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終極戰士:掠奪者



首觸《終極戰士》(Predator),沒法確定是幾歲了,僅記得是在小學時期,近幾年還買了光碟,不時開來重溫這部經典,看過多遍仍不感膩。故事述說軍方特種部隊首領達奇(阿諾·施瓦辛格飾)受命率領組員深入南美洲叢林中搜索一架墜毀的直升機,結果遇到戰鬥力超強的外星人,最終是阿諾以智取勝,令我幼小的心靈對他崇拜有加。

這部一九八七年的片子,雖然劇情單薄——大部分都以動作場景帶過——但編導成功營造出在叢林作戰的緊張、懸疑氛圍,尤其敵人又是影史上從沒見過的怪物,相信對當年進電影院觀賞的觀眾造成的心靈震撼,是無與倫比的。

還有,終極戰士首次在銀幕上現身,觀眾對其的好奇多於懼怕(至少對我如是),尤其身具透明功能、一大堆非人類武器能匹敵的戰鬥裝備,隱身在叢林中,縱使這組特種部隊亦有叢林作戰經驗,但如今想來牠簡直是作弊。於是乎,無論是對阿諾的英雄崇拜也好,或是覺得兩者實力懸殊的不平心態也罷,我始終期待人類取得最終勝利——結果自然不負所望。

除了以上所說優點,我覺得最成功的一點是,編導在有限的篇幅內,讓觀眾了解終極戰士的武士道精神——牠只跟手持武器(或有作戰能力)的敵人作戰。你看阿諾在片中堅持要那位他們在敵營擄來的女生繳械,以挽救其生命;再看似乎有印第安血統的比利獨守橋樑,準備與敵單挑,以哀嚎告終的情節(我們不知他是否因此死亡),可以發現終極戰士雖具備一大堆“作弊裝備”,亦顯露其武士道精神。這點也是後來幾部續集都有延續的“怪物設定”。


******


至於續集《終極戰士2》(Predator 2)(一九九〇年上映,跟首集一樣,我都是先在電視上觀賞),故事背景設於洛杉磯鋼鐵叢林內,終極戰士對戰喋血警探及眾毒梟,雖整體的暴力血腥場景比起首集升級了不少,但我就是不喜歡這風格,感覺終極戰士離開叢林後,與之格格不入。

此集的終極戰士,好似要提升自己在異地(地球)的作戰能力,於是選擇了當時(時空設定於一九九七年,算是預設七年後社會的科幻片)毒梟氾濫、街頭槍戰實屬平常的洛杉磯為訓練營,並相中在幾起槍戰中表現亮眼的哈里根警探為最終目標。於是牠似有意若無意地幫哈里根清除幾批毒梟集團,還殘暴地“吊屍”,更把毒手伸至哈里根的幾位拍檔,藉此引起哈里根注意,最終兩者終於面對面決鬥……

這片子有種說不出的怪誕荒謬,終極戰士雖是終極戰士,但幹嘛會耍那麼多手段,只為了引起哈里根的注意?是貓捉耗子那般的玩弄心態麼?無從得知。但此片也讓觀眾了解,自一九八七年面對終極戰士倖存的達奇向政府披露終極戰士的一些裝備、特徵,都已記錄在案,政府也有應對舉措,如片中可在終極戰士視線前形如透明的裝備——當然,終極戰士也並非省油的燈,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這批身著異服的政府官員下場如何,可想而知。


******


(直接略過那兩部莫名其妙、不提也罷的《異形戰場·AVP: Alien vs. Predator》。)


******


等了二十年,《終極戰士團》(Predators)上映,挾著影帝安卓亞·布洛迪、羅倫斯·費許朋,還有《蜘蛛人3》(Spider-Man 3)中的猛毒托弗·格雷斯等卡司,我沒有錯過的理由。

故事敘述一群來自各地的烏合之眾——僱傭兵、軍人、死刑囚徒、黑道份子等——莫名其妙在一叢林上空揹著降落傘甦醒,當一夥人聚在一塊兒尋找此時此地的真相,竟發現曾經造訪過地球兩次的終極戰士身影,而他們竟成了終極戰士訓練體能的標靶。更悲慘的是,他們已被穿越輸送到一顆外星,回到地球是其次,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存活下來。

《終極戰士團》有向首集致敬的心願,把場景拉回到叢林,且為求突破,片中不只出現一種終極戰士,還有另外三隻比“原點終極戰士”能力更強大、體型更巨大的升級版本。與首集不同的是,這幾位人類並不完全齊心攜手抗敵,其中幾位各懷鬼胎,只想自己存活,看著他們上演的種種人性考驗與黑暗幕,加上終極戰士啟動殺戮模式,煞是好看,也為此片在我心中奠下僅次於首集的評分。


******


到底該稱牠“終極戰士”還是“掠奪者”?

