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惡棍特工

擁有獨特暴力美學品味的導演昆汀·塔倫提諾,至今執導過九部電影(將拆分為上下部的《追殺比爾·Kill Bill》算作一部)。這些作品當中,我最喜歡、重看最多遍的,非《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莫屬。

《追殺比爾》讓我認識昆汀的世界:刀光劍影、血漿四濺,卻美得像張翼德筆下的潑墨山水畫。但真正在戲院體驗到昆汀魅力的,是《惡棍特工》,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他的作品。電影一般會遵循一個原則:劇情應透過角色行為及動作推進,台詞能少則少,因為電影的本質是影像藝術。昆汀偏反其道而行——《惡棍特工》裡對白極多,幾乎所有角色都像話癆。奇妙的是,我卻絲毫不覺冗長沉悶,反而看得忘我投入。

昆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擅長用對白製造張力,讓觀眾在表面上看似輕鬆的談話,感受到潛台詞的暗潮洶湧,劍拔弩張。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一章節——克里斯多夫·華茲飾演的反派納粹軍官漢斯·蘭達上校與法國農夫的一場對話。這場戲將近半小時,藍達上校一開始看似有禮、體貼,甚至帶著幾分幽默感。但隨著對話層層推進,他表象下的殘暴冷血逐漸浮現。二人似乎只是閒聊,卻能感受到藍達上校單方面的威嚇及審問。這一幕不僅先聲奪人,還塑造了全片最重要的關鍵人物:一隻狡猾聰明的老狐狸。也因為這場戲,克里斯多夫·華茲一舉成名,為全球觀眾認識,更憑著此片奪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來到第二章節,才終於迎來片名所指的“惡棍特工”。這是一支由美國艾多·瑞恩中尉(布萊德·彼特飾)率領的敢死隊,專門以游擊方式痛擊納粹。透過瑞恩中尉誇張、口音古怪的自我介紹,使觀眾熟悉了這群成員的背景及個性,更透過納粹倖存者的“宣傳”、乃至希特勒本人憤怒的詮釋,來理解惡棍特工的狠辣。他們手段血腥殘暴,卻也讓人拍手叫好——這是以暴制暴的正義!

我原本以為布萊德·彼特飾演的瑞恩中尉就是本片主角。他戲份不少,人物設計鮮明,但隨著劇情發展,才漸漸發現這支敢死隊雖耀眼,卻只是歷史巨輪下的小小齒輪。真正的主角另有他人,那就是藍達上校。

影片中還有另一條看似支線,最終卻跟主線緊密結合的情節:盟軍策劃刺殺希特勒和高層的“電影院行動”。他們派遣一位通曉德國電影的英國軍官希考克斯(麥可·法斯賓達飾),與惡棍特工成員會合。誰料天意弄人,他們約見的地下酒館正好聚著一群德國兵士,更碰上一位精明的蓋世太保。這場戲又是一場典型的昆汀式對話:一杯接一杯的酒,一句又一句的寒暄,表面融洽,卻令人緊張萬分。最終,只因一個微小的手勢暴露了希考克斯身份,就此功虧一簣,換來一場槍林彈雨。這樣的殘酷設計,讓人扼腕。

我為何認為藍達上校才是此片真正的主角?理由就在於電影最後的反轉。藍達上校早已察覺盟軍打算趁首映禮刺殺元首希特勒的意圖,他還親手掐死臥底女星布麗姬特(戴安·克魯格飾),更俘虜了瑞恩中尉。按此發展,納粹早已成為最終大贏家。然而昆汀並不想重演歷史悲劇,而是大膽地讓藍達上校選擇背叛,與盟軍達成交易,換取投降條件。這個反轉初看讓人疑惑,但正因如此,電影迎來了最高潮:觀眾目睹希特勒與納粹高官在戲院裡被兩名特工亂槍掃射、炸成灰燼。這幕雖然完全偏離歷史,卻大快人心!昆汀在告訴觀眾:電影何必忠於史實?歷史也可以改寫!(後來的《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他同樣安排角色阻止當年現實中震驚全球的影星莎朗·蒂慘案。)

