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


也許受疫情影響,感覺過去三年的暑期檔商業大片,都有足夠映期,每個兩三週才上映一部,讓觀眾有時間看完。今年或是為了趕在美國編劇工會及演員工會大罷工前,各個趕著排期上映,加上其他亞洲國家的電影也在同一時期卡位,縱使是重度影癡,也被迫做出取捨——這部《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Mission: Imposibble – Dead Reckoning Part One),不只不能放棄,且是眾多暑期檔大作裡最渴望觀賞的,甚至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更期待。

過去六部的《不可能的任務》,除了吳宇森執導的第二集個人特色過於濃烈且跟整個宇宙觀連接不到,其他五部我都非常喜歡,尤其有蕾貝卡·弗格森參演的第五、第六集《失控國度》(Rogue Nation)和《全面瓦解》(Fallout),是整個系列的巔峰之作。恰好這兩部都由克里斯多夫·麥奎利編導,而且編劇及拍攝過程波折重重(可自行搜索了解精彩程度不輸電影的幕後秘辛),也展現麥奎利的卓越才華。

所以,“背對背”拍攝一剪為二的《致命起算》,單單“祭出”麥奎利—克魯斯搭檔的名堂,相信會吸引如我這般的鐵粉,看他們這次又會耍什麼花樣,挑戰哪種動作特技極限,最重要的,是伊森·漢特一夥人又要抗衡哪個更強大的敵人,拯救世界。

每一集《不可能的任務》,敵人的動機,都會是推展劇情的關鍵;而漢特一夥人出任務肯定阻撓重重的過程,也一樣是把戲劇張力不斷推高的必要。此次的敵人,跟以往的人類/實體不一樣,是沒有形體的人工智能(就命名為“實體”),正式進入《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故事裡AI天網覺醒前的危機——此時,各國國家防衛部門的希望得到它、操控它,以此成為全球能力最強大的一國;唯有漢特持反對意見,認為世上沒有任何人類有資格及能力獨攬如此大權,甚至抵擋得了大權在握的誘惑,最終肯定帶來更糟糕的後果,唯有消滅它,才是最好的辦法。為此,漢特成了世界公敵,不只國家政府通緝他,連實體也視之為巨大威脅,挑選過去跟漢特舊恨的代理人蓋布瑞去消滅他。


《致命起算》的劇本雖早在二〇一九或二〇二〇年之間即完成,然而放在今天面世,竟跟現實裡數碼科技的發展趨勢有所連接。看著電影時,實體的強大功能、各角色對其的態度——有者打算親近它、利用它;有者對其遠超出人類所能掌控的功能感到威脅,欲毀之——都與如今大家對文字、圖像及影視創作被AI軟體分擔的熱議相呼應。電影雖以動作片包裝,但我看到的核心就是人力及AI的角逐,包括電影裡實體對敵人漢特和其他人類的反應,無論是先發奪人,或是採取後發先至的行動,都是在它的預判中;而漢特一夥人的反擊又是否預判了實體的預判,看起來似乎落於下風,可憑著本身(人類)的隨機應變臨場發揮,又得以跟它鏖戰……每一幕無論是透過對話帶出訊息的文戲,或看得血脈賁張、屏氣凝神的動作戲,都會讓人思考,這就是《致命起算》其中好看的地方。

《致命清算》整體是誠意滿滿、製作精良的上乘之作,但我始終無法像喜歡第五、六集那般的程度。並非因故事未完結,或有其他嚴重缺失,而是它把我非常喜歡的角色帶向不幸結局。這角色因新角色葛莉絲(海莉·艾特沃飾)而犧牲,要不是葛莉絲一直不聽勸、搞破壞、拒絕配合,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也是我無法喜歡上這重要女角色的原因。只是,這部畢竟是第一章,而且序幕就玩過詐死伎倆,我希望這是漢特團隊的故技重施;但看最終列車上漢特跟蓋布瑞的對決時,漢特的反應又不像,搞得我內心糾結,越發期待明年的第二章。

總的來說,《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延續了這系列不斷突破極限的“傳統”同時,編導也成功帶出一則令人深思的好故事,藉著編、導、剪等的功夫,無論是節奏掌控、鏡頭調度,還有湯姆·克魯斯的搏命演出,是一部上佳的動作劇情片……唯,我還是為那角色之死耿耿於懷。