再等了八年的今日,全新的終極戰士電影來勢洶洶,台譯片名特地譯成《終極戰士:掠奪者》(The Predator),乃為了呼應片中一場幾位科學家捉到終極戰士後,在實驗室中替其取名的戲。

首先要說的是,《終極戰士:掠奪者》會吸引我入場,主要原因當是一九八七年《終極戰士》面世後,因阿諾在我心中造成的銀幕英雄情結。再來則是此片導演——沙恩·布萊克。他執導的電影不多(他擅長編劇),包括《吻兩下,打兩槍》(Kiss Kiss Bang Bang)、《鋼鐵人3》(Iron Man 3)和《假會徵信社》(The Nice Guys),在此特地提起他,乃因為他曾在《終極戰士》中飾演一位要角,即七人組成的特種部隊中,第一位領便當的霍金斯。故,《終極戰士:掠奪者》找上他執導演筒(加上他也是本片編劇),當也有一種情意結在其中,雖說對好萊塢續集電影不必抱太大期望,但就是會殷殷期盼。

結果,看了電影,搖頭歎息,簡直想吐。


電影很零碎。幾位重要人物設定非常突兀——如那位女科學家,擁有一身與本身專業完全不搭的俐落身手(還會開槍),起先還以為她是前幾集中倖存下來的配角,對終極戰士的認知乃出自於她過去悲慘的經歷,可是翻查資料,完全無跡可尋,說明她是“空降”的怪物專家。另外則是那位奇童,雖說登場時有鋪陳他是記憶力超強、對聲音敏感的怪咖,但為何會知曉外星文字?完全無解,只覺得這設定是為設而設,完全不替觀眾心情設想,看不明想不通是觀眾道行不夠……

比較好看的是,主角那幾位在囚車上一見如故的精神病退役軍人夥伴。他們各有各逃避現實的苦衷,能跟主角坤恩打成一團,無非是有著過去的經歷,加上軍人保衛家國的使命感,方能與終極戰士(和比《終極戰士團》中更強大的“終極掠奪者”)戰鬥。

當他們正式與之抗衡時,雖動作設計花俏華麗、剪輯節奏快速無倫,我內心卻有種不踏實感——過去幾集的《終極戰士》電影,人類與之戰鬥,猶如螞蟻對抗靴子那般(這形容似乎不甚恰當,但想不到更好的),就算使盡全力都難對其造成一吋傷害,打敗牠,還得靠運氣;結果他們對戰終極掠奪者時,雖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一個個壯烈犧牲,但就是缺乏那種慘烈的悲情,坤恩最終像是輕易地將其挫敗,以英雄之姿笑傲四方……

而結局為將來續集的鋪陳,更讓我有種不祥預感——沙恩·布萊克或許是為後世瓦解終極戰士的始作俑者。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實習生教會我的事



再聊實習生。

從事出版業近七年,帶過不少實習生,每一位雖說前來學習,但從他們身上也獲益良多。

面試時,會問他們“為何選擇出版社?”至今未有讓我出乎意料的回答,始終離不開“希望能更了解出版社運作”“想要了解一本書誕生的過程”“對出版感興趣”等門面回應。唯一有位令我微感驚訝的,學校課程並沒規定必須實習,他卻趁兩個月的學校假期到出版社“進修”,還得搭四個小時的公交從家裡來回出版社,縱使有實習津貼,但難能補貼所耗時間及交通費,我為其上進心及毅力五體投地!

