魯斯於二〇一二年的改編電影而更上一層樓;四年後的續集電影雖比首集稍微遜色,仍短暫掀起一波李奇熱潮。本期待克魯斯能繼續將這書中人物影視化,然而原創作者卻在不久後宣佈,李奇將“轉戰”電視,以劇集模式呈現,克魯斯亦不再是飾演李奇的人選——克魯斯的身高成了真鐵粉圍剿、抗議的最大原因。

話說回來,至今看了逾二十本的李奇,每次皆能從中獲得娛樂快感,閱讀體驗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從翻開首頁從序幕起直至結尾,都讀得欲罷不能,必須揮發超強意志力,才能勉強閤起書頁,隔日再讀;二、開篇十分吸引,中間些許沉悶,直到接近書末,才像猛催油門般高潮迭起。無論哪種情況,結局都鮮少令我失望;這兩種閱讀體驗的比例是1:2

會產生兩種閱讀體驗,我想是在於作者對案情抽絲剝繭時的描述。很多時候,當李奇不經意地深陷作者營造的懸念景況,也即是危機裡頭時,他會憑藉本身能力,靠智慧配以恰當的武力解決問題。閱讀時最能夠得到解壓的,就是李奇對惡人予以反擊之際。敵人越界後所作所為越過分,英雄選擇以暴制暴,讀者獲得的快感則越加濃烈;而當殲敵人數或方式不如我心中所預期,自然形成少許失落,也就會感到些許沉悶。

最近看的《致命替身》,是前一種:故事節奏明快,敵人死亡者眾,是李奇冒險旅程中最多的一次;且在充滿暴力、懸念、快意恩仇的字裡行間,無論是情境敘述或對白,都帶著幽默感,讀著讀著,會心一笑。若說兩部改編電影的原著《完美嫌犯》和《永不回頭》有著湯姆克魯斯的風格,那《致命替身》是與暴力美學電影大師昆汀塔倫提諾的作品風格相近。

我想,李奇吸引我的原因,除了書裡對英雄懲奸除惡過程的描述,還有就是他解決了難題後,在離開或留下之間,都會毅然選擇離開。浪跡天涯是李奇不固守舒適圈的堅持,也是他最感舒適的生活方式。這是現實中的我絕對做不了的抉擇。

點擊購書:https://bit.ly/3DM4pxw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007生死交戰


丹尼爾·克雷格版本的007詹姆士·龐德,從《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至《007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歷經十五年,共五部作品,雖非部部精彩,卻因設定為同一宇宙觀(與前幾任龐德電影不同),對上現代觀眾對續集電影連結的要求及口味,故整體來說是合格。加上為克雷格—龐德的心境變化描述頗到位,一反以往007風流倜儻、兵來將擋的超人形象;觀眾可隨著他出生入死赴任務,體驗其感受,也更輕易投入情感。

隨著克雷格,我們從驚艷的龐德起源《皇家夜總會》,初識這位跟一般人同樣輕易受傷的特務;也於《007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跟他飛天遁地玩了遍無關痛癢的情報戰;再在《007空降危機》(Skyfall)一窺龐德刻意遺忘且埋沒的童年;較後則在《007惡魔四伏》(Spectre)裡瞧他再次敞開心扉,不經意地愛上敵人的女兒;最後的《007生死交戰》看他以告別作之姿正式卸任。

007生死交戰》除了以克雷格的最後一部龐德電影作為宣傳噱頭,電影也確實精彩,劇本打磨得十分緊湊。戲開頭緊接《007惡魔四伏》結尾,龐德辭職後,與愛人麥德琳僅維持短暫的幸福生活,始終逃不了過去的仇債,仇家追上門,龐德誤以為再次被身邊伴侶出賣,帶著憤恨毅然離開,獨自到牙買加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然而特務就像江湖人物,終究身不由己,不找麻煩麻煩偏會纏身,龐德被迫回到情報單位出任務,而他和麥德琳二人的緣分亦未盡,兩人再次相遇,於公於私都使龐德有點不自在……


除了對克雷格版本的龐德有著濃厚情意結,我其實蠻欣賞《007生死交戰》中編導為麥德琳打造的角色背景及設定。如果說編劇透過前四部系列作,向觀眾一層層地揭開龐德的保護外衣,直透其內心,包括他不堪回首的童年,直至如今個性的養成,那《007生死交戰》整部電影,也向觀眾揭開麥德琳的成長背景。反派薩芬隻身到麥德琳家尋仇的序幕,基本上是補足了《007惡魔四伏》透過麥德琳之口簡單的敘述,如今化成影像呈現,更顯驚心動魄及情感張力;較後在相同場景,麥德琳的女兒同樣經歷母親之遭遇,那種濃濃的宿命感,確實看得我大感唏噓。

