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說書:《噢耶!榮兄!主播的幽默日常》《PowerBank:Full能量》


新聞主播陳嘉榮著《噢耶!榮兄!主播的幽默日常》和電台DJ Angeline黃玉麗的《PowerBankFull能量》,這兩本書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在上個月書展檔期趕著出版的,是在我壓力山大的情況下付梓面市。回想那時非人的忙碌日子,這兩本書給了我撐下去的動力,陳主播用自我調侃的幽默逗我笑;Angeline用一段段的勵志文句鼓勵我堅持下去。


關於幽默,如果大家有看電影的嗜好,就會發現最近很多娛樂商業大片,如《復仇者聯盟》《玩命關頭》《變形金剛》等片,幾位主角在生死關頭下,仍不忘耍廢搞幽默,觀眾也邊緊張邊笑。或許是時下風潮,這些電影就像嘉榮此書裡面形容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十萬火急的情況,也該從容以對;又像周杰倫在〈鞋子特大號〉中唱的:幽默是挫折中優雅的禮貌!

當然,陳主播不像戲裡的英雄角色,不會遇上拯救地球之重任(可能會也說不定)。他只將“日常災難”化成文字娛樂大眾之余,亦提醒自己提醒大家,遇到不如意時,不妨轉換心態,幽默以對,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拯救世人的偉大情操。畢竟,生活再苦,舞還是要跳,馬依舊會跑;日子既然要過,不如笑著活。


至於《PowerBankFull能量》,相信大家都懂作者Angeline是“正能量天使”。我不完全相信“正能量”,於是死抓著她這點不放,盡量在書稿中找出她負能量的詞句,證明正能量代言人也會有負能量的一面。於是,封底的“逃避也是一種選擇”,是我終於擷取到文中相似意思的某個句子,再借用紅了一時的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片名,改成這句文案,希望能引起讀者,甚至作者本身的深思。

我一直認為,人怎麽可能沒有負能量?怎麽可能放棄負面想法?所以對市面上很多太過直白的勵志書嗤之以鼻。我相信,人都是在負能量的加持下成長,所以不該唾棄負能量,反而應該接受它、擁抱它,就跟天使與魔鬼必須共存,才能形成對比一樣,要是天天正能量,那就不是人了,這很恐怖。人生有起有落,偶要負能量來訪,給生活帶點調劑,克服難題,才會進步。不知失敗的滋味,哪能體會成功的歡樂?

- 點擊購買《噢耶!榮兄!主播的幽默日常》:https://goo.gl/c6Y29G
- 點擊購買《PowerBankFull能量》:https://goo.gl/shuqYa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以人生為賭注——《動物世界》



《動物世界》上映得很突然。或許是本身一時不察,預告片在我眼前溜過;無所事事下瀏覽手機應用程式選片時,才發現此片,在好奇心驅使下買票入場。

看著看著,這有點奇幻寓意的電影,似曾相識……突然想起,那是幾年前的日本電影《賭博默示錄》嘛!整個博弈設局都非常相像,散場後上網谷歌,果不其然。

作為商業娛樂片,《動物世界》整體還可以接受,若不雞蛋裡挑骨頭,從故事架構、起承轉合、人物個性等,都在合理範圍內。故事敘述主角鄭開司(李易峰飾)是個魯蛇,工作不認真、負債累累,有個昏迷不醒長期住院的母親,還有對他一往情深的青梅竹馬護士劉青(周冬雨飾)。某日,鄭窮到沒法負擔母親的床位(卻還留著手機),遂把母親留給他唯一的房產押給了朋友做地產買賣,最終發現是朋友設下的騙局;為了還債,鄭唯有踏上一艘神秘的賭船,且需在其中的賭局贏下得以抵銷債務的金錢……

《蟻人》中的皮姆博士邁克·道格拉斯也尬上一角

在賭船上,鄭面對的人事物,以及他處理問題的過程,都朝正向發展,也能說是現實社會中的投影。如他“初出茅廬”輕信他人中了圈套;中計之後懂得防範仍再次中招……這些爾虞我詐的場景,負面的說,現實裡處處皆是,一顯片名所要表達的人性黑暗面。而勵志的是,鄭最終並沒成了一丘之貉——道德淪喪、自私自利、絕望等死——反而難得維持清醒的思路,尋求出路,跨過了這艘考驗人性的萬惡之船。

鄭開司精於數學,故在船上對牌數的推論頭頭是道。他本該憑藉這天賦在社會立足;但,也許小時候一夥壞人上門抓走父親,導致他內心結下陰影——序幕起,他便一直自白“我腦袋有病”——遇見不合心意的事情,會把他(它)想像成怪物,自己則變身小丑,以暴力剿滅之。這艘船,可說是為他訂做的磨練場域,訓練他理性思考,見步拆招。鄭在戲前戲末的轉變,雖僅表現出他接受並正視“腦袋有病”的問題,但這“接受”“正視”,會讓一個人發現自己的人生奮鬥目標,或許迥異於他者,但仍勇往直前,不見得是壞事。

