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蒼鷺與少年


我是沒留意,也不大介意宮崎駿爺爺在二〇一三年《風起》上映之時宣佈的“隱退宣言”,只認為要是他真的息影,也該尊重他的決定;如今宮崎駿再度帶來新作《蒼鷺與少年》,趁還有機會,趕緊把握,到戲院觀賞這部或許真是他的息影之作。

我是從《千與千尋》(又譯《神隱少女》)開始認識宮崎駿。二〇〇一年,這部難得在馬來西亞院線上映的動畫電影,誤打誤撞下獨自在電影院觀賞,並為他獨特的敘事風格,以及在那電腦作畫逐漸盛行的時代,依舊使用手繪畫風的堅持,深深感動。幾年以後,隨著《霍爾的移動城堡》面世,我亦有了經濟能力,買下整套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電影光碟,才從他的首部動畫長片《魯邦三世 卡里奧斯特羅城》逐一看起。

雖說個人非常鐘愛宮崎駿作品,創作者也享譽全球,但本地片商似乎對其作品的經濟效應缺乏信心,《千與千尋》以後,《霍爾的移動城堡》及《崖上的波妞》都沒在戲院上映;《風起》上映時場次有限(否則我肯定會去看);就連這部《蒼鷺與少年》,也只在一家電影院公司有場次。相信片商是做了市場調查,考量本地觀眾對藝術及文化的需求有限,才以如此少量的形式發行,這樣也無可厚非。

《蒼鷺與少年》講述主角牧真人因戰火失去了母親,隨著父親另娶了真人母親的妹妹(也即是阿姨),他們搬到母親家族的一所豪宅。在那裡,真人遭遇一連串神奇的事件,包括一隻會說人話的蒼鷺,引領他“跨域”至異世界,展開一場奇幻兼自我救贖之旅。

在我看來,《蒼鷺與少年》跟《千與千尋》有許多相似之處,最明顯的,就是“跨域”的設定。《蒼鷺與少年》裡,牧真人因無法放下母親在戰火波及的醫院中被熊熊烈火燒死的事實,一年後即便多了個繼母,他也以彬彬有禮作為盾牌,始終未能正式接納這位新母親;其他時候,他緊繃神經,無法跟他人交心,寧可用石頭敲破自己的頭在家休息,也不願到學校上課——顯示了真人與全世界抗衡、封閉半死的心。


直至他無意間發現母親生前留給他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讀著讀著,他從中似乎頓悟了什麼。瞥眼間見到懷著身孕的繼母走進森林中消失不見,整個大宅上下為此騷動,真人於是跟隨蒼鷺,進入宅邸旁森林內的塔,跨域至稱做“下界”的異世界,尋找繼母。

宮崎駿發揮一貫天馬行空、超乎一般人想像的創意,“轉變”一些生物的外觀或賦予擬人個性,看得人瞠目結舌。以蒼鷺為例,當從尖喙褪下露出底下的真身,大大的雙目、童山濯濯,滿口整齊劃一的白牙,一整個詭異感襲來,且帶點猥瑣,加上跟真人互動時展露的人性,引人發噱,對其又愛且恨。又好比外形可愛卻嗜吃人肉的鸚鵡、群起攻擊哇啦哇啦(哇啦哇啦是一種球體裝等著升空轉世投胎的靈魂)的鵜鶘,以及異世界中各種千奇百怪,與現實世界運行方式相悖的種種無法用常理理解的設定,在震懾人心的極美手繪畫面呈現下,襯托著久石讓偶爾細膩動人、偶爾宏偉大器的配樂,輕易投入其中,無法自已。

影片最後,真人除了真正接受了母親離世的事實,也真正接納了新母親,以一場奇幻之旅尋獲換取自身的成長——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其實更愛的,是片中對“黑暗邪惡”的隱晦描述:真人善良的表象下,隱藏著一顆黑暗之心,只是這類邪惡,始終被強大的善良壓抑著。放在電影二戰時期的故事背景,以及異世界中塔主人欲維持純淨無瑕完美世界,得出了人性總會伴隨著邪惡的事實,只看你是選擇被邪惡腐蝕,或將它跟善結合以取得平衡。

正如諾蘭在《天能》(Tenet)裡說的,有些事情不必完全理解,只需感受它!《蒼鷺與少年》可以說是這類“感受至上”的作品,但它並沒想像中晦澀難懂。有些事情,隨著個人的閱歷,看著看著,就領悟到了。



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War on Terror: KL Anarki


近期,我國電影頻頻在國外取得亮眼成績,雖非所有作品皆順利在本地公映,但通過媒體和網絡傳播,民眾也會對本土作品稍加留意。至於我個人,則更加關注中文電影以外的本土作品——其實一直以來都有關注,只是不會特地購票進場——包括今年國慶檔鄭建國導演的《MALBATT: Misi Bakara》、拍了三集的《Polis Evo》、《Imaginur》等。這篇分享的《War on Terror: KL Anarki》,是少有僅看預告片,即打定主意要在大銀幕觀賞的作品。

原因很簡單:它是反恐警匪類型動作片,從預告片展現的精彩打鬥段落,還有在吉隆坡金三角中心地帶“開戰”的場景,看起來火爆刺激的槍戰戲,使我覺得本地終於迎來一部該可媲美《導火綫》《怒火》等港產動作片的佳作。

正片里序幕的火車劫案場景,更加重我對整部片的期待。跟上映不久、同樣以火車劫案為開場的中國電影《莫斯科行動》相比,我更滿意《War on Terror: KL Anarki》,尤其動作設計和場面調度,超出我對本土電影在這方面的期望。