因本身也不習慣面試,於是盡可能用閒聊的方式要對方介紹自己,把“話語權”丟給對方,除了掩飾自己的不擅言辭,也可延長面試時間,避免對方產生千里迢迢尋來這山旮旯地方結果面談五分鐘即結束的心理不平衡(我倒覺得這是效率的表現);“口試”後另有筆試,要他們限時內寫下限字數的文章。

每一期實習生,往往可從他們身上看見曾經的自己。年少無知、熱情澎湃、虛心向學、自以為是等優缺點,都是人生必經。有次讓一組實習生編輯一本小說,小組討論時已產生火花,一位覺得整體還好,只需調整錯別字、語法錯誤等;另一位說不好,得重組故事結構;兩位各執其詞時,第三位選擇沉默以示中立。編輯的第一要務——溝通,用一篇小說教會他們溝通之必要,學會與同事溝通,才讓他們對外(作者);此外,這方式也讓我能夠了解各實習生的脾性,然後因材施教。當故事成書,我也從這編輯過程收穫額外的領導技巧。

遇過自視甚高、自信爆棚的,還會質疑我們正職員工的辦事能力;亦有愛恨分明的,讓他負責編輯某本書,卻因其個人喜好而罷做。我讚賞他們的直腸直肚(這點我做不到),但也會抽時間嘗試開導他們:人生偶爾得為五斗米折腰(從事出版,腰力要好,搬書靠腰力,有沒有飯吃也要適時“軟”腰力),現在尚年輕不曉現實殘酷,出來社會打拼後自然有所領悟。聽得進的,會暫且屈服;堅持己見的,則自動請辭,也不怕畢不了業,對此我也只能一笑置之。

我也從實習生身上稍微跟上潮流,比如勉強知道如今速食社會思維的轉移及閱讀習慣及品味的變調。他們初涉出版且年輕,有時以門外漢的視角提意見,卻是突破我們這些老鳥的盲點。為此我常鼓勵實習生對我們“進諫”;我們本該虛心受教,別恃著長輩的面子身份,一味否定。

電影《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中,剛退休的主角發現不該就此“安享晚年”,於是把握機會重回職場,到一家線上時裝公司學習新事物,這戲給我帶來很大啟發——人最怕的,是自行停止學習。

敗在結尾——《歐洲攻略》



千禧年上映的《東京攻略》,是我心中港片男神從鄭伊健轉至梁朝偉的“交接”作;二〇〇五年的《韓城攻略》,林貴仁(梁朝偉在戲中的角色)繼續其特工職業生涯,電影卻拍得普普,如今毫無印象,腦海中駐留的仍是《東京攻略》片段與配樂。

與年輕友人提及欲捧場梁朝偉,去看其新片,他回覆:“他有新作嗎?什麼戲?不過我也要去看吳亦凡新片。”不禁莞爾,同樣看《歐洲攻略》,年輕人是為了新時代男神;電眼男神幸得一角,相信是導演馬楚成為挽留“攻略”系列原有觀眾票房的考量。

果不其然,《歐洲攻略》中已不見林貴仁,梁的新角色是林在風。雖少了與原系列人物上的感情延續,有梁朝偉,夫復何求?敘述特工林在風和王朝英(唐嫣飾)接下美國CIA之委託,追緝從CIA處盜走飛彈“上帝之手”的神秘罪犯蘇菲(杜鵑飾),期間牽扯到蘇菲的弟弟網絡黑客洛奇(吳亦凡飾),洛奇不認同姐姐欲引爆飛彈的主張,遂配合林和王對抗姐姐;雙方鬥智鬥勇,直至真相揭曉,直接讓人驚呆了……

《歐洲攻略》跟《東京攻略》一樣,是靠一場場的動作戲推進,若縮短或取消這些動作場景,相信半小時即可演完。但《東京攻略》至少還維持著懸疑氛圍,梁朝偉與鄭伊健在戲中誰忠誰奸,都在編導故弄玄虛和呈現得法的起承轉合下,讓人生趣;反觀《歐洲攻略》,兜來轉去,擾亂戲中敵手、搞混戲外觀眾,連編導也像是亂了方向。


它故事老掉牙,但我看在梁的份上,勉強接受;其中林與王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簡直兒戲,但情到濃時,智商往往受阻滯,旁觀他人愛得欲生欲死,同是凡夫俗子又哪有資格評判?劇情看似編導下了苦功鑽研,實為能以兩三句話說完的簡單複雜化計中計,結局更是敗筆,看完感覺智商受辱……用將近八成篇幅做的鋪陳,精心設計的動作戲、汽車追逐戲、爆破場景,來到結局全成一場空。