每個人都有不同出路待發掘,沒必要隨波逐流。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蟻人與黃蜂女



今年首先上映的兩部MCU作品《黑豹》(Black Panther)和《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s),讓我覺得這系列到了江郎才盡之地步,故事創意開發到一個極點,對這部《蟻人與黃蜂女》(Ant-Man and the Wasp)雖有期待,卻也做了不見得很好的心理建設。看過之後,是今年MCU三部電影作品中,最喜歡的一齣。

《蟻人與黃蜂女》故事接續在《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之後,史考特·朗恩被判戴上電子腳鐐在家軟禁兩年,這期間女兒都會定期來看望他,眼看刑期快滿,(無故)成了通緝犯的皮姆博士及女兒荷普又帶著危急任務上門請朗恩幫忙,朗恩在家庭(女兒)及理想(蟻人裝)之間,左支右絀,搞得自己焦頭爛額,此時更出現了一個鬼魅般的人跟他們搶東西……

跟《死侍2》(Deadpool 2)一樣,《蟻人與黃蜂女》是家庭電影;跟《死侍2》不一樣,《蟻人與黃蜂女》沒有很暴力血腥。雖然有動作場景(要是MCU電影沒有動作場景,吸引不到觀眾了),但都不見血,如好幾幕無論好人壞人,“兜口兜面”的給對手重擊,本該鼻樑斷裂鼻血狂噴的,卻不像是一回事,起身繼續打鬥。當然,這都是做給小孩子觀眾看的,以保護他們無邪的心靈。至於大人嘛,不過癮的話,還有《死侍2》,不是嗎?

自《哈比人》起,超愛伊凡潔琳莉莉

我喜歡《蟻人與黃蜂女》的其中原因,在於劇本的成功。作為單一的劇本,它對每一場戲,都有交待前因後果,如朗恩對吳警官說明魔術戲法的情節,一開始以為純粹就是朗恩為了掩飾什麼而即興胡謅,戲中還見吳警官不時練習魔術戲法,直至後段才懂“魔術”這字眼非常關鍵,之前都是鋪陳。還有,朗恩在父親、工作夥伴與蟻人三者之間透過事件推進而產生的內心拉鋸,以及這幾場戲的前因後果,皆設計得環環相扣。不只是他,其實連皮姆父女面對的困境,也都設計得猶如連環計般,如同時遇上敵友不分的鬼魂、一眾黑幫和警察,都在他們做任務時必須同時解決的難題。這些精心設計,讓觀眾對他們的處境非常擔心且好奇,一心想看他們如何化解,如此增添戲劇張力。

至於作為MCU其中的連貫作品,《蟻人與黃蜂女》說明了《無限之戰》時,為何不見蟻人蹤跡。當然,真要雞蛋內挑骨頭的話,MCU還欠觀眾一個鷹眼去處的說明。此外,《英雄內戰》結尾,幾位“擁隊派”成員被關在深海監獄,後來美隊隻身前往劫獄,緋紅女巫和獵鷹都成了他的戰友,都有參與《無限之戰》;蟻人如何改判在家軟禁,不得而知;鷹眼更不知所蹤。這些疑問,希望日後能有答案。還有,此片第一段隱藏式片尾,也跟《無限之戰》相關,把“飛灰”事件牽扯到蟻人,也是一種牽動觀眾情感的商業設計。

《駭客任務:重裝上陣》片段

當然,《蟻人與黃蜂女》也有幾處設計得較隨便,或相對冒險的情節,如鬼魂和皮姆舊同事比爾·福斯特的關係。記得第一集《蟻人》(Ant-Man),有專業影評網站評說《蟻人》好幾場戲是對《鋼鐵人》(Iron Man)的“自我抄襲”,於是觀賞期間,不自覺地跟其他MCU電影比較,發現鬼魂的遭遇,跟《鋼鐵人2》(Iron Man 2)那位蘇聯後裔反派的境遇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鬼魂算是比較和善的反派角色了,缺點則是不多篇幅說明她的痛苦,內心戲少,外形、能力也有其他片子的影子(《駭客任務:重裝上陣·The Matrix Reloaded》中的雙胞胎),很難讓觀眾對她投入同理心;鬼魂的“監護人”福斯特,也差點成了不必要之角色,然而最終對鬼魂的不離不棄,又能跟《蟻人》首集時皮姆父女的關係做對比(那時漢克·皮姆遭遇亡妻之慟,丟下女兒荷普不管),這樣的連接,讓戲更好看了。

對我來說,《蟻人與黃蜂女》是今年MCU最好看的電影作品。比起全新“開發”的《黑豹》(好像是為了有個讓《無限之戰》開打的舞台)、角色太多分散焦點的《無限之戰》,《蟻人與黃蜂女》劇情焦點更集中,也跟MCU幾起大事件(如《無限之戰》《英雄內戰》等情節)有連接。這幾點,都是我給予高分的原因。值得推薦!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伴我成長的西班牙國足隊

