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港片,實在不多,加上本地片商引進的策略,稍微缺乏商業元素,少有能與本地觀眾在電影院相見。故,這部獲獎、提名無數的《踏血尋梅》,進場前僅知它乃“非一般推理電影”,衝著金馬影帝郭富城的面子,也要入場支持。
《踏血尋梅》說的,是中下階級升斗小民的生活寫照。九七回歸之後,大陸與香港的轉變過程,深深影響著兩岸人民的心態與生活。東莞人王佳梅,“移民”至香港,與母親及姐姐同住,因水土不服,適應不了香港的生活環境,加上夢想能夠踏上星途而應征模特兒,誤打誤撞之下卻成了應召女郎。她表面上是無可無不可,內心則深受其害而不自知,也是讓劇中各個人物走向彼此的關鍵。
王佳梅內心的茫然、無助、不安,只能透過網絡面對陌生人(丁子聰)才得以傾訴。而兩人首次見面,丁子聰即聽話地將王佳梅殺害,讓她上天堂,脫離人間苦海……之後丁則若無其事地前往警局自首。在臧警探(郭富城飾)面前,侃侃而談他分屍的過程時,不時發出的吟哦類似豬啼,兼且眼神的不對焦,猶如癲癇發作,未知其心態是否正常之下,更讓觀眾感到驚懼、窒息。飾演丁子聰的白只,憑此角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實至名歸。
片名“踏血尋梅”,看了電影,覺得跟電影敘述手法相似十足。電影以多段的時空跳躍,引出這則已不是懸案的真實事件,讓觀眾邊了解事件全貌,邊思考事件為何而發生。電影先演“尋梅”,述說王佳梅失蹤記;而後來的“解謎過程”,則是“踏血”由來(丁子聰在廁所分屍時,腳趿塑料拖鞋,踏在血灘上,抬腳抽起時仿佛聽得見塑料鞋底脫離黏膩血漿的聲響)。而梅花象征快樂、幸福、和平,若順著片名來解讀,又似乎代表王佳梅內心的嚮往,踏過這段生命遭扼殺的血路,便能尋獲內心的一股和平,以及快樂幸福。
除了描寫人性,以我愚見,《踏血尋梅》或許道出兩岸人民的心態。從時事新聞觀察,似乎是大陸人欲融於香港。回歸五十年的“緩衝期”政策,雖對香港人民造成一定的難安,但隨著時間過去,就像電影中描述的,郭富城從容查案時保留自拍照、譚耀文看似不專業的煙不離手、邵美琪不時對電話另一頭的傭人下達命令,三人在專業之下的雍容自得,從那些小動作,得以看出內心帶著絲絲不安——而這幾位“地頭蛇”(香港人),相比起王佳梅及其家人(中國大陸人),那股韌性與生活態度,是後者一時無法比擬的(王佳梅的母親始終融入了香港生活)。
《踏血尋梅》確實是好電影,唯馬來西亞上映之時,遭不人道的電檢局多刀,那一幕毀屍滅跡的戲肉,僅寥寥幾幕,實為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