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一窺足球金童的事業起伏——《貝克漢》

 

觀賞Netflix紀錄片《貝克漢》(Beckham時,看到曾經的英格蘭金童大衛·貝克漢身披曼聯球衣落場,身邊隊友如生薑頭Paul Scholes、娃娃臉殺手Ole Gunnar Solskjaer等,立刻喚起過往回憶,雞皮疙瘩瞬間跌滿地。

這部共四集的紀錄片呈現了貝克漢在他足球生涯中的重要時刻,包括被“費爵爺”弗格森賞識並簽約曼聯、入選英格蘭國家隊效力、遭曼聯背棄投奔皇馬,以及掛靴後的充實生活。其中,他與流行樂女團Spice Girls成員維多利亞之間的生活互動也成為紀錄片的一個亮點。作為兵工廠阿森納的死忠球迷,縱使談的是宿敵麾下,我對貝克漢一路走來的足球生涯起伏依舊充滿好奇。

在那網絡科技未發達的年代,僅能通過報紙上的體育新聞報導,以及國營電視台每周播出的英超聯賽精華獲取的相關信息,如今都能在這紀錄片中一窺全貌,包括1998年法國世界盃的報復性蠍尾腳成為全民公敵、跟費爵爺師徒之間的恩怨始末及飛靴事件,紀錄片裡都有詳細記載。

令我心寒的,是98世界盃後整個國家對他的唾棄。我能理解場外“講就天下無敵,做則無能為力”球迷的憤怒,乃源自本身對狀況的無知(本地羽球國手表現欠佳時不也遇過酸民的冷嘲熱諷?),但時任英格蘭國家隊主教練竟也將失敗歸咎於這位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球員,要他承擔全部責任,這行為不僅卑劣,還反映出其狹隘的心胸。

好在這位未來之星堅持不懈,挺過來了。正如他的隊友所說,那個時代沒有像現在這樣關注個人心理創傷並提供治療,貝克漢能夠克服生活中最艱難的時刻,除了家人和曼聯隊友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他堅定的意志。在經歷了整整一年的外界暴力和威脅,他首先在曼聯取得進球,逐漸重建球迷對他的信心,然後在國家隊表現的出色,終於贏得了救贖。


我為他能從谷底反彈而深深感動,也慶幸自己是在更早以前接觸英超,率先選擇支持阿森納,並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地支持它至今。要是我在98/99賽季才開始觀看英超,可能會被曼聯的全隊團結、互相支持的表現(特別是費爵爺對愛徒的保護),還有該賽季破天荒奪得三冠王榮譽所吸引,而愛上曼聯。

——要我支持看在槍迷眼裡十分衰格的Ruud van Nistelrooy、為日後的C羅進球而歡呼?難以想像那畫面!

值得一提的是,編導組也訪問了當年讓金童跌入深淵的罪魁禍首——阿根廷中場大將Diego Simeone。他坦誠自己在當時的比賽可能有些誇張做作,但這是足球運動的一部分。我相信現在兩人已經將過去恩怨視為過眼雲煙,相見也不再“面阻阻”,畢竟一個是美國職業足球聯賽邁阿密國際隊的持有者,另一個是西甲聯賽馬德里競技的主教練,都是為足球運動做出傑出貢獻的名宿。



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前任4:英年早婚


最近半年院線上映的中國電影數量頗多,其中《孤注一擲》更是少有的掀起一股熱潮,彷彿沒看即是過時,但相比投身這部現象級熱片,我更願意推薦《前任4:英年早婚》。

《前任4》是田羽生四度執導這描寫都市男女兩性關係及愛情觀的系列作品。其實,前三部在我心中都屬於劣作:《前任攻略》里情情嗒嗒先甜後苦歹戲拖棚要生要死的老套劇情,我難消受,然而也衰在太善良,去看了第二部;《前任2:備胎反擊戰》的故事跟前作無關,卻同樣慘不忍睹,尤其女主角最終莫名其妙自我貶低,放棄尊嚴,跑去向大男人主義的男主角認錯求原諒,這刻意的設定氣煞我也!倒是配角田聖新人設過於出位,在路邊擺攤賣面,收檔後即刻趕去開檔算命,還得接單代駕,把都市里斜槓生存的拚命三郎形象詮釋得入木三分,詼諧有趣,加上片末的續集預告,促使我再給予第三集機會扳回一城。

《前任3:再見前任》又再是獨立故事,也證明了第二集片末那是偽預告。這戲延續了前兩集都市男女的速食愛情價值觀之餘,還呈現了情侶之間為了各自的顏面,彼此搞得辛苦活受罪。

本想就此略過《前任4》,但《前任3》的插曲〈體面〉非常動聽,仍不時哼其旋律,我再度放下原則,進場觀賞。也許對三部前作大失所望,下調了觀影標準,抑或《前任4》戲裡的主題正好與我目前的心境契合,感覺驚為天人,好看得不得了!