電影最成功之處,該是邀得吳亦凡加入,透過吳向新一代觀眾打開“攻略”門檻,搞不好下一部“攻略”電影就由吳完全取代梁,擔綱男主角了。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鬼修女



萬分期待並以虔敬之心會晤《鬼修女》(The Nun),結果失望告終。不確定是否因為本身非天主教徒,不諳天主宗教相關知識,完全無法理解其故事到底要表達些什麼……

“厲陰宅”宇宙(The Conjuring Universe)如今可是MCUDCEU以外最完整、回酬率最高、觀眾點評娛樂性最強的電影宇宙,在《厲陰宅2》(The Conjuring 2)那位躲在畫框內讓人嚇破膽的死鬼關鍵配角修女,因人氣紅不讓,故產生了這齣個人獨立電影,也是繼安娜貝爾之後,“厲陰宅”宇宙的第二隻“獨鬼”外傳。

回想第一集《安娜貝爾》(Annabelle)上映時,吸引無數“鬼嗜”入場,其中包括我,結果電影最令人嚇破膽的是——完·全·零·驚·嚇,還得藉助第二部前傳性質的《安娜貝爾:造孽》(Annabelle: Creation)來挽回觀眾的心。日前看見外媒報導《鬼修女》以R級上映,自然而然對其抱有期望,結果感覺上當。

時間背景設在一九五三年,敘述梵蒂岡派遣一位神父和一位見習修女前往羅馬尼亞一座與世隔絕的修道院調查該院的修女自殺案,而隨著他倆在院內見鬼經歷越來越多,真相也漸漸揭露,其中跟化身為闇黑修女的邪靈瓦拉克有關……我從電影開頭起即嘗試入戲,卻不得其法,無論是有黑暗過去的神父、體質異常的修女,或是在美女面前愛表現的鄉巴佬,都沒法代入他們的視角理解、閱覽全局,如此這般渾渾噩噩撐完全場。許是看《鬼修女》該具有一定的宗教知識,或對歐洲黑暗時代的歷史或符號學有相關認識,唯我孤陋寡聞,看不懂其中關聯、關鍵,甚至對惡魔瓦拉克不斷嘗試穿越進入人間的動機及方式斟不破、看不透。


“看鬼片,千萬別以一般的邏輯視之”,這是許多鬼迷恪守的觀影圭臬。這道理我明白,但縱觀“厲陰宅”宇宙系列作品,都能以“常理”來讓觀眾理解鬼怪現身的原因及方式,縱使是編導自圓其說,依舊有說服力——評分最低的《安娜貝爾》亦然——這可是原創導演溫子仁的功力,也是“厲陰宅”宇宙能成立的基石;《鬼修女》則不然——除非你說它等級更上一層樓,非我這類凡夫俗子的智商可領悟。還有,主角(見習修女)擁有看見異象的特異功能,編導及剪接藉機一顯鏡頭前虛實跳脫的能力,但對我而言,這些都是為掩藏劇本缺失的低劣伎倆,而非有畫龍點睛之效的技術。至於驚嚇度,就跟《安娜貝爾》一樣——完·全·零·驚·嚇。

《鬼修女》唯一好看的,是戲前跟戲末兩場與《厲陰宅》扯上關聯的片段。就因為這兩場戲,讓我還能將情感牽連至《厲陰宅》;但若以獨立電影的標準來鑒賞,《鬼修女》真的沒有存在之必要。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浪人神探傑克李奇



傑克·李奇出自英國作家李·查德之筆,第一本著作《地獄藍調》(Killing Floor)於一九九七年面市,接著李·查德維持著每年一部作品的創作及出版節奏,至今共有廿三部作品。

台灣出版界給傑克·李奇取了“浪人神探”之綽號。“神探”是因為每本書中,他每去到一個地方,必會“巧遇”犯罪事件(不然沒故事說了),於是憑著他對正義的堅持與原則,解決了難題方離開;查案推理甚至作戰都難不倒他,故稱之“神探”(雖然他本身不認同)。

“浪人”這詞彙,據電影《浪人47》(47 Ronin)中所說,代表“無主的武士”——這裡姑且方便借用之——李奇除了自己,並不服膺任何人或任何機構,他是退役憲兵,退役後過著四海為家、居無定所的日子。他住便宜的旅社,搭巴士與火車。他身上沒有任何身份證件和駕照,也沒有地址、電話和手機。他不用信用卡,永遠用現金交易,這樣就不會留下任何記錄,沒有人追查得到他。他不受束縛、享受孤獨!