二〇〇八歐洲杯鬥牛士軍團奪冠那一刻;照片摘自網絡


我個性單純(良心發言,別噓我),一旦對某人某事某物傾心,絕不輕易放棄。

我一九九八年接觸足球。對那屆世界杯僅有的印象,是貝克漢姆對阿根廷西蒙內報復性的蝎尾式勾腳而染紅,成了英格蘭罪人。球會方面,同樣九八年開始觀看英超賽事,自此為兵工廠阿森納華麗的踢法深深著迷,它也是我唯一“持之以恆”支持至今的球會。

二〇〇〇年,在歐冠杯賽事上見識到西甲球會皇家馬德里的戰力,尤其前鋒“指環王”勞爾的高超技藝更懾服我心。皇馬奪得該屆歐冠杯不久,國家級賽事歐洲杯開踢,那是我支持西班牙國足隊的起始。當時的西班牙國足隊沒有大賽命,幾年下來的國際大賽,就算小組賽出線晉級,總止步於十六強或八強。每看見他們在“宿命”前飲恨,我並不感失望,只有當下些微的失落,那畢竟是遠在另一塊大陸地區的球隊與他人的生活,於我沒有直接關係;熬夜看了直播賽事,還是得如常上課、繼續工作。針對西班牙隊的冷嘲熱諷時有耳聞,卻不以為然,看球罷了嘛,何必介懷?

除了看,我亦有親自下場踢球的經驗,那是大專時學校系與系之間的比賽。我們中文系一年級有五十多人,遂不理學長隊伍的號召,“膽粗粗”自組一支綽號“小臥龍”的魚腩隊伍(而我莫名其妙下被迫“效力”),以大比數慘敗是常態,對手懶得跟我們較勁直接棄賽的侮辱也遇過。我們不弱,只是名副其實“沉睡的龍”。踢了幾場,感覺這運動太耗損體魄,毅然“掛靴”,回到在電視前眼看身不動。二〇〇八年,西班牙在歐洲杯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奪冠,那一刻起,我知道這八年外人眼裡毫無意義的“忠貞”,似乎給我帶來了一些啟發。

二〇一〇世杯決賽,鬥牛士軍團射下踢法粗暴的荷蘭首奪大力神杯;二〇一二歐洲杯決賽,它撕破潰不成軍的義大利防線,成為賽史首支衛冕冠軍,風頭一時無倆。然,潮起潮落,這支國家隊暫別幸運女神,二〇一四年至今,大賽上皆難有作為——我說“暫別”,是真的相信只是暫時——人們對其的冷嘲熱諷死灰復燃,說什麼冠軍隊伍竟敗給名不經傳的二流球隊,實在丟人……我唯有筑起玻璃牆將這些話語阻絕在外,“死牛一邊頸”地捍衛我對鬥牛士軍團的堅定信念。

想說的是,雖然多年支持一支球隊的堅持,不比持續運動把鮪魚腩練成人魚線那麼勵志,但也是一種靜態、內斂的持守。有些人可以同時支持多個勝算大的球隊,或許是不喜歡輸的感覺(忽略賭球因素);但我跟西班牙國足隊的情感,是從他們低潮期即培養起來的,戰績止跌回揚如今下滑,要就此放棄他們的理由,我想不透。不經歷失敗,哪懂成功的美妙?

我願理直氣壯地聲明:我是西班牙國足隊死忠球迷!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黑暗之半



“割開他,”馬辛說,“割開他,我要站在這兒看。我要看血流出來。別讓我再說一遍。”——喬治·史塔克《馬辛的方式》

有時,有一本書,或一則故事,會讓人重複著看,每隔三四年,或七八年翻閱一遍,依然愛不釋手。要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現實的磨煉而獲得更多領悟,更是一種額外的加分。史蒂芬·金《黑暗之半》(二〇〇六,台北遠流出版)於我就有這種魔力。

這次重看此書,已記不清是第幾遍,卻依舊給我無窮的閱讀樂趣。故事述說知名作家賽德·貝蒙特推出的作品均不受市場青睞,反而用筆名喬治·史塔克撰寫的一系列犯罪小說卻大受歡迎。當史塔克等於貝蒙特的秘密曝光,賽德順勢發佈了史塔克的死訊,甚至在墓園辦了一場葬禮。幾天之後,所有與史塔克死亡的相關者,一一遭人謀殺,而留下的指紋等線索,都指向是賽德所為,但賽德有充分的不在場證明,更向警方坦誠他的推論——喬治·史塔克不知怎麼活過來了,兇殘殺戮正是他一貫的復仇手段……