《前任4》故事難得延續上集,敘述孟雲(韓庚飾)和余飛(鄭愷飾)麻吉倆歷經愛情洗禮之後,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孟雲過著單身自由的生活,無奈面對母親的催促,開始相親尋找真愛;而余飛和女友丁點(曾夢雪飾)為了應對婚後同居時會產生的各種情況,自創“結婚冷靜期”,預演婚後生活。二人開啟了一場全新的戀愛挑戰。

二小時片長的《前任4》,善用了前四分三篇幅,把二人截然不同的愛情生活呈現出來,其中的幽默笑梗令人捧腹大笑之際,又大讚它非常貼近生活不做作,笑點拿捏得恰好精準,是前作所缺乏的。尤其余飛丁點這組情侶,你來我往地拋出難題待對方接應,先是雙雙壓抑真實的自己,裝好人為對方付出繼而累垮自己,實在熬不住了終於以真面目示人,擺出婚前婚後兩個樣的事實。


我特讚賞的是,二人一對愛侶心感不滿,即來個面對面“和平商談”,攤牌那刻,不見道德或對錯的天秤傾向任何一方,火星金星人皆非無理取鬧,看對方不過眼的原因亦合理,將心底話說白坦誠以後,不強求對方改變,若是真愛,終究會心甘情願地退讓、配合。

至於孟雲,他和柳大狀之間似近還遠的感情距離,一樣描繪得絲絲入扣,觸動人心。習慣了都市生活及節奏、斂起年少時玩咖個性的孟雲,工餘時間不是宅在家休息,就是吃飯、看電影、到健身房運動,看似寂寞,其實已不自覺地抑制情感,享受孤獨。好不容易對柳柳心動,反而舉棋不定、躊躇不前,連女方主動表示愛慕之情,他仍過不了自己心中的關卡,選擇逃避,硬生生折拗一段良緣。

這組合也讓我想起杜琪峰執導的《向左走,向右走》,原著幾米繪本裡的男女主角,緣分不斷捉弄他們,讓他們經常近在咫尺,卻不曾相見;孟雲柳柳緣分原本到了,卻因男方怯步,無疾而終。二人最靠近的距離,是戲裡彼此相遇的當下,奈何天意弄人。

除此之外,電影也安排第三集孟雲的前任林佳(于文文飾)登場,讓二人得以好好告別。這場戲拍來氛圍雖不見傷感,我卻為其中二人放下過去展望未來的豁達感觸良深。曾經相愛的二人,縱使不歡而散(且是因為小事分離),回首往事,何須再計較彼此的矛盾,只需珍惜美好開心的回憶,日後再見還是朋友。俗氣點說,“不在乎天長地久,該珍惜曾經擁有”。一段愛情無法修成正果,未必是壞事,也可視之為成長的證明。

總括而言,《前任4:英年早婚》出乎我意料的精彩且耐看,故事情節跟片名“前任”沒多大關係,只將重點放在副標“英年早婚”上,探討婚姻,結尾也沒很老套地直接墜入平常愛情電影“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窠臼,值得一看。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比上不足,比首集綽綽有餘——《鬼修女II》


亞洲鬼王溫子仁打造的厲陰宅宇宙,順應了所謂的“宇宙風口”,鍛鑄一把吸金力超強的巨刃之餘,也讓觀眾在超級英雄類型片掀起的影視宇宙潮流下多了一項選擇。除了本傳《厲陰宅》(The Conjuring)系列,其他衍申作像《安娜貝爾》(Annabelle)和《鬼修女》(The Nun),品質並不如預期,口碑褒多於貶。縱使如此,想必仍獲取了一定的票房收益,達到開發續作的門檻。

