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高玩殺手


動作類型片可分兩種,一種是製作成本資金充裕,編導能夠把場景擴充至全球各地,爆破戲也耗巨資,最重要呈現出來的效果,能使觀眾看得眉飛色舞,甚至能彌補劇本中的漏洞;另一種則是規模極小,場景設在一或兩處空間,動作戲有限,大多時候是靠字字珠璣的對白來激發觀眾思考。不確定《高玩殺手》(Copshop)算不算高成本製作,但它表面上看似屬於後者。

《高玩殺手》的故事非常簡單,敘述騙子泰迪為躲避賞金獵人鮑勃的追殺,於是刻意襲警,遭女警瓦樂莉關進警局獄中。泰迪原以為“躲”進獄中就能獲得警力保護,待風頭過去,才設法逃離,沒想到過沒多久,警方再將一名酒醉駕駛者“拋”進泰迪對面的牢房,泰迪驚覺披頭亂髮下的醉漢相貌,竟是在後窮追不捨的鮑勃。一場腥風血雨正在這小鎮邊緣的警局內醞釀……

電影的開場,無論是運鏡或節奏,都處理得不錯,先讓瓦樂莉登場,讓觀眾從她的視角來了解幾乎整個電影場景的全貌——沙漠地帶的小鎮、小鎮邊緣的警局、警局內的空間設計如前台、辦公間、牢房等——也稍微理解瓦樂莉的個性,身為警務人員於公於私的內心想法等。接著登場的則是泰迪,這位由型男法蘭克·葛里洛飾演的專業騙徒,一改葛里洛在過去幾部電影中的硬漢形象,雖沒有邋遢頹廢,但一頭長髮跟他臉型格格不入,誤以為做了個假鼻子化妝。飾演鮑勃的傑哈·巴特勒則是最後登場,起先同樣隱藏起角色的煞氣,隨著劇情進展,才逐漸恢復“光芒”。

三人在牢房中的互動,基本上皆透過對白處理,來回攻防——警察不明白騙徒的動機,騙子為自保不時跟獵人商談條件,獵人又對警察隱瞞用意——身在明方的瓦樂莉,對牢內二者的背景都知之甚少,要查訪電腦裡的犯罪記錄也需要時間。三人此時的互動,讓觀眾心中隱隱泛起風雨欲來的不安感,然而我嫌它節奏太緩,對白設計得不夠精簡,有點啰嗦,需極盡耐心地看完這“過場”。然而值得讚賞的是,分鏡的設計確實處理得頗好。


而當重要的第四人——賞金獵人安東尼——在電影約後半部殺進警局,跟鮑勃搶鏢,動作高潮戲也正式展開。然而,安東尼的閃亮登場,也只像是功效短暫的提劑神,之後還是陷入“口沫交戰”;比起安東尼的殘忍暴虐,反而是困在牢房區內三人的內心交戰更好看。尤其瓦樂莉,到底該不該讓比自己更絕望,一股怒火無處宣洩,且看起來比鮑勃更有良知的泰迪出來,與安東尼奮力一搏,如此大家也許仍有一線生機。而好不容易做了抉擇,結果有點出人意表,卻也沒帶來多大驚喜。為某人耍帥而設的轉折,也是《高完殺手》的最大敗筆,非常可惜。

戲前發現國外媒體將《高玩殺手》跟昆汀·塔倫提諾相媲美,說電影有著這位暴力美學奇才的風格。只能說,別以為對白多,有槍戰,血漿多,就可以相提並論了啊!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魔鬼剋星:未來世


一九八四年的《魔鬼剋星》(Ghostbusters),我對其並沒多大多濃的情意結,當初不識其中一位主演即是傳奇比爾·穆瑞,要說其類型屬恐怖喜劇,喜劇元素則佔更多;印象最深刻的是片末“米其林娃娃”棉花糖人在鬧區“開趴”大肆破壞,結果沒有奧特曼對付它,反而是四位凡人使用電力槍擊倒它。五年後的續集,覺得也沒太大新鮮感,故二〇一六年重啟的女性版《魔鬼剋星》,我沒進電影院支持,只是冷眼旁觀不時傳出其中的黑人演員遭網絡霸凌新聞,感慨網友缺乏慈悲心。(後來看了這部女版《魔鬼剋星》,發現電影主題確實在探討網絡霸凌現象,與現實對照,實在諷刺!

可想而知,這部打著“正宗續集”旗幟的《魔鬼剋星:未來世》(Ghostbusters: Afterlife),對我來說也僅是一部平凡普通的經典IP續集電影,預告片透露的片段,也以為會是以在劇集《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新版《》(It)等作品中演出精湛的芬恩·沃夫哈德為主角,他的捲毛小弟弟、“蟻人”保羅·路德等都是陪打怪的配角,直至入場觀賞,才驚訝發現編導或電影公司在戲前做的這些行銷,實則是在觀眾腦海中置入錯誤資訊,好讓大家在觀賞正片時取得最大驚喜!

