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私刑教育3


不知何時開始,朋友圈中流傳著一句這樣的話:“千萬別得罪基努·李維的狗、連恩·尼遜的女兒,以及丹佐·華盛頓的朋友”。我沒查詢出處,但身為影迷自然明瞭這源起自《捍衛任務》(John Wick)、《即刻救援》(Taken)和《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三部動作片系列裡的角色及故事情節。

是的,這三部好萊塢動作片系列,戲裡的反派因觸碰了主角的逆鱗,“慘遭”滅門之災(我們這類現實中無權無錢的凡夫俗子可是為主角大開殺戒伸張正義直呼過癮),幾可列入影視經典殿堂。如今《即刻救援》裡地表最強老爸雖沒“官宣”退役,但看他在其他類似的動作片中近乎垂垂老矣,心裡清楚不會再有續集;《捍衛任務》裡的殺神也被操得疲憊不堪,難得第四集賜他一個內心平靜,應該也會過好一陣子才決定是否有續作;作為系列最終章的《私刑教育3》(The Equalizer 3),編導也為“伸冤人”勞勃·麥考安編排了一個美好的真正結局(希望如此啦)。

跟次集相隔五年之久,年近古稀的勞勃·麥考(參照飾演者丹佐·華盛頓的年齡)以電召車司機為外衣,不時路見不平,出手“導正”不公不義之事,懲罰惡勢力。第三集講述他在義大利南部小鎮養傷期間,打算真正退休時,卻發現當地的新朋友受到黑手黨的威脅,於是挺身而出拯救鎮民的故事。

在編導的刻意安排下,這集的麥考敵不過歲月的摧殘,老態畢露,雖然一樣一旦出手必定致命,卻也因一時的仁慈及大意,背受槍傷(這序幕的細節遭本地電檢局“好意”刪除,不知是否為未成年的黑道遺孤執槍射之),勉強撐至這小鎮,才失血過多休克倒地,被當地的好心居民發現,留在當地養傷。

正如麥考在電影中對黑道小頭目說的,他身在這小鎮,純屬命運安排,老天要他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守護這些和平善良的鎮民,不讓黑暗勢力腐蝕這個坐山望海的美麗小鎮。編導選擇這個壯麗的景色作為故事舞台,也符合了麥考內心的變化——經歷了大半生的腥風血雨,如今只希望覓得內心的寧靜,可惜再次面臨無處不在的邪惡,他決定再戴上脫下來的計時手表(這手表有他工作或退休的象征涵義),保衛這難得的避風港。


相較兩部前作,麥考在這集的行動表現,風格更迅速果斷。整部電影僅有的三場動作戲,都沒像前作那樣詳細展示他如何殘酷執行任務,相反的,他更像是一名隱秘的刺客,逮住機會迅速偷襲解決對手。也許部分原因是因為演員體力隨著年齡增長已難承受大規模的動作戲,但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故意為之,年齡越大,則越感到時間越飛快流逝,這三場動作戲是麥考內心對時間流逝的反映。

片末回顧了麥考在這次冒險旅程中的經歷,解釋了他為什麽出現在序幕的酒莊,繼而輾轉一路來到這小鎮;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麽他在美國調查局的眾多官員中,唯獨相中達科塔·芬尼飾演的菜鳥,留下線索讓她調查這起犯罪案件。豁然開朗的同時,更覺得這部“麥考的最後一案”是如何出色地把前因後果構建起來。

總的來說,《私刑教育3》對我是“丹佐·華盛頓=勞勃·麥考”的完美系列收官作,希望電影公司不會為了追求票房收益而毀壞或糟蹋這系列。重啟是可以,但千萬別來續集那一套,拜托!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用公寓隱喻人生——《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


近年來,韓國影視作品在品質和實力方面可謂持續攀升,其軟文化輸出也有明確的全球規劃,尤其幾部殭屍災難片或影集,如《屍速列車》《屍戰朝鮮》,都獲得極高的口碑評價。《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是韓國災難片的新作,李秉憲、朴敘俊、朴寶英等眾演員的加入,自然引起喜好這題材的觀眾關注。

故事講述在一夜間被地震摧毀的首爾,唯有一棟“皇宮公寓”倖存,得知這避難所的外部倖存者,紛紛匯聚其中。在為了生存而團結一致的情況下,公寓原有住民以李炳憲飾演的住民代表煐卓為首,採取嚴格限制外部人員進入的措施,並制定新住戶規則。然而,在生存危機下,住戶之間的緊張關係逐漸浮現,擺在他們面前的,是繼續遵守規則以生存,還是出於道德和良知選擇離開?