2023年7月22日 星期六

元素方城市


皮克斯出品的動畫,總讓人期待萬分。從1995年開創動畫3D技術革命的《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到千禧年代的《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 Inc.)、《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瓦力》(Wall-E)、《天外奇跡》(Up),再到較近期的《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和《可可夜總會》(Coco),每部作品都展現了天馬行空的創意和感人肺腑的故事情節,寓教於樂,適合闔家觀賞的優質產品。

皮克斯經歷過一段備受讚譽的高峰期,然而自從COVID-19疫情嚴重打擊影視業以後,他們近期的作品在口碑和票房上都有所跌落,一些評論甚至出現“創意匱乏”和“新鮮感不再”等評語。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我個人對皮克斯並沒有那麽強烈的情感,因此覺得他們在疫情期間推出的《1/2的魔法》(Onward)、《靈魂急轉彎》(Soul)和《路卡的夏天》(Luca)依舊保持水準,值得一看,新作《元素方城市》(Elemental)也是他們又一部敘述精彩故事的佳作。

《元素方城市》講述脾氣火爆的火女和一位隨遇而安的水男之間的愛情故事。儘管水火不容,但他們勇敢地打破民族之間的禁忌(元素相剋),克服重重難關,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

電影序幕即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主創將空氣、水、火、土四大基本元素的居民共居的城市,設計得奇幻美妙,令人眼前一亮。四個種族各佔據一方,彼此雖有所往來,但並沒深入交流,保持各自的空間。特別是火族,他們是最後一批遷入這城市的,由於本身的“烈性”,一不小心就會傷害到他人,因此盡量保持距離,自我克制。

電影以火女的父母初踏入元素城市時的視角展開,通過近景和遠景的交替,讓觀眾一睹整個城市的運作,並在火女成長的過程,展現她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繫,以及父親無意中對她施加的束縛。

影視作品中,從最初的互相厭惡到最終相愛的冤家愛情故事並不新鮮,可以說是老掉牙。但《元素方城市》通過具體的角色塑造,將火女和水男的元素個性特點具象化——一個脾氣火爆,一個柔情似水。兩種截然不同且看似不可能融合的個性,卻產生化學作用,彼此互補,使整個故事更觸動人心。放到現實中,也非常真實地展現了伴侶之間的溝通模式。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於水”,當水男遇見火女時,即展現“柔能克剛”的原理。表面上,水男似乎總單方面承受著責備和痛苦,但他能夠化解對方的負面情緒,幫她宣泄完以後,再將一切吸收過來的“垃圾”煩惱蒸發掉,內心毫無怨言。可以說,這正是水男的最大作用。

若換做空氣(風)和土,當女孩發脾氣時,土男就像木頭一樣笨拙,手足無措,可能會被怒火“燒”得一身焦黑;風男更過分,一見苗頭不對,要嘛裝作沒聽見,要嘛轉身飄走。所以,別以為像陳曉東唱的“風一樣的男孩”很酷,事實上他們並非好伴侶。

《元素方城市》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描繪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他們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迫使他們去完成,無形中給他們套上了道德和情感的枷鎖。然而,電影巧妙地處理這對父女的關係,最終火女坦承本身並不想繼承父業,希望追尋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夢想;父親也沒為此大失所望或憤怒不已,反而給予祝福。這在現實中,相信非常少見。

《元素方城市》的故事情節雖老套,但將豐富的想像力,透過令人目眩神迷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來,我依舊看得津津有味,還能稍微思考其中的人生寓意。值得推薦。



2023年7月20日 星期四

龍與地下城:盜賊榮耀


最近的好萊塢商業大片,故事除了主要以改編自小說和漫畫等出版物為主,也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改編源頭——玩具,最近發布預告片的《芭比》(Barbie)即為一例。這方面,美國玩具品牌孩之寶(Hasbro)無疑是專家級存在。也許你對這品牌不熟悉,但應該聽過《變形金剛》(Transformers)和《美國大兵》(G.I. Joe),還有《超級戰艦》(Battleship),也是受到該品牌旗下桌遊的啟發。本篇分享的《龍與地下城:盜賊榮耀》(Dungeons & Dragons: Honor Among Thieves),也是孩之寶旗下的一款熱銷桌遊。

