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蒼鷺與少年


我是沒留意,也不大介意宮崎駿爺爺在二〇一三年《風起》上映之時宣佈的“隱退宣言”,只認為要是他真的息影,也該尊重他的決定;如今宮崎駿再度帶來新作《蒼鷺與少年》,趁還有機會,趕緊把握,到戲院觀賞這部或許真是他的息影之作。

我是從《千與千尋》(又譯《神隱少女》)開始認識宮崎駿。二〇〇一年,這部難得在馬來西亞院線上映的動畫電影,誤打誤撞下獨自在電影院觀賞,並為他獨特的敘事風格,以及在那電腦作畫逐漸盛行的時代,依舊使用手繪畫風的堅持,深深感動。幾年以後,隨著《霍爾的移動城堡》面世,我亦有了經濟能力,買下整套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電影光碟,才從他的首部動畫長片《魯邦三世 卡里奧斯特羅城》逐一看起。

雖說個人非常鐘愛宮崎駿作品,創作者也享譽全球,但本地片商似乎對其作品的經濟效應缺乏信心,《千與千尋》以後,《霍爾的移動城堡》及《崖上的波妞》都沒在戲院上映;《風起》上映時場次有限(否則我肯定會去看);就連這部《蒼鷺與少年》,也只在一家電影院公司有場次。相信片商是做了市場調查,考量本地觀眾對藝術及文化的需求有限,才以如此少量的形式發行,這樣也無可厚非。

《蒼鷺與少年》講述主角牧真人因戰火失去了母親,隨著父親另娶了真人母親的妹妹(也即是阿姨),他們搬到母親家族的一所豪宅。在那裡,真人遭遇一連串神奇的事件,包括一隻會說人話的蒼鷺,引領他“跨域”至異世界,展開一場奇幻兼自我救贖之旅。

在我看來,《蒼鷺與少年》跟《千與千尋》有許多相似之處,最明顯的,就是“跨域”的設定。《蒼鷺與少年》裡,牧真人因無法放下母親在戰火波及的醫院中被熊熊烈火燒死的事實,一年後即便多了個繼母,他也以彬彬有禮作為盾牌,始終未能正式接納這位新母親;其他時候,他緊繃神經,無法跟他人交心,寧可用石頭敲破自己的頭在家休息,也不願到學校上課——顯示了真人與全世界抗衡、封閉半死的心。


直至他無意間發現母親生前留給他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讀著讀著,他從中似乎頓悟了什麼。瞥眼間見到懷著身孕的繼母走進森林中消失不見,整個大宅上下為此騷動,真人於是跟隨蒼鷺,進入宅邸旁森林內的塔,跨域至稱做“下界”的異世界,尋找繼母。

宮崎駿發揮一貫天馬行空、超乎一般人想像的創意,“轉變”一些生物的外觀或賦予擬人個性,看得人瞠目結舌。以蒼鷺為例,當從尖喙褪下露出底下的真身,大大的雙目、童山濯濯,滿口整齊劃一的白牙,一整個詭異感襲來,且帶點猥瑣,加上跟真人互動時展露的人性,引人發噱,對其又愛且恨。又好比外形可愛卻嗜吃人肉的鸚鵡、群起攻擊哇啦哇啦(哇啦哇啦是一種球體裝等著升空轉世投胎的靈魂)的鵜鶘,以及異世界中各種千奇百怪,與現實世界運行方式相悖的種種無法用常理理解的設定,在震懾人心的極美手繪畫面呈現下,襯托著久石讓偶爾細膩動人、偶爾宏偉大器的配樂,輕易投入其中,無法自已。

影片最後,真人除了真正接受了母親離世的事實,也真正接納了新母親,以一場奇幻之旅尋獲換取自身的成長——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其實更愛的,是片中對“黑暗邪惡”的隱晦描述:真人善良的表象下,隱藏著一顆黑暗之心,只是這類邪惡,始終被強大的善良壓抑著。放在電影二戰時期的故事背景,以及異世界中塔主人欲維持純淨無瑕完美世界,得出了人性總會伴隨著邪惡的事實,只看你是選擇被邪惡腐蝕,或將它跟善結合以取得平衡。