要知道,鬼怪驚悚這類題材,對之理性苛求的觀眾是傻瓜,不合情理才是怪力亂神的邏輯,只要驚悚氛圍營造得宜,稍具懸疑張力,一般就能過關;要是劇本打磨嚴謹,故事情節條理清晰,起承轉合前呼後應,不只作品加分,簡直可封為神作。我想,五年前《鬼修女》一定在某方面達標,才為《鬼修女II》(The Nun II)再次出來嚇人鋪好路。

電影承接首集劇情,背景設定在一九五六年的法國,與第一集的羅馬尼亞相隔了四年,並以一樁神父在教堂遇害的事件作為起點,某種邪惡力量正在歐洲散播開來。而歷經羅馬尼亞卡拉塔修道院事件的艾琳修女,被教廷派去法國調查,竟意外再度與鬼修女瓦拉克展開正邪對抗。

成功的鬼片,至少要讓觀眾對戲裡的某個場景印象深刻,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忘。好比《厲陰宅》里的捉迷藏、《厲陰宅2》羅琳工作室牆上掛著的鬼修女畫作,如今想起,頸後手臂布滿雞皮疙瘩。那銀幕上的影像透過視網膜繼而鑽入腦袋,已永久存入記憶中,你只能選擇將其深埋壓下,一旦有人提及或觸景省起,恐懼依舊油然而生。這種跟隨一輩子的恐懼印記,《鬼修女II》倒是學全了首集,一律匱乏。


我對首集印象餘悸猶存(絕非前文說的驚嚇層次;懂的人自然理解我指的是什麽),對這續作自然降低了要求。故事情節跟今年較早時候上映的《梵蒂岡驅魔士》(The Pope’s Exorcist)雷同,都是主角夥同搭檔驅邪除魔,兩相比較,瓦拉克僅勝在外表詭異邪魅,整體的故事呈現及驚嚇手法,《梵》略勝一籌——可見,《鬼修女II》各方面雖較之首集提升了不少,卻依舊未達我心中設下的超低標準。

單就與首集相比,《鬼修女II是不上不足,比下綽綽有餘啊!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黑道份子泰哥(春風飾)遭到敵人夜襲,身負重傷的他逃進一家理髮廳,並在洗頭妹阿芬(宋芸樺飾)的庇護下,逃過一劫。為了報恩,泰哥於是下令所有幫派小弟為阿芬“獻頭”,讓她練習理髮技巧。阿芬一開始對這些黑幫份子深感害怕,但隨著相處的時間漸長,也逐漸適應了這些面惡心善、盜亦有道的“古惑仔”,甚至成了泰哥的女朋友……

九把刀再次自編自導的新作《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擷取自他的作品《精準的失控》中的一段故事。電影邀請了甜姐兒宋芸樺出演女主角,也是他們第三次合作,相信已建立起相當深厚的默契。

只是,戲中阿芬的角色略顯平板單薄。也許是因為男主角泰哥的人設更突出,角色經歷及轉變更有張力,兩者比較下來,戲後實難想起阿芬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或者也可能是因為這類關於黑道份子愛上“圈外人”的故事,較吸引人的終究是被囚困於江湖道義中,為愛想脫離腥風血雨,卻又無奈被兄弟情義束縛,難以脫身的心理掙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種矛盾和衝突,一直是此類故事突出的元素。

電影最感人的是,戲裡約三分二左右時,一段回溯泰哥如何走上黑道的往事。原本熱衷棒球,卻缺乏天份的學長阿泰,單槍匹馬執起球棒拯救遭黑道圍毆的球隊學弟,其他因突來的暴力場面嚇懵了的隊友見狀,如夢初醒,才紛紛群起出擊;阿泰最終獨自扛下這群毆的責任,接受退學處分,沒有一紙文憑的他,混黑道成了人生未來出路的選擇。


此外,劇中飾演泰哥左右手高腳仔的柯震東,是個不苟言笑、直來直往、缺乏幽默感的角色。隨著故事的發展,他和泰哥之間上司下屬的身份地位越加模糊,令人不禁質疑其會否襲擊泰哥藉此上位。實際上,他們之間的互動和衝突而呈現的懸念及銀幕化學效應,比泰哥和阿芬之間的更引人注目。