緊跟著是正義方男女主角登場,從一場人質救援行動中,觀眾了解同處一個警察特種部隊的二人,處事方式和性格卻大相徑庭。一個理性至上,按規矩行事;另一個則倚賴直覺,經常做出計劃以外的出格行動。即便未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掩藏在專業外表下的,是他們對彼此努力壓抑的不滿,特別是身為隊長的女主角Anis,忍耐程度更是近乎極限。二人之間的矛盾,預示著日後必將引爆的衝突。

介紹正邪雙方人物角色後,影片焦點開始轉移至事件,展示反派團夥的冷血作風和動機,以及正派追緝恐怖分子的過程。緊湊密集的節奏、逼真的爆破聲效、出色的鏡頭掌控,都為電影加分不少。尤其片末的高潮戲,將武吉免登路十字路口作為戰區,相信隆城居民會看得更投入,感受更驚心動魄。

——回想上一部在此地區取景拍攝的動作片,已是二〇一二年的《逆戰》。


以上是《War on Terror: KL Anarki》的好看之處,當然也存在著有待改進的地方。首先是參與動作戲的角色,除了僅有執槍射擊的幾位要角,參與近身肉搏戰的,實際上只有Aedy AshrafNaque Ariffin兩位男演員。前者飾演男主角Khalid,後者則是反派第二把交椅。兩人在戲中可謂是宿敵關係,多次鬥得難解難分,最終決勝負卻處理得頗馬虎,似乎受到主角光環影響,邪才無法勝正。

最可惜的,莫過於飾演Anis的女主角Farali Khan。我想,既然敵方也有一位殺人不眨眼的女性狠角色,編導何不安排她們之間來個正面對決?結果只在片末通過槍械遠距離一分勝負,相對於男性角色所展示的威武氣概,電影對“女力”的呈現天差地遠,錯失展現巾幗英姿的大好機會。

整部影片最失色的,是片尾毫無來由的反轉,不見得驚訝意外,亦把故事懸吊著,刻意留下拍攝續集的無謂伏筆。這設定讓我想起香港導演搭檔梁樂民和陸劍青,二人憑著《寒戰》一戰成名,接著執導的《赤道》自然令人期待萬分,結果是失望的反高潮,緝捕罪犯行動無果而終。

總括而言,《War on Terror: KL Anarki》確實有屬於商業大片的氣勢,娛樂程度也不算低,但整體表現還可以更好,未能完全發揮動作片的潛力,到頭來看得有點意興闌珊,實屬可惜。



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動作巨星傳奇一生——《Sly》

 

鮮少在院線上映的紀錄片類型,無論其內容和題材針對何人何事,都能吸引特定群眾。藉著無遠弗屆的網絡之便,串流平台成了推廣這類作品的主要渠道。以當今串流平台龍頭Netflix為例,今年推出的諸多紀錄片作品,有幾部正好是我感興趣的:《American Manhunt: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Arnold》《Beckham》以及《Sly。除了回顧當年震驚全球的“波士頓馬拉松炸彈恐襲”,其他三部都是紅極一時的名人傳記,也都是我成長時期關注的公眾人物。

與其他三部剪輯成三或四集篇幅的作品相比,描述動作巨星史泰龍生平的《Sly》(“Sly”乃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的簡稱),片長僅一小時半,以其事業為起點,精簡生動地敘述了他傳奇的一生。採訪對象除了史泰龍本人,還包括他的胞弟、著名的暴力美學電影人昆汀·塔倫提諾、同期競爭對手大隻佬阿諾,以及其他幾位媒體記者或演藝圈相關人士。通過這些口述記錄,為觀眾呈現一幅生動精彩的巨星人生畫卷。

“從來沒人成功將三個系列作品打造成賣座巨片,史泰龍是首例。”這句印象深刻的讚譽,指的是《洛基》(Rocky)、《第一滴血》(First Blood;即約翰·藍波系列)以及《浴血任務》(The Expendables)系列。三個系列中,我最喜歡《浴血任務》,因為其動作設計和血腥尺度更符合當下的審美標準,且有多位動作巨星參演。正如紀錄片裡形容的,這是動作片名人堂傑作,觀眾會更樂意支持。


至於拳擊系列作《洛基》,我迄今仍無緣一睹其風采,只看過外傳《金牌拳手》(Creed)系列;《第一滴血》也是等到二〇〇八年的第四集,才真正以懂得欣賞電影的眼光與藍波邂逅;並在二〇一九年最終集之前,才回頭完整觀賞整個系列。除了第一、四和五集較合我心意,第二第三集則非我所好。

此外,《Sly》還提到史泰龍對電影的一貫主張:絕不讓主角輕易死去。他堅信觀眾購票觀影,是為了暫時逃離現實壓力,透過電影尋求希望。如果讓英雄角色領便當,等於向觀眾銷售絕望。聽君一席話,我確實能夠體會他的用心,尤其隨著年歲增長,越發感受到時光飛逝,更加珍惜觀影的機會,希望每次看戲都能遇到好故事,有一個美好結局。



2023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恐怖谷》——我最鐘意的福爾摩斯探案


喜好推理小說的朋友,肯定知道家喻戶曉的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這位出自柯南·道爾醫生筆下的傳奇人物,通過五十六篇短篇和四部中篇,共計六十篇的冒險探案,成功將分隔虛構與現實的界限,彷彿柏林圍墻般拆除,深入到每位讀者心中,我也在喜愛這位名偵探的讀者之列。若要我挑選一篇最鐘愛的案子,我會毫不猶豫選擇《恐怖谷》。

(請注意:以下內容涉及大量劇透,請謹慎閱讀)

連載於19141915年的《恐怖谷》,是我過去二十年來重溫無數遍的福爾摩斯推理故事中,唯一一個從始至終印象深刻的作品。故事結構分做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福爾摩斯和麻吉華生受邀前往窮鄉僻壤的莊園,調查一宗撲朔迷離的謀殺案;後半部分則是整個小說的核心,作者將時間倒溯至二三十年前,場景也從霧都倫敦往西移至北美洲,帶領讀者進入十九世紀末美國一座稱為“恐怖谷”的開發中小鎮,展開一場西部世界冒險之旅。