正如諾蘭在《天能》(Tenet)裡說的,有些事情不必完全理解,只需感受它!《蒼鷺與少年》可以說是這類“感受至上”的作品,但它並沒想像中晦澀難懂。有些事情,隨著個人的閱歷,看著看著,就領悟到了。



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War on Terror: KL Anarki


近期,我國電影頻頻在國外取得亮眼成績,雖非所有作品皆順利在本地公映,但通過媒體和網絡傳播,民眾也會對本土作品稍加留意。至於我個人,則更加關注中文電影以外的本土作品——其實一直以來都有關注,只是不會特地購票進場——包括今年國慶檔鄭建國導演的《MALBATT: Misi Bakara》、拍了三集的《Polis Evo》、《Imaginur》等。這篇分享的《War on Terror: KL Anarki》,是少有僅看預告片,即打定主意要在大銀幕觀賞的作品。

原因很簡單:它是反恐警匪類型動作片,從預告片展現的精彩打鬥段落,還有在吉隆坡金三角中心地帶“開戰”的場景,看起來火爆刺激的槍戰戲,使我覺得本地終於迎來一部該可媲美《導火綫》《怒火》等港產動作片的佳作。

正片里序幕的火車劫案場景,更加重我對整部片的期待。跟上映不久、同樣以火車劫案為開場的中國電影《莫斯科行動》相比,我更滿意《War on Terror: KL Anarki》,尤其動作設計和場面調度,超出我對本土電影在這方面的期望。

緊跟著是正義方男女主角登場,從一場人質救援行動中,觀眾了解同處一個警察特種部隊的二人,處事方式和性格卻大相徑庭。一個理性至上,按規矩行事;另一個則倚賴直覺,經常做出計劃以外的出格行動。即便未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掩藏在專業外表下的,是他們對彼此努力壓抑的不滿,特別是身為隊長的女主角Anis,忍耐程度更是近乎極限。二人之間的矛盾,預示著日後必將引爆的衝突。

介紹正邪雙方人物角色後,影片焦點開始轉移至事件,展示反派團夥的冷血作風和動機,以及正派追緝恐怖分子的過程。緊湊密集的節奏、逼真的爆破聲效、出色的鏡頭掌控,都為電影加分不少。尤其片末的高潮戲,將武吉免登路十字路口作為戰區,相信隆城居民會看得更投入,感受更驚心動魄。

——回想上一部在此地區取景拍攝的動作片,已是二〇一二年的《逆戰》。


以上是《War on Terror: KL Anarki》的好看之處,當然也存在著有待改進的地方。首先是參與動作戲的角色,除了僅有執槍射擊的幾位要角,參與近身肉搏戰的,實際上只有Aedy AshrafNaque Ariffin兩位男演員。前者飾演男主角Khalid,後者則是反派第二把交椅。兩人在戲中可謂是宿敵關係,多次鬥得難解難分,最終決勝負卻處理得頗馬虎,似乎受到主角光環影響,邪才無法勝正。

最可惜的,莫過於飾演Anis的女主角Farali Khan。我想,既然敵方也有一位殺人不眨眼的女性狠角色,編導何不安排她們之間來個正面對決?結果只在片末通過槍械遠距離一分勝負,相對於男性角色所展示的威武氣概,電影對“女力”的呈現天差地遠,錯失展現巾幗英姿的大好機會。

整部影片最失色的,是片尾毫無來由的反轉,不見得驚訝意外,亦把故事懸吊著,刻意留下拍攝續集的無謂伏筆。這設定讓我想起香港導演搭檔梁樂民和陸劍青,二人憑著《寒戰》一戰成名,接著執導的《赤道》自然令人期待萬分,結果是失望的反高潮,緝捕罪犯行動無果而終。

總括而言,《War on Terror: KL Anarki》確實有屬於商業大片的氣勢,娛樂程度也不算低,但整體表現還可以更好,未能完全發揮動作片的潛力,到頭來看得有點意興闌珊,實屬可惜。



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動作巨星傳奇一生——《Sly》

 