總括而言,《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是用江湖片的外衣包裝,骨子裡是實實在在的愛情片。為此,或較難看見感人肺腑、至死不渝的戀愛描繪,只有輕輕鬆鬆打情罵俏、搞冷耍幽默,繼而因衝突矛盾搞得不歡而散,所有套路都是在意料之中,角色(尤其是女主角)的情感鋪陳及心境轉變亦欠缺完整,要產生共鳴及共情,會有點難度。跟九把刀首部執導作《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相比,遜色不少。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一個殺手的故事——《氣球人》


幾年前,與文友牛小流相聚,臨別前他塞了一本香港犯罪推理作家陳浩基的《13·67》給我,要我無論如何得抽時間翻閱,說絕對是一本錯過必後悔的神作。我讀了手上的書本以後,即翻開這本神作一探究竟,果真如其所說般精彩,看得手不釋卷,欲罷不能,閱畢閤起書頁,仍覺後勁十足,為書中作者的寫作風格及呈現方式震撼不已。

過了幾個月,牛小流再借我一本《網內人》。此作雖不比《13·67》新鮮,仍是水準之作,把現實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網際網絡融入情節里頭,呈現一則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犯罪故事。閱完此作,我“必收藏書”的作家名單,就添加了這位“陳浩基”。

然而,自從看了收錄陳之作品的短篇合集《偵探冰室》,以及個人短篇集《第歐根尼變奏曲》以後,我略做調整,決定只收藏他的長篇作品。或許礙於篇幅,抑或收錄書中的其他作品落差甚巨,他的短篇沒法達到我心中的標準要求,看了沒癮。所以日前翻閱他這本長篇《氣球人》前,我內心忐忑,既期望能再次忘我沉浸於陳氏獨樹一幟的犯罪故事里頭,卻又顧慮他會失手,此種矛盾心理,相信每位讀者在閱讀喜愛的作家作品時,都會有的“甜蜜的折磨”。

說《氣球人》是《13·67》的對立版絕不為過——後者是以警探作為主角,前者則是描寫一個職業殺手的冒險故事——兩者皆採用打亂時間軸的敘事方式,將故事分為多個時間點,交織在一起。這種敘事方式不僅增加懸念,還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成長和心境上的轉變。

嘗試使用AI軟體繪製想像圖,非喜勿噴

在陳浩基的筆下,故事情節緊湊,且引人入勝。代號“氣球人”的殺手主角,每一次作案前的精心策劃,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讀者彷彿身歷其境,伴在主角身側,就跟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筆下的《聰明的瑞普利先生》一樣,感受罪犯在犯案前後的緊張、興奮、驚慌等多重情緒。此外,作者還在每篇巧妙地穿插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讀者始終無法預測故事走向,讀至末句才恍然大悟,大大提升閱讀樂趣。

除了一般犯罪小說必備的緊張刺激情節,《氣球人》還探討了一些哲學和道德問題。隨著故事發展,讀者不禁思考書中主角從事殺手這職業的本質,他是在什麽極端情況下才如此選擇?理由合不合理恰不恰當?這種哲理思考,為現實中的社會課題提出了更多觀點。

總括而言,陳浩基在《氣球人》中展現了作為犯罪推理作家的高超技藝——文筆流暢、用詞精準、情節緊湊、角色鮮活,作品充滿懸念驚喜,令人讀得屏息凝神,難以掩卷。無論你是犯罪小說的愛好者,還是正在尋找新閱讀體驗的讀者,《氣球人》這部作品,都值得一讀。

2023年10月14日 星期六

《星際效應》大銀幕再現


今年可謂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年份。除了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上映,本地院線還陸續重映他的三部經典舊作,包括《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全面啟動》(Inception)和《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在不久遠的未來,地球因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農業,農作物難以生長、收成,從而引發人類生存危機。NASA成立了“拯救人類未來計劃”小組,根據物理學家的理論,嘗試突破科學極限,派遣幾位宇航員進行太空旅行,穿越“蟲洞”尋找適合人類移居的星球……

這是《星際效應》的故事梗概。乍聽之下,加上由諾蘭執導,不禁讓人充滿史詩級的幻想。諾蘭在其中不僅展現壯麗的宇宙畫面,還深刻描繪主角庫柏和女兒墨菲之間的父女情,兩者完美相融,成就一部經典的科幻片。《星》是二〇一四年的作品,距今過了九年,根據“一部作品是否值得稱為經典需十年考驗認證”的不成文規定,即使還差一年,它毋庸置疑值得冠上“經典”之譽。