以上對李奇的描述(直接稱“李奇”,不喚“傑克·李奇”或“傑克”,在作品中有說明原因),非常吸引我。他可以說是極簡生活主義的代表,試問活在都市中,給工作、人際關係、各種貸款捆綁著的人,哪能像李奇那樣瀟灑不羈、自由自在?現實中難以實踐的嚮往,於是投入到虛構的小說中,從中獲得滿足,就算一絲絲也好,至少成了我的渴望、達不到的夢想,幻想像他那樣,放下一切,去流浪。


******


《一無所懼》(Nothing to Lose)是我第一本接觸的李奇系列。會知道此書,也是因為史蒂芬·金的推薦。此書非常易讀,作者對環境的描述寫得巨細靡遺,只為給讀者提供較完整、全面的線索,讓讀者思考之餘,也猶如身處李奇身邊(當然,有幾本是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觀其所見,感其所覺,還能從字裡行間的描述,體認到角色內心,如:

警察把鎮暴槍收回槍套內,甩上車門,打檔,然後用力踩下油門。(遭逮捕被押在警車後座的)李奇往後撞在椅墊上,接著那個人又在一道停止標誌前猛烈剎車,李奇也被往前拋。警察在下個交叉路口停等時重複了一樣的步驟。接著又是下一個。不過李奇覺得沒關係。這是意料之中的事。過去他也曾用同樣的方式開車,當時他是坐在前座的人,後座是別的傢伙……(頁25

又如以下這情景,李奇在餐廳內碰到一位等待男朋友消息的年輕女生,她把身上所有錢財都付了三個晚上的住宿費,身在餐廳內,卻沒錢點餐飲,只能枯等,於是……

李奇抽出五張剛從提款機領的二十元鈔票,在桌面上攤平。女孩說:“我不能拿你的錢。我還不起。”
“那就轉送吧。”
女孩沒說話。
“妳知道轉送的意思嗎?”
“我不太確定。”
“就是幾年之後,妳會在某個地方的餐館看見需要幫助的人。所以妳就幫助他們。”
女孩點點頭。
“這我做得到。”她說。
“那就收下錢吧。”
她走近桌子,拿起紙鈔。
“謝謝你。”
“別謝我。謝謝以前幫助過我的那個人,還有再之前曾經幫助過他的那個人。以此類推。”(頁178-179

此外,書中也有一些專業常識,讓讀者以後面對類似境況時,有個參考依據,如:

心理學家認為,記憶的中心位於左腦,右腦則是掌管想像力。因此人們在回想事情時,會不自覺地往左邊看,而往右看則表示他們在編故事。也就是在說謊……(頁71

門廊是個有三層階梯高的簡單木製空間。他慢慢走上去,雙腿打開,拖著腳步走,把身體重量放在踏板鎖上螺絲與欄杆連接的地方。如果樓梯會發出吱嘎聲,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來自於中間的部分,因為那個地方最脆弱。他一隻手抓住門把,然後往上提。如果門會發出吱嘎聲,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為門板往下壓著鉸鏈。施加壓力往上抬會有幫助……(頁242

試想一下,當你在家夜深人靜時想做一些不想讓父母或家人知道的事,打開房門時,房門搞不好會發出吱嘎聲,繼而驚醒較淺睡的家人,你午夜的計劃就只好放棄。看了這一段,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


傑克·李奇的傳奇,讓他在二〇一二年首度登上大銀幕,改編自系列第九本《完美嫌犯》(One Shot),由湯姆·克魯斯飾演這位本該有一九五公分的巨人角色,選角就算遭許多人(尤其粉絲)的唾罵,嫌阿湯哥身高不足,但票房收益的現實,依舊讓改編自第十八本《永不回頭》(Never Go Back)的續集,於二〇一六年順利上映。