《龍與地下城》並非首次登上大銀幕,自千禧年來至少拍了三部電影,但都是B級動作片,沒在本地上映。Netflix熱門劇集《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裡,主角群經常聚在一起玩這角色扮演桌遊,逐漸在現實中積累人氣及關注度,才有了這次新版電影的誕生——雖沒官方證實這推論,但我相信這是藉著《怪奇物語》時間和機緣的累積,終得以成真。

這部奇幻冒險動作喜劇確實拍得趣味無窮。主角克里斯·潘恩飾演的盜賊,與一眾相貌“騎呢”或個性“龜卵”的隊友組成的雜牌軍,決定奪回被奸人騙走的女兒。就像《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中那群雜牌軍一樣,他們最初對這次冒險任務並不認真,也缺乏自信,然而隨著相處的時間越長,越了解彼此的優缺點,互相鼓勵,互補不足,每個人都獲得成長和進步,並形成一種名為“Family”的魔力。電影結尾的發展不難猜測,但整個故事的過程及起承轉合都處理得十分流暢歡樂,笑中有淚。


我認為,電影將盜賊設定為主角,巧妙地還原並延續了這款桌遊與現實生活相互聯繫的目的。現實中的我們並非完人,總有點小缺陷,戲裡的盜賊原本也是為國家奮鬥,卻因本身一時的貪念,造成妻子身亡、女兒被奸人拐走。他本身也沒通天下地力大無窮的超能法力,就跟現實中的你我一樣(無論是否在角色扮演),憑著機智及內心那無法抹滅的善意,幾番化險為夷。

總歸來說,我從這盜賊身上感受到鼓舞人心的力量,尤其他自承“我就是失敗之王!”那一刻,勇於坦承窩囊廢者,卻無論遭遇多少挫折,都堅持不懈地奮鬥,屢挫屢戰,方為至強的勇者。



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My Precious初戀


二〇一一年,台灣小說家九把刀將半自傳小說搬上大銀幕,親自執導《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電影藉著九〇年代的懷舊風潮,混合了甜蜜與苦澀的初戀回憶,風靡了台港新馬等多個華人地區。雖然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但電影中那些充滿復古和懷舊情感的時代背景及道具,深深觸動了我,讓我重新感受到青春時期所經歷的喜怒哀樂,這些情感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不斷湧現。

是的,我蠻喜歡台灣版《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至於二〇一八年翻拍的日本版,由於沒在馬來西亞上映,我完全不知情(即使知道了也不會刻意去找來看)。如今有緣觀賞泰國版的《My Precious初戀》,覺得比原版略為遜色。

它的故事情節並沒太大改動,依舊講述主角阿東和其他男同學調皮搗蛋的高中生活,是學校和老師眼中的搗蛋王。某天,阿東因頑劣的惡作劇被老師強迫把座位搬到模範生小琳前面,打算請小琳好好“整治”他。阿東和小琳起初水火不容,但一個偶然的事件,悄然拉近了他們的距離,就此展開一段青澀的初戀故事。

我相信許多人的初戀故事多以無疾而終為結局,即便如此,那些回憶仍是心中永恆美好的存在。九把刀的故事深深觸動了大家(尤其男生)內心深處特意保存起來的記憶,加上老套但經典的愛情情節,比如從最初的互相討厭,到後來意外發現彼此喜歡,既難以置信又難以啟齒……然後因小事爭吵、分開(今已年近四張的我來看,簡直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然後試圖追回彌補,卻發現已經太遲……透過笑中帶淚和意外留下種種遺憾的方式,牽引著觀眾情緒。


雖說好故事無懼時間的流逝,永垂不朽,但我覺得《My Precious初戀》還是失去了新鮮感。不是說導演或演員表現不好,他們都很出色,尤其是飾演男女主角的年輕演員,都有很好的發揮空間,卻少了當初看原版時所感受到的內心悸動。可能是因為語言隔閡(有字幕啊),或是年齡漸長,不再輕易為這種小情小愛情情塔塔的故事所感動。

總的來說,《My Precious初戀》的面世,雖能喚起成長於八九〇年代,甚至一些〇〇年代觀眾對過去的情懷,但若要將這故事介紹給更年輕的觀眾,可能因為成長背景的差異,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對我來說,看戲當下是開心的,看過,笑過,電影散場後,就放下,遺忘。