《魔鬼剋星:未來世》是以少年為主角這點沒錯,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主角不是沃夫哈德飾演的崔佛,而是年齡更小的麥肯娜·格瑞絲飾演的妹妹菲比(即是預告片裡的捲毛小“弟弟”,我從外形看錯性別)。菲比這角色是個對科學上癮的天才兒童,與同齡兒童有代溝,繼而個性乖僻,母親卡莉因對同是熱愛科學而不惜拋家棄女的父親(菲比和崔佛的爺爺)有偏見,連帶對抗拒、厭惡科學,對女兒的興趣,只能透過話語表示言不由衷的鼓勵。當這一家三口舉家搬到偏遠小鎮繼承幾乎對他們財務上沒多大幫助的遺產時,菲比原本以為還得繼續過著孤僻的求學生涯,卻結識了熱愛收音錄製podcast的同學,以及同樣熱衷於科學研究的老師,繼而敲開了她的交際網,同時還得爺爺相助,擴充了她對科學領域的視野。

此片顛覆了我對以孩童肩負拯救世界重責大任,然後過程因少年諸多的煩惱、多角戀等而顯得冗贅婆媽的YA電影之既有印象,因聚焦於菲比身上,除了跟綽號“Podcast”性格討喜鮮明的同學之間產生的化學效應,還有當她爺爺身份正式揭曉的一刻,就連非《魔鬼剋星》擁躉的我,也能夠體會那當下的感動——爺爺即是“魔鬼剋星”元祖伊根。


除此之外,《魔鬼剋星:未來世》最大的驚喜,或更確切地說,最大的意義,在於對幕前故事及幕後人員的紀念。我們透過銀幕,得以與“魔鬼剋星”元祖們——比爾·莫瑞、丹·艾克洛德、厄尼·哈德森、安妮·波茨、雪歌妮·薇佛,甚至已故哈羅德·雷米斯(飾演伊根的演員)也用特效方式“歸來”——再聚首;而導演傑森·萊特曼也藉著執導此片來紀念當年《魔鬼剋星》的導演父親伊凡·萊特曼,那種親情之間的連接,以及對故友的思念所散發出來的情感、情懷,濃烈得觸動人心,劇終時逸出的“致:哈羅德”文字,更會使人泛淚。

總括而言,《魔鬼剋星:未來世》是一齣結合了歡樂、動作、親情,以及少許恐怖元素於一身的冒險電影,總會有一部分能打動到觀眾。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這本李奇很昆汀


我是史蒂芬金書迷,除了收藏他的著作,要是獲得金大爺撰序推薦的作家,都會二話不說先買下其作品——內容好壞待讀後判斷,寧可買錯,不可錯過,要是讀了非己所好,就放棄追蹤——而其中因史蒂芬金的推薦而接觸,並為之深深著迷的作品,是李查德的浪人神探傑克李奇系列作。

記得當年看了史蒂芬金短短的推薦序,購入了系列第十二本《一無所懼》,自此被這虛構角色的魅力懾服,無法自拔,遂從第一本《地獄藍調》開始收集、閱讀,跟隨李奇踏上他退役後的自由冒險旅程。當工作繁重得幾乎快要喘不過氣時,手握一本浪人神探小說,是我最佳的紓壓良藥。

浪人神探的知名度,因好萊塢影星湯姆克魯斯於二〇一二年的改編電影而更上一層樓;四年後的續集電影雖比首集稍微遜色,仍短暫掀起一波李奇熱潮。本期待克魯斯能繼續將這書中人物影視化,然而原創作者卻在不久後宣佈,李奇將“轉戰”電視,以劇集模式呈現,克魯斯亦不再是飾演李奇的人選——克魯斯的身高成了真鐵粉圍剿、抗議的最大原因。

話說回來,至今看了逾二十本的李奇,每次皆能從中獲得娛樂快感,閱讀體驗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從翻開首頁從序幕起直至結尾,都讀得欲罷不能,必須揮發超強意志力,才能勉強閤起書頁,隔日再讀;二、開篇十分吸引,中間些許沉悶,直到接近書末,才像猛催油門般高潮迭起。無論哪種情況,結局都鮮少令我失望;這兩種閱讀體驗的比例是1:2

會產生兩種閱讀體驗,我想是在於作者對案情抽絲剝繭時的描述。很多時候,當李奇不經意地深陷作者營造的懸念景況,也即是危機裡頭時,他會憑藉本身能力,靠智慧配以恰當的武力解決問題。閱讀時最能夠得到解壓的,就是李奇對惡人予以反擊之際。敵人越界後所作所為越過分,英雄選擇以暴制暴,讀者獲得的快感則越加濃烈;而當殲敵人數或方式不如我心中所預期,自然形成少許失落,也就會感到些許沉悶。

最近看的《致命替身》,是前一種:故事節奏明快,敵人死亡者眾,是李奇冒險旅程中最多的一次;且在充滿暴力、懸念、快意恩仇的字裡行間,無論是情境敘述或對白,都帶著幽默感,讀著讀著,會心一笑。若說兩部改編電影的原著《完美嫌犯》和《永不回頭》有著湯姆克魯斯的風格,那《致命替身》是與暴力美學電影大師昆汀塔倫提諾的作品風格相近。

我想,李奇吸引我的原因,除了書裡對英雄懲奸除惡過程的描述,還有就是他解決了難題後,在離開或留下之間,都會毅然選擇離開。浪跡天涯是李奇不固守舒適圈的堅持,也是他最感舒適的生活方式。這是現實中的我絕對做不了的抉擇。

點擊購書:https://bit.ly/3DM4pxw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007生死交戰


丹尼爾·克雷格版本的007詹姆士·龐德,從《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至《007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歷經十五年,共五部作品,雖非部部精彩,卻因設定為同一宇宙觀(與前幾任龐德電影不同),對上現代觀眾對續集電影連結的要求及口味,故整體來說是合格。加上為克雷格—龐德的心境變化描述頗到位,一反以往007風流倜儻、兵來將擋的超人形象;觀眾可隨著他出生入死赴任務,體驗其感受,也更輕易投入情感。

隨著克雷格,我們從驚艷的龐德起源《皇家夜總會》,初識這位跟一般人同樣輕易受傷的特務;也於《007量子危機》(Quantum of Solace)跟他飛天遁地玩了遍無關痛癢的情報戰;再在《007空降危機》(Skyfall)一窺龐德刻意遺忘且埋沒的童年;較後則在《007惡魔四伏》(Spectre)裡瞧他再次敞開心扉,不經意地愛上敵人的女兒;最後的《007生死交戰》看他以告別作之姿正式卸任。