最近剛看了馬丁·史柯西斯爺爺執導的,片長嚇死人的《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恐怖谷》下半部開始的場景,正如同電影中李奧納多在行進中的火車車廂內一樣,憋著嘴,心中若有所思,為往後的人生發展,充滿期待又帶有些許憂慮。

基本上,他們兩者往後的經歷亦大同小異——在異地愛上當地姑娘、成為掌管當地經濟的黑幫老大之得力助手、面臨關乎生死的重大危機……整個情節如今看來或許有些俗套,是個充滿虐心苦戀、黑白分明、正邪對立的冒險動作故事。

如果說福爾摩斯其他故事更著重於推理元素,那《恐怖谷》則偏向犯罪小說類型。讀者透過主角視角,隨著他孤身冒險,巧妙融入黑幫,夥同他們犯下下三濫非法勾當,看著字里行間描繪的殘酷手段,對主角失衡的道德操守嗤之以鼻。

然而,推理書迷都曉得柯南·道爾爵士是以書寫正義形象著稱,因此《恐怖谷》中主人翁的描寫,或許是為了嘗試書寫邪惡一方或反英雄人物,但始終會期待在結尾處來個戲劇性的反轉——最終,果真是一場“無間道”戲碼,同時也跟前半部分的莊園命案相連接。

以廿一世紀的審美標準來看,《恐怖谷》非百分百完美。我尤其覺得臥底黑幫的主人翁僅因一件微小事件,匆促“收網”,雖順利將壞人繩之於法,但過程實在有些突兀,全神貫注投入閱讀,還會一時難以適應。當然,習慣了當代犯罪/推理小說敘述方式,《恐怖谷》跟現今作品相較,人物個性是有些老套,但在節奏拿捏上,並不遜於當代作品,而且緊張刺激,這是我將其排在心目首位的最主要原因。

若你想以長篇故事來進入福爾摩斯的探案世界,推薦這本容易閱讀、篇幅不長的《恐怖谷》。

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鎖戰


馬來西亞跟香港合資拍攝的懸疑片《鎖戰》,以檳島為主要故事背景,邀來多位香港藝人如姜皓文、陳浩然、許紹雄、高海寧等擔綱要角。電影以“鎖”為譬喻,回顧主角對過往經歷的事件,呈現一場充滿懸念、扣人心弦的心理驚悚旅程。

劇情講述鎖匠程浩仁(姜皓文飾)跟警方合作愉快,經常被找去協助開鎖,也因此和劉警探(黃浩然飾)成了知交。一次開鎖工作中,他發現委託人是許久不見的舊識李全凱(陳沛江飾),因此勾起他不快的回憶。自此,他三番二次被賭債累累的李全凱糾纏,身邊也陸續發生詭異事情,更扯到十五年前轟動全國的縱火懸案……

影片以阿仁協助警方解開一對癮君子夫婦家門的鎖,發現倖存的小女孩作為序幕。那一場戲,給觀眾知道阿仁跟警方的友好關係,各角色的陸續登場,一一介紹阿仁身邊的親友,包括鎖匠師父山叔(許紹雄飾)、山叔從香港歸來的女兒以靜(高海寧飾);往後的故事發展,便一層層地剝開阿仁不為人知的陳年往事,觀眾也慢慢被牽引至一個撲朔迷離的故事線。

電影中,鎖的象征,可以視之為現實困境和個人心結的隱喻。有一場阿仁和山叔師徒倆在檳城升旗山上的對談,阿仁向師父討教解鎖(人生)之道,山叔道出“沒有開不了的鎖,只是還沒找到打開的方法”這句話,啟發阿仁做出後續的行動。“心鎖”這一概念,令人輕易跟阿仁的內心情感取得共鳴。

近片末時,阿仁向警方重建謀殺過程。他狠心痛下殺手之際,背景配樂竟是一曲童謠《當我們同在一起》,形成視聽覺上的極大反差,無比震撼——小朋友若看了這一幕,會否對這首歌烙下童年陰影?

阿仁自首時,表示他並不因為殺了受害者而感到罪惡、愧疚,反而輕鬆不少,畢竟擺脫了不停被勒索的危機。當下,我亦深深體會他的感受,正如福爾摩斯偶會認同的那般,勒索比犯下謀殺罪更為邪惡。當然,殺害他人性命有違律法,有罪或無罪,又是一場關乎道德的探討。


戲演至此,我不禁聯想起克里斯汀·貝爾主演的獨立作品《黑暗時刻》(The Machinist。兩部戲里的主角,同樣被過去的所作所為困擾,他們努力壓抑、掩藏、繼續生活,卻始終敵不過良心的譴責。

《黑暗時刻》里的主角崔佛,因常年失眠導致體重下降,形銷骨立(身形縮脹自如的克里斯汀·貝爾,因此成為影迷眼中的“筋肉人”代表);《鎖戰》里的阿仁,即便表面正常,內心卻疑神疑鬼,尤其對住家對面新遷入的鄰居,懷疑她是多年前自己被迫犯下縱火案的倖存者,今化身復仇使者,前來伸冤甚至索命討公道……阿仁每下愈況、虛實不分的精神狀態,藉著刻意破碎的剪輯,戲劇張力及懸疑氛圍為此提升。

鄰居關小姐(黃詩棋飾),是否為十五年前縱火案的倖存者,電影沒明說。還有結尾的反轉,我嫌它畫蛇添足,也沒解釋真兇究竟如何知道死者的日常行蹤,繼而跟蹤並下殺手,幾點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是小瑕疵。當然,電影末段向《嫌疑犯X的獻身》致敬的設計,倒讓我有驚喜到。

阿仁最終僅坦承犯下最近的一樁謀殺案,卻對十五年前的縱火案矢口否認,如此有所保留的自首,我十分讚賞編劇如此大膽的安排,可謂不落俗套,讓阿仁依舊保有一個普通、正常人的性格缺陷!