跟愛情一樣。


點擊購買原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阿諾施瓦辛格:人生三部曲


Netflix在五、六月上架了兩部阿諾·施瓦辛格的作品。首先是這位動作巨星生平首次演出的影集《FUBAR》,另一部則是記錄他一路走來的人生經歷之紀錄片《阿諾·施瓦辛格:人生三部曲》(Arnold)。身為粉絲,我自然不會錯過這兩部作品,尤其是後者,它讓我更深入認識這位巨星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

這部紀錄片將阿諾的人生分成三個階段描述,精心地按照時間順序,生動地呈現了他從故鄉奧地利開始闖蕩,直到進軍美國夢最高殿堂的旅程。片中,除了阿諾本人以外,還有其他好友、競爭對手、共事過的演員和觀察家的訪談。藉著阿諾自己的回憶,以及身邊人對他的評價,為觀眾建立一個更全面的角度,領略這位偉大巨星的輝煌歷程。

我生於八〇年代中期,認識阿諾是在九〇年代初的《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是他正處娛樂圈事業巔峰的時代。《人生三部曲》第二和第三集講述的是我最熟悉阿諾的時候及事件,因此體會及觸動更深;反之講述他童年至二十多歲奪下多項世界健美比賽冠軍的第一集,則略嫌枯燥。但是,首集剖析了他的家庭及成長環境背景,造就了他日後頑強的個性,以及如何對美國心生嚮往、立誓前往逐夢的原因,也完整了我內心這位偶像近乎全貌的拼圖。

無論是以書籍形式出版的個人傳記,還是偉人的紀錄片,我最反感的是“造神”行為,通過文字和剪輯,將主角打造成百分百正確、零缺陷的完美形象。《人生三部曲》並沒有“造神”。第三集中,當他擔任加州州長時,媒體揭露他年輕時性騷多名女性(正好與當前正夯的MeToo風潮相呼應);在他離開政壇時,婚姻也因為妻子發現他婚外情並生有私生子而破裂。


對這兩項“罪行”,他在鏡頭前表現出愧疚,尤其對後者,似乎避免繼續談論這令他心碎的話題。然而,紀錄片策劃人讓這位硬漢直面過去的錯誤,還展示那私生子目前的生活境況。這種呈現方式似乎不僅對阿諾自己來說是一種反省,也讓他有機會得以將內心多年的負擔說出來,可能感到更輕鬆。對觀眾而言,也能看到銀幕英雄真實人生會犯錯的一面。

寫作此文章時,再回想看完《阿諾·施瓦辛格:人生三部曲》當下那一刻,心中湧動的感慨:從第一集那位留著一頭土味髮型的小鮮肉(確實是鮮肉;世人對健美身形的標準,我覺得有點噁心“K型”),到中年時期不斷突破自己在電影事業上的成就,展現帥氣魅力,再到遲暮之年臉上難掩的老人斑,身邊伴著寵物驢、騾和心愛的狗,坐在寬敞客廳的安樂椅上,回顧自己的人生。那句經典的“I'll Be Back!”所傳達的不言敗態度,是世人的好榜樣。



2023年7月8日 星期六

閃電俠


相較於隔壁棚的漫威MCU,華納兄弟影業旗下的DCEU可說是波折重重。當初受到MCU取得的巨大成功啟發,DCEU試圖在短時間內複製對方的模式,卻未能如願,或許是缺乏像凱文·費吉那樣出色的總策劃,結果導致灰頭土臉。即便與當時由二十世紀福斯持有版權的《X戰警》(X-Men)系列相比,DCEU在口碑及票房上也相形見絀。

儘管被視為失敗案例,但在我心中,DCEU里有三部作品實屬精彩絕倫——查克·史奈德執導的《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以及史奈德剪輯版《正義聯盟》(Zack Snyder's Justice League)。這三部電影與其喚做DCEU,我認為更合適的稱呼,應是“SnyderVerse”。而對《閃電俠》(The Flash),我原本將其看作SnyderVerse的收尾作品。

這部電影講述閃電俠貝瑞利用超能力回到過去,希望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件,拯救母親。然而,他的行動卻對時空秩序造成衝擊,無意中改變了未來,還使自己被困在另一個時空宇宙中。在這時空,薩德將軍威脅著摧毀地球,卻沒有超人可以拯救這世界。貝瑞於是說服該宇宙的蝙蝠俠,一同前往解救被囚禁著的氪星人,希望藉此打敗來自外太空的威脅。