也許有了一定的年紀,也看過太多類似題材的精彩作品,《水》的故事情節並沒給我太多震撼。然而,我對影片中“公寓/住房”的象征意義,人生被資本主義束縛的譬喻,倒有點感同身受。

影片的開場以新聞和房地產廣告的片段剪輯為序,呈現人們對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屋的渴望。隨著故事展開,角色陷入各種境況,影片也揭示居所或住宅對普通人的重要,不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個體安全的其中一種保障。這一主題電影都有精心刻畫。


片尾的畫面也令人深思:一個住宅客廳展現眼前,再隨著畫面的轉移,全景逐漸呈現出來,才發現這原來是一個經已倒塌呈90度,內裡家具擺設卻莫名其妙固定著的公寓客廳;原本尚算豪華的空間,如今成了災黎的避風港。

演員方面,MVP非李秉憲莫屬。他的角色實際上是個外來者,最初只是為了上門找詐騙集團主腦拿回屬於自己的錢財,卻遇上大地震,隨後被誤認是公寓住戶。他決定假冒新身份,藉此重啟人生。李秉憲收放自如的演技,輕松駕馭角色的複雜情感,將煐卓內心的掙扎紛擾詮釋得淋漓盡致。他還刻意理了個很土的發型,掩蓋自身的明星光芒。

對我而言,《水泥烏托邦:末日浩劫》雖沒有非常驚艷,仍可一看。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變形金剛:萬獸崛起


由有“爆破導演”之稱的麥可·貝執導,自二〇〇七年至二〇一七年的十一載間,推出了五部《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系列電影,不僅風靡了新一代觀眾,也喚起當年喜愛這描述機械外星生物與人類錯綜關係的科幻動畫影集粉絲的情懷。而且首集在當時好萊塢電影工業中引領了電腦特效技術的巔峰,將實物與CGI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各種種種因素加合起來,使電影取得巨大成功。

然而,隨著編劇難以再次帶來新鮮的故事情節,觀眾對以假亂真的CGI效果也不再感到震撼,第四、五集麥可·貝+變形金剛的吸金魔力逐漸衰退。二〇一八年重啟的《大黃蜂》(Bumblebee)不僅風格大幅改變,還換了導演,雖然未能達到首集的成就,但至少口碑回彈。

這部《變形金剛:萬獸崛起》(Transformers: Rise of the Beasts)是《大黃蜂》的續作,描述軍事電子學家諾亞和考古學家艾蓮娜,因外星的神秘道具“曲速鑰匙”而捲入一場三個不同變形金剛陣營——博派金剛(Autobots)、強大金剛(Maximals)和恐懼金剛(Terrorcons)之間的衝突。原本過著平凡生活的二人,突然成為地球的守護者。

跟麥可·貝版本的陰暗、金屬色調不同,《大黃蜂》明顯增加了動畫原作的色彩,《萬獸崛起》中的博派金剛也保持了多彩的外觀,而強大金剛以動物形態為主,顏色相對較暗淡。新登場的強大金剛令人好奇,只是戲份並沒想像中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設定卻是博派領袖柯博文,他背負著將部下帶回故鄉賽博坦的沉重使命,因此變得自責且易怒,跟之前的柯博文判若兩人,形成鮮明對比。


至於以前最重戲份的大黃蜂,在這部電影中也退居做配角,將與人類主角建立情感聯繫的責任交棒給了幻影。諾亞—幻影之間的互動,與之前山姆—大黃蜂、凱德—柯博文、查莉—大黃蜂的配對類似,雖然編劇試圖加入新元素以避免陷入老套,結果卻顯得平庸,人物之間的情感發展都在意料之中,也無法激起任何火花。

新引入的強大金剛和反派恐懼金剛並未為電影帶來新鮮感,前者是博派的新盟友,後者則是兩派聯手對抗的敵人。我甚至認為編劇錯失了安排博派和強大金剛不打不相識的機會,這本可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雖然《萬獸崛起》的特效無可挑剔(再嫌就是雞蛋裡挑骨頭了),但就是少了記憶點,你甚至記不住幻影如此要角的面貌特征,更遑論片末阻止大魔頭侵略地球的正邪大戰。

整體而言,《變形金剛:萬獸崛起》缺乏像麥可·貝版本那樣的商業強勢,雖然更加熱鬧,卻也沒有令人驚艷。我認為電影公司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引入同樣屬於孩之寶旗下的《特種部隊》(G.I. Joe),將兩者共建一個宇宙,以此引發觀眾對下一部故事發展的期待。老實說,我確實蠻期待這計劃的發展。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MALBATT: Misi Bakara


