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血色童話》讀後感


這篇文章,請容我由電影帶入文學。

初次接觸這則故事,是在銀幕上的《噬血童話》(Let Me In)。回想當時,這部電影也沒做什麽大肆宣傳,會入場觀賞也算是緣,繼而讓我認識克蘿伊·摩蕾玆(Chloë Grace Moretz)並對其如痴如醉……而這故事除了恐怖,最感觸的是兩小無猜純愛的描繪,遠比《暮光之城》的瓊瑤式人鬼戀,更觸動人心。


電影下映之後,我還不知竟有小説的存在。直至台灣小異出版社推出原著作者約翰·傑維德·倫德維斯特(John Ajvide Lindqvist)的又一著作《斯德哥爾摩復活人》,我才購入《血色童話》;再拖至近日才閲讀,而小説再次帶我進入一九八一年的瑞典,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一覽比電影更細膩的故事。

此書厚達五百餘頁,加上紙質較粗厚,對一些不常閲讀的朋友來説,堪比聖經,或是枕頭、磚塊書。對恐怖小説迷而言,我誠心推薦這本著作。相比起將故事大量濃縮的電影,小説更能帶出主角奧斯卡(《噬血童話》易名為歐文)及吸血鬼伊萊(《噬血童話》易名為艾比)兩人的心理拉鋸。


(上:瑞典電影版《血色入侵》劇照;下:好萊塢電影版《噬血童話》劇照)

十二嵗的奧斯卡正值少年煩惱之青春期,父母離異,在校常遭人欺負,造就他偷竊癮,及趁無人之際幻想將不爽的對象殺死的心理洗滌之怪癖。某日,隔壁搬來了一對父女,神秘異常。而小女孩在不知不覺中,與奧斯卡成了好朋友……有一篇章述説需定時飲人血以維持健康的伊萊,原本飢餓已極,想向奧斯卡下手,臨咬之際,奧斯卡竟遞給她一生中第一次收受的禮物——魔術方塊,打開了她塵封已久的心,愛上了對方。這段描述,原本正準備替奧斯卡的命運尖叫的衝動,一下轉折,竟了解這隻吸血鬼乃非一般吸血鬼,懂得何謂感恩、何謂愛,也不免祈禱兩人有個美好結尾。



兩個版本的伊萊人選,各有特色

此外,讓人更心疼的是,依萊說她“十二嵗了很久”,照理來説,她對社會學、人際關係的種種該是經驗老道,可書中卻讓她腦筋、思想也停留在十二嵗的階段,不會成長。所以電影中有一幕述説伊萊需要奧斯卡說出“允許她進入”才可跨入門檻,進去奧斯卡他家(起源自史托克《卓九勒伯爵》[Dracula]對吸血鬼的設定),奧斯卡一時童心大起(也有好奇心作祟),偏偏不說出口,叫她直接進入。於是,依萊沒經過主人的同意,就進入主人家,在客廳上演一場身上所有毛孔溢出鮮血的把戲,嚇得奧斯卡抱緊她道歉之餘,口口聲聲地復述“你可以進來、你可以進來……”初看還以爲是伊萊的惡作劇,可是透過一頁頁的文章、一段段的文字,發現那可是伊萊不惜賭上生命,“聽從”愛人的“命令”,是她思想天真的明證。

超喜歡這張海報,很有“命運好好玩”的感覺

還有一點,是電影因尺度問題而無法交代的——伊萊的無性身分。電影將伊萊規限於雌性,除了尺度受限(萬萬不能呈現未成年少女的裸體),也更“保守”的交代兩小無猜“正常的”異性戀;原著中,有幾章描寫伊萊的裸體,奧斯卡發現她胯下沒有“裂縫”,也沒有“旗杆”,開始時覺得噁心、無所適從,但後來打破這跨越年齡、同性、異性之愛,以真正的友愛接受了伊萊;另外,後來成爲不死之人的伊萊“父親”,抱著生前戀童癖的欲念尋找伊萊,以一享在生時無法侵犯的胴體,那由後門侵犯的描寫,除了暴力,更帶著濃濃的詭異。這些,都是電影無法呈現出來的。


至於書外,作爲約翰·傑維德·倫德維斯特的處女作,即獲得電影公司青睞,改編為瑞典電影《血色入侵》(Let the Right One In),後再成爲好萊塢的一份子,這種好運,在讀書風氣差勁的本地該是妄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