從故事角度來看,《閃電俠》是合格的。它以主角貝瑞為情節的推動器,通過他的行為來推動故事的發展,還深入探索他內心的動機,使觀眾能夠產生共情。而米高·基頓版蝙蝠俠的“回歸”和登場方式,以及該角色的結局設計,相信能夠給許多八〇、九〇後觀眾帶來驚喜和感動,程度甚至遠超MCU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的“三代同堂”。

另一方面,代替超人的女超人造型可是英姿颯爽,初登場時就像蝙蝠俠一樣散發著強大氣場,引人注目,觀眾期待著這組義勇軍能與外星入侵者展開一場激烈的背水一戰。關於結局,雖然電影開頭不久的題眼就可揣測得到,但當面對結果時,仍無法免除失落之情。


“並非所有事情都有解決方法,有些時候只能選擇放下。”這是貝瑞母親說的一句話,恰好與貝瑞在結尾大戰中的不停嘗試相呼應(實際上他在Snyder's Cut《正義聯盟》中已做過一次如此舉動),希望改變結果。然而,有時候我們必須學會接受所謂的“天意”,學會放下。正如流行樂所唱:“放手也是一種解脫”,適時放下心中執念,接受現實,再用時間治癒傷口。

《閃電俠》如此的結局設計,雖是最好的安排,但對我而言,卻帶來些許遺憾,遺憾SnyderVerse真的走到了盡頭。我也理解華納兄弟影業做此決定,無非是為了正式終結DCEU,打掉重練,重新制定及更有規劃性地發展DCU

因此,“並非所有事情都有解決方法,有些時候只能選擇放下”這句話,不僅是對貝瑞所說,也是對像我這樣的SnyderVerse粉絲說的。史奈德在拍攝《正義聯盟》期間因家庭變故辭去導演一職;當時華納管理層亦面臨醜聞及種種不順。從各個方面來看,一切似乎有種命中注定的意味,SnyderVerse在此畫下句點,或會是留給粉絲最美好的象征。



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聖鬥士星矢


日本漫畫改編的影視作品,與美漫超級英雄改編作品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中的大多數演員情感表達有時過於誇張。這雖是忠於原著的一種演繹(特別是熱血漫畫),但有時確實太做作,不真實;美漫改編作品則更貼近現實中大多數人的行為及反應,更易讓觀眾接受。因此,被好萊塢電影滋養長大的我們,需轉變固有的觀影習慣來欣賞日本作品,才能發現箇中美妙。

這部日美合拍的《聖鬥士星矢》(Knights of the Zodiac),早聞評價極低,對其沒抱太大期望。然而看完之後,沒想到這改編自一九八〇年代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漫畫(誰沒聽過“天馬流星拳”?),竟是如此不堪。

故事圍繞著名為星矢的主人公展開。在一次地下格鬥比賽中,他無意間釋放了體內的強大能量,從而引來一個神秘組織的注意。這神秘組織的目標是捕捉擁有強大力量、由女神雅典娜轉世的少女席安娜。出生於天馬星的星矢,必須化身“聖鬥士”,以實踐保護席安娜的使命。

如前文所述,演員演繹過於用力、浮誇,讓人難以投入。武打場景方面,也呈現早期特攝作品風格,招式之間夾雜許多純粹為了炫耀的多余動作,削減了正邪兩方對峙的緊迫感,打鬥像是矯揉造作的花拳繡腿。


我反而覺得席安娜的養父母阿爾曼和古拉杜的角色設定及選角更玩味。跟超人的養父母一樣,他們收養了具有超能力的小孩,將其視如己出,撫養成人。直至古拉杜被席安娜意外釋出的強大能量摧毀了雙手,她下定決心終結這顆隨時毀滅星際的不定時炸彈,還以此作為她的終生使命。飾演古拉杜的是在《X戰警》(X-Men)中飾演琴·格雷a.k.a黑鳳凰的芳姬·詹森。將她跟這擁有毀滅世界能力的成名角色做聯想,再與她對待養女的態度對比,頓覺些微的諷刺;而“領便當專戶”西恩·賓扮演的養父阿爾曼,則為了保護養女,不惜與妻子反目成仇。違抗妻子的男人有何下場,已在意料之中。

個人認為,與其把焦點放在主角星矢的成長歷程上,不如以旁觀者視角來“欣賞”一對富豪夫妻如何用金錢來抗衡彼此,《聖鬥士星矢》反而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