本地導演鄭建國的最新作品《MALBATT: Misi Bakara》,選材自一九九三年發生於東非國家索馬里的一次救援行動。這是鄭導自二〇一八年的《PASKAL: The Movie》之後,再次挑戰“制服電影”,制作成本和規模也都有進一步提升。

提起《MALBATT》,就不得不說二〇〇一年的好萊塢電影《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該片講述一支美軍特戰隊深入摩加迪沙市巴卡拉市場,原本只計劃快速進出逮捕當地軍閥手下的簡單任務,萬萬沒料到兩架黑鷹直升機遭敵方襲擊墜毀,導致他們陷入遭數千名武裝民兵圍攻近十五小時的困境。美國多次嘗試救援均以失敗告終,不得不請求聯合國維和部隊協助救援,當時除了巴基斯坦軍,馬來西亞就是這支MALBATT接下此重任。

MALBATT》跟《黑鷹計劃》講的是同一事件,但以不同視角和立場呈現。《黑鷹計劃》里僅以一句台詞帶過美軍向他國求援的一場戲,在《MALBATT》中則呈現了驚心動魄的完整面貌。還有一場展現巴基斯坦軍以缺乏夜視裝備而放棄任務,唯有MALBATT無所畏懼地繼續前往敵陣的戲,這幕足以令國人大感自豪。是的,若連著下觀賞兩部作品,可從一些細節中尋獲相似或相異之處,借此提升觀影樂趣(可上網搜尋“摩加迪沙之戰”,瀏覽該軍事行動完整資料)。

眾所周知,群戲非常考驗編導功力,特別是涉及制服和戰爭場景的戲。電影中,MALBATT隊伍被迫分做兩支,在夜間戰鬥又穿著相似的制服,觀眾很難辨認誰是誰。即使角色登場時有顯示人名軍銜,對我來說仍難識別,加上又是不熟悉的本地演員(說來慚愧,竟對他們產生臉盲症)。

好在編導為兩支隊伍各自安排了主要角色,擁有更多戲份和較豐富的性格刻畫。其中一隊是Shaheizy Sam飾演的Ramlee,他不拘小節,與當地口譯員Abdalle親如兄弟。成功解救被困的美國士兵後,需尋找庇護所等待救援到來,Ramlee首先想到Abdalle的住處,卻不知這決定將Abdalle一家三口捲入生離死別中。二人逃生的過程,以及獲救前所經歷的一切,都是這場戰火下引人入勝的戲肉。


另一支隊伍,是跟鄭導合作多次的Hairul Azreen飾演的Ismail最突出。尤其一場他無懼來自四面八方的炮火攻擊,率先下車為隊友殺開一條血路逃生的戲,印象極深。此外,也在較後隊伍面對的幾場難關中,展現了智慧及勇氣。

除了身處戰場的軍隊,戰場外負責通訊和下達指令的高級軍官所面臨的各種困境,渲染力也毫不遜於戰場上的拼鬥。他們明白MALBATT隊伍深入敵區執行任務的風險,幾乎等同於自殺任務,在為下屬的生死榮譽激烈爭論時,僵持的氣氛猶似箭在弦上,使人不禁屏氣凝神,彷彿身臨其境。

當然,沒有一部作品是百分百完美的。我並不滿意《MALBATT》的電腦特效,特別是電影末尾,當大夥在充當大本營的體育館時,綠幕痕跡顯而易見,原本高漲的情緒,瞬間被抽離拉回現實。

然而,總體來說也算是瑕不掩瑜。最重要的是,觀眾在國慶月期間透過這電影,了解這起三十年前一件可歌可泣,卻鮮為人知的國際事件。



2023年9月9日 星期六

加入Whodunit元素的砍殺片系列——《驚聲尖叫》


砍殺片(Slasher Movie)這一電影類型雖非好萊塢獨有,但藉助好萊塢的推廣,已經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類型。其中有幾個系列為全球各地的影迷帶來令人興奮的驚悚體驗,《德州電鋸殺人狂》(Texas Chain Saw Massacre)里的皮面人、《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的麥克·邁爾斯、《黑色星期五》(Friday the 13th)的傑森、《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的弗雷迪、《靈異入侵》(Child’s Play)的鬼娃恰吉等殺人魔角色,已經廣為人知,深入人心。

這些影片中,《驚聲尖叫》(Scream)系列可謂獨樹一幟。首集於一九九六年上映,隨後分別在一九九七、二〇〇〇和二〇一一年推出續集,皆由衛斯·克萊文執導。與其他砍殺電影不同,《驚聲尖叫》系列充滿後設風格,解構其他恐怖電影的套路,類似《犯澤先生》之於《名偵探柯南》。《驚聲尖叫》系列將過去恐怖電影中的邏輯漏洞調侃一番,同時也注重加強自身的推理要素,融入Whodunit推理懸疑元素,在影迷心中樹立起獨特的經典地位。