這系列最成功之處,是在人物情感的遞進(《007量子危機》除外),此外也不缺諜報電影該有的槍戰爆破場景,雖說反派的動機及“抗爭方式”稍嫌守舊或所謂的老套,但動作設計已臻完美。就如這集裡,有一場近六十秒的一鏡到底,攝影機在龐德周邊打轉,讓觀眾貼身主角一層一層地上樓,途中殲敵數名,還要趨避炮火及手榴彈攻擊,眼看倒數計時越來越少,那種危機重重的臨場感,刺激著腎上腺素飆升,直讓人屏息凝神,是神來之筆,也是最經典一幕。

總括而言,《007生死交戰》縱使不是系列裡最高分之作,但該有的元素都齊備,用烹調來形容的話是“色香味俱全”,喜愛克雷格版龐德的觀眾,相信從中得到娛樂之餘,結局時也有種跟老朋友告別的感觸。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永恆族


“無限紀元”之後,來到第四階段的MCU,已有三部電影——《黑寡婦》(Black Widow)、《尚氣與十環傳奇》(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和《永恆族》(Eternals)——面世。《黑寡婦》和《尚氣》基本上是延續了大多MCU以往作品的劇本架構,除了梁朝偉,並沒帶來多大驚喜;唯有《永恆族》,風格明顯與前作大相徑庭,雖不見會獲得MCU鐵粉的鐘愛,卻確實為其感到驚艷。

《永恆族》劇情敘述早在七千年以前,超越繁星的神族人“永恆族”便已抵達地球,以保護人類為首要任務自居。他們長生不老,且擁有超凡智慧與絕頂神力。然而隨著融入人類生活越久,經歷過身邊凡人友伴無數代的離去,這群神族人的心態也各自產生了差異,理念不一繼而紛爭不斷,最終分崩離析,有者選擇繼續與人類共存,有者則離群索居。直到如今,一群古老的宿敵變異族不斷現身,他們才再次集結起來,為守護人類再次挺身奮戰。

這部戲角色眾多,單單永恆族人就有十位,要在有限篇幅內平均介紹所有角色,讓觀眾初見他們時即能理解他們的心境,產生代入感,同時還要穿插整部電影的危機以提升戲劇張力,是編劇最大考驗。雖說非MCU首部格局如此恢弘之作,但過往方式會先逐一攝製單人電影介紹要角,過後才將所有復仇者成員集結起來對抗大惡人,像《永恆族》這般直接“一打十”,起先也不禁好奇編導是否駕馭得宜。

事實證明,成果是超出預期的;若扣除約七八分鐘的幕後工作人員表,電影長達二小時半(包括在本地公映遭刪除的同性戀幾幕),卻完全不覺沉悶,雖有些如跟彈指事件連結的解釋有點難以自圓其說,整體仍瑕不掩瑜。前述編劇在角色篇幅戲份拿捏上的考驗,也呈現得主次分明,更難能可貴的,是每個角色的存在感都強——這點就連《復仇者聯盟》系列都未能百分百做到。

戲裡主角中的主角是瑟西(陳靜飾)和伊卡利斯(理查·麥登飾;非酷寒戰士巴奇吖!),若硬要多加一位在此列,則屬絲派特(莉亞·麥克休飾),三人在戲裡的情感描述最為深刻且動人。尤其絲派特,常聽聞佛曰:“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這群永恆族亦等於是身處無間地獄裡,備受長達七千年之久的心靈煎熬,其他形貌是成人的還好,唯有外形永遠十二歲的絲派特,明明心理已是七千歲老人,卻沒法一嘗談戀愛滋味,其有心理創傷有多深,唯有當事人知曉。他仨在戲裡的“面和心不和”,以及整部戲裡的懸疑事件,都隨著情節推進,為觀眾層層抽絲剝繭,並在一切謎團解開之後,會對真正的“兇手”感到憐憫。


電影涉及宇宙之外天神族的描繪——曾在兩集《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裡提及——猶如瞬間擴充了整個MCU的廣度,尤其天神族在片末的現身,地球在其身形對比下,足見人類是何其渺小,卻自比天神,目中無人。為此,我對成為寶萊塢明星後的金勾身邊的私人助理卡倫最為讚賞。他不具備任何超能力,隨著老闆東奔西跑,也知道形勢危殆,仍不懼艱險,忠心隨侍在旁,盡己所能給予幫助。他除了負責製造多數笑果,同時也是讓觀眾以一個凡人的視角,看待這群永恆族面對危難時的反應,更給了我反思空間。

總括而言,起初並不看好“無限紀元”後漫威還能做如突破——《黑寡婦》和《尚氣》即是實例——《永恆族》是真的為這系列帶來一股新鮮元素。於我,雖然無法媲美DC經典《守護者》(Watchmen),但也算是MCU的《守護者》了。這是我絕大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