若以犯罪小說的角度來看《黑暗之半》,故事中最有戲的,我覺得是警長亞倫·潘格彭。他因為這連續兇殺案,不斷在理性與瘋狂間掙扎,“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剩下的那個即使再不可思議,那也是事實。”潘格彭為了偵查此事搞到焦頭爛額,一開始他相信是賽德幹的,對他懷有敵意;接下來在監視著賽德的情況下,不斷有其他命案發生,這現實中不可能的事情一直重擊警長的理性,潘格彭內心的想法,對賽德的懷疑、對自己信念的堅守,都是戲。

當然,主角賽德也有諸多描繪。當“雙胞胎”兄弟在外行兇時,他的恐懼、他好幾次的不知所措、他內心的糾結,都讓我前幾次翻閱時都會注意的焦點,亦會隨著故事進展,替賽德以及他的家人緊張,因為兇徒正慢慢逼近他。兇手聰明無比,知道警察作業的程序,於是輕易突破警察的看守,直搗目標家中將其殺害。作者都有說明兇徒如何知曉這些程序,讓故事非常合理。

此外,我還喜歡書中說多不多,但精彩無倫的謀殺場景。作者生動無比的敘述,讓讀者彷彿親蒞現場,在旁看著兇手行兇,割喉槍殺切卵蛋等血腥畫面,透過文字激發讀者的想像,從此獲得快意。而更難得的是,這幾場描敘,文字精簡,無形中好似配合兇手下手時的快狠準,以及冷靜。這透過文字功力釋放出的懸疑、緊迫氛圍,是讓此故事百看不膩的功臣。

總的來說,《黑暗之半》故事行雲流水,絕不拖泥帶水。若看倌想用第一本書認識史蒂芬·金,進入他生花妙筆的文字世界,我極力推薦這本!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怒火邊界2:毒刑者



“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寒戰》

I’ll be BACK!”——《魔鬼終結者2

記得三年前在電影院看《怒火邊界》(Sicario),完全被電影的氛圍,懸疑、肅殺、血腥、復仇等震懾……還有班尼西歐·迪·特洛飾演的角色——身份神秘、似忠亦邪的亞歷山卓,給我眼球及精神上的震撼與滿足,至今仍歷歷在目(唯一可惜的,是大銀幕前有幾幕暴力鏡頭被刪了)。續集《怒火邊界2:毒刑者》(Sicario: Day of the Soldado)上映,沒有錯過的理由。

《毒刑者》跟首集一樣,描寫美墨邊境的毒戰故事(目前也有另一齣關於掃毒題材的電影上映——翻拍自杜琪峰執導《毒戰》的韓版《信徒》),但把版圖擴張得更廣,場景更恢宏。故事說美墨邊境的毒販經已擴大生意版圖,開始偷渡恐怖份子進入美國;美國政府於是任命CIA資深探員麥特(喬許·布洛林飾)負責處理這案子,於是麥特找回老搭檔,暫時退休的亞歷山卓聯手,以期用“非常手段”去完成任務,亞歷山卓亦想藉此機會剿滅毒梟,真正替家人報仇。他們擬了個計劃——綁架某毒梟的女兒伊莎貝爾,在販毒集團之間引發戰爭,他們則坐壁上觀,待收漁翁之利,然而任務曝光,美國政府也撇除關係,命令麥特殺掉伊莎貝爾滅口,麥特無奈服從命令,然而亞歷山卓不肯殺“人質”,獨力扛下把伊莎貝爾安全帶回父親身邊的責任,這堅持等於讓麥特左右為難,是要背棄亞歷山卓的友誼還是背叛國家的忠誠……

電影雖換了導演,但整體依舊承接了首集的肅殺與暴力氛圍,少了懸疑元素,故事張力依然吸引。我理解麥特及亞歷山卓的殘暴手段,是解決毒品氾濫的最佳方案,這跟戰時某某將軍或君主手段異常殘暴,無非希望早日奪下勝利,讓百姓回歸和平生活的道理一樣;也對亞歷山卓為保護少女而孤身犯險的人格設定大為佩服。回想起第一集,因輕易“墜入”女主角愛蜜莉·布朗的第一視角,對身份成疑的亞歷山卓沒法取得好感,直至戲末始知他背負著妻女被殺的悲戚,踏上復仇之路,才對其投入情感;《毒刑者》中,他蛻變為主角,為了把毒梟連根拔起而復出,任務中途內心的慈悲與仇恨拉鋸,更落到搭檔背棄、老闆(美國)撇除關係的下場,看他遭人蛇集團處決那一刻,震撼之餘,還有失落——他心願未了,死不瞑目……他確實死不瞑目,死不透徹,硬撐著起來繼續追尋女孩的蹤跡,還身懷一定的戰鬥能力,那一幕在公路上用手榴彈炸毀敵車,我真的替他吶喊狂叫——班尼西歐·迪·特洛是公認的醜,但在此戲裡實在帥爆,演技也發揮得淋漓盡致,遠比他在MCU裡飾演收藏者一角的“騎呢”造型,更帶勁更吸引。