007生死交戰》除了以克雷格的最後一部龐德電影作為宣傳噱頭,電影也確實精彩,劇本打磨得十分緊湊。戲開頭緊接《007惡魔四伏》結尾,龐德辭職後,與愛人麥德琳僅維持短暫的幸福生活,始終逃不了過去的仇債,仇家追上門,龐德誤以為再次被身邊伴侶出賣,帶著憤恨毅然離開,獨自到牙買加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然而特務就像江湖人物,終究身不由己,不找麻煩麻煩偏會纏身,龐德被迫回到情報單位出任務,而他和麥德琳二人的緣分亦未盡,兩人再次相遇,於公於私都使龐德有點不自在……


除了對克雷格版本的龐德有著濃厚情意結,我其實蠻欣賞《007生死交戰》中編導為麥德琳打造的角色背景及設定。如果說編劇透過前四部系列作,向觀眾一層層地揭開龐德的保護外衣,直透其內心,包括他不堪回首的童年,直至如今個性的養成,那《007生死交戰》整部電影,也向觀眾揭開麥德琳的成長背景。反派薩芬隻身到麥德琳家尋仇的序幕,基本上是補足了《007惡魔四伏》透過麥德琳之口簡單的敘述,如今化成影像呈現,更顯驚心動魄及情感張力;較後在相同場景,麥德琳的女兒同樣經歷母親之遭遇,那種濃濃的宿命感,確實看得我大感唏噓。

這系列最成功之處,是在人物情感的遞進(《007量子危機》除外),此外也不缺諜報電影該有的槍戰爆破場景,雖說反派的動機及“抗爭方式”稍嫌守舊或所謂的老套,但動作設計已臻完美。就如這集裡,有一場近六十秒的一鏡到底,攝影機在龐德周邊打轉,讓觀眾貼身主角一層一層地上樓,途中殲敵數名,還要趨避炮火及手榴彈攻擊,眼看倒數計時越來越少,那種危機重重的臨場感,刺激著腎上腺素飆升,直讓人屏息凝神,是神來之筆,也是最經典一幕。

總括而言,《007生死交戰》縱使不是系列裡最高分之作,但該有的元素都齊備,用烹調來形容的話是“色香味俱全”,喜愛克雷格版龐德的觀眾,相信從中得到娛樂之餘,結局時也有種跟老朋友告別的感觸。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永恆族


“無限紀元”之後,來到第四階段的MCU,已有三部電影——《黑寡婦》(Black Widow)、《尚氣與十環傳奇》(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和《永恆族》(Eternals)——面世。《黑寡婦》和《尚氣》基本上是延續了大多MCU以往作品的劇本架構,除了梁朝偉,並沒帶來多大驚喜;唯有《永恆族》,風格明顯與前作大相徑庭,雖不見會獲得MCU鐵粉的鐘愛,卻確實為其感到驚艷。

《永恆族》劇情敘述早在七千年以前,超越繁星的神族人“永恆族”便已抵達地球,以保護人類為首要任務自居。他們長生不老,且擁有超凡智慧與絕頂神力。然而隨著融入人類生活越久,經歷過身邊凡人友伴無數代的離去,這群神族人的心態也各自產生了差異,理念不一繼而紛爭不斷,最終分崩離析,有者選擇繼續與人類共存,有者則離群索居。直到如今,一群古老的宿敵變異族不斷現身,他們才再次集結起來,為守護人類再次挺身奮戰。

這部戲角色眾多,單單永恆族人就有十位,要在有限篇幅內平均介紹所有角色,讓觀眾初見他們時即能理解他們的心境,產生代入感,同時還要穿插整部電影的危機以提升戲劇張力,是編劇最大考驗。雖說非MCU首部格局如此恢弘之作,但過往方式會先逐一攝製單人電影介紹要角,過後才將所有復仇者成員集結起來對抗大惡人,像《永恆族》這般直接“一打十”,起先也不禁好奇編導是否駕馭得宜。

事實證明,成果是超出預期的;若扣除約七八分鐘的幕後工作人員表,電影長達二小時半(包括在本地公映遭刪除的同性戀幾幕),卻完全不覺沉悶,雖有些如跟彈指事件連結的解釋有點難以自圓其說,整體仍瑕不掩瑜。前述編劇在角色篇幅戲份拿捏上的考驗,也呈現得主次分明,更難能可貴的,是每個角色的存在感都強——這點就連《復仇者聯盟》系列都未能百分百做到。

戲裡主角中的主角是瑟西(陳靜飾)和伊卡利斯(理查·麥登飾;非酷寒戰士巴奇吖!),若硬要多加一位在此列,則屬絲派特(莉亞·麥克休飾),三人在戲裡的情感描述最為深刻且動人。尤其絲派特,常聽聞佛曰:“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這群永恆族亦等於是身處無間地獄裡,備受長達七千年之久的心靈煎熬,其他形貌是成人的還好,唯有外形永遠十二歲的絲派特,明明心理已是七千歲老人,卻沒法一嘗談戀愛滋味,其有心理創傷有多深,唯有當事人知曉。他仨在戲裡的“面和心不和”,以及整部戲裡的懸疑事件,都隨著情節推進,為觀眾層層抽絲剝繭,並在一切謎團解開之後,會對真正的“兇手”感到憐憫。


電影涉及宇宙之外天神族的描繪——曾在兩集《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裡提及——猶如瞬間擴充了整個MCU的廣度,尤其天神族在片末的現身,地球在其身形對比下,足見人類是何其渺小,卻自比天神,目中無人。為此,我對成為寶萊塢明星後的金勾身邊的私人助理卡倫最為讚賞。他不具備任何超能力,隨著老闆東奔西跑,也知道形勢危殆,仍不懼艱險,忠心隨侍在旁,盡己所能給予幫助。他除了負責製造多數笑果,同時也是讓觀眾以一個凡人的視角,看待這群永恆族面對危難時的反應,更給了我反思空間。