鮮少在院線上映的紀錄片類型,無論其內容和題材針對何人何事,都能吸引特定群眾。藉著無遠弗屆的網絡之便,串流平台成了推廣這類作品的主要渠道。以當今串流平台龍頭Netflix為例,今年推出的諸多紀錄片作品,有幾部正好是我感興趣的:《American Manhunt: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Arnold》《Beckham》以及《Sly。除了回顧當年震驚全球的“波士頓馬拉松炸彈恐襲”,其他三部都是紅極一時的名人傳記,也都是我成長時期關注的公眾人物。

與其他三部剪輯成三或四集篇幅的作品相比,描述動作巨星史泰龍生平的《Sly》(“Sly”乃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的簡稱),片長僅一小時半,以其事業為起點,精簡生動地敘述了他傳奇的一生。採訪對象除了史泰龍本人,還包括他的胞弟、著名的暴力美學電影人昆汀·塔倫提諾、同期競爭對手大隻佬阿諾,以及其他幾位媒體記者或演藝圈相關人士。通過這些口述記錄,為觀眾呈現一幅生動精彩的巨星人生畫卷。

“從來沒人成功將三個系列作品打造成賣座巨片,史泰龍是首例。”這句印象深刻的讚譽,指的是《洛基》(Rocky)、《第一滴血》(First Blood;即約翰·藍波系列)以及《浴血任務》(The Expendables)系列。三個系列中,我最喜歡《浴血任務》,因為其動作設計和血腥尺度更符合當下的審美標準,且有多位動作巨星參演。正如紀錄片裡形容的,這是動作片名人堂傑作,觀眾會更樂意支持。


至於拳擊系列作《洛基》,我迄今仍無緣一睹其風采,只看過外傳《金牌拳手》(Creed)系列;《第一滴血》也是等到二〇〇八年的第四集,才真正以懂得欣賞電影的眼光與藍波邂逅;並在二〇一九年最終集之前,才回頭完整觀賞整個系列。除了第一、四和五集較合我心意,第二第三集則非我所好。

此外,《Sly》還提到史泰龍對電影的一貫主張:絕不讓主角輕易死去。他堅信觀眾購票觀影,是為了暫時逃離現實壓力,透過電影尋求希望。如果讓英雄角色領便當,等於向觀眾銷售絕望。聽君一席話,我確實能夠體會他的用心,尤其隨著年歲增長,越發感受到時光飛逝,更加珍惜觀影的機會,希望每次看戲都能遇到好故事,有一個美好結局。



2023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恐怖谷》——我最鐘意的福爾摩斯探案


喜好推理小說的朋友,肯定知道家喻戶曉的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這位出自柯南·道爾醫生筆下的傳奇人物,通過五十六篇短篇和四部中篇,共計六十篇的冒險探案,成功將分隔虛構與現實的界限,彷彿柏林圍墻般拆除,深入到每位讀者心中,我也在喜愛這位名偵探的讀者之列。若要我挑選一篇最鐘愛的案子,我會毫不猶豫選擇《恐怖谷》。

(請注意:以下內容涉及大量劇透,請謹慎閱讀)

連載於19141915年的《恐怖谷》,是我過去二十年來重溫無數遍的福爾摩斯推理故事中,唯一一個從始至終印象深刻的作品。故事結構分做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福爾摩斯和麻吉華生受邀前往窮鄉僻壤的莊園,調查一宗撲朔迷離的謀殺案;後半部分則是整個小說的核心,作者將時間倒溯至二三十年前,場景也從霧都倫敦往西移至北美洲,帶領讀者進入十九世紀末美國一座稱為“恐怖谷”的開發中小鎮,展開一場西部世界冒險之旅。

最近剛看了馬丁·史柯西斯爺爺執導的,片長嚇死人的《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恐怖谷》下半部開始的場景,正如同電影中李奧納多在行進中的火車車廂內一樣,憋著嘴,心中若有所思,為往後的人生發展,充滿期待又帶有些許憂慮。

基本上,他們兩者往後的經歷亦大同小異——在異地愛上當地姑娘、成為掌管當地經濟的黑幫老大之得力助手、面臨關乎生死的重大危機……整個情節如今看來或許有些俗套,是個充滿虐心苦戀、黑白分明、正邪對立的冒險動作故事。