另一位要角喬許·布洛林在《毒刑者》也是要角(話說這是今年第三度看他演出了),取著把班尼西歐的光芒揮散出來的陪襯角色,從中看得出這老戲精的精彩演出:那種團隊頭領需具備的冷靜、殺手需要的冷酷,以及無奈背叛摯友,還冒著違逆命令遭處分的風險替他善後救回女孩,都是他替麥特這角色注入的生命力。在《變形金剛5:最終騎士》(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莫名其妙”演出的女孩伊莎貝拉·莫娜,身為毒梟女兒的她,在學校帶有一股叛逆、狠勁,與同學一語不合即出手揍人,後來淪為“國家級”人質,遇見內心掙扎的亞歷山卓,經歷了從鬼門關旁來回好幾趟的旅程(身邊不斷有人為其喪命),給她修了其他同齡小孩沒法體驗的人生課,這是針對於她此種特殊身份的獨特成長環境。另有一位身不由己棄良從邪的少年,性格的轉變也是戲,讓人慨歎不同的環境,塑造不一樣的人格,同樣是小孩,卻有著非一般的人生境遇。這少年從原本的乖小孩,轉變為人蛇集團一份子,後來舉槍處決亞歷山卓……此種轉變,能從他幾幕的臉部特寫中一窺其內心的糾結,也因為後來決定跳車(非比喻),逃過被美軍剿滅的命運,但電影最終,他碰回該死不死的亞歷山卓,結果如何?電影便在亞歷山卓關上門扉那一刻結束,留給觀眾想像空間。

總括而言,《怒火邊界2:毒刑者》故事雖不比第一集直接俐落(第一集算是從女主角的視角出發;這集則主要在至少四個要角上穿插,稍不留意還會走神),尤其戲末“一年後”的設定,略顯刻意,有點畫蛇添足,但無損這戲成為我心中六月份最佳。



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把哥哥退貨可以嗎



近來少接觸泰國電影(鬼片亦然),但偶會有一兩部在外國聲勢蠻夯的,片商亦會趁勢引進馬來西亞,如幾年前的《我很好~謝謝愛你喲》、去年的《模犯生》,都是當地票房破紀錄,屬於鬼片以外的“神片”。而目前上映的,則有《把哥哥退貨可以嗎》。

起初對它並沒期待,但片商下足功夫宣傳,幾位主角還特地前來本地造勢,再如何冷酷淡定的心,也有把持不住的一刻,遂購票入場,一窺究竟。

故事主要圍繞在一對兄妹之間的親情戲:妹妹眼中形同廢柴的哥哥,自小只會給妹妹帶來無數麻煩兼搞破壞;而身為妹妹的,也只有忍耐,替他善後——就大多數妹妹眼裡廢到不能再廢的哥哥,以及大多數哥哥眼裡成績好做什麼事都很厲害但就是看不順眼的妹妹,也因男性面子作祟,一直想辦法破壞妹妹做的事情。兩兄妹這回鬥的,是妹妹的終生幸福——哥哥想盡辦法要拆散這對剛走在一起的情侶。

電影好看的,是破除了一般以愛情為主題的窠臼。《把哥哥退貨可以嗎》中,雖有描述妹妹與日籍男友的感情戲,但描繪的不多,從他們的初識、透過棒球為媒介,以及後來在哥哥努力卻無疾而終的嘗試破壞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更搬離泰國遠赴日本生活。這期間電影氛圍營造的天秤也不見傾向歡樂,而是兩位小情侶在現實面前抉擇,而妹妹經歷了哥哥的自我、不體諒,認清了真正善待自己的,還是這位男朋友,選擇了人生歸宿——這是我對妹妹角色的讚許。


至於兄妹倆的關係,也或許我本身沒機會體驗,故未能全情投入;但身為男性,對戲中哥哥的所作所為,不見認同。尤其妹妹待嫁時,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妹妹著想,意欲棒打鴛鴦,實在過分。但,兄妹倆之間的情義,也有感人的地方,如全片妹妹對哥哥叫喚的花名(該是某衛生棉品牌),想來好似妹妹對哥哥不滿的宣洩出口,直至戲末才揭秘,原來有編導刻意隱瞞的伏筆,等在恰當時機揭曉,確實增添催淚效果(但於我無效)。此外,還有兄妹倆透過日本棒球漫畫的描敘,也帶有亦甘亦苦的情意結。這幾處戲前戲末的對比,皆替本片加分不少。

總的來說,《把哥哥退貨可以嗎》是我近期看過的泰國片中,有別於一般泰國喜劇的設定,它沒有大篇幅浮誇爆笑與歡樂情節之設定,也沒有很刻意地釀造出淚點,因此多了幾分真實,幾分平淡,以及幾分感人。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手寫字的溫度