總括而言,起初並不看好“無限紀元”後漫威還能做如突破——《黑寡婦》和《尚氣》即是實例——《永恆族》是真的為這系列帶來一股新鮮元素。於我,雖然無法媲美DC經典《守護者》(Watchmen),但也算是MCU的《守護者》了。這是我絕大的讚譽。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猛毒2:血蜘蛛


首集《猛毒》(Venom)叫座不叫好的吊詭狀況,使我對《猛毒2:血蜘蛛》(Venom: Let There Be Carnage)沒抱多大期望,純粹入場支持,結果竟比首集更不堪,面對這“沒有最爛,只有更爛”的情況,心裡氣得必須撰文抒發……

個人覺得上集的最大敗筆,在於電影公司硬將本該血漿滿滿的反英雄漫改角色電影,“降格”為PG-13,結果看著上一秒主角啃食人頭,下一秒卻像用了黑人牙膏刷牙般,牙齒潔白亮麗,鏡頭拉遠後亦不見地上絲毫血滴,而經常脫戲。故事情節雖有些邏輯不通,仍能藉一些道德倫理之類值得深思的主題勉強讓觀眾買單;然而《猛毒2》完全缺乏這類哲思主題,淪為不斷用超快速、令觀眾眼花繚亂的動作場景堆砌而成的B級甚至CD級片——沒有很好的《猛毒》,瞬間變得很好看。

《猛毒2》並不缺好牌——原著漫畫裡最經典的蜘蛛人反派IP、預算有大電影公司索尼撐腰、卡司除了首集的湯姆·哈迪和蜜雪兒·威廉斯,還新加入了伍迪·哈里遜飾演反派屠殺,更有娜歐蜜·哈瑞絲飾演跟屠殺宿主克拉圖斯有著亡命鴛鴦情結的尖嘯;導演則是動作捕捉技術達人安迪·瑟克斯。幕前星光熠熠,幕後人才濟濟,卻端出這盤糟粕,是浪費人才的反面教材。


也許有人覺得,對《猛毒2》不必過於苛求,當做爽片來看待,對自己也會好過點。然而問題是,它身為爽片,卻連絲毫爽片該有的元素都沒有,片末的雙梟決戰也顯得草率;隔壁棚DC的《自殺突擊隊:集結》(The Suicide Squad)同樣沒有燒腦思考的人生大道理,卻仍令人歎為觀止,欲罷不能。兩者一經比較,《猛毒2》可謂是消耗觀眾甚至粉絲的信心。

總結而論,我對《猛毒2》是極度失望,縱使片末與MCU產生連結的隱藏片段或會引起影迷巨大迴響,繼而對索尼未來的蜘蛛人宇宙打著什麼如意算盤產生臆測與話題,但若《猛毒》接下里的系列仍如此不濟,這宇宙合不合體,也不重要了——說《猛毒2:血蜘蛛》是本年度最爛商業電影,絕不為過。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為戲院而生的鉅作——《沙丘》


疫情嚴重影響了傳統電影業,無論是製片公司、幕後團隊、幕前演員或戲院業者,都被迫改動以往的作業流程尋求出路。此刻也是串流平台崛起時期,尤其網飛更趁此危機之際,耗資向傳統片商及電影公司吸購一些可能永不見天日的作品的攝製或獨家發行權,既降低電影公司的成本,又可為平台添加內容,可謂雙贏。

然而,仍有幾位電影人堅持電影只能在戲院觀賞之原則,諾蘭是其一(早前與合作多年的華納談不攏戲院/串流平台的發行條件而不歡而散),而《沙丘》(Dune)導演丹尼·維勒納夫也屬“戲院才是正統”之一員。

我非維勒納夫的擁躉,也認為他過往的作品好壞參半:我超愛《怒火邊界》(Sicario)裡諸多遠景和聲效營造出的懸疑及肅殺氛圍;《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卻看得我耐心漸失,恨不得快轉前進。我更不是《沙丘》原著的死忠讀者,也曾陷入《星際大戰》(Star Wars)所謂“經典必佳”的陷阱(只覺得《星戰》實在悶死!),所以對各社群網站上對《沙丘》鋪天蓋地的好評有所保留。

看戲前,得知這部科幻鉅作會拍成上下兩集,故有了缺結尾的覺悟,全心投入導演及幕前幕後團隊呈現的戲法裡頭。撇開稍嫌冗長且節奏緩慢的故事情節,銀幕上如滾滾黃沙、怪獸沙蟲、太空船、軍隊集結的空曠廣場等戶外場景,在導演精心設計的物體比例對襯的運鏡下,確能感受到恢弘磅礴的氣勢;配樂大師漢斯·季默亦不惜捨棄為諾蘭導演的《天能》(Tenet)配樂,選擇《沙丘》,所呈現的配樂及音效在院廳環繞音響系統下,震人心谷。在聲感及視覺上,《沙丘》絕不令人失望。


《沙丘》延續了維勒納夫慣有的敘述手法,不會直接快速地把故事告知觀眾,而是要觀眾在細嚼慢咽下,對戲中角色所處環境能更感同身受,如此代入角色。為此,《沙丘》絕對適合在戲院裡觀賞,要是在家中客廳小熒幕甚至手機瀏覽,還真體會不了箇中精髓。

散場後唯一關心的,是下集的攝製機率有多高,電影公司畢竟會以票房收益作為拍攝續集的考量,拜託別再來一部《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或《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般虎頭無尾的遺憾作。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醉好的時光


