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猛毒最終章:最後一舞

索尼影業蜘蛛人宇宙(SSU , Sony's Spider-Man Universe)的四部作品,對超級英雄影迷來說,或許是愛恨交織的存在。票房數據可以說話,但從電影賞析角度,我個人最喜歡的,是《蜘蛛夫人》(Madame Web)。這部作品無論敘事深度還是角色刻畫都很一般,卻都比過去兩集的《猛毒》(Venom)更對我胃口,情感張力上亦優於傳奇的《魔比斯》(Mobius)。因此,每提及SSU,心中總有些矛盾:這個充滿潛力的宇宙,怎麼總讓我興致缺缺?在這大眾對超英漫改作品出現審美疲勞的時代,它還能繼續發展下去,堪稱奇跡。

作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猛毒最終章:最後一舞》(Venom: The Last Dance)劇情緊接《猛毒2:血蜘蛛》(Venom: Let There Be Carnage)結尾。艾迪·布洛克和猛毒經歷了“血蜘蛛”事件後,被群眾誤認為殺害莫里根警探的兇手,不得不展開逃亡生涯。然而,他們的敵人不只是地球上的人類執法機構,還包括來自猛毒母星的獵殺者。這讓艾迪和猛毒腹背受敵,而猛毒為了守護宿主,決定勇敢面對未知命運,這份勇氣也為角色的情感色彩,升華至另一個層級。

《猛毒最終章:最後一舞》整體風格延續了兩部前作那般簡單直接粗暴乾脆,但對我來說,這次的情感敘事更能觸動人心。尤其是艾迪與猛毒之間那種亦敵亦友、唇齒相依的關係,透過一場如公路旅行般的故事線,循序漸進地鋪陳他們的情誼,讓人深刻體會這段人與共生體間超越常理的連結。直至最後上演別離場景時,這種情緒渲染也被推至頂點,艾迪的悲傷、不捨、無奈,種種五味雜陳的心緒,如潮水般湧來,十分動容。

動作戲方面,相較於前兩部,本集的打鬥場面無疑有所提升。特別是那來自外星的獵犬,超強的再生能力讓人不禁好奇,究竟該如何打敗牠。更有意思的是,這些外星生物並非僅一隻,而是成群結隊地出現,增添了電影的危機感;當各型各色的共生體集結時,雖然設定有些讓人翻白眼,但無論如何,至少還帶來了一陣驚喜。至於牠們的命運,有些“出師未捷身先死”,沒幾秒鐘就成炮灰,這也算是這系列一貫的情趣吧?

總的來說,《猛毒最終章:最後一舞》無疑是三部曲中拍得最好的一部,也為SSU系列在我心中贏回了一點分數。希望二〇二四年壓軸作《獵人克萊文》(Kraven the Hunter)能繼續保持《最後一舞》的敘事風格,別像其他SSU作品那樣,不慍不火不湯不水瞎攪一通交差了事。最重要的,既然承諾了影迷會帶來限制級的暴力場景,就請千萬別食言。



2024年11月9日 星期六

我們同在

本來,對純愛情類型電影,我一向不抱期待——常見的套路:男女主角一見傾心,甜言蜜語你來我往,間中穿插情敵和波折,看著讓人覺得肉麻,正正應驗了那句:只要當事人不覺尷尬,尷尬的就是他人。然而,年紀漸長,閱歷愈深,偶爾看到以成年人視角為出發點的純愛電影,竟會意外感動,正如這部《我們同在》(We Live In Time),讓我在光影間,重新審視愛情的本質,以及力量。

《我們同在》講述一個橫跨逾十年的愛情故事。女主角阿爾穆特(佛蘿倫絲·普伊飾)是一位嶄露頭角的廚師,男主托比亞斯(安德魯·加菲爾德飾)則剛離婚,兩人因一次交通意外相識,一見如故,迅速墜入愛河。透過他們的相識與交往過程,影片細膩展現了初戀的激情與美好,同時也呈現隨著歲月流逝,二人情感加深而隨之帶來的生活挑戰。

兩人在共同生活期間,有嘗試懷孕,有各自努力為未來打拚;跟彼此的家庭成員相互碰撞、交織,充滿生活的瑣碎與溫暖。然而命運無常,阿爾穆特被診斷出癌症,此一變故,加劇了二人的考驗,同時也升華了這段感情。她在病痛中堅持活出尊嚴,義無反顧參加了最後一場廚藝大賽,也帶著丈夫女兒重返溜冰場,回憶曾經青春的舞步。戲末,她在溜冰場的另一邊,對著這邊的家人揮手告別,勾勒出生與死的界線。走筆至此,再次回想這結局的畫面,仍感動得我雞皮疙瘩爬滿手臂,這樣從簡單平凡的鏡頭捕抓中,流露出的真摯情感,牽動了我的心緒,為之動容。