在剛過去的書展,特別為許裕全的《從大麗花到蘭花》做兩天特價加購企劃,打書之餘,也推薦這好書給讀者作為最佳父親節禮物。那時請同事姵伊寫了四張從書中節錄出來的打書文,夾在書頁擺放在四個顯眼的展示位置。


******


跟同事比較,我的字醜得名列前茅,偶爾還會愧對自己,直至看到周社長的手寫字,我稍感安慰;最近編陳某主播的書,聽美編投訴那比多數醫生還潦草的字,我五十步笑百步地火上澆油:“冤枉,從未見過這麼潦草的字!”其實,我以前的字可不像現在這樣——小學時老師還讚我字跡工整,無論英文字母或漢字,都用鉛筆一筆一劃寫在練習簿上;中學時轉成使用原子筆,起初有點不習慣,適應以後,英文字母依然工整,漢字差強人意,以書寫中、小楷的功課來練習。

真正“沉淪”,該是唸大專時,中文系首年選修了每週一堂的書法班,始知需要攜帶的“道具”非常多——一大捆宣紙毛筆墨汁字帖,還得起個一大早全身裝備從家徒步一公里到輕快鐵站乘車,再轉搭永不準時的電動火車到離校約五百米的火車站,一趟近一小時半還得人擠人的行程,如此上了三堂課,最終選擇放棄,老師後來半哄半恐嚇要我繼續免得被當掉,仍挽留不了。自此,無論上課考試直至出社會工作,手寫字是寫得越來越快,字跡越來越醜,英文字母更出現“懶惰筆劃”(同事的說法),“e”寫成像“c”、“5”和“3”相似……

上一次緩下心來專心寫字,該是十年前為心儀女孩製作周杰倫演唱會的“觀後特輯”,女孩抽不出時間來吉隆坡觀賞演唱會,我獨自觀賞,事後收集了各報章報導,剪下圖片,加上一些隨專輯附贈的肖像卡片、從雜誌“割捨”的照片,製作成比新聞更精彩、用心百倍的,專屬於那女孩的特刊,其中不乏我從每一首歌曲中節選出來、一筆一劃細心寫下的歌詞。那是我這美感匱乏、美術零蛋的傻瓜耗了幾個晚上,投入所有情感製作的“情書”——對那女孩、對周杰倫皆是——而最美的是,我們不曾走到一起。

如今,創作都用電腦“代打”,做“鍵人”多於“筆者”,要讓手寫字跡回到多年前那樣漂亮,目前來說,絕對沒那種心力。雖有認識的書法老師開授書法班,但當初那段學涯的艱苦,依舊令我卻步(實則藉口)。


******


回來這書展。兩天下來,該書售出六十多本,是舊書中銷量最好的。而姵伊手寫的四張打書紙,最終只留下一張,其餘三張不翼而飛。我想,讀者會購買此書,除了因作者的文字功力及內容折服,也應該是為姵伊這手寫字一筆一劃的力度所散發的溫暖而感動吧!那三張不見的紙,相信也是給他們抽走了。

洩密者們



“改變世界只有真實”——《皮諾丘》

“暴雷一時爽,全家火葬場”——網紅亨利市

身為馬來西亞人,在其他國家的電影中看到“馬來風光”,會有莫名的親切感與自豪。這部《洩密者》在檳城取景,加上實力派演員吳鎮宇主演、邱禮濤執導,自然入場看看。

故事敘述馬來西亞爆發高危的變種傳染疾病,在這非常時期一家藥廠獨家開發的新藥物有抗疾功效,藥廠創辦人成為英雄之際,他的兒子卻離奇自殺,媳婦急迫地離馬去港又遭他殺;此外,一位追蹤此案的記者亦遇害,幾宗命案的線索都指向一個叫做“洩密者”的神秘組織。馬來西亞警長李永勤(張智霖飾)和香港警察王大偉(吳鎮宇飾)各自接手調查這幾起撲朔迷離的命案……

電影一開始的氛圍營造,確有先聲奪人之效,亡者、不知好壞的角色,都緊抓觀眾好奇心;接著幾個主要角色陸續登場,之後,之後就沒了,僅此而已;劇情慢慢鋪展開來,一整個很普通平凡,淡如嚼蠟。我尤其沒法理解王大偉竟然為了染病差點性命不保的女兒,跟隨“洩密者”成員潛入馬來西亞知法犯法,這背離常理的設定,讓我直接脫戲。而戲中的汽車追逐戲、正邪對峙,只是普普——我心已飄向遠方,只是出於尊敬,待至散場。