電影院重開後,率先與觀眾見面的,多為延期上映多時的大製作,此等安排其實無可厚非,畢竟戲院、片商、電影公司甚至整個影視生態,為了生存,都得利用所謂的“大片”,吸引觀眾消費入場;電影業要恢復疫情前的興盛,此乃最基本的第一步。近期看多了商業大片,得偶爾觀賞一些小品製作,藉此調整心理之餘,也是避免對商業片審美疲勞。這部丹麥電影《醉好的時光》(原片名Druk,英譯Another Round),就有這種“醒神”作用。

電影描述面臨中年危機的高中老師馬汀(麥茲·米克森飾),在工作及家庭上,都顯得有氣無力,只有在與同樣是靈魂工程師的哥兒們喝上幾杯時,才能稍微振作。一次大夥偶然得知,某哲學家主張人體內本就該存有微量酒精,方能活力加倍,提高創造力,對生活絕對有益無害。這群大叔於是決定抱著求知心態,展開一場“酒精研究計畫”,每日一早喝了一杯,才到職場報到。自此,馬汀宛如重生,酒精不僅讓他徹底擺脫以往的壓抑沉悶,教書時更變得風趣幽默,學生成績也有所進步。好景不長,這項實驗,終究朝著逐漸失控的地步發展……

關於杯中物的電影,最有印象的是《傷城》。戲裡的偵探看多了現實的人性黑暗面,選擇買醉,在半醉半醒間,方能看見些微美好,稍補迷失的心情。“酒的好喝,在於它的難喝”這句對白,更被譽為影史經典精句。《醉好的時光》裡,這四位年齡加起來接近二百歲的大叔,早達成熟穩重之齡,對生活雖有些許迷失、不滿,卻沒有《傷城》裡偵探的厭世。但正如俗語有曰:男人心裡總有個長不大的小孩,這群大叔湊在一起,一旦發現“討喜新鮮”的新玩意、新理論,內心裡的小孩魂再次甦醒,接替掌管了身心。看這四個大男人“返老還童”,確有一股喜感氛圍。


四人當中,馬汀的中年危機症狀最嚴重,在校學生唾棄他的程度,嚴重到連學生家長也聯署給予馬汀下最後通牒,務必改變以幫助孩子提升成績;在家妻子則對其愛理不理,兩個兒子更將他當透明人。當他藉酒精重新找到對生命、生活的熱忱時,我竟能感同身受,明瞭他重見曙光的心境。而當他加重酒精濃度,連走路都不穩時,心裡亦替其感到忐忑,需知凡事皆該適可而止、量力而為,馬汀的“超載”,心裡早做好待悲劇降臨的準備。尤其看著四人步履蹣跚地在碼頭邊晃悠,那種不知危險何時降臨的張力,使整顆心懸著。

飾演馬汀的米克森,不僅是推進情節發展的要角,那內斂深沉的演技,及微醺狀態時的豪情,都能牽引觀眾情緒。我是在《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初識米克森,只覺這位丹麥影帝眉宇間帶著一股英(邪)氣(多位越洋參演好萊塢片的歐洲演員,多以飾演反派作為起步),後也在多部好萊塢片中演大魔頭,自此以反派形象深植人心,而主演的驚悚劇集《雙面人魔》(Hannibal),更將他的名氣托高,在中文粉絲群中獲得“拔叔”之綽號。

總括而言,《醉好的時光》簡樸平實,劇情圍繞著四個麻吉兼同事之間打轉,難得的就在這平凡中,能不斷為觀眾掀起情感上的浪濤,以不疾不徐的節奏,觸動觀者心靈。於我,是在芸芸商業片中的一道清流,值得推薦。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脫稿玩家


看戲除了能夠獲得娛樂之餘,其實也是為了逃避苦逼的現實一陣子,投入另一角色,體驗主角從魯蛇踏上一個更好的人生之旅,當回來現實時,對自己的未來似乎就有了希望或興起了目標,朝更光明的未來奮發前進。一些劇作家為了深入(或讓觀眾能“退一步”,更明顯地以第三者視角來看待)這主題,或是提供更深刻的觀感受,會使用“戲中戲中戲”的方式呈現,如近期類VR遊戲的《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積木玩具動畫《樂高玩電影》(The Lego Movie),甚至廿多年前的經典《最後魔鬼英雄》(Last Action Hero)等,都有此特色。《脫稿玩家》(Free Guy)同樣如此引領觀眾“陷入”一個虛擬的魔幻世界,享樂的同時,還進行一場人生大冒險。

故事敘述蓋伊(萊恩·雷諾斯飾)日復一日做著無聊的銀行櫃檯小職員工作,生活枯燥乏味,直至某天他對一陌生女子一見鐘情,繼而激發了他想改變平凡的人生,以取得對方注意。有了此動力,他開始做出不一樣的言行舉止,此時才發現他是虛擬遊戲世界裡的NPC(非玩家角色),因為有了自主意識,且在宣揚暴力的世界中憑著做善事來取得經驗值,頓時成了網絡紅人。當他人氣漸盛,該遊戲世界的命運則越危險——遊戲開發者欲消滅他這“病毒”,繼而也會導致整個虛擬世界分崩離析……

無可否認,《脫稿玩家》跟《一級玩家》和《樂高玩電影》確有異曲同工,說是兩者的結合也不為過。蓋伊一成不變的生活,及後來從魯蛇成長為大咖的設定,和《樂高玩電影》裡的主角如出一轍;而現實中人進入虛擬世界一決勝負,《一級玩家》亦是如此。有兩個珠玉在前,《脫稿玩家》雖沒能超越,卻仍讓人看得眉飛色舞,津津有味。一來是戲中埋設的彩蛋及客串登場的演員,讓懂的人驚喜會心;二則是主角萊恩·雷諾斯天生的喜感,尤其是一臉欠揍的無辜相,直讓人對之愛恨交加。