猶記得九年前,IMAX放映技術在本地剛興起不久,坊間流傳著只有在IMAX院廳觀看諾蘭的作品才會真正令人震撼之說,因此當時在吉隆坡和台北兩地刷了二三次的《星》。每一次觀賞,除了為戲里浩瀚無垠宏偉無邊的星際宇宙情景震懾,還因庫柏的經歷有著深刻共鳴——無論是跟墨菲的不歡離別,還是在外太空與其他宇航員的遭遇——都令人心醉(碎)。

這九年來,我不曾在電視熒幕重溫此作(並非刻意,純粹無緣),直到今天本地院線重映。這次透過大銀幕重溫,觀影體驗與九年前截然不同,我已從青少年成長為滿頭華髮的中年,對戲裡關於時間流逝的描繪有更大感悟。


其中一幕宇航員在一顆表面僅有及膝深的水,卻會定時出現海嘯沖擊的星球上登陸。他們待了近一小時,回到太空梭時,卻發現留守在太空梭上的同事已經老了廿三年;庫柏觀看從地球傳來的視頻,看到分別時年僅十多歲的兒子經已成家立業、父親也等不及自己重返地球與世長辭,馬修·麥康納透過面部表情展現庫柏內心的五味雜陳,出色的演技撩撥觀眾的心門、扯動觀眾的淚腺。

站在庫柏的時間點,他與女兒僅分開了兩三年,但在墨菲身上的時間流,時間已過去七八十年,二人重逢時,墨菲已是一位老太太,庫柏仍舊保持年輕外貌。墨菲縱使不舍,但依然鼓勵父親去尋找另一位孤身處於陌生星球的宇航員。這幾場隨著出色剪輯手法藉以逐漸鋪陳情感發展的戲,在在印證了“女兒是父親的前世情人,父親也會成為女兒幽靈”的動人情節。

走筆至此,我突然留意到這“幽靈”之說跟諾蘭二〇二〇年《天能》(Tenet)裡“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有相似之處。兩部作品同樣“玩轉”時間,《天》在結尾展現勞勃·帕汀森飾演的尼爾之偉大情操,令人動容;當庫柏以超現實的經歷揭示墨菲童年時遭遇幽靈干擾現象背後的真相時,觀眾也會豁然頓悟。

總而言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諾蘭堅持IMAX攝影技術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還有大師漢斯·季默的配樂等等等等幕前幕後各個方面整合起來,成就了《星際效應》這部傑作。趁尚有場次,呼籲大家購票觀賞,看過的觀眾能再次沉浸於那難得的震撼體驗,新觀眾也可一探克里斯多福·諾蘭這部科幻經典巨作到底有多精彩。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生不逢時之憾——《藍甲蟲》


華納兄弟影業旗下的DC影業,過去十年經歷了不少波折,隨著母公司的內部改組,DC影業也轉型易名為DC工作室,並結束了曾經的真人影視宇宙DCEU,著手構建全新的DC宇宙(DCU)。DC的內部決策一直備受爭議,最近的舉措包括取消正在拍攝中的《蝙蝠女孩》(Batgirl)電影,還有改變最初計劃只在串流平台上架的《藍甲蟲》(Blue Beetle),將其改為院線上映。

對亞洲觀眾來說,《藍甲蟲》這超級英雄可能相對陌生,但只要查閱資料,就會知道他早在上個世紀三〇年代末,就在漫畫中登場。電影中的第三代藍甲蟲,是海梅·雷耶斯,劇情講述他剛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充滿抱負,開始尋找人生目標,意外獲得外星生物科技的古代遺物——聖甲蟲。聖甲蟲選擇了海梅作為共生宿主,除了賦予海梅神奇的裝甲,也賜他意想不到的超能力,成為超級英雄藍甲蟲。

老實說,《藍甲蟲》可以說是漫威旗下鋼鐵人和猛毒的綜合體(戰鬥時亦跟鋼鐵人研發的蜘蛛人配件相似),全片不乏幽默元素和緊張刺激的戰鬥場景。然而,其動作設計在電腦特效的加持下,會否滿足如今對超英題材審美疲勞的觀眾?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中肯而言,這部超英起源故事情節和表現其實不差,只是時機不對,來得有點晚,要是能更早面世,該會獲得較多觀眾青睞。