佛蘿倫絲·普伊與安德魯·加菲爾德二人的演技,是影片亮點。普伊在角色的喜怒哀樂間遊刃有余,將阿爾穆特的堅強與脆弱演繹得淋漓盡致,既有初戀的羞澀與歡笑,也有面對癌症時的淡然和堅定。這種細膩的情緒表達,觀眾亦能輕易投入角色,感同身受。至於加菲爾德,他在角色中展現出的痛苦及深情,也恰到好處地呼應了身為一個丈夫與愛人,該盡的責任,以及柔情。這種演繹,不像單純刻意的煽情,反而讓觀眾從角色的眼神、肢體中,感受到情感的真實存在。

回來現實理性的一面,我依然不愛青春偶像式的愛情片,但對成熟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我開始買賬——前提是編劇要懂得敘述故事。畢竟,愛情不再只是年輕時的激情,更是長久歲月中的彼此守護。當原本的陌生人變做愛人,再逐漸融入生活成為家人,維繫的不再只是甜蜜,而是如何共患難,還有解決現實的柴米油鹽。或許正因身處其中,更能理解、體會《我們同在》這齣戲裡的兩位主角,在面對生活的艱難選擇和無奈時,依舊相互依靠,彼此成就,這種難得的情分。

不得不說,《我們同在》是我今年心目中最佳影片之一。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小丑:雙重瘋狂

總覺得,二〇一九年《小丑》(Joker)的成功,多少帶著幾分意外。這部基於漫畫改編的R級作品,票房口碑雙豐收,且獲獎無數。就我個人來說,儘管演員表現無可挑剔,故事敘述也流暢,整體卻未讓我驚艷。戲裡的小丑亞瑟·佛萊克,沒有漫改電影中的終極大BOSS風範,只是個社會病態的代言者,把貧富不均、邊緣人心理病態,以及資本社會的殘酷,透過這角色的經歷體現出來。《小丑》講述的更像是一個人的悲劇,而非小丑起源故事,更沒把他塑造成反英雄。這可是蝙蝠俠最惡名昭彰的對手,千萬別想著像隔壁棚漫威《猛毒》(Venom)那樣照辦煮碗,否則得不償失。

《小丑:雙重瘋狂》(Joker: Folie à Deux)繼承了前作的“文藝範”,而且走得更極端,因此導致口碑兩極,喜愛的人讚不絕口,沒法接受的人就譏諷謾罵。觀眾無疑因前作的成功而把對它的期望推到最高點,甚至有種“造神”的崇拜,如同首集結尾戲裡的群眾,把亞瑟當做是偉大的反資本主義烈士。當這續作遠離了預設中的商業大片模式,缺乏動作場景,血漿與暴力元素也比第一集少,敘事上更偏向音樂片類型,這對那些想看一場火爆視聽覺衝擊的觀眾來說,無疑是一支催眠劑。

電影故事緊接前作,亞瑟被捕入獄,接受心理治療,在精神病院中遇到名叫莉·奎茵佐的病人,二人展開一場扭曲的愛情戲碼。整部電影沉浸在亞瑟內心的悲慘世界中,繼續深挖他的心理陰暗面,莉則成了他在理性與癲狂間搖擺不定、苦苦掙扎的催化劑。莉——也就是為人熟知的哈莉·奎茵——在此不是極盡瘋癲的小丑女,而是一個感覺更真實、更人性化的角色。兩人之間的互動,沒有漫畫式的雙宿雙飛,而是迷幻的精神共舞。

在莉的慫恿、鼓動、刺激下,亞瑟心靈深處的小丑趁勢顯露,這設定感覺像是精神分裂,卻又不完全是。編導用了大量法庭戲,透過審判過程,揭開亞瑟的內心世界,卻也讓他的瘋狂表現模糊不清,彷彿人格未完全裂變。以“口水多過茶”的對白推動劇情,使用鏡頭語言剖析亞瑟千瘡百孔的內心,在虛實之間不斷交錯,觀感上電影節奏變得極緩,如此文藝式手法,可想而知,不是人人消受得起的。

演員方面,影帝瓦昆·菲尼克斯再次展現精湛演技,無論情緒轉換,或是肢體的控制——你看他瘦如枯骨的恐怖身材——都無可挑剔。與他搭配的女神卡卡,則將優雅與瘋癲氣質完美結合,演出令人耳目一新,歌唱場面更是得心應手,為角色增添幾分浪漫氣息。縱使劇情未能給她太多發揮空間,依然能夠展現十足魅力。