是的,個人覺得,《脫稿玩家》最大的優勢,並非戲裡虛擬世界的奇想創意,而是選角。無論主角、配角甚至歹角,都為電影加分不少。萊恩·雷諾斯自從憑著《惡棍英雄:死侍》(Deadpool)“鹹魚翻身”後,身價飆漲,接演的幾部電影及角色設定,似乎都離不開“嘴炮”,為此對白設計極其重要,這點從編劇在蓋伊身上下的功夫可見一斑。飾演歹角的塔伊加·維迪提,其實是著名導演,此次在《脫稿玩家》中詮釋這剽竊他者創意、“衰格”到極點的大反派,據說許多是即興演出,看著他的肢體動作及獨特的嗓音,為電影增色不少。主要接演劇集的女主角朱蒂·康默,與安娜貝爾·瓦莉絲和歐蜜·瑞佩斯神似,電影中的她,在現實世界及虛擬世界的角色,散發著兩種相異的魅力,不僅蓋伊為其傾心,銀幕前的我亦為之動容;反而覺得男配角喬·凱瑞較可惜,雖然他才是戲裡的英雄人物,可是光芒完全被雷諾斯搶走,雖然最終贏得美人歸,還是為其感到不值。

總的來說,《脫稿玩家》故事情節並不能算有突破,整體風格並不突出,然而在這幾乎沒什麼戲作可選的情況下,它為觀眾帶來無窮樂趣,看完似乎也覺得未來有一絲曙光,人生前途無量。畢竟,戲裡的蓋伊也因為踏出舒適圈,勇於突破,才得以改變世界。我們當可以其為借鏡、榜樣。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醫者熱血心,抗疫還持續——《中國醫生》


新冠肺炎疫情於去年初爆發以來,短時間內擴散至全球,馬來西亞更歷史性地啟動行動管制令。那當下,筆者即在等著有人抓緊時機,將這影響全人類生活的主題拍成電影。撇除一些已流傳於市上的低成本製作或紀錄片,《中國醫生》肯定是截至目前為止投資額最高的作品——強國出品,必屬高大尚,誰與爭鋒?

《中國醫生》是劉偉強導演繼二〇一九年《中國機長》後,再執下導演身份的作品,演員陣容也幾乎是褪下機組人員制服,直接套上醫護服飾,換個身份、口音,就繼續“卡麥拉”——這當然是玩笑話,角色個性絕非說切換就切換那般簡易,而且演的是專業醫護人員,一舉手一投足,如替病患插管的姿態,也得複習多遍。戲中飾演醫護人員者如張涵予、袁泉、朱亞文等,都將醫者在緊迫萬分、爭分奪秒之際當下判斷做決定的專業態度,詮釋得盡致淋漓;遭遇挫敗時,情緒一來起內鬨,更令人無措。想深一層,要是連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的他們都放棄,我們戰勝疫病的希望何在?


《中國醫生》的導與演,皆是恰當人選,尤其劉偉強掌控大場面的功力,透過《建軍大業》已有目共睹,加上與眾演員在《中國機長》培養的默契仍在,縱使“趕工”,還能保持一定水準。當然,劇本同樣是關鍵,既然取名“中國醫生”,焦點擺在這群醫護人員上是合理的,雖難免穿插醫院外頭的人性百態,比例還是拿捏得恰好;醫院內的人事物,比如醫療人員的情緒崩潰,為同僚及病患加油打氣等場景,都拍得令人動容。筆者對編劇這方面的取捨,頗為讚賞。

只是,電影也有它受限之處,像現實中抗疫之路依舊看不見盡頭,感覺電影無法設計出合適的結尾,竟用一支MV般煽情的跑馬燈替代,突兀異常。此外,作為一部改編真實事件的作品,也少了一些“黑暗面”的描述,如不幸感染的醫生都順利復原,甚至完全沒提“疫情吹哨人”李醫生等,無論背後是否有沒所謂的國家壓力存在,電影“隱惡揚善”的意圖確實十分明顯。

若能排除掉“捧強國大腳”之觀念,《中國醫生》還是耐看的。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尚氣與十環傳奇


漫威自二〇一九年“無限傳奇”(Infinity Saga)最後一部作品《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之後,便遇到現實的薩諾斯——COVID-19來襲,導致第四階段作品延到今年方登場。然而第一部《黑寡婦》(Black Widow)並沒多精彩,接著的《尚氣與十環傳奇》(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自從釋出預告後,粉絲吐槽多於期待,唯有年末壓軸的《永恆族》(Eternals)和《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才較引人期盼。作為一個對MCU略感審美疲勞的理性觀眾,我確實只抱著平常心入場觀賞《尚氣與十環傳奇》,且是帶著支持梁朝偉的心態。果不其然,電影確是因為他,才給我別具一格的觀影體驗。

《尚氣與十環傳奇》(私心覺得片名不妨改做《文武與十環傳奇》更貼切)的劇情套路,基本是延用了MCU過去廿四部作品的一貫方式,無論是起承轉合,還是角色設定,都在固定公式內,不見得會有多大的出乎意料。唯一不同的,只是每部作品中各自的元素,像《黑豹》(Black Panther)將黑人/非洲族群文化融入其中,《尚氣與十環傳奇》則為全球漫威粉絲帶來中華文化的美好及想像,尤其是比預想中多的華語對白,從各演員腔調迥異的口中說出來,對華人觀眾來說確能引起一定程度上的熟悉及認同感。至於其他中華文化如武術、哲思、吉祥物或圖騰等,雖有不少好萊塢影片拍過,《尚氣與十環傳奇》仍能將它們與故事情節相融,添加了幾分傳奇色彩。