總括而言,《鎖戰》是一部節奏流暢、故事引人深思的懸疑片。雖然能再加強某些部分,但編劇的用心還是在一些細節處展現出來,如阿仁序幕時看見倖存小女孩,忍不住飆髒話,乃呼應了自己以往卑劣的作為。撇開硬性的置入廣告,以及片頭大得刺眼的投資人名諱,《鎖戰》比預期中優秀,亦比許多同類型作品好上許多。



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成功的反派,造就影史經典——《黑暗騎士》


二〇〇八年對好萊塢漫改超英雄影視作品而言,堪稱是“改革新浪潮元年”——漫威推出《鋼鐵人》(Iron Man),為未來十一年MCU“無限紀元”(Infinity Saga)開啟了序幕;DC影業則藉著英籍電影人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為這類型電影注入一股新氣象。有別於多以歡樂奇幻為主風格的同類作品,反而注重寫實,充滿黑暗氛圍,令人嘆為觀止,有口皆碑。

十五年過去,DC經已有另外兩位蝙蝠俠,且都具備各自的獨特風貌。然而,諾蘭《黑暗騎士》三部曲地位至今仍屹立不搖,尤以二部曲最為出色,當中反派小丑絕佳的角色設定,功不可沒。

這位高超的暗黑心理學大師,把正義方耍得團團轉,也將高譚市各路黑幫玩弄於鼓掌之間。從序幕銀行搶案的分贓策劃,到假意為黑幫出謀獻策,再到逐步把高譚市的光明騎士“黑化”成雙面人——殺人誅心、制造混亂、迷惑眾生,群眾人心惶惶,卻始終抓不透他真正的意圖究竟為何。

如武俠小說所說,要擊敗對手,得先了解其招數,見招拆招,甚至克敵機先,殺對方個出其不意。對正義方來說,了解壞人的動機和目的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英雄可以因應對策。只是,《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動機和目的,並沒有明確的實體,令正義方大感束手無策。正如管家阿福舉的例子,有些人僅只希望社會秩序分崩離析,小丑的作為同時也為高譚市市民帶來一場場人性大考驗!


最經典的一幕,是末尾的渡輪場景,兩艘船上皆安置了炸彈,小丑威脅彼此引爆對方船上的炸彈,先引爆者即能幸存,否則雙方同歸於盡。市民船上的自願劊子手握著引爆器,足足九秒鐘的面部特寫,心底的天人交戰盡顯其臉上,令人屏氣凝神,直至見他做出最終決定,方卸下胸中巨石。

《黑暗騎士》出色的劇本架構、角色塑造、蕩氣回腸的聲效配樂、鏡頭及剪輯等各個方面,可說是無從挑剔。當然,任何作品都有不足之處,跟後來的蝙蝠俠電影相比,亦顯現了諾蘭在動作設計方面較弱的一環。無論如何,這都瑕不掩瑜,無損這部歷久彌新的影史經典作,繼續帶給觀眾視聽覺的極高享受。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


二〇二〇年疫情後,電影院重新開放,不時注意到一些演唱會電影上映。起初,對在電影院觀賞演唱會感到疑惑,是為了保持社交距離健康為本,還是電影院因片量遞減,為了生存才採取這一手段?

沒想到,多年後的今天,我竟然走進戲院欣賞《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在此之前,簡要談一下我跟這位歌手如何結的緣。最初是在二〇〇八年的《Fearless》專輯,開始留意這位以唱鄉村民謠曲風為主的歌手。專輯中主打歌如〈You Belong With Me〉〈Love Story〉等,是電台熱播的勁歌金曲。真正被她圈粉,是二〇一〇年推出的《Speak Now》專輯。每當在健身房運動,眼前電視牆上MTV頻道播放的,都是該張專輯的主打歌MV,耳濡目染下,被她的歌聲、音樂旋律和編曲等無法言盡亦難以言傳的元素所感染。

自那時起,她每張專輯成了我的珍藏。這場《時代》演唱會從在美國展開開始,我就期盼著官宣馬來西亞的場次。不過,近年來我國舉辦的一些演唱會,票價昂貴,加上黃牛橫行,降低了我搶購的動力。退而求其次,在戲院觀賞演唱會,成了我唯一的選項。

有此覺悟,自然看得津津有味,樂在其中。尤其戲院還特地調高音量;演唱會中,有一個時刻歌手與現場歌迷互動,她緩了一口氣,正待說話時,音響系統傳出現場歌迷的歡呼聲,那穿透耳膜直搗人心的特殊音頻,令我情緒激昂、感動萬分,彷彿也置身現場,這種體驗實在難忘。

《時代》以泰勒絲發行的每張專輯為基礎,劃分做九個“時代”(包括一小段原聲acoustic時段)。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主題服飾和舞台設計,歌手就像時間導遊,以歌喉為魔法,引領觀眾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過去十五年的每一個時段,回到當年依舊青春的自己。


除了歌手的台風,令人目眩神馳的先進電腦動畫特效技術(《Reputation》時代那一條巨蛇,3D效果栩栩如生),還有主題和歌曲意境相配的舞台裝置設計,足見整個制作團隊的用心。除此之外,這位天后選用的舞者,他們的身形也是整場秀顯著的特色:跟大多流行樂主張的標準身形不同,《時代》的舞者,無論男女,環肥燕瘦,是這位世界級天后傳達給歌迷的訊息——自己的身體當自己作主。看到這些舞者在台上展現自我,隨著節奏旋律熱舞,發自內心的自信亦感染了群眾。我們大可不必盲目追求社會所標榜的“完美”身形,要有足夠的自信,因為“瘦夠了!”