隨著系列主創衛斯·克萊文於二〇一五年離世,二〇二二年的第五部作品《驚聲尖叫》以全新的演員陣容,向舊作致敬;第五集的片名中也沒明確標示數字“5”,是“重啟續作”。本作由麥特·貝蒂涅利歐平和泰勒·吉列特執導,故事情節也與第一集有密切關聯,首集的元老角色也細數回歸。他們雖然躲過殺人魔的利刃,卻無法逃離歲月的洗禮,我為此心里不禁有些感觸。建議看官至少先看第一集再看這部續作(可略過第二、三和四集),能更好領略其中的彩蛋,提升觀影樂趣。

這一重啟續作延續了系列一貫的後設及調侃風格,也強化了推理要素的合理性(儘管難免存在一些讓資深推理迷吐槽的漏洞),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懸疑氛圍。影片中的角色繼續分享砍殺片的生存指南,如避免獨自行動以免被兇手伏擊,以及擊倒兇手後,務必確保對頭部多補一槍等。如《屍樂園》(Zombieland)中男主角的生存指南類似,看在第三方且隔著熒幕的我們眼中,他們是在苦中作樂,卻也不禁發出會心一笑。


二〇二三年的《驚聲尖叫6》(Scream VI),也由麥特和泰勒雙導演執導,演員陣容包括第五部的倖存者,包括憑藉Netflix影集《星期三·Wednesday》爆紅的珍娜·奧蒂嘉。影片充滿更多趣味,且一次過向舊作致敬,將過去五部作品中的九位鬼臉殺手的身份、作案方式和動機都融入劇情之中。除了向舊作致敬,編導還繼續保持系列的初衷,解構舊作的設定(片中有一部虛構的電影《刺殺·Stab》,將《驚聲尖叫》系列中主角的遭遇改編成電影情節),同時突破傳統,挑戰現實中觀眾對這類片的固有印象,帶來更多樂趣。

總的來說,有些觀眾可能不太喜歡砍殺片,認為它們過於血腥,劇情愚蠢,看了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但《驚聲尖叫》系列可謂是其中的奇葩,它值得以更理性的態度看待,通過導演的視角,在觀影過程中邊猜測兇手,或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史蒂芬金清新感人小品——《後來》


美國驚悚大師史蒂芬·金寫過多部以青少年為主角,敘述他們在成長階段經歷過的,或匪夷所思,或驚心動魄,或感人肺腑的膾炙人口故事,如收錄於《四季奇譚》(Different Seasons)中的中篇〈總要找到你〉(The Body)、長篇《勿忘我》(Hearts in Atlantis)、題材類似且相互呼應的《燃燒的凝視》(Firestarter)及《機構》(The Institute),還有恐怖類型片迷不可能不知道的《》(It),都是箇中代表作。

金大師於二〇二一年出版了長篇《後來》(Later),同樣是講述一位男孩的成長經歷。此書最令金迷驚喜的,是它跟《牠》有些微關聯。《後來》並非《牠》的續作,只是《牠》里的要角有在這作品裡登場,自然讓我這死忠金的閱讀樂趣翻了好幾倍。

《後來》里以第一人稱視角的書寫方式,讓讀者跟隨男孩傑米回顧自己從小至廿多歲的成長經歷。他自幼缺乏父愛,跟從事出版經紀人的母親緹雅相依為命。四歲時看到因交通意外而頭顱凹陷、血流滿面的亡靈之後,他頓悟自身擁有異於常人的能力——陰陽眼,且能跟鬼魂溝通(小孩、陰陽眼加上“鬼同你講”設定,肯定令人聯想到布魯斯·威利主演的經典電影《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這能力起初給他帶來極大困擾及驚嚇,母親更要他保守這秘密(最好這異能會隨著年齡漸長而消失),直至傑米幫一位猝逝的暢銷作家“背”出遺作結局,拯救母親事業,緹雅才稍微認同(也沒完全承認)他的能力。然而此舉也令傑米卷入另一起炸彈恐襲事件,他的能力隨之曝光,並惹來一只與過往所見亡靈不同的怨靈……