如今回頭來看,《惡棍特工》並非單純的戰爭動作片。它結合了多種元素和類型,如間諜片的驚險、黑色喜劇的荒謬、義大利西部片的致意,還有他對電影藝術本身的情意——最後決定歷史走向的地方,發生在一家電影院內。燃燒的膠卷,帶著一種譬喻——電影不僅能記錄歷史,也能“摧毀”歷史、重寫歷史。

昆汀在多部作品中,將對白、暴力和幽默糅合得天衣無縫。在《惡棍特工》裡,他將這些元素放進歷史敘事中,在緊張與釋放、沉重與荒謬之間不停交替、相互切換。這部片於我,遠遠超越了一部戰爭爽片的範疇,它讓我感受到電影的力量:除了供給娛樂、帶來療癒,還能讓人對未來抱有希望。《惡棍特工》,一場關於影像、歷史和人性的狂想曲。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我和我的殭屍女兒

過去廿多年來,殭屍(或喪屍)題材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歐美、日韓乃至亞洲其他地區,都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殭屍片代表。尤其創意不斷推陳出新的韓國,近年佳作頻出,如《屍速列車》《屍戰朝鮮》等,皆曾掀起全球熱潮。在殭屍題材已幾乎氾濫之背景下,《我和我的殭屍女兒》究竟如何突圍?正是我觀影前心中的疑問。

故事講述殭屍病毒爆發後,女兒秀雅(崔惟理飾)不幸感染變成殭屍,身為單親爸爸的正桓(曹政奭飾)不忍親手了斷,遂帶著女兒回老家藏匿。這期間,他意外發現女兒即使已經變異,仍保有人性的反應,而非典型殭屍那般只知活人生吃。身為動物園馴獸師的正桓,索性大膽嘗試“訓練”女兒,由此展開一段既荒誕又動人的殭屍親情故事。

若將《我和我的殭屍女兒》歸類為驚悚喜劇,那“喜劇”比重約莫佔了九成七,幾乎沒有真正的驚悚或恐怖元素;有的話,也多以黑色幽默處理。這樣的安排無疑照顧到對恐怖片敏感的觀眾,我相信不少人是因男主角曹政奭入場觀賞——他在《機智醫生生活》中的親民形象深入人心,若此片走向過於驚悚,雖說顛覆未嘗不好,卻可能適得其反。單從電影海報的色調及氛圍,便可感受到輕快基調。觀影時,我不免聯想到二〇一五年的《我的殭屍女兒》(Maggie)和二〇一三年的《殭屍哪有這麼帥》(Warm Bodies),但相較之下,《我和我的殭屍女兒》更輕鬆幽默,也更適合闔家同樂。

此外,幕後團隊的用心亦值得一提。從劇本構思到選角,無不精準扣合當下最能吸引觀眾的流量密碼:殭屍題材、父女親情、友誼、初戀、懷舊流行樂,摻和著懸疑及動作元素,還有一隻搶盡風頭的橘貓。雖說有幾幕“演技”有明顯的CG特效加持,但絲毫不減牠在戲裡散發的光芒和歡樂氣息,也有聲東擊西之效,轉移觀眾對某些情節不合理處的注意力。更難能可貴的是,本片擁有一個好結局。何謂“好”,見仁見智,但對一部喜劇而言,如此結尾無疑恰到好處,至少給人留下希望。

轉眼間,二〇二五年已過三分之二,《我和我的殭屍女兒》是迄今為止,我唯一將之列入年度佳作的韓國電影,極力推薦。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捕風追影

