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怪物


我沒看過文學原著,改編拍過多部的老電影,也不曾一一欣賞,卻不知為何就是知道“弗蘭肯斯坦的怪物”(俗稱“科學怪人”)……搞不好是拜漫畫《七龍珠》所賜,有個人造人八號,就是以科學怪人為藍本;然後二〇〇四年有部集好萊塢怪物之大成者的《凡赫辛》(Van Helsing),同樣有科學怪人;十年之後的去年,《科學怪人:屠魔大戰》(I, Frankenstein)則讓科學怪人成為獨來獨往永不老去的屠魔高手,大戰吸血鬼,簡直是胡來的B級動作片。

我們知道科學怪人之父是維克多·弗蘭肯斯坦,但好像很多電影都忽略了他,僅把焦點集中在科學怪人身上,直至這部《怪物》(Victor Frankenstein),方向觀眾述說這位科學家的生活點滴。

《怪物》迎合如今大多數觀眾凡事講求邏輯的觀影準則,雖屬奇幻類型,但其中不乏科學依據。戲的開頭,藉主角伊果(嗯,這部戲有雙主角,弗蘭肯斯坦和助手伊果)的畸形,一顯弗蘭肯斯坦的相人術,前者對醫術及科學高明學識及後者的瘋狂程度,此搭配加上電影故事所設置的時空年代,是否似曾相識?是不是想到另一個同樣改編自經典文學的影史經典搭檔——福爾摩斯與華生?於焉,《怪物》吸引我的注意力了。

電影確實拍得不錯,編劇也不偷懶,備足功課,不時拋出一大堆兩難的問題考驗觀眾。所謂兩難,主要針對弗蘭肯斯坦為科學而奉獻的態度及舉動,是過分的求知慾?是純粹滿足好奇心?於人道又是否情有可原?會否像影片中試圖阻止弗蘭肯斯坦挑戰上帝特權的警官那樣,覺得弗蘭肯斯坦乃褻瀆神明?我相信,單單這“宗教”議題,一百位觀眾就有一百種解讀,我也不說白本身的論點,還是讓各有各精彩吧。

就拿電影原名與台譯《怪物》來說,即可大做文章——電影以其中角色命名,直接點明此乃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的故事;而台灣譯名《怪物》,明示說“弗蘭肯斯坦乃怪物也”,看過電影,我不禁更加喜愛這譯名,開宗明義地道出以此角色造成的諸多事端,循序漸進,最終造就電影的高潮——科學怪物誕生。散場時,內心仍舊問著:到底怪物是誰?是弗蘭肯斯坦?還是那些看不慣弗蘭肯斯坦“前衛又大膽”所作所為而替其標籤為怪物的大眾(我們)?

總而言之,要說《怪物》是十一月份上映檔期最好看的電影,絕不為過。要禪意哲理,有;要動作場面,有;要養眼帥哥,有。於我,是一部不止僅看一次的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