這篇“自白”雖然重覆多遍“這是一則恐怖故事”,然而我沒感受到多少驚怖成分——除非你把主角細膩描繪的那些慘死、面目全非等亡魂外形當做恐怖的一種。我是全副心神投入於傑米這十多年的遭遇,感受他對母親的愛,他對母親曾有的同性伴侶(沒錯,書中有蜻蜓點水似地提及LGBT課題)由喜歡轉為懼怕再到一時的憎惡,這心境上的轉變,皆是你我熟悉的必經成長過程。

我從《後來》感受到最多的,除了閱讀的歡愉,就是溫暖。傑米的童年經歷雖異於常人,但藉著少年人的輕盈筆觸,讀來輕松;作者也沒炫技,刻意搞得錯綜複雜,讀者就像坐在作者(傑米)身邊,傾聽他……有點像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裡,阿甘在凳子上跟身邊來去的陌生人,娓娓道出本身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事跡。要補充的一點是,《後來》最終有個好結局,讀者不必擔心耗費那麽多精神時間閱讀,卻迎來揪心的結尾。

《後來》跟金大師的《忘憂地》(Joyland)、《關蒂的按鈕盒》(Gwendy’s Button Box)一樣,是篇幅較短,讀來也沒什麽壓力的“清新小品”,適合想認識史蒂芬·金,卻被他“紅的多是大塊頭著作”而怯步的讀者入門。誠心推薦給大家。

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

幽靈公館


受迪士尼樂園主題遊樂設施啟發而制作的電影並不少,如《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系列、二〇二一年的《叢林奇航》(Jungle Cruise),都是口碑叫好的代表作。《幽靈公館》(Haunted Mansion)同樣啟發自迪士尼遊樂設施,且非首次搬上大銀幕,一些觀眾或許還對九〇年代由艾迪·墨菲主演、中文譯做《鬼屋》的The Haunted Mansion留有些許印象。

我早忘光舊作的故事情節,因此能夠毫無包袱地欣賞這次的重拍作。電影講述一位單身母親與兒子搬進一座古老莊園,很快就發現這豪宅里充滿詭異幽靈。他們竭盡所能擺脫這些幽靈的糾纏,向各類專家尋求協助,包括牧師、通靈者、超自然古跡導遊,以及歷史學家。然而,無論這些專家多努力,一旦踏入這座古宅,就再也無法逃離。他們決定聯合起來,尋找這些幽魂究竟要些什麽。

作為迪士尼出品的作品,可以想見《幽靈公館》是趣怪歡樂多於驚慄,絕對沒有《厲陰宅》(The Conjuring)那般滲透進心底深處、觀影後依然揮之不去的恐怖。影片中的鬼怪形象也相對正常,沒過多突發驚嚇效果,搭配真人演員的幽默對白及行為反應,我不禁想起經典的《鬼馬小精靈》(Casper)。當然,影片的喜劇成分是否達到獅城導演梁志強的《嚇到笑》系列,或周星馳的《回魂夜》那種級別,則因人而異,也會受文化差異的影響。

看《幽靈公館》大可不必拘泥於故事情節的合理性和邏輯,否則只會自討苦吃。影片焦點在於幾位困在鬼屋中的角色,包括蘿莎瑞·道森、拉基斯·史坦費爾德、歐文·威爾森、丹尼·德維托等。此外,儘管只有頭部出鏡,潔美·李·寇蒂斯在片中的表現也十分引人注目。特別要提的是丹尼·德維托,通過其對鬼屋的癡迷以及與幽靈互動的滑稽場景,展現出非凡的笑果,是配角中最出色的一個。


與以當紅明星陣容掛帥的《神鬼奇航》和《叢林奇航》不同,《幽靈公館》的主角是較少人熟知的拉基斯·史坦費爾德。他在影片中飾演飽受喪偶之痛、自暴自棄、頹廢度日的導遊,為了得到酬勞以繳付房租,在牧師半說服半勸誘下,加入了這群怪咖。隨著跟同一屋檐下的大夥相處時間愈長,他封閉的心也漸漸打開,有一場他毫無保留地傾訴長期以來內心煎熬苦痛的戲,令人動容。

影片結尾,他離開了鬼屋,繼續自己的生活,直至古宅屋主邀請前往共進晚餐時,他步入房屋那一刻,舊友紛紛出現。這不僅凸顯了大家經歷患難後友誼的升華,也傳達“身邊充滿樂意幫助你的人”的訊息,提醒觀眾不時關注自己的情緒,留意身邊是否有與電影中主角類似經歷的人,盡可能伸出援手,避免悲劇發生——至少我如此詮釋。

總體而言,《幽靈公館》或許不會令人讚嘆不已,卻也絕非糟糕之作。如果它的目標是傳達迪士尼“將歡樂帶給大家”的理念,那至少在觀影的兩個小時內,我完全沉浸其中,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