不知從何時起,已習慣在完全不曉故事劇情、不知演員為何人的情況下去看戲。養成此習慣,皆因網絡發達,群眾亦搶快在社媒發聲,“獨家”暴雷,尤其一些商業大片,遲去觀賞者最好看戲前跟社媒保持距離,否則隨時遭雷擊,欲哭無淚。

也因這習慣,《捕風追影》帶給我極大驚喜——我知道這是成龍和梁家輝兩位香港老演員(不能稱成龍為“老戲骨”,“老演員”較貼切)主演,但片頭打出演員表時,看到梁家輝掛著“驚喜演出”之名,心想又藉著知名演員騙觀眾入場之伎倆,好在僅是庸人自擾,梁家輝何止“驚喜演出”,更是電影MVP

故事講述在高科技監控無孔不入的時代,一支神秘盜匪團夥利用都市縱橫交錯的街道與天眼系統漏洞,全身而退。澳門司警局無奈下邀請退休多年的跟蹤專家黃德忠(成龍飾)重出江湖。黃重新集結一支跟蹤隊,成員包括年輕且充滿理想的新手警員何秋果(張子楓飾)。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這班盜匪團為首腦“狼王”傅隆生(梁家輝飾)所操控,利用養子熙旺、熙蒙等人執行行動。幕後主腦既浮出水面,一場關乎正義與信念的較量,隨之展開。

《捕風追影》是中國片,故事背景設在澳門,全片卻充斥港產警匪片味道,剪輯快速凌厲、動作設計一流,爆破場面也不覺有令人脫戲的失真CG特效。還有,中國廣電總局電影局公映許可證的片頭“護航”,此片最終絕對百分百會是邪不勝正——對某些不喜歡開放式結局的觀眾而言,這片頭或許是“善意暴雷”,至少戲後不會對結局大感憤忿不平或悲催鬱卒。

首先要大讚的,是故事核心——編劇。放在《捕風追影》,則是改編。跟澳門警隊及AI系統辣妹“試跑”的序幕,明顯借鑒了《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AI智體的橋段;黃德忠跟何秋果初次見面時,那對白一整個就是照搬二〇〇七年銀河映像攝製的《跟蹤》,連帶之後的劇情進展,都跟《跟蹤》十足相像。直到看見演職員工作人員表時,方確認《捕風追影》是《跟蹤》的再創作,也瞬間頓悟將梁家輝介紹為“驚喜演出”的巧思。

除了以《跟蹤》故事為藍本再創之外,電影最為人讚賞的,當是動作設計跟剪輯。特別是飾演狼王的梁家輝,那一場被義子背叛,憑著手上兩把利刃,獨斗近百人的戰役,刀鋒刺入敵人軀體的聲效、鮮血噴湧的嘶鳴,與哀嚎慘叫聲交織,令人血脈賁張,屏息凝神。最終狼王死裡逃生,從警方面前逃逸並前往刺殺背叛自己的義子,我對這角色可是心生敬意大於憎恨,因為實在太有型了,有點像《火鳳燎原》漫畫中的燎原火(趙雲),都是擅長短兵刺殺與隱身的刺客。只是,梁家輝也不得不認老,那些激烈的動作戲,相信大部分都由特技演員代勞,片尾花絮片段就明顯見到梁家輝的替身演員,但無損狼王這角色散發的氣場及魅力。

而在動作警匪戲的包裝下,《捕風追影》跟《致命清算》一樣提出科技及傳統方法的探討。像天眼系統和推演匪徒逃逸路線的AI追緝系統辣妹,一旦遇到心機與身手並重的匪徒,仍屢屢失效,最後還是要回歸以人為本的傳統跟蹤隊。片尾導演安排科技與人力結合,將盜匪一網打盡,二者孰優孰劣,就留給觀眾自行判斷。

總括而言,《捕風追影》是我難得看到眉飛色舞神采飛揚的中國動作警匪片,大力推薦!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滿血復活