如果說福爾摩斯其他故事更著重於推理元素,那《恐怖谷》則偏向犯罪小說類型。讀者透過主角視角,隨著他孤身冒險,巧妙融入黑幫,夥同他們犯下下三濫非法勾當,看著字里行間描繪的殘酷手段,對主角失衡的道德操守嗤之以鼻。

然而,推理書迷都曉得柯南·道爾爵士是以書寫正義形象著稱,因此《恐怖谷》中主人翁的描寫,或許是為了嘗試書寫邪惡一方或反英雄人物,但始終會期待在結尾處來個戲劇性的反轉——最終,果真是一場“無間道”戲碼,同時也跟前半部分的莊園命案相連接。

以廿一世紀的審美標準來看,《恐怖谷》非百分百完美。我尤其覺得臥底黑幫的主人翁僅因一件微小事件,匆促“收網”,雖順利將壞人繩之於法,但過程實在有些突兀,全神貫注投入閱讀,還會一時難以適應。當然,習慣了當代犯罪/推理小說敘述方式,《恐怖谷》跟現今作品相較,人物個性是有些老套,但在節奏拿捏上,並不遜於當代作品,而且緊張刺激,這是我將其排在心目首位的最主要原因。

若你想以長篇故事來進入福爾摩斯的探案世界,推薦這本容易閱讀、篇幅不長的《恐怖谷》。

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鎖戰


馬來西亞跟香港合資拍攝的懸疑片《鎖戰》,以檳島為主要故事背景,邀來多位香港藝人如姜皓文、陳浩然、許紹雄、高海寧等擔綱要角。電影以“鎖”為譬喻,回顧主角對過往經歷的事件,呈現一場充滿懸念、扣人心弦的心理驚悚旅程。

劇情講述鎖匠程浩仁(姜皓文飾)跟警方合作愉快,經常被找去協助開鎖,也因此和劉警探(黃浩然飾)成了知交。一次開鎖工作中,他發現委託人是許久不見的舊識李全凱(陳沛江飾),因此勾起他不快的回憶。自此,他三番二次被賭債累累的李全凱糾纏,身邊也陸續發生詭異事情,更扯到十五年前轟動全國的縱火懸案……

影片以阿仁協助警方解開一對癮君子夫婦家門的鎖,發現倖存的小女孩作為序幕。那一場戲,給觀眾知道阿仁跟警方的友好關係,各角色的陸續登場,一一介紹阿仁身邊的親友,包括鎖匠師父山叔(許紹雄飾)、山叔從香港歸來的女兒以靜(高海寧飾);往後的故事發展,便一層層地剝開阿仁不為人知的陳年往事,觀眾也慢慢被牽引至一個撲朔迷離的故事線。

電影中,鎖的象征,可以視之為現實困境和個人心結的隱喻。有一場阿仁和山叔師徒倆在檳城升旗山上的對談,阿仁向師父討教解鎖(人生)之道,山叔道出“沒有開不了的鎖,只是還沒找到打開的方法”這句話,啟發阿仁做出後續的行動。“心鎖”這一概念,令人輕易跟阿仁的內心情感取得共鳴。

近片末時,阿仁向警方重建謀殺過程。他狠心痛下殺手之際,背景配樂竟是一曲童謠《當我們同在一起》,形成視聽覺上的極大反差,無比震撼——小朋友若看了這一幕,會否對這首歌烙下童年陰影?

阿仁自首時,表示他並不因為殺了受害者而感到罪惡、愧疚,反而輕鬆不少,畢竟擺脫了不停被勒索的危機。當下,我亦深深體會他的感受,正如福爾摩斯偶會認同的那般,勒索比犯下謀殺罪更為邪惡。當然,殺害他人性命有違律法,有罪或無罪,又是一場關乎道德的探討。


戲演至此,我不禁聯想起克里斯汀·貝爾主演的獨立作品《黑暗時刻》(The Machinist。兩部戲里的主角,同樣被過去的所作所為困擾,他們努力壓抑、掩藏、繼續生活,卻始終敵不過良心的譴責。