電影最成功的,自然是反派文武的設定,以及邀得電眼影帝梁朝偉飾演此一要角。個人認為,MCU作品(或其他漫改超英雄電影)編劇最感頭疼的地方,就是如何設計好一個反派,太弱的遭人嫌,如鞭狂安東·萬科(《鋼鐵人2·Iron Man 2》)、奧創(《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幽靈艾娃·史塔爾(《蟻人與黃蜂女·Ant-Man and the Wasp》),甚至近期《黑寡婦》裡的模仿大師安東妮雅·德雷科夫,都是失敗之例;成功的反派設定除了可豐富故事劇情,英雄與之抗衡時,必須使出渾身解數,便直接添加了幾許戲劇張力;而最高境界的,是反派完全不像反派,觀眾甚至會認同他作惡背後的動機,取得共情,文武即是此中範例。

梁朝偉演繹的這位活過千年、以征服各地為目標的大人物,原本暴戾的個性,直至遇到摯愛,從而捨棄十環賦予的不老“魔咒”,願意做個好人與愛人偕老,透過短篇幅的序曲,觀眾也為他的改邪歸正感到幸福;然而之後透過孩子尚氣的主視角及他本身的相互穿插,揭開了愛人終於受文武過往造的孽牽連殞命,文武遭此打擊,極致的愛再度使他魔化,連帶也把兩個孩子(尚氣和妹妹夏靈)的人生導入不可違逆的宿命……梁朝偉演技之精湛,毋庸置疑,電影只要有他現身,即刻力壓全場——縱使有主角光環罩著的尚氣(劉思慕飾)也直接弱掉——一幕靈魂被吸食者吸取之際,知自己大勢已去,用最後的力氣將十環讓給兒子時,深邃的眼神盡道出心中感慨及愛恨,感動了多少粉絲。

至於其他角色,在梁朝偉強大的氣場下,顯得黯淡無光,在此不做贅述(反而是陳法拉自帶一種智者的仙氣,有驚喜);只能說,《尚氣與十環傳奇》成也梁朝偉,敗也在於梁朝偉,如此是好或壞,見仁見智。


除此之外,有新MCU作品面市,也表示受“無限傳奇”薩諾斯侵略並影響的人類越多,我不禁想,這些超能力者為何沒跟復仇者結盟,一同守衛地球、保護家園?像文武這等身負絕藝者,幾可和薩諾斯或其麾下戰將力拼,絕對是地球保衛軍團的一大助力,這是我參不透的大哉問。然而,《尚氣與十環傳奇》也並非與MCU毫無連結,崔佛·史萊特利——偽滿大人——的登場,正是此片最大的驚喜,而飾演崔佛的班·金斯利在現實中的影壇地位,更在梁朝偉之上。有這兩大影帝擔綱主反派及配角,完全掩蓋了主角的風頭。更何況,主角尚氣的成長之旅,跟許多電影情節如出一轍,我則對夏靈逃離家庭後,如何生存繼而打造出地下武館的過程更感興趣。

總括而言,《尚氣與十環傳奇》是因梁朝偉而好看。當然,也不能忽略了美術、特效等幕後團隊的努力及貢獻,尤其武術設計,若看過MCU與網飛合作的《鐵拳俠》(Iron Fist)而心有餘悸者,大可放心入場支持《尚氣與十環傳奇》,它絕對比那口出“我有氣”狂言的屁孩更“上氣”!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接線追緝


關於主角與關鍵人物(也許是反派,也許是受害人)透過電話兩端連線,藉此營造出驚悚氛圍的犯罪動作片例子,不在少數,像《玩命手機》(Cellular)、《絕命連線》(The Call)等,都是我印象較深刻的,這個月又發現一部《接線追緝》(The Guilty),題材已不算新鮮,編導如何端出怎麼個不一樣法,同中求異,是個大挑戰。

《接線追緝》翻拍自丹麥電影《惡夜追緝令》,描述緊急求助電話熱線接線警官喬(傑克·葛倫霍飾)接獲一通報案電話,對方是個女子,用隱晦的說詞示意自己遭到綁架;喬原本已接近下班時間,加上正煩惱著其他事,起先心不在焉的他,啟動了潛藏的驚覺性,雖然對方已掛掉電話,喬仍鍥而不捨地透過蛛絲馬跡,拼湊出事件原貌。只是,那似乎是他在極度壓力下的過度反應……

老實說,我是半耐著性子看完《接線追緝》,雖不至沉悶得呵欠連連,但就是有種不夠過癮之感。戲的開頭,透過傑克·葛倫霍的臉部特寫,確收得山雨欲來之效,使人微感不安,縱使從預告看過劇情發展,但真正困擾著喬的原因,仍隱身在鏡頭之後,蠢蠢欲動。隨著情節推進,喬在協助電話另一頭求助者的同時,本身的過犯也用穿插交錯的方式逐漸浮上台面,卻少了讓人為之恍然的力度。這方面的不暢快,我想是因為節奏上失誤所致,一個點抓錯,觀眾即失去正確的感覺,挺可惜的。


然而,看著葛倫霍上演著獨角戲,精湛演技毋庸置疑。喬作為警官的正直面向,對受害者投入的關注,對小孩的耐心指示,在在讓人對他內心上演著的矛盾大戰,更加好奇;然而電話線一個切換,喬的黑暗面也已在張牙舞爪,逐漸侵蝕觀眾對他投以的信任。葛倫霍可說是《接線追緝》幕前的台柱,若是換做其他演技較生嫩、缺乏駕馭此角能力的演員,整部電影絕對會垮掉。

此外,不得不提幕後功臣導演安東尼·法奎。他過去多部作品皆叫好叫座,如成名作《震撼教育》(Training Day),較近期的則有《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系列、《絕地7騎士》(The Magnificent Seven)、《震撼擂台》(Southpaw)等,是個絕少端出劣質作品的電影人——《無穹迴役》(Infinite)是例外。他亦曾在《震撼擂台》中與葛倫霍合作,二人培養出了一股默契,拍攝此片時,法奎因疫情關係只能用遠程操控的方式導戲,仍能有這樣的成果,實屬不易。