二〇二二年,澳洲驚悚電影《鬼手鬼手 請開口》(Talk To Me)橫空降世,為習慣了好萊塢或亞洲鬼片風格的觀眾帶來恐懼新體驗,我有幸在隔年全球上映時進戲院一睹風采,大感驚艷。雖然澳洲英語有些刺耳,但無損電影的精彩。因此,由同樣班底製作的《滿血復活》(Bring Her Back),自看到它的預告片,便期待不已。

《滿血復活》在馬來西亞的上映日,比澳洲港台等地遲了差不多二個月,我還特意略過網絡評論以防雷,但眼眉角仍掃到一片好評,直到進戲院親眼觀賞,不只有些小失望,還覺得十分沉悶,有此觀影體驗,我一度懷疑是否自己失常。

無可否認的是,預告的剪輯很犀利,吊足觀眾好奇癮,完全不曉故事說什麼。劇情講述一對繼兄妹安迪與派珀因父親意外過世,在兒童保護機構安排下,遷入寄宿家庭蘿拉的家。原以為找到新歸宿,卻逐漸發現蘿拉正暗中籌劃著邪惡儀式,目標正是視障的妹妹派珀。安迪察覺蘿拉異狀,竭力守護妹妹,卻也深陷大人的算計中……

《滿血復活》有其做得好的地方,比如氛圍營造,角色動機的鋪陳亦是亮點,演員的表現功不可沒。尤其莎莉·霍金斯飾演的蘿拉,將表面慈和、暗地狠毒的雙面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既讓人恨得牙癢癢,又對她的動機大感唏噓。這種讓觀眾對反派產生複雜情緒的張力,無疑是編導的功力使然。

至於神秘驚悚氛圍的營造,《滿血復活》整體比不上《鬼手鬼手 請開口》,但我想或許是受限於故事架構,沒有突如其來的驚嚇,只是漸漸隨著劇情發展並製造未解的懸疑,勾起觀眾好奇,直至疑團揭曉,方細思極恐,至於這後知後覺的恐懼有多震撼,則見仁見智。

我是嫌它節奏太慢,懸疑不斷堆積卻少了出乎意料的轉折,結局甚至與我預料的相差無幾。相較之下,倒是兄妹倆面對危機時的無助,更能激起觀眾的緊張,為他們掛心焦慮。而那位神秘莫測、忠邪難辨、外觀詭異的奧利佛,雖然設定最終合乎劇情邏輯,卻也有些大材小用。

於我而言,菲利普兄弟這第二部作品《滿血復活》,不比他們的長片處女作《鬼手鬼手 請開口》精彩,縱使故事聚焦於演員及角色的心路轉變,依舊沒能達到我期待的水準。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罪人

萊恩·庫格勒自編自導的《罪人》(Sinners),講述一對雙胞胎兄弟史莫克與史塔克(麥可·B·喬丹分飾),多年前離開家鄉外出闖蕩,如今帶著一筆巨款榮歸故里,打算開立一間黑人酒吧。他們一早就在鎮上招兵買馬,準備大展拳腳,只是未曾料到,今夜酒吧開幕慶即將引來一場腥風血雨……

我明知這是原創故事,但觀影過程中,仍不免聯想到其他名家影子,如不疾不緩娓娓道來的敘事節奏,就很昆汀·塔倫提諾;某些文學性的鋪陳,則隱約帶有史蒂芬·金的味道。如此比較或許對庫格勒不公,畢竟他自有風格,但身為塔倫提諾和金大爺的鐵粉,我確實感受到這些熟悉的氛圍。不過,庫格勒在電影整體的掌控上依舊展示了不俗功力,無論是分鏡、場景調度、音樂創作及配樂,乃至色調設計,足以展現編導的用心。