《黑暗時刻》里的主角崔佛,因常年失眠導致體重下降,形銷骨立(身形縮脹自如的克里斯汀·貝爾,因此成為影迷眼中的“筋肉人”代表);《鎖戰》里的阿仁,即便表面正常,內心卻疑神疑鬼,尤其對住家對面新遷入的鄰居,懷疑她是多年前自己被迫犯下縱火案的倖存者,今化身復仇使者,前來伸冤甚至索命討公道……阿仁每下愈況、虛實不分的精神狀態,藉著刻意破碎的剪輯,戲劇張力及懸疑氛圍為此提升。

鄰居關小姐(黃詩棋飾),是否為十五年前縱火案的倖存者,電影沒明說。還有結尾的反轉,我嫌它畫蛇添足,也沒解釋真兇究竟如何知道死者的日常行蹤,繼而跟蹤並下殺手,幾點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是小瑕疵。當然,電影末段向《嫌疑犯X的獻身》致敬的設計,倒讓我有驚喜到。

阿仁最終僅坦承犯下最近的一樁謀殺案,卻對十五年前的縱火案矢口否認,如此有所保留的自首,我十分讚賞編劇如此大膽的安排,可謂不落俗套,讓阿仁依舊保有一個普通、正常人的性格缺陷!

總括而言,《鎖戰》是一部節奏流暢、故事引人深思的懸疑片。雖然能再加強某些部分,但編劇的用心還是在一些細節處展現出來,如阿仁序幕時看見倖存小女孩,忍不住飆髒話,乃呼應了自己以往卑劣的作為。撇開硬性的置入廣告,以及片頭大得刺眼的投資人名諱,《鎖戰》比預期中優秀,亦比許多同類型作品好上許多。



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成功的反派,造就影史經典——《黑暗騎士》


二〇〇八年對好萊塢漫改超英雄影視作品而言,堪稱是“改革新浪潮元年”——漫威推出《鋼鐵人》(Iron Man),為未來十一年MCU“無限紀元”(Infinity Saga)開啟了序幕;DC影業則藉著英籍電影人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為這類型電影注入一股新氣象。有別於多以歡樂奇幻為主風格的同類作品,反而注重寫實,充滿黑暗氛圍,令人嘆為觀止,有口皆碑。

十五年過去,DC經已有另外兩位蝙蝠俠,且都具備各自的獨特風貌。然而,諾蘭《黑暗騎士》三部曲地位至今仍屹立不搖,尤以二部曲最為出色,當中反派小丑絕佳的角色設定,功不可沒。

這位高超的暗黑心理學大師,把正義方耍得團團轉,也將高譚市各路黑幫玩弄於鼓掌之間。從序幕銀行搶案的分贓策劃,到假意為黑幫出謀獻策,再到逐步把高譚市的光明騎士“黑化”成雙面人——殺人誅心、制造混亂、迷惑眾生,群眾人心惶惶,卻始終抓不透他真正的意圖究竟為何。

如武俠小說所說,要擊敗對手,得先了解其招數,見招拆招,甚至克敵機先,殺對方個出其不意。對正義方來說,了解壞人的動機和目的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英雄可以因應對策。只是,《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動機和目的,並沒有明確的實體,令正義方大感束手無策。正如管家阿福舉的例子,有些人僅只希望社會秩序分崩離析,小丑的作為同時也為高譚市市民帶來一場場人性大考驗!


最經典的一幕,是末尾的渡輪場景,兩艘船上皆安置了炸彈,小丑威脅彼此引爆對方船上的炸彈,先引爆者即能幸存,否則雙方同歸於盡。市民船上的自願劊子手握著引爆器,足足九秒鐘的面部特寫,心底的天人交戰盡顯其臉上,令人屏氣凝神,直至見他做出最終決定,方卸下胸中巨石。

《黑暗騎士》出色的劇本架構、角色塑造、蕩氣回腸的聲效配樂、鏡頭及剪輯等各個方面,可說是無從挑剔。當然,任何作品都有不足之處,跟後來的蝙蝠俠電影相比,亦顯現了諾蘭在動作設計方面較弱的一環。無論如何,這都瑕不掩瑜,無損這部歷久彌新的影史經典作,繼續帶給觀眾視聽覺的極高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