電影首集會改編自第九本,而不是第一本,是因為該書內對李奇背景的描述較為完整,雖其他系列作都有提及他的背景,但都是伶仃兩三句,要讓觀眾完全認識這位浪人神探,《完美嫌犯》最是適合。讀者或也可透過這部電影或書籍,作為邁入浪人神探世界觀的第一步。

至於續集電影《永不回頭》,個人覺得戲中設置的李奇性格背離了原著,過於多愁善感,會誤導新讀者對其的認識,故不鼓勵直接觀賞。


******


有些激勵大師鼓勵說,人要逃離舒適圈,這樣才能有所長進。我則以為,這要見仁見智,所謂“一種米養百種人”,李奇的生活方式似乎是應了激勵大師的號召,我卻看到不斷流浪是他的舒適圈,最適合他的生活方式。

對我而言,每看一本浪人神探系列,就會喚起我內心想放棄現有一切去流浪的念頭,這種讀後感非常危險。所以,讀浪人神探系列要懂得克制,要是一時不察,像海洛因那樣上癮並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繼而毀了你本該美好的一生,我也成了罪人。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離別

徐和福攝於二〇一〇年


送走又一批實習生。

友人問:“你們每年收兩期實習生,他們‘功成身退’時,你們不會依依不捨麼?一年經歷兩次這種離別,你們還能承受?”

老實說,不捨是有的,只是瞧多寡。不是有句話說——經歷再多,習以為常?

曾在一有開設烹飪班的餐飲業公會任職舍監,當時烹飪班課程為期六個月,意即每半年就會送舊迎新。每屆住宿生二三十人不等,都是血氣方剛的雄性少年,大多是沒法讀書、不喜讀書,輟學來學一門手藝。他們在宿舍彼此看不順眼撩是斗非、為爭看電視機爭廁所開罵是常事,亦不時有偷竊、勒索、打架等事發生。跟他們溝通,於我乃極大考驗。好在我曾在廚房待過一陣子,得以搭上他們的頻道,常跟他們“講古”,分享在廚房工作時經歷的神奇事物、遇見的奇人怪咖,告知他們出來社會打混實不簡易,要是不學會早點收斂火氣,往後吃虧的總會是自己……至今回想頗感驚訝,當初怎麼會具備這種“傳教士精神”?

就這樣跟少年人打成一片,他們被迫稱我為“馬老師”,但我曉自己只有誤人子弟的份,要他們叫我“阿保”就好,至今仍有幾位跟我保持聯繫的;半年後這群少年畢業(當然不乏少數半途放棄),雖只相處六個月,但離別時的不捨,經歷過的人都該知曉。

上屆學生畢業、下屆學生入住期間,白天自辦公室下班後,晚間在偌大宿舍內獨處,原本混雜嬉笑怒罵與充斥男性荷爾蒙氣味的空間,變得靜謐失落,寂寞感油然而生。但再如何不捨,也得收拾心情,準備迎接下屆新生。如此重複了四次,每經歷一次畢業典禮,不捨的感傷愈少,到最後是我告別這待了兩年的工作環境。

輾轉進入出版社,起初幾年都由我帶著實習生,教導他們基本的編輯作業,總編輯也會在旁盯著我授課,我指導實習生,總編輯補充並指正我;業務方面則由業務同事或總編輯負責。實習期結束,面對“人去樓空”的惆悵時,我提醒自己,不投入太多情感,離別時就免除失落。

有了此覺悟,加上後來公司擴充人手,各部門規模較之前完整,遂請同事帶領實習生,編輯業務物流輪番指導。物流(俗稱的倉管)是入門,是實習生認識並了解本社出版品的最速方法;編輯則讓他們試做一本書(以小說為主,流程較簡易),體會編輯的苦樂;要是遇上大型書展,則給他們業務、行銷上帶來更深體悟。總之讓實習生至少了解出版業的基本知識,就算以後不從事此行業,也知曉其中艱困,“出書容易賣書難”,多買書以示支持。

如此這般,從會特地為實習生辦歡送會,“進化”至後來僅道謝祝願他們前程似錦揮手掰掰的灑脫,我笑稱是“斷捨離”的一種態度。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角頭風雲



好萊塢黑幫電影,如今數來最經典的當是《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尤其艾爾·帕西諾飾演的二代角頭麥可·柯里昂,在影迷心中是重中之重、經典中的經典;如自詡喜愛好萊塢黑幫電影卻沒看過該系列者,就等於熟悉香港黑幫電影長大的觀衆卻不知陳浩南是哪位的八〇后一樣,是偽黑幫影迷