我特別喜歡一幕,是雙胞胎的堂弟山米(邁爾斯·卡頓飾)在開幕慶上一展歌喉。那驚艷的演唱呼應了序幕旁白:遊吟詩人以音樂開啟時空之窗。長鏡頭緩緩推進,隨之而至的時空錯亂,讓原本三〇年代的角色交織其中,還出現現代以及異國的音樂藝術家亂入,看似荒誕,卻極富詩意。這異象更吸引了比當時候抱著白人至上種族主義意識的三K黨更危險的生物,前來企圖奪取山米的天賦。

誠然,電影前三分之二的鋪陳,略嫌冗長慢速,但這是必要的,藉此逐一介紹各個角色與雙胞胎之間的關係,以此堆疊、建構雙胞胎主角的身份背景,甚至他倆大同小異的個性,也都在他們分頭行事時向觀眾展示。直至進入第三幕,節奏才全面加速,伴隨著滿溢血漿的動作戲,猶如坐過山車般高潮迭起,胸中積壓的悶氣也才終於得以盡情釋放,直呼過癮!高潮過後,還有一場以一擋百的“甜點戰”,我又聯想到史蒂芬·金《黑塔IV:巫師與水晶球》裡,十四歲的槍客羅蘭及戰友以寡敵眾的戰役——智取、俐落、爽快。

總括而言,對美國歷史和種族主義背景不熟悉的觀眾,或會產生隔閡,卻仍無損於庫格勒透過《罪人》呈現的誠意及野心。平心而論,這是一部血色華麗、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驚奇4超人:第一步

要說哪部漫改作品或哪位英雄最讓我提不起興趣,DC是超人——直到查克·史奈德的暗黑版才改觀——漫威代表則是驚奇4超人。無論是二〇〇五年或二〇一五版本,皆未曾在我心中掀起半點漣漪,看過即忘。全新版本的《驚奇4超人:第一步》(The Fantastic Four: First Steps),原本壓根沒抱期待,離譜的是,即便零期待,依然悶得我呵欠連連,恨不得中途離場!

漫威今年三部大銀幕作品——《美國隊長:無畏新世界》(Captain America: Brave New World)確實無謂;《雷霆特攻隊*》(Thunderbolts*)勉強還行,只是結尾略嫌反高潮有些可惜;而這部我觀察到似乎是漫迷間呼聲最高的《驚奇4超人:第一步》,卻是最失望的一部。若說是我對超英片審美疲勞,我不認同,畢竟隔壁棚DC同樣只許勝不許敗的《超人》(Superman),我就看得心滿意足。

我很難投入《驚奇4超人:第一步》的故事裡,四位主角也好,終極大BOSS行星吞噬者麾下獨一無二的嘍啰銀色衝浪手也罷,我全都無法產生共鳴。甚至面臨世界毀滅危機時,他們的反應、劇情的推進,都少了緊迫感,讓人覺得生死與我無關,抑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尤其一群自我中心的居民,不僅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四位奇人異士該為他們犧牲,還主張奪走他們剛出生的孩子作為交換,這種思維令人作嘔。

唯一稍微挽回分數的,是隱形女後段展現的“為母則強”,以及凡妮莎·蔻比的演繹——但也僅止於一點點。全片文戲武戲嚴重失衡,不是說超英片就一定要動作滿分,但跟行星吞噬者四打一的終極戰役,起碼該來點震撼氣勢吧?多一些建築轟塌、多一點群眾逃難,甚至多幾條無辜人命(反正那些居民死不足惜)都好。結果成品是這家人好似只開了五成功力,加上銀色衝浪手的臨陣倒戈,就把這“大”災厄草草收場。

我想起當年的《X戰警:天啟》(X-Men: Apocalypse)——同樣是世界末日級危機,卻完全激不起觀眾緊張感。我想,是因為戰鬥場景幾乎與平民百姓脫節,觀眾作為凡夫俗子,缺乏一個可以投射、產生共鳴的角色,少了代入感——不過癮,也牽強!