此外,編導通過電影反映在川普政府時期,外裔族群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這比電影中角色面臨的危機更讓我印象深刻。川普政府當年實施的排外移民政策,對許多人造成了多少身心理的創傷,我們這些局外人自然無從得知。電影中,科德企業為了獲取聖甲蟲的力量,竟出動整支武裝部隊,襲擊海梅這一家平民百姓,這幕對曾經在美國受到迫害的移民來說,可能會勾起痛苦的回憶。加上電影制作團隊幾乎清一色由拉丁裔組成,也提升了《藍甲蟲》藉娛樂反映真實的層次。

總的來說,《藍甲蟲》確實生錯年代,雖不難看,卻跟其他超英起源電影過於相似,難在觀眾腦海中留下記憶。但比起DCEU時期的《沙贊!》(Shazam!)、《黑亞當》(Black Adam)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鬼王溫子仁的驚悚動作代表作——《疾厄》


二〇一六年,亞洲鬼王溫子仁執導了備受矚目的驚悚片《厲陰宅2》(The Conjuring 2)後,只於二〇一八年接手執導DC巨製《水行俠》(Aquaman)。二〇一八至二〇二一年間,他“不務正業”,投身多部恐怖電影的製片工作,包括屬於厲陰宅宇宙的兩部《安娜貝爾》(Annabelle)續集、《鬼修女》(The Nun)、《哭泣的女人》(The Curse of La Llorona),甚至將《厲陰宅3:是惡魔逼我的》(The Conjuring: The Devil Made Me Do It)的導演之職交託他人。可見二〇二一年的《疾厄》(Malignant)無疑具備特殊的吸引力,才讓溫子仁願意接下這部驚悚電影的導演筒。

《疾厄》的故事圍繞著主角麥迪森展開,自從遭受丈夫家暴導致頭部受創以來,她開始頻繁看見可怕的謀殺案情景,精神幾近崩潰邊緣。而當她發現這些噩夢般的幻象,實際上變成真實發生的殘忍血案時,更是陷入痛苦的深淵。隨著案情逐漸大白,所有這些似乎與她童年時認識的名叫蓋博瑞的魔鬼有關。

(分割線以下為大量劇透,勸君慎入!!!)

 

————————————————————

 

初次觀看《疾厄》,可能會因為習慣了溫子仁以往的“搞鬼”手法——像《厲陰宅》和《陰兒房》系列這些作品中通常有來自另一維度的惡靈作祟——會先入為主地將蓋博瑞視為麥迪森受到腦震蕩影響而出現的幻象。此外,電影也更強調動作場面和血腥描寫,與溫導以往深沉內斂的鬼片作品相比,恐怖程度降低了不少。然而,當真相最終浮出水面時,會瞬間被編導的巧妙誤導所震撼。溫子仁在驚慄電影領域的聲譽,成功為影片的最終反轉帶來最大震撼,讓人不禁為之喝彩。

看完《疾厄》,回想電影每一幕、每一個場景,甚至每一個轉場,會發現都留下了指向最終真相的細膩線索,以此提升了更多觀影樂趣。如電影一開始描寫麥迪森童年時在療養院的經歷,還有後腦勺的反覆出血,都是編導留下的面包屑,儘管當下可能覺得與情節無關,甚至未曾察覺。以犯罪解謎的方式來形容的話,就是向觀眾發出挑戰:你能猜出真相嗎?並公平地與電影互動。唯一令人誤以為是惡靈作祟的情節,就是麥迪森和蓋博瑞同時出現在同一場景的設計。


除了溫子仁擅長營造的濃厚懸疑氛圍,電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當屬動作戲。蓋博瑞殘忍的殺人手法,包括在不同時間和場景殺害多名落單的受害者,以及在警察局內的大規模屠戮,絕對怵目驚心,為之愕然,過目難忘。這幾個極度血腥的場景,在絕美流暢的運鏡下,使人不得不驚嘆,既會對多名受害者可怕的死法毛骨悚然,又不忍撇開目光欣賞蓋博瑞的藝術傑作。

——期間,蓋博瑞不自然的行動方式,是揭開真相的最明顯線索!

總括而言,如果你是溫子仁驚悚作品的粉絲,《疾厄》該會顛覆你對他的預期。而我最欣賞此片的其中一點,是它跟史蒂芬·金的《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情節出乎意料,同樣緊湊刺激,同樣血腥兇殘,令人回味無窮,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