總括而言,《小丑:雙重瘋狂》是一齣需要耐心觀看(賞)的作品。若抱著看《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或《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裡癲狂小丑的朝聖心態入場,只會落個自討沒趣的下場。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北歐神話血腥禁忌的恩仇快意——《諸神末日》

Netflix動畫影集《諸神末日》(Twilight of the Gods),由視覺系導演查克·史奈德開發並執導其中的首末二集。這位導演近來的《活屍大軍》(Army of the Dead)和《反叛之月》(Rebel Moon),坦白說有點失望,尤其《反叛之月》,即便有導演剪輯版這二次機會,亦未能彌補故事敘述上的硬傷。《諸神末日》給了我久違的驚喜,彷彿他用這部作品完成一次自我救贖,重新讓我對他重拾信心。

《諸神末日》講述人類巨人混血兒女主角Sigrid,帶著人類沃松國國王Leif回到家園約頓海姆拜見族人,共結連理。婚禮進行期間,雷神索爾跟弟弟Baldr不請自來,雷神不僅鬧事,還發酒瘋,把巨人全族給滅了,原本的喜事瞬間成了喪事。倖存的Sigrid親眼目睹族人被屠殺,悲恨交加,在玩笑之神洛基慫恿下,踏上一條復仇之路。

若你了解史奈德的風格,就知道他特鐘愛那種幾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湊在一塊,為共同目標拚死奮戰的情節,《300士:斯巴達的逆襲》(300)、《殺客同萌》(Sucker Punch),還有最近兩部Netflix出資的電影,設定皆雷同:視死如歸的戰士,悲壯且淒美。看戲當下,我甚至希望這些共業夥伴能迎來好結局,然而總是避不了好幾位的壯烈犧牲——若非《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裡六位英雄地位太重,估計他也會貫徹此理念,安排其中幾位領便當——這樣的情節設定,《諸神末日》也同樣上演,Sigrid跟隨洛基指示,募集一夥人,朝未知的命運出發。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動畫的索爾,完全顛覆了我們在漫威電影中看到的那個威風凜凜、英俊瀟灑的帥氣形象,反而是個狂妄自大、品格低劣的神祗;洛基則一樣是亦正亦邪且奸狡,不過他在此處的人設挺耐人尋味。他循著Sigrid的怒火順水推舟,促使她尋找恰當的戰友,再一起殺進神域阿斯加討公道,實則私下也有不為人知的念頭。

動畫的另一個亮點,是它毫不掩飾地放大北歐神話中的血腥與色情元素。索爾殘暴的殺人場景,以及斷肢爆頭、剖腹破腸的場景比比皆是;角色的裸露尺度也無下限,男性“草菇頭”和女性私密處都毫不遮掩,絕對兒童不宜。

總括而言,《諸神末日》算是史奈德的雪恥之作(不懂導演本尊有沒有這樣想,或只是我想太多),更是我心中二〇二四年最佳動畫之一。呈現手法、視覺效果和情節張力都十分到位,好幾場慘烈的戰鬥場面,都看得我情緒飆漲、熱血奔騰。史奈德成功用他招牌式的視覺風格及敘述方式,帶來一場震撼感官的神話冒險復仇故事。如果你想看一個血腥暴力及色情交織且充滿人性欲望的北歐神話,這動畫是個不錯的選擇;要是你跟我一樣是史奈德鐵粉,就更沒有錯過的理由。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危機航線

劉德華的新作《危機航線》,講述安保專家高皓軍(劉德華飾)搭乘豪華客機A380首航時,意外捲入劫機事件。在劫匪頭目Mike(屈楚蕭飾)一聲令下的無差別射殺,這華麗舒適的空中巨無霸,瞬間變成密室煉獄,機上乘客陷入恐慌之中。高皓軍不得不挺身而出,獨力抗匪。更複雜的是,他的前妻傅源(劉濤飾)和失明的女兒小軍(張子楓飾)也同在這架飛機上,一家人的命運就此綁在一塊。

華仔的表現出色,高皓軍這角色設定也讓他得以發揮。作為亞洲影壇的長青樹,爐火純青的演技毋庸置疑,在這個人英雄主義的劇情中,每一個眼神、動作,都傳遞出那種堅定不移的決心。他不但與暴徒周旋,還得兼顧機上乘客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前妻和女兒,這設定加劇了人物的複雜情緒,讓人看得既緊張又投入。