總括而言,《接線追緝》是一部讓傑克·葛倫霍將演技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電影,雖然整體懸疑氛圍並不是很足,格局也太小使人有種癮頭不足的鬱悶,仍是一部值得推薦的低成本作品,尤其葛倫霍粉更不能錯過。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戲裡戲外皆精彩——《自殺突擊隊:集結》


記得二〇一六年的《自殺突擊隊》(Suicide Squad)情節漏洞百出,剪輯破碎節奏不流暢,成果不如預期,觀眾唾罵。導演大衛·艾亞為此在社媒抖出乃電影公司華納過分干預電影走向及其他種種因素所致,為己申冤。當時,導演與華納高層於戲外的相互指責,比戲裡的邪邪戰役更精彩。

該作沒有《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幸運,廣獲粉絲對華納施壓,最終導演查克·史奈德得以補拍並剪輯出長達四小時的導剪版。但冥冥中自有天意推動這巨輪,華納雖不讓艾亞導剪版如願,並不表示就此放下《自殺突擊隊》續作的攝製計劃。當漫威《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導演詹姆斯·岡恩年少輕狂時在社媒上的“道德偏差”言論遭起底,漫威為表正義公告天下解僱岡恩,華納趁機拋出橄欖枝,雙方一拍即合,《自殺突擊隊:集結》(The Suicide Squad)也立即進入籌備階段。

與前作一經比較,《自殺突擊隊:集結》輕易地超出多個馬鼻,尤其明顯看出華納記取教訓,懂得放手給予編導較多的創作/剪輯權,而最大改變,亦是粉絲樂見的,即增加了血腥味。嘗試回想,前作因受限於暴力尺度,除了哈莉·奎茵的翹臀,以及魅惑女巫無謂的扭擺腰肢外,觀眾難對那群抱著必死覺悟勇赴戰場的超級反派留下任何深刻印象。


相信岡恩及幕後團隊亦有此認知,續作的風格基調,必須與前作大相徑庭,於是序幕時,幾位前作的倖存者,都早早領便當,這設定及創作人的果敢,使我大感意外,同時也好奇接下來的劇情發展;當然,也有舊角得以撐到片尾,想來亦憑著本身實力加幸運。如哈莉·奎茵一場以寡敵眾的戰鬥戲,除了一除《自殺突擊隊》中性感花瓶的形象,也延續了她在《猛禽小隊》(Birds of Prey)中的轉變,透過三部電影,帶出此角色的蛻變,是一大亮點。

總括而言,《自殺突擊隊:集結》從序幕起,觀眾便因不斷的出乎意料大呼過癮,反而是片末眾壞蛋(英雄)做出道德正確的選擇,犧牲自己拯救世界時,這導向安全牌的設定,有些微“反高潮”。然而,這無損電影成為我心中本年度最爽DC漫改作品,尤其節奏掌控得宜,絕對比慢動作過多的導剪版《正義聯盟》耐看。



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顯靈


“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 馬太福音第7章第15

《顯靈》(The Unholy)結尾引出的這節經文,是電影的主題,也是對當今民眾對明星非理性崇拜的隱喻。

我只懂這是部驚悚片,沒想到蠻精彩。講述曾捏造假新聞被揭發後,淪為小記者報導微新聞賺零花的蓋瑞(傑佛瑞·迪恩·摩根飾),被報館朋友委託到鄉區小鎮採訪報導無關痛癢的民間八卦。採訪當下,激發了蓋瑞的職業嗅覺,他不經意地釋放了當地居民塵封已久的一段往事,導致接下來幾天發生了無數奇跡,其中包括當地牧師天生啞巴的姪女愛麗絲突然能開口說話,她甚至感受到聖母瑪利亞的力量,成為福音傳播者。蓋瑞誤打誤撞下間接為該小鎮掀起了一波宗教信仰話題浪潮,引起全國媒體關注,而他更被愛麗絲指名作為唯一願意接受專訪的記者,終於迎來能夠揚眉吐氣、鹹魚翻身之機,只是萬萬沒想到,後續正逐漸朝壞方向發展……

作為驚悚片,《顯靈》劇本上的呈現,雖不會過於平鋪直敘,卻也沒太多新意,跟其他同類作品如出一轍,從而少了新鮮感或驚喜。也許編導亦明白這方面的不足,乾脆去掉沒必要的點綴,專注用心說好故事,頓成了電影顯而立見的優勢——它主題鮮明,故事合乎邏輯,縱使沒法用邏輯或科學來解釋的神跡(或鬼“跡”),也都在詮釋並呼應宗教聖書中記載的事跡,讓懂的人會心,產生發現彩蛋的樂趣。如此這般,一跟故事及氛圍與它雷同,名氣卻大得多的《鬼修女》(The Nun)比較,《顯靈》絕對完勝。


本片是小成本製作,除了飾演主角的傑佛瑞·迪恩·摩根較有名氣,其他都是屈居次線的演員(,當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雖缺乏熠熠星光,仍憑著劇本這支主幹,透過這些演員將角色個性及互動詮釋出來。印象最深刻的是,蓋瑞和愛麗絲之間從原本陌生人的關係搖身一變,成為“聖母”的門徒,兩人既是同儕,又似父女,如此微妙的關係及身份,令電影生色不少,二人的情誼也為電影添加了幾分暖意。

編劇出身的埃文·斯皮里奧托普洛斯,曾編寫多部商業電影劇本,如二〇一九年版《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狩獵者:凜冬之戰》(The Huntsman: Winter’s War)等,具備一定水準的編劇功力,此次初執《顯靈》導演筒,執導同是自身撰寫的劇本,作品風格雖與過往編劇的南轅北轍,仍應付得來。

總括而言,《顯靈》也許沒法提供嗜“恐”如命的觀眾夢幻般的血腥味,但勝在故事扎下了穩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