略為可惜的是,其中所演唱的歌曲,全都是每張專輯的主打歌。我個人倒希望能有更多非主打,卻依然動人悅耳的歌曲。當然,這無損我觀賞整個演唱會過程中的亢奮,特別是在行雲流水般的運鏡和巧妙剪輯下,更體驗到一種現場演唱會中難以企及的“高清”視覺享受。

在戲院看演唱會,夠臨場感嗎?這位寵粉的巨星天后,不忘透過社媒呼籲樂迷精心裝扮、攜帶熒光棒等“全副武裝”地入場,要大家如演唱會現場那般,拍照打卡來個大合唱。暫且不論戲院是否願意破例允許觀眾做出這些“出位”行為,幸運的是我觀看的場次,人數極少(好啦我是包場),內向的我更能敞開心懷,沉浸於這場華麗的視覺饗宴。就算票價較普通電影昂貴,卻沒黃牛那般天價,加上不必排在人頭攢動的人龍中魚貫入場,也不用如參與華人傳統婚宴那樣谷鬼氣等開場,又有冷氣享受,且能跟偶像近距離視覺接觸,這所有的一切,都物超所值了。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沉默騙局


克里斯·“美國隊長”·伊凡自從在MCU“退役”後,接演的幾部電影作品,大多都在是串流平台出資,如《灰影人》(The Gray Man)、《真愛搞失蹤》(Ghosted),以及這部《沉默騙局》(Pain Hustlers)。先不論這幾部“美隊轉型作”品質若何,但從選片來看,即能見到克里斯本人欲擺脫美隊那種予人印象完美、英雄式包袱的決心,他只想耍壞、耍狠、耍純真。

這部《沉默騙局》,我首先是衝著克里斯去看的,沒想到女主角艾蜜莉·布朗才是整部電影的主幹,是撐持整部戲的支柱!劇情講述艾蜜莉飾演的單親母親麗莎,為了跟女兒過上好日子,誤打誤撞下找到一份在瀕臨破產藥商的業務工作。憑著不屈不撓的個性、與生俱來的口才天賦,她觸底反彈,改變人生,公司也因此業務蒸蒸日上,只是她預見不了自己即將陷入一場犯罪陰謀之中。

《沉默騙局》可以視之為一部女性成長電影,尤其主角麗莎的轉變過程,勵志非常,扣人心弦。她一開始是在脫衣舞酒吧從事舞女的貧困女子,後來接觸了藥廠業務經理皮特(克里斯·伊凡飾),在對未來一片茫然下,投身加入了這家前途暗淡的藥廠。

麗莎應皮特之邀,前往應征,皮特也真是慧眼識英雄,賭麗莎後無退路的家庭狀況能激發其潛能,大膽幫她篡改履歷,將學歷提升了一個層次,助麗莎獲得這份工作。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倆自然懂得彼此的難處,既然沒啥可再失去的,乾脆放手一搏,放膽嘗試,結果皇天不負有心人,麗莎終於為公司簽下成立以來的首張訂單!

看戲至此,我省起二〇一〇年的電影《愛情藥不藥》(Love & Other Drugs)。傑克·葛倫霍在戲裡飾演主角傑米,是輝瑞藥廠(沒錯,就是威而鋼那家製藥企業)的業務。兩部電影皆以藥廠業務視角為出發點,描繪商業世界種種詭譎多變,同時反映現實中藥品保健行業的複雜,呈現了在這競爭激烈的領域中,業務所面對的種種挑戰。


只是,《沉默騙局》的劇情,往更黑暗負面的方向發展。當麗莎和皮特成功走到人生頂點之際,眼前面臨的,是嚴峻的道德考驗。藥廠老闆傑克(安迪·加西亞飾)突如其來的強迫症(還是抑鬱症?),成了他們人生的轉捩點,也是他們陷入道德兩難的開始。為了守住成功,傑克下令兩位得力助手務必要超越現有的業績。有錢能使鬼推磨,為了達到傑克的期許,他們不擇手段,不惜以病患健康為籌碼,繼續賄賂醫生,換取大量財富。

內心為此備受煎熬的麗莎,始終抵不過良心的譴責,暗中跟警方合作,將這非法勾當公諸於世。當然,戴罪立功的麗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成了眾人的反面教材。然而,編導畢竟是善良的,電影最終給予麗莎一個浪子回頭的機會,她在出獄後“從良”,跟家人經營小本生意,雖沒當時在藥廠賺的多,但最重要是能安心睡覺。

我認為,《沉默騙局》故事敘述得還不錯——雖然可能礙於篇幅,探討醫療體系方面的描述沒法太深刻——尤其講述業務員如何讓一家公司起死回生的過程,相信從事任何領域的業務,都會從中獲益。而當他們不自覺地走向黑暗時,帶出了一個訊息,要觀眾捫心自問:為了賺錢,你的道德底線,可以壓得多低?



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

紮職2


今年,本地不僅上映多部中國電影,香港電影也不在少數。跟已經能預料結局若何的中國片相比,對港產片會寄予更大期望,因出於伴我成長的情懷,會格外珍惜,想方設法抽時間進戲院觀賞放映時間有限的港片。

日前看了黑幫電影《紮職2》,故事講述三位結義兄弟之間的情感糾葛。十多年前,社團龍頭佑哥(黃德斌飾)遭襲擊,妻子勝男姐(周勵淇飾)派阿齊(黃宗澤飾)和金仔(陳家樂飾)找出襲擊者。阿齊抓住其中一名匪徒後,發現竟是他與金仔從小玩到大的麻吉阿貓(張繼聰飾),念在兄弟情分,阿齊在不情願的金仔面前放走阿貓。佑哥雖然度過生命危機,卻從此半身不遂,兄弟仨的命運也就此改變。

“紮職”,粵語,有晉升職位、上位之意。《紮職2》的序幕,三兄弟在一家撞球室內密謀刺殺敵對幫派老大,相貌不脫稚氣、行為戰兢生澀的三人,一旦手起刀落,便自知再無退路,生死存亡就在一念間,未來不是出人頭地就是人頭落地。這場戲看得我血脈賁張、感動非常——這正是久違的港式黑幫片啊!

