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女時代》有人讃有人彈——就像周杰倫的流行樂,總不會每個人都那麼受落——而聽見彈的一方所言,亦沒有極端,只是年代不同,代溝造成。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電影,極易在短時間內渲染觀眾的懷舊情緒——尤其八〇、九〇後——觀賞的當下,因電影中只有那個年代常見的事情、物件而引起共鳴;過沒多久,即被現實生活的衝擊而忘光光,等待著下一部類似的電影上映,再掀熱潮。至於大多女性觀眾對著主角王大陸流口水,我亦認同這是膚淺!
《我》片可謂是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衍生出的同一系產品。對這一代首要以視感賞析藝術或文學作品的人,只要不“行差踏錯”,根據方程式再稍微植入編導本身的特點,不大賣都難。個人覺得,《我》比《那》好看——你們或許要說我心中保有少女情懷,camp camp的——原因是它比《那》多了那麼幾幕描寫主人翁成年後在職場上遭遇的波折。《那》中的柯騰,電影沒描寫多少社會經歷——雖然我們知道原著作者本人同樣是熬過來的人——故雖然電影主打懷一九八〇年代的舊與遺憾的愛情故事,就真的只有那樣;《我》一開始的成年林真心,到預料中的結尾,於我,至少還有那麼一丁點兒人到中年否極泰來、苦盡甘來的滋味,這是《那》片欠缺的。
至於故事情節,其實都是老梗,不外乎這個女的暗戀那個男的,另一個男的暗戀另一個女的,兩條本不相干的人生平行線,卻因某件事而交集——需要轉發的幸運函,否則衰運跟著來——原本其貌不揚的少女林真心竟漸漸對冤家徐太宇產生FU,殊不知徐在她幫忙追同班校花之際,心亦早已轉移了——這讓我憶起初中三時的個人經歷,唯對方眼中,我這位朋友的地位從來不動搖——很俗,沒錯,但好死不死正好戳中大多人逝去的那段美好回憶,尤其求學時期那種戀愛大過天,沒有那麼多成人煩惱的青春期(搞出人命除外),每每心上人的一顰一笑,縱使不是朝自己而來,業已是軟化人心、讓人得以微笑一整天的小幸運。那是我們這一輩人的簡單愛表現。
此外,還有一些情節,我覺得也是帶有說教意涵,只是編導點到即止,免得破壞電影的結構與用意,譬如徐太宇從正轉邪再改邪歸正最終處於不邪不正的尷尬處境,乃原於新轉來的訓導主任全智賢(我沒打錯字)的鐵腕政策,對學子不公,尤其針對那些放牛班學生,更視為眼中釘。電影中,女主角林真心在結業典禮(還是什麼典禮,忘了……)上,為了維護心上人的聲譽,不恥訓導主任的無的放矢、無憑無據冤枉“壞”學生作弊的專橫,挺身而出,邊從座位走向舞台,邊將裙子拉高(以破壞訓導主任“裙子必須長於膝蓋”的校規),鏡頭面向著她倒退,鏡頭中的林真心,那股堅毅,那股柔情,不止“漂亮”一個字能形容之。那一刻,我才真正“入戲”,感受到這少女時代為心上人發聲(姣)的情懷。當然,電影就以校長介入息事寧人讓此事件落幕,但回到現實,不提台灣,本地有多少學府上演類似的事件?尤其年年齋戒月期間發生的白目發言,國家領導人又曾解決過多少宗?
回到電影……笑點蠻多,故觀眾也歡樂度過這片長二小時出的《我的少女時代》。更絕的是,《那》片中是所有男生眼中的女神沈佳宜,在《我》中竟被編導惡搞,將她設定為校花陶敏敏身旁以搬弄是非為樂趣的沈家儀,一個天使,一個三八,有留意到這小細節並產生聯想的觀眾,才算是真正懂得看戲。至於那些為了什麼“鮮奶鮮肉”而大驚小怪驚叫連連的,無言以對。
總而言之,《我的少女時代》能引起觀眾共鳴,這是它作為潮流文化產品的成功;只是,長駐觀眾內心的力道嘛……只能憑時間來證明一切。(至少它在我心中比不上《海角七號》,還有很早很早的《雙瞳》,看倌你聽過嗎?)
電影預告:
田馥甄演唱主題曲〈小幸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