動作戲是《危機航線》的重要元素,編導在狹小的機艙裡,打造出一場場近身肉搏動作戲,從狹窄走道到上下層機艙之間的逼仄空間,每一場衝突,皆張力十足。只是,大量錯位鏡頭的使用,也導致原本看至興起的觀眾有點洩氣,很多一閃即逝或直接去掉的畫面,都需要觀眾自行腦補。如此剪輯,或是為了掩飾一些破綻瑕疵,但觀影體驗隨之打了折扣,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導演似乎想效仿《神鬼認證》(Bourne)系列傑森·包恩那種快速切換、一氣呵成的剪輯風格,卻適得其反,讓人吃不消。更離譜的是,連文戲都照辦煮碗,會不會有點太over、太炫技?比如有一幕劉德華面對女兒原諒時的情感釋放,熱淚盈眶的臉部特寫,也要在毫秒之間切換三四個鏡頭,莫非是要讓觀眾親身體會戲裡高皓軍的狂躁症?負責剪輯的仁兄,剪了之後到底有沒再看一遍自己快刀手的成果?自己接受得了嗎?

雖然有剪輯方面的毛病,《危機航線》仍不失為一部尚算合格的爽片,故事情節簡單利落,沒刻意搞太多新花樣,就是一九九〇年代動作片黃金時期典型的“孤膽英雄”式套路。這在動作片中其實屢見不鮮,如《終極警探》(Die Hard),布魯斯·威利就在密閉空間與恐怖分子拚智鬥勇,孤軍奮戰;近期韓國的《亡命機劫》同樣是劫機題材,透過戲中角色的立場,勾勒出早期南北韓緊張局勢中的生死抉擇,多了一層人性的探討。

相比之下,《危機航線》人物深度較簡單,情感鋪墊也較少。它目標明確,即通過緊張的節奏,以及一波接一波的動作場景,如此形成的萬鈞劇力,讓觀眾在近兩小時內,享受一場爽快直接乾脆的娛樂。若你又是華仔粉絲,《危機航線》更不會讓你失望,要是出現暈陀陀的感覺,那不知是因快速剪輯的鏡頭導致,還是為華仔的銀幕魅力而春心蕩漾了。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致命約會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致命約會》(Woman of the Hour),故事背景設在一九七〇年代,講述安娜·坎卓克飾演的女主角謝麗爾,上到一個以單身女性尋找伴侶的熱門電視節目做嘉賓,最終從三位男性參賽者中,選擇了看起來風度翩翩的單身漢羅德尼,卻完全不曉得這男人溫和的外表下,其實是一位心思縝密的連續殺人狂。

電影的敘事聚焦於謝麗爾在節目上如何與羅德尼以及其他參賽者互動,再不時以時空交錯的方式,揭示羅德尼的雙面人生,一邊是約會節目的光鮮亮麗、談吐得體,另一邊則是他多起可怕的犯罪過程,觀眾同時得以了解羅德尼到底是個智力極高的天才型罪犯。隨著劇情進展,也明白了謝麗爾正逐步逐步踏入羅德尼恐怖的陷阱而不自知。

安娜·坎卓克作為這部電影的導演兼主演——這是她的導演處女作——以極具個性的方式描繪並演繹了謝麗爾這角色。面對羅德尼時,她那種表面鎮定,實則內心幾番的轉變,都表現得十分到位。她原本對羅德尼帶有些許好感,直至節目結束後跟羅德尼到附近的餐廳喝茶閒聊,發覺羅德尼的態度及語氣開始變調,謝麗爾終於感到疑惑不安,繼而懼怕惶恐。

儘管電影透過時空的切換營造出緊張感,但看完戲後,卻沒讓我有那種大呼過癮、欲罷不能、內心狂讚的感覺。戲劇張力是有的,尤其女主角與這個極度聰明的殺人狂面對面、你來我往的智力對決時,觀眾同樣能感受到她那如履薄冰的壓力。只是,最終謝麗爾有驚無險地脫困,又令整部電影的結局,缺了一點爆發力——我不是要看謝麗爾難逃魔掌,也不希望這角色有這樣的悲慘結局。

看完《致命約會》,我的第一反應,並非覺得不好看,而是一種難以名狀的“奇怪”。電影成功營造出濃重的懸疑氛圍,但每當劇情即將達到高潮時,卻又突然跳至另一個時間點,這樣的敘事手法,不免使觀眾情緒的積累斷裂,尤其使用多次,無疑會變成缺點。