整部戲給我感覺是節奏緊湊,毫無冷場,精彩展現三位兄弟之間的情感紛爭和仇恨,以及各自面臨的壓力和困境。個性較沉穩的阿齊,對佑哥和社團忠心耿耿,因釋放了阿貓,成了金仔心中批評的對象;阿貓為了家庭生計“秘撈”,最終卷入對佑哥的襲擊;金仔在社團中擔任高職,卻依舊處在阿齊之下,他為了再升職而無視兄弟情義。三位角色的經歷,交織出引人入勝的情節及故事張力,感受他們內心的糾結和掙扎,直呼虐心。

我想,是否該視金仔為三兄弟中的反派,有待商榷。從社團的角度來看,他的行為絕對合乎規矩,因為社團利益重於一切。但從兄弟之間的情感關係來看,金仔就似乎沒有道義,為了紮職罔顧兄弟情。在我眼中,他是樣衰得可以,恨不得早日遭天譴。


然而,《紮職2》的結尾並未如我所期待的那樣——金仔沒有迎來應得的“惡有惡報”。這畢竟不是典型的中國片,壞人未必會被捕或罪有應得(好比當年馬來西亞上映的《無間道》,是另外拍攝的結尾;《古惑仔》也硬要把浩南哥設定為混入洪興社的臥底探員),結局的設定令我感到遺憾,心情沉重,唏噓不已。

三位主角中,阿貓和金仔的發揮空間最大。張繼聰成功把這雖落魄卻仍有尊嚴,透過打零工勉強度日的邊緣人物演得恰到好處,舉手投足及表情演繹,都是戲。相比之下,黃宗澤扮演的阿齊就無甚特出,畢竟跟其他兩位角色的命運相比,他算是平步青雲,性格也較四平八穩。金仔的性格轉變是三人中最大的,也最考驗演員,但我覺得陳家樂似乎無法完全駕馭,表現出的情感,似乎差不遠,難以看出他內心是痛苦還是不以為意。若讓黃宗澤演金仔這角色,效果或許會更好。

另外,最驚喜的莫過於周勵淇。這位曾在千禧年初出演多部港產喜劇如《玉女添丁》《同居密友》《炮製女朋友》等的藝人,後來鮮少演戲,不然僅是客串。如今過去二十年,見其飾演江湖大嫂的角色,與以往的喜劇歡樂形象南轅北轍,也顯示了她的成長和多面性。她飾演的角色對刺殺她丈夫的兇手心懷怨恨,即使丈夫選擇寬恕,她仍堅決要替夫君復仇,這也造就了三位兄弟鬩墻的局面。

總的來說,《紮職2》是近年來品質不俗的港產黑幫電影,充滿血腥暴力,角色塑造成功,演員表現稱職,聲效配樂出色。戲里頭“劈友”“群揪”“收陀地”的場景,勾起了我心中一整個懷舊感。



2023年11月9日 星期四

少了推理的參與感——《威尼斯魅影謀殺案》


說到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最多的當代作家記錄維持者,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史蒂芬·金,但還有一位已故作家堪比他,那就是享有“謀殺天后”美譽的英國推理小說家阿嘉莎·克莉絲蒂。只需瀏覽一下維基百科,就能發現她生平創作的推理作品多不勝數,其中赫丘勒·白羅和簡·瑪波兩位名偵探,更是深入人心。近年來,肯尼斯·布萊納自導自演的《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和《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是最新改編的影視作品。

今年,布萊納再次執導新作《威尼斯魅影謀殺案》(A Haunting in Venice),並三度扮演白羅神探。這次的案件牽涉到鬼魂幽靈的領域,堪稱是他偵辦過其中一單最艱難的案子。

老實說,前兩部電影雖打著克莉絲蒂作品改編的旗號,也邀請了眾多巨星參演,但成品卻沒預期的精彩。尤其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與一九七四年名導悉尼·盧梅特執導的舊版相比,顯然不如後者。問題不在於故事隨著時間流逝而缺乏新意,而在於新版忽略了讓觀眾理解推理的重要過程,偵探僅在幾位嫌疑人之間踱來踱去,對話幾句,就自行解出真相,觀眾缺乏參與感。至於《尼羅河謀殺案》,基本上是複製了前作的模式,對推理迷來說,幾乎了無新意,甚至不如近年的原創故事《鋒回路轉》(Knives Out)出色。

我認為《威尼斯魅影謀殺案》已經改進不少。除了延續前兩部電影讓明星扮演關鍵角色的“傳統”之外,其他方面如懸疑氛圍的營造、配樂的運用,都是三部電影中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當是鏡頭設計,實在令人不適,是故意讓觀眾更接近偵探的心理狀態,使人懷疑到底是真有鬼神作祟,還是天才罪犯的人為所致。


然而,劇情接近尾聲時,《威尼斯魅影謀殺案》還是重犯前作的失誤,真相突然就從偵探口中揭示,觀眾會有跟不上劇情及困惑的感覺。成功的推理/犯罪作品,通常會留下一些線索,即使在當時可能沒注意到,但回想起來時,會讓人茅塞頓開。

雖然有片段回顧,讓觀眾了解白羅的推理依據,卻仍感覺有些牽強,自圓其說——重點是,終究少了一同推理出真兇的參與感。

(購買原著《萬聖節派對》)