因為劇本關係,《洩密者》看似是要表揚媒體工作者的偉大操守,卻表現得隱晦不明;更多的是撻伐製藥公司為牟利而喪盡天良,還有一位警察在體系內的力有未逮。我喜歡王大偉的故事。王作為社會維安體系的一員,是個為工作賣命卻犧牲家庭的“工人”。他在警局內與同是警察的妻子談判——其實他想逃避——好不容易接到上司來電命令他外出開工,他高興都來不及。較後又安排他接應李,他口上直嚷嚷長官剝削員工,用幽默驅走艱困的工作環境及壓力,這幾場戲非常好看。而且,完全看不出吳鎮宇已年屆五十六,身材容貌都維持得很好(之前看他主演的《脫皮爸爸》有化妝)。

《洩密者》讓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李心潔黃秋生梁家輝等人主演的《A-1頭條》,故事說什麼?忘了。因為平庸到沒法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題外話:片名《洩密者》的“們”,乃是我刻意欲除的詞彙。中文裡無需複數語尾,都是西化演變的錯誤(詳見〈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R級超級英雄片——《死侍》



超級英雄片當道這幾年,我常對著電影中一些本該血腥殘暴,卻遭“河蟹”的畫面搖頭,心想這怎麼可能呢?要是多加一些血漿亂噴的畫面,絕對更好看,可惜了……又,明明這樣“兜口兜面”挨揍,鼻樑應該斷掉鼻血直流,卻側個臉轉個頭來鼻子還是好好地,唯一缺的是隆鼻手術置入性行銷……我常希望,希望下一部MCU電影可以請來昆汀·塔倫提諾執導,不過看來始終是奢望——最接近的一次,該是《蟻人》(Ant-Man),原本的編導人選是“血腥冰淇淋三部曲”的艾德格·萊特,最後雙方以“創作理念不合”而拆伙,萊特僅以合創劇本掛名。

撇除掉上個世紀我沒看過,但感覺上應該會有的作品,本世紀截至目前為止最著名的R級超級英雄片,當屬《惡棍英雄:死侍》(Deadpool)——其實我心中更佳的片選是《特攻聯盟》(Kick-Ass),但用兩部片子的續集來評估,《特攻聯盟2》明顯是保護級,《死侍2》則維持R級——那是在《X戰警:金鋼狼》(X-Men Origins: Wolverine)裡崩壞掉的角色,幾經辛苦給粉絲力量拯救回來,方能呈現出最忠於原著的死侍。


《死侍》最著名、最與一般超級英雄片不同之處——除了R級——就是打破第四道牆直接與觀眾“對戲”的設定。況且,死侍/韋德·威爾遜這反英雄角色的嘴炮功力,實在是去到只此一家的等級,除了自我調侃,還能完全不屌商業之間為保護名利或名譽而禁止公開說出的禁忌,從而讓觀眾或電影工作者五體投地地拜服(須知,預算愈多,等於受出資人的設限也愈廣;除非出資人大膽全權放手,讓編導創作無上限的天馬行空)。第一集中,他毫不客氣地調侃電影公司沒預算,一座偌大的X戰警學校就只有兩個角色(其中一個還是CGI製作的鋼人);第二集則“變本加厲”,把《X戰警》的片段用電腦置入進來,“說明”角色多了,只是死侍沒發現。還有,他連隔壁棚的DCEU都拿來“開涮”,也不放過二〇一一年把萊恩·雷諾斯的演藝生涯掉至最谷底的《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好不過癮!噢還有,其中不難發現他對金鋼狼(或休·傑克曼)的愛,這傢伙無時無刻會在不經意的畫面裡出現。

此外,我喜歡《死侍》的一個原因在於,他會正確看待本身產品(即電影),如首集在他眼裡,是一部愛情片;續集則是家庭電影,還能舉出一系列同類片單作論據——觀眾的認知,就只有“超級英雄片類型”,有夠無聊——這點我替恐怖片分類時也感同身受,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至於大家最希望看到的,莫過於要符合R級標準的殘暴、性感養眼畫面,而這點兩集的《死侍》絕對不負眾望。首集序幕在高速公路上的殘殺,先聲奪人;再來是他倒敘遇見真愛凡妮莎,編劇用兩人在節慶做愛的方式讓時間快速流轉,也算是超級英雄片的大膽嘗試(噢更正,這是“愛情電影”)。接著,他憑著自己不死(難死)的超能力,不斷作賤自己的同時,還讓觀眾感受最不舒服的療癒體驗,如續集中向《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沙朗·史東致敬的斷肢再生橋段,簡直是……逗得我開不了口。


說到這個,《死侍》充滿了其他電影的相關彩蛋,開口閉口都是從他處“借”來的畫面或耍嘴炮的梗,就像續集的字幕開場,就很“〇〇七”;而其中的工作人員名單更是串串啞謎(當然,會令對電影史不熟悉的觀眾摸不著頭緒)。所以,只要看得懂、抓得住《死侍》玩的梗,觀影過程絕對樂趣無窮!

