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11月9日 星期四

少了推理的參與感——《威尼斯魅影謀殺案》


說到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最多的當代作家記錄維持者,首先想到的當然是史蒂芬·金,但還有一位已故作家堪比他,那就是享有“謀殺天后”美譽的英國推理小說家阿嘉莎·克莉絲蒂。只需瀏覽一下維基百科,就能發現她生平創作的推理作品多不勝數,其中赫丘勒·白羅和簡·瑪波兩位名偵探,更是深入人心。近年來,肯尼斯·布萊納自導自演的《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和《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是最新改編的影視作品。

今年,布萊納再次執導新作《威尼斯魅影謀殺案》(A Haunting in Venice),並三度扮演白羅神探。這次的案件牽涉到鬼魂幽靈的領域,堪稱是他偵辦過其中一單最艱難的案子。

老實說,前兩部電影雖打著克莉絲蒂作品改編的旗號,也邀請了眾多巨星參演,但成品卻沒預期的精彩。尤其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與一九七四年名導悉尼·盧梅特執導的舊版相比,顯然不如後者。問題不在於故事隨著時間流逝而缺乏新意,而在於新版忽略了讓觀眾理解推理的重要過程,偵探僅在幾位嫌疑人之間踱來踱去,對話幾句,就自行解出真相,觀眾缺乏參與感。至於《尼羅河謀殺案》,基本上是複製了前作的模式,對推理迷來說,幾乎了無新意,甚至不如近年的原創故事《鋒回路轉》(Knives Out)出色。

我認為《威尼斯魅影謀殺案》已經改進不少。除了延續前兩部電影讓明星扮演關鍵角色的“傳統”之外,其他方面如懸疑氛圍的營造、配樂的運用,都是三部電影中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當是鏡頭設計,實在令人不適,是故意讓觀眾更接近偵探的心理狀態,使人懷疑到底是真有鬼神作祟,還是天才罪犯的人為所致。


然而,劇情接近尾聲時,《威尼斯魅影謀殺案》還是重犯前作的失誤,真相突然就從偵探口中揭示,觀眾會有跟不上劇情及困惑的感覺。成功的推理/犯罪作品,通常會留下一些線索,即使在當時可能沒注意到,但回想起來時,會讓人茅塞頓開。

雖然有片段回顧,讓觀眾了解白羅的推理依據,卻仍感覺有些牽強,自圓其說——重點是,終究少了一同推理出真兇的參與感。

(購買原著《萬聖節派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