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蜘蛛人:穿越新宇宙


“多重宇宙”這概念並非最近才出現,正好漫威MCU第四階段以此作為主要方向開展,加上二〇二二年的《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在各大影展收穫頗豐,斬獲多項大獎,才成了目前電影界的新趨勢。連漫威的競爭對手DC也在本年大作《閃電俠》(The Flash)中玩多重宇宙概念,以此來結束DCEU,開啟DCU的新篇章。

漫威作為當前漫改電影的主流品牌,在跟索尼合作的《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中首先引入多重宇宙概念,但截至目前,其他第四階段作品的口碑並未盡如人意,甚至讓大多粉絲唾棄。面對如此負面評價,漫威也不得不思考,要如何力挽狂瀾,讓旗下品牌走至第六階段的新·復仇者聯盟大戰,對主創團隊來說會是巨大挑戰。

出乎我意料的是,索尼本身旗下的動畫電影《蜘蛛人:穿越新宇宙》(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藉著前作《蜘蛛人:新宇宙》(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的成功,繼續將多重宇宙概念“玩”得淋漓盡致。

故事劇情承接上一部作品,講述邁爾斯過著獨自守護紐約市的生活。他無法向父母坦承自己的身份,也無法跟他人分享作為英雄的壓力和責任。上集跟他一同冒險的其他蜘蛛人,已經返回各自的平行宇宙,特別是關,她的離開令邁爾斯倍感孤寂。只是,一場跨宇宙的末日風暴正悄然醞釀,將邁爾斯卷入其中。

《穿越新宇宙》驚艷我的,不僅是精彩的情節處理,而是每個來自不同宇宙的角色所呈現出的獨特美術風格。包括關的水彩畫效果、拼貼風的龐克蜘蛛人,還有其他如3D數碼動畫、普普風、老式動畫風格等等,簡直就是一場視覺大饗宴。這些迥異的風格,不僅代表各自宇宙的特點,還反映出角色的心境狀態。厲害的是,當來自不同宇宙的角色激烈戰鬥時,背景風格也交織在一起,不斷變化,提振戰鬥過程的刺激感,攝人心魄。誠如從事美術領域的友人所說:《穿越新宇宙》每一幀都是用錢、很多的錢、超多的錢堆砌而成!


此外,影片對角色情感的刻畫,令人輕易與之產生共鳴。特別是邁爾斯在成長時期遇到的煩惱,他對父母難以言喻的內心掙扎,還有跟關之間的感情——關對邁爾斯一樣有著滿滿無法明言的心底話,不得傾訴。這種隨著劇情發展而逐漸迭進、增升的情感層次,讓人與角色建立聯繫,感受角色所感受,使《穿越新宇宙》不只停留在一般的漫改動作片的層級。

以上提及的,都是為了吸引非蜘蛛人粉絲觀眾而設的。對粉絲而言,此作最大的驚喜,該是俯拾即是、眼花繚亂的彩蛋。如為人所知的托比·麥奎爾、安德魯·加菲兩個版本蜘蛛人,都在其中。就連“索尼影業蜘蛛人宇宙”(即猛毒、魔比斯那反英雄宇宙)的雜貨店老闆都有客串。至於在蜘蛛人聯盟總部裡多達二八〇個版本的蜘蛛人(網絡資料),就交由資深鐵粉一一列出。

總括而言,《蜘蛛人:穿越新宇宙》是我個人心中年度最佳動畫電影,只是結尾留下一個超級大的伏筆,故事未完待續。本定於明年(二〇二四年)上映的完結篇《蜘蛛人:超越新宇宙》(Spider-Man: Beyond the Spider-Verse),卻因受美國演員工會大罷工影響,宣佈無限期延後上映,萬萬別給我等個十年。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一窺足球金童的事業起伏——《貝克漢》

 

觀賞Netflix紀錄片《貝克漢》(Beckham時,看到曾經的英格蘭金童大衛·貝克漢身披曼聯球衣落場,身邊隊友如生薑頭Paul Scholes、娃娃臉殺手Ole Gunnar Solskjaer等,立刻喚起過往回憶,雞皮疙瘩瞬間跌滿地。

這部共四集的紀錄片呈現了貝克漢在他足球生涯中的重要時刻,包括被“費爵爺”弗格森賞識並簽約曼聯、入選英格蘭國家隊效力、遭曼聯背棄投奔皇馬,以及掛靴後的充實生活。其中,他與流行樂女團Spice Girls成員維多利亞之間的生活互動也成為紀錄片的一個亮點。作為兵工廠阿森納的死忠球迷,縱使談的是宿敵麾下,我對貝克漢一路走來的足球生涯起伏依舊充滿好奇。

在那網絡科技未發達的年代,僅能通過報紙上的體育新聞報導,以及國營電視台每周播出的英超聯賽精華獲取的相關信息,如今都能在這紀錄片中一窺全貌,包括1998年法國世界盃的報復性蠍尾腳成為全民公敵、跟費爵爺師徒之間的恩怨始末及飛靴事件,紀錄片裡都有詳細記載。

令我心寒的,是98世界盃後整個國家對他的唾棄。我能理解場外“講就天下無敵,做則無能為力”球迷的憤怒,乃源自本身對狀況的無知(本地羽球國手表現欠佳時不也遇過酸民的冷嘲熱諷?),但時任英格蘭國家隊主教練竟也將失敗歸咎於這位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球員,要他承擔全部責任,這行為不僅卑劣,還反映出其狹隘的心胸。

好在這位未來之星堅持不懈,挺過來了。正如他的隊友所說,那個時代沒有像現在這樣關注個人心理創傷並提供治療,貝克漢能夠克服生活中最艱難的時刻,除了家人和曼聯隊友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他堅定的意志。在經歷了整整一年的外界暴力和威脅,他首先在曼聯取得進球,逐漸重建球迷對他的信心,然後在國家隊表現的出色,終於贏得了救贖。


我為他能從谷底反彈而深深感動,也慶幸自己是在更早以前接觸英超,率先選擇支持阿森納,並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地支持它至今。要是我在98/99賽季才開始觀看英超,可能會被曼聯的全隊團結、互相支持的表現(特別是費爵爺對愛徒的保護),還有該賽季破天荒奪得三冠王榮譽所吸引,而愛上曼聯。

——要我支持看在槍迷眼裡十分衰格的Ruud van Nistelrooy、為日後的C羅進球而歡呼?難以想像那畫面!