總括而言,《驚奇4超人:第一步》依舊無法突破我對這IP的冷感,看完後除了“悶”字,別無他評。今年漫威與DC的大銀幕對決,DC憑一部《超人》,完勝。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超人

對查克·史奈德的《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印象深刻,尤其那句出自蝙蝠俠的台詞——“你會流血嗎?”——至今言猶在耳,沒想到詹姆斯·岡恩版本的《超人》(Superman),開場第一幕便上演超人流血的震撼畫面,不只嘴角染紅,而是被打趴在地、鮮血直噴!錯愕之際,全片最搶戲的角色——超狗氪普托閃亮登場,邊拖邊叼著連站都站不起來的超人歸巢療傷。

這短短數十分鐘的序幕,我看得目瞪口呆。編導一連串精心營造的危機,讓我屏氣凝神、措手不及,不論是拳拳到肉的正面對戰,還是較貼近現實的網絡輿論戰,正派角色幾乎全程被壓著打,毫無還手之力。單單這段序幕,便讓人覺得這版超人的能力似乎大縮水,這顯然是刻意安排——將超人“去神化”。

撇開小熒幕影集與動畫,大銀幕真人版《超人》迄今已走到第四代。孩童時期確實特別崇拜克里斯多夫·李維的版本;只是隨著年歲漸長,看過更多超英電影後,開始對超人產生明顯隔閡——他太強大,所向披靡,打遍天下無敵手,我很難對他產生共鳴。第二代《超人歸來》(Superman Returns)更加劇了這種疏離感,我完全無法投入到超人/克拉克·肯特的內心世界。直到史奈德版本,雖然依舊強大無比,甚至在《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上演復活戲碼,神化指數直逼耶穌基督,但因有蝙蝠俠的人性對照,我才對這位鋼鐵英雄重燃熱情,在心中烙下難以替代的地位。

回來這版岡恩的《超人》,影片節奏飛快,故事也不複雜,從一開場便危機不斷,超人分身乏術,不得不依賴成員包括卓越先生、綠燈俠和鷹女孩的正義幫支援。雖同屬正義陣營,但他們跟超人並不熟,基本上各幹各的;一旦超人落入敵人精心設計的輿論陷阱,便立即撇清關係、置身事外,可謂“俊傑”也。唯一例外是腦筋靈活的卓越先生,會主動查證實偽,在關鍵時刻救下超人。

也正因為正義幫如此不給力,我對他們的反感更甚於反派——好在卓越先生替他們挽回些許顏面。編導在塑造卓越先生時頗具巧思:無論是面對危機時的冷靜果斷,還是與超人、露薏絲·蓮恩的幽默互動,皆讓觀人對他心生好感。正義幫是不夠靠譜,卓越先生依然值得信賴。我想,這也是編導刻意調低他們能力值的原因——讓角色衝突更鮮明,敵我勢均力敵,從而推高戲劇張力。

當然,還是得提本片反派——大名鼎鼎的光頭佬雷克斯·路瑟。在《超人》裡,他等同於史奈德版蝙蝠俠的鏡像——科技與智謀雙修,全面壓制超人,兩人視超人為威脅的動機甚至異曲同工。尼可拉斯·霍特將這位邪惡大師演繹得入木三分:對超人的深仇大恨、操控輿論的高超手腕、對敵人的殘酷無情,在在令人不寒而慄——究竟要抱存多大的恨意,才達到這一境界?歸根結底,仍是貪婪作祟;一切陰謀,最終目的不過是財富。

總括而言,岡恩版《超人》比預期的精彩。它不空談大條道理愛說教,不玩燒腦敘事,而是以一流的動作設計及緊湊節奏抓牢觀眾的心,加上那隻超狗氪普托,為電影貢獻許多驚險時刻,最終邪不勝正,氪普托更是關鍵。相信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有一部分是因為牠——尤其片尾彩蛋,岡恩再度使出屢試不爽的絕活:一段溫暖人心的寵物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