這次要分享的,不是《教父》,但同樣是由帕西諾主演,一九九三年份的《角頭風雲》(Carlito’s Way)。這影片雖不比《教父》廣爲人知,但作爲帕西諾(或喜愛麥可·柯里昂)的影迷來説,兩個角色之間的出入與相似,有其玩味之處,也因此成了本人心頭好。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主題是黑幫片的“名句精華”,人人皆要探討這讓劇中人物多以悲劇收場的“宿命”,好像結局若皆大歡喜,該人物就不算是一個成功跑江湖的,有違電影法則那樣。故影史上得以老死的角頭,少之又少。另,如何在包裝中加入新元素,亦是對“膽敢”拍攝黑幫電影的人的考驗。

《角頭風雲》開頭,向觀衆提示了主角卡利托·布瑞甘最終或許不得好死的下場——只是“或許”,未正式說他必死無疑——這種設置,予我一股莫名吸引力,在心中留下一記重要伏筆!接著才細説從頭,敍述卡利托如何透過麻吉律師科萊菲的協助,縮短其蹲獄時間,重獲自由。獲釋後的卡利托,早已對腥風血雨的江湖興味索然,他想要的是趕緊湊足一筆錢,遠走他鄉,到一個浪漫的海濱區安享晚年。多麽寫意的理想,卻因親戚後輩向外人炫耀其傳奇性的身份,導致一時衝動的擦槍走火,卡利托憑經驗機智倖存下來,而這經歷更加緊他欲賺快錢的腳步——頂下一家娛樂場所,安分守己地賺錢存錢。

影片至此,不得不插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字眼。他的“復出”,令一些後起之秀想認識他,過分的殷勤甚至到無禮的地步。其中卡利托無意惹火一位“粉絲”,教訓他幾顆飽拳以後,因不想重蹈覆轍,故饒他一命。此舉除了更清楚交待他的轉變,也為他日後的命運埋下伏筆,令人不勝唏噓。


除了不想肆意奪取他人生命,與昔日愛人邂逅並再次擦出愛情火花,也成了卡利托的致命傷;“義字當頭”的原則、科萊菲的墮落、身處黑白雙道間的進退兩難,都是卡利托人生中最艱難的考驗。這人性轉折的描繪,還有卡利托不時出現的獨白,能讓觀衆更切身體會角色本身的無奈,替其緊張,替他不忿,狠斥老天加諸在他身上的玩笑,甚至笑他過分忠於處事原則,直至最終他狠下心腸,懂得放下跟了一輩子的兄弟,心裡才稍微釋然。

《角頭風雲》並沒什麽暴力場面,反而細膩地刻畫角色的内心感受,這點跟《教父》系列有點相似。尤其一幕卡利托在大雨中尾隨昔日情人吉兒,走上對面的天台,用垃圾桶蓋遮雨,一窺對面芭蕾舞教室中的美人倩影——一代鐵漢面對愛情,顯露柔情的一面。這畫面,很詩意。

演員方面,喜歡艾爾·帕西諾觀衆,自然也會喜愛卡利托這角色,接受他的個性;反而飾演科萊菲的西恩·潘,留著一頭大卷毛,戴著一副眼鏡,不仔細看還真認不出他,從前途無量的上層社會人士,因一時判斷失誤,地位岌岌可危,仍不知悔改,一錯再錯,最終招來可悲下場,是本片一大亮點;女主角潘妮洛普·安·蜜勒選角恰當,卡利托會拜倒在其石榴裙下,説服力十足。片中一位想要尋找卡利托合作的瘸子拉林,《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粉絲肯定認出他就是亞拉岡大人維果·莫天森,他出場的這幕,交待了卡利托對背叛者的恨之入骨,也是一幕轉折戲,值得留意。導演布萊恩·狄·帕瑪代表作有《疤面煞星》(Scarface)、《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還有原版的《魔女嘉莉》(Carrie)等,是個擅於將角色内心轉變呈現出來的創作者。

這部《角頭風雲》,雖不像《教父》那般出名、經典,但至少給觀眾留下帕西諾另一個與大牌的柯里昂相似,只是較為低調的對比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