值得一提的是,編導組也訪問了當年讓金童跌入深淵的罪魁禍首——阿根廷中場大將Diego Simeone。他坦誠自己在當時的比賽可能有些誇張做作,但這是足球運動的一部分。我相信現在兩人已經將過去恩怨視為過眼雲煙,相見也不再“面阻阻”,畢竟一個是美國職業足球聯賽邁阿密國際隊的持有者,另一個是西甲聯賽馬德里競技的主教練,都是為足球運動做出傑出貢獻的名宿。



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前任4:英年早婚


最近半年院線上映的中國電影數量頗多,其中《孤注一擲》更是少有的掀起一股熱潮,彷彿沒看即是過時,但相比投身這部現象級熱片,我更願意推薦《前任4:英年早婚》。

《前任4》是田羽生四度執導這描寫都市男女兩性關係及愛情觀的系列作品。其實,前三部在我心中都屬於劣作:《前任攻略》里情情嗒嗒先甜後苦歹戲拖棚要生要死的老套劇情,我難消受,然而也衰在太善良,去看了第二部;《前任2:備胎反擊戰》的故事跟前作無關,卻同樣慘不忍睹,尤其女主角最終莫名其妙自我貶低,放棄尊嚴,跑去向大男人主義的男主角認錯求原諒,這刻意的設定氣煞我也!倒是配角田聖新人設過於出位,在路邊擺攤賣面,收檔後即刻趕去開檔算命,還得接單代駕,把都市里斜槓生存的拚命三郎形象詮釋得入木三分,詼諧有趣,加上片末的續集預告,促使我再給予第三集機會扳回一城。

《前任3:再見前任》又再是獨立故事,也證明了第二集片末那是偽預告。這戲延續了前兩集都市男女的速食愛情價值觀之餘,還呈現了情侶之間為了各自的顏面,彼此搞得辛苦活受罪。

本想就此略過《前任4》,但《前任3》的插曲〈體面〉非常動聽,仍不時哼其旋律,我再度放下原則,進場觀賞。也許對三部前作大失所望,下調了觀影標準,抑或《前任4》戲裡的主題正好與我目前的心境契合,感覺驚為天人,好看得不得了!

《前任4》故事難得延續上集,敘述孟雲(韓庚飾)和余飛(鄭愷飾)麻吉倆歷經愛情洗禮之後,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孟雲過著單身自由的生活,無奈面對母親的催促,開始相親尋找真愛;而余飛和女友丁點(曾夢雪飾)為了應對婚後同居時會產生的各種情況,自創“結婚冷靜期”,預演婚後生活。二人開啟了一場全新的戀愛挑戰。

二小時片長的《前任4》,善用了前四分三篇幅,把二人截然不同的愛情生活呈現出來,其中的幽默笑梗令人捧腹大笑之際,又大讚它非常貼近生活不做作,笑點拿捏得恰好精準,是前作所缺乏的。尤其余飛丁點這組情侶,你來我往地拋出難題待對方接應,先是雙雙壓抑真實的自己,裝好人為對方付出繼而累垮自己,實在熬不住了終於以真面目示人,擺出婚前婚後兩個樣的事實。


我特讚賞的是,二人一對愛侶心感不滿,即來個面對面“和平商談”,攤牌那刻,不見道德或對錯的天秤傾向任何一方,火星金星人皆非無理取鬧,看對方不過眼的原因亦合理,將心底話說白坦誠以後,不強求對方改變,若是真愛,終究會心甘情願地退讓、配合。

至於孟雲,他和柳大狀之間似近還遠的感情距離,一樣描繪得絲絲入扣,觸動人心。習慣了都市生活及節奏、斂起年少時玩咖個性的孟雲,工餘時間不是宅在家休息,就是吃飯、看電影、到健身房運動,看似寂寞,其實已不自覺地抑制情感,享受孤獨。好不容易對柳柳心動,反而舉棋不定、躊躇不前,連女方主動表示愛慕之情,他仍過不了自己心中的關卡,選擇逃避,硬生生折拗一段良緣。

這組合也讓我想起杜琪峰執導的《向左走,向右走》,原著幾米繪本裡的男女主角,緣分不斷捉弄他們,讓他們經常近在咫尺,卻不曾相見;孟雲柳柳緣分原本到了,卻因男方怯步,無疾而終。二人最靠近的距離,是戲裡彼此相遇的當下,奈何天意弄人。

除此之外,電影也安排第三集孟雲的前任林佳(于文文飾)登場,讓二人得以好好告別。這場戲拍來氛圍雖不見傷感,我卻為其中二人放下過去展望未來的豁達感觸良深。曾經相愛的二人,縱使不歡而散(且是因為小事分離),回首往事,何須再計較彼此的矛盾,只需珍惜美好開心的回憶,日後再見還是朋友。俗氣點說,“不在乎天長地久,該珍惜曾經擁有”。一段愛情無法修成正果,未必是壞事,也可視之為成長的證明。

總括而言,《前任4:英年早婚》出乎我意料的精彩且耐看,故事情節跟片名“前任”沒多大關係,只將重點放在副標“英年早婚”上,探討婚姻,結尾也沒很老套地直接墜入平常愛情電影“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窠臼,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