除此之外,還可透過死侍這角色理解他的勵志元素。話說第二集有一場戲——也就是致敬《第六感追緝令》交換雙腳翹姿那幕——機堡深情款款地對著威爾遜邊塗潤唇膏邊說的:你讓我想起我的妻子,總能用幽默掩飾本身的痛苦。威爾遜是癌症患者,一身的超能力也是為續命做實驗而得來,唯一副作用是全身像火燒那樣皮膚潰爛,所以第一集他雖能活命,但因對相貌自卑而幾乎不敢面對真愛(這點我尤其能夠理解,從原有的帥樣變成衰樣,會更添自卑指數);第二集凡妮莎“先走一步”,他心亦死,卻要死死不去,簡直應驗《無間道》中說的佛偈:壽長乃無間地獄之大劫。而凡妮莎沒有留一條狗給他,僅留下一句話,“你的心不在對的位置。”也因這謎題,讓威爾遜知道本身活著的意義。


總的來說,《死侍》算是近期超級英雄漫畫改編電影的成功試驗作,它把R級元素融入在內,卻不見票房收益比適合闔家觀賞的同類電影少,可以肯定,成人電影自有本身市場價值,只要定位精準,小眾作品依舊能有所作為。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黃俊郎的黑



“你需要的,就是你的‘空’,自己的‘空’,而怎麼擁有它,只有你明白,只有你能做到,就像——拿出了這本書一樣。”

認識“黃俊郎”這名字,是二〇〇三年周杰倫第四張專輯《葉惠美》中的〈以父之名〉作詞人,而後周氏每張專輯中,皆有收錄他一兩首的詞作。愛屋及烏的心態下,收集了他過去出版的四本著作——《這本書》《第二本書》《第三本書》和《不是第四本書》,好像懶惰想書名,隨便取一個那樣,內容也很特別——阿郎精湛的類詩文字,配上有點抽象風格的畫,很詩意,帶點感傷,讀完後會覺得整個人煥然一新,那是屬於阿郎的書獨有的勵志方式。於我,要看阿郎的書,就跟看村上春樹作品一樣,必須先讓心沉澱下來,要是在高壓下閱讀,很容易眼睛看了卻進不了心。

阿郎的第五本著作《黃俊郎的黑》,跟前四本著作有非常大差異。首先就是色系,前四本都以白色為底色;這本單從書名就一清二楚:黑。接著是內容,此著作的插畫比起前作,相對的少,但也因此更能關注、領悟透過文字散發出的意境。

《黃俊郎的黑》得以看出作者用了非常多時間精力構思出來的一場演出。它就像一場舞台劇,作者/說書人從首頁起即引領讀者進入該劇場,字裡行間啟發讀者的思考脈絡,進入作者欲告知讀者的軌道,每一幕提出一個關鍵字(說書人掏出的一個個盒子),來告訴讀者一則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

“死亡”“後悔”“時間”“邪惡”“勇氣”“愛情”“包容”,都是說書人拿出來的“把戲”,但這把戲一點都不浮誇,都是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皆要面對的……真實。我尤其喜歡最後一幕,說書人取出的最後一個,讓讀者自行替其命名的盒子。這幕讓我憶起唸中文系時,老師教授“文學是什麼”的課堂,其中提及的含義(對我來說絕對是哲學),總讓我不時想到頭疼,但也越發喜愛這類思辨的問題。作者很有技巧地把這書內容設計成一個“圓”——“開場”前的“謝幕的開始”,對應結尾的“開幕的最後”——就像生活,總會有迷茫困惑之事,亦會迎來奮勇向前的解決方針,再後仍會面對瓶頸,之後又再破除迷思……而“空盒”之前的七個盒子(七幕戲),說書人都激勵讀者,希望讀者活出更美好的自己。

沒錯,《黃俊郎的黑》是一本勵志書,只是它富含哲理,就像書腰上的宣傳文案說的:“這是一本世界上最美麗的書!”“闔上書的那刻,你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早已如此完整!”“它是那麼難懂,難懂到它只能讓你明白自己!”等等。當你覺得心情低落、人生掉至谷底時,翻看這本書是想從中尋求慰藉的話,這書會提供你書腰文案上所提及的精神慰藉,唯,要看當事人是否願意清空內心的雜念,從心接收說書人製造出的活力養分。序言說的“你需要的,就是你的‘空’,自己的‘空’,而怎麼擁有它,只有你明白,只有你能做到,就像——拿出了這本書一樣。”就像俗語說的:解鈴還須繫鈴人,一個人失落時,他人可以做的,只是提供安慰;而能不能爬出泥淖,就看當事人本身有沒有意志力。

《黃俊郎的黑》,推薦給有需要的人(我也懶惰下標籤),但還需看你與此書有沒有緣——宣傳文案上“一本暢銷數十萬冊的書!”的真相是:我只是剛好擺在宣傳書腰的文字是這幾段,只是剛好,真的只是剛好,就像亂數一樣隨機,請你相信我,拜託了。——阿郎的書,印量極少,洛陽紙貴,輕易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