此外,電影還帶出一些女權的探討。謝麗爾作為一個在那時代透過綜藝節目尋找愛情的女性,原本還被主持人、製作人命令必須照劇本走向“演出”,代表著一個被社會審視,甚至物化的群體(其實來到今日,在所謂“男女平等”的年代,這種兩性不平等,又何嘗改變過?)。直至她脫稿真性情演出,展現驚人的冷靜及機智,一眾男性自然感到不是滋味,但其他在幕後的女性工作人員,都對其大讚有加。尤其髮妝師告訴她的:妳就只上這一次的節目,妳亂來的話,製作人又能怎樣?炒掉妳麼?直接給了她勇氣,打亂了主持人陣腳,也為這原本一成不變的節目帶來新活力。

還有,最後那位使羅德尼被逮捕歸案的受害人,也是在慘遭蹂躪後冷靜自持,智取兇徒。因為表現跟羅德尼其他受害者不一樣,羅德尼一時不知該如何反應,最終被逮。這位受害人跟謝麗爾一樣,都不是需要被拯救的弱勢“受害者”,而是可以憑著本身智慧,扭轉局勢,一個從險境中脫身,另一位雖然受辱,但至少保住了性命。

總括而言,我覺得《致命約會》中規中矩,安娜·坎卓克初次執導可以交出這樣的成績,表現算是不俗,只是整個敘事節奏就有些許不足而已,還可一看。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偷天換日

二〇〇三年的《偷天換日》(The Italian Job),翻拍自一九六九年的同名經典。說是翻拍,卻別指望會見到什麽致敬橋段,畢竟除了片名和Mini Cooper,老版和新版(今日已成舊版)幾乎毫無關聯,新版是直接把老派的竊賊故事,包裝成一場現代感十足的視覺饗宴。時隔廿年再重溫這部電影,不禁感歎它不僅沒被時間磨掉半分魅力,反而讓我重新體驗了一回當年觀賞時的心跳加速及快感。

首先必須提一下那兩位年輕帥氣的主演——Mark WahlbergJason StathamMark Wahlberg在當年還有點“奶油小生”的感覺,嫩得出汁,青澀中散發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之氣質,如今已是壯漢一名,更是好萊塢的硬漢代表。至於Statham,還沒完全“掉髮”的他,在戲裡予人一種行事作風爽朗乾脆的感覺,連角色名都叫“Handsome Rob”,簡直為他量身定製。

女主Charlize Theron更是不得了,光彩奪目,性感迷人,那張清新脫俗帶著些許稚氣的臉龐,加上凹凸有致的身材,完美到讓人難以轉移視線,每個鏡頭都是焦點。很難想像,她在同年憑著另一部《女魔頭》(Monster)摘得多個電影最佳女主角獎項,其演技有目共睹。

至於反派Edward Norton,那副陰險小人的模樣,可真讓人咬牙切齒。Norton把這背叛隊友、獨吞贓款的無恥混蛋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尤其那人中鬍,更顯得他險惡兼樣衰。最終這幫雅賊復仇成功,Norton這叛徒自食惡果時,我是情不自禁拍手叫好,真個痛快!

除此之外,片中的飆車戲,是腎上腺素的狂飆時刻!雖說竊賊復仇的故事不算新鮮,但導演把這場戲拍得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動作設計也讓人欲罷不能。片中的Mini Cooper,小小車身在狹窄巷道、樓梯和地鐵間穿梭自如,堪稱影史經典,這也絕對是電影置入行銷的模範教材。

對一九六九年Michael Caine主演的原版《The Italian Job》,老實說,除了片末那段懸崖戲碼,我已記不清它的故事劇情了。當時的情節是眾竊賊得手後,開著巴士慶祝,不料巴士在山路上因意外懸在崖邊,大家進退不得,電影就此戛然劇終,留下無限想像空間的開放式結局。相比之下,二〇〇三年的《偷天換日》則簡單俐落,結局雖沒太多所謂的文學價值或思考空間,但那種酣暢淋漓的爽快,方是我們這些普通觀眾想要的。

對我而言,《偷天換日》是成功的重拍片,故事情節縱使屢見不鮮,但導演的掌鏡功力、節奏把控,以及演員的精湛表現,都令我十分過癮。加上Mini Cooper在追逐戰中大放異彩,更是百看不厭。

Kelly Brook在cult片Piranha中的性感造型

題外話:電影片尾還有模特兒Kelly Brook的驚鴻一瞥。二〇一〇年,她在驚悚cult片《食人魚》(Piranha)中的性感身姿驚艷了我,今見她在《偷天換日》片尾的小小亮相,忍不住上網搜索她的近況,結果發現,歲月真是一把殺豬刀啊,曾經的性感女神,如今已是豐腴圓潤,我心底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