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〇年的體育紀錄片《The
Last Dance》,尤似一座高塔的築造歷程。從奠基到封頂,再到最終成為地標,經歷過無數次設計修改、技術挑戰和團隊協作,最終永久屹立於人們的回憶中。這棟高塔的總工程師,正是NBA史上其中一位最偉大的球員——飛人Michael
Jordan。
一九八四年,戰績慘淡的公牛隊簽下了年輕新星Jordan。這位天才後衛以高超的得分能力,還有鋼鐵般的意志力,成為球隊復興的關鍵,啟動改革的引擎。他帶領球隊完成一九九〇年代兩次三連冠的壯舉,書寫NBA史上前無古人的篇章。在球場上飛躍的身姿及成就,一度令他成為流行文化的象征。
紀錄片雖以公牛隊第二次摘下三連冠過程為主題,但重點核心始終圍繞著Jordan。身為球隊的精神支柱,他用瘋狂不懈的訓練、近乎苛刻的自律,感染著隊友;以永不言敗的鬥志,點燃隊友的激情。在他領導下,芝加哥公牛成為一支無堅不摧的夢幻之師。
當然,人無完人,Jordan畢竟不是神。紀錄片也呈現了Jordan的陰暗面:賭癮(紀錄片沒斬釘截鐵地論斷,交由觀眾自行解讀)。從客場途中跟隊友的“小賭怡情”,到季後賽期間空檔的賭場狂歡,連他父親慘遭劫匪槍殺,都被嗜血媒體無情地跟賭債聯繫在一起。難得的是,面對這些嘗試摧毀他神壇地位的輿論壓力,Jordan始終保持初心,未曾放棄對籃球的熱愛。
Jordan帶來的不只是籃球場上的奇跡,還有商業與文化的革命。跟當時候同樣寂寂無名的Nike簽下Air Jordan球鞋,就像如今的Labubu,在全球炙手可熱。在網絡尚未興起的年代,Jordan憑著個人魅力,點燃無數年輕人對籃球的熱情,同時也讓NBA的關注度從北美擴展至全球。
紀錄片透過Jordan的隊友、對手、教練,還有相關人物如體育記者的採訪,拼湊出一幅立體的公牛王朝畫像。Scottie
Pippen是不可或缺的二當家,Toni
Kukoc是公認的最佳第六人,還有以叛逆行徑和籃板球統治力聞名天下的“壞蟲”Dennis
Rodman(日漫《灌籃高手》主角櫻木花道便以他為人物藍本),也在傳奇教練Phil
Jackson和隊友的共同努力下,成為球隊的另類英雄。當然,這支球隊榮耀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內訌和傷痛。
九七—九八賽季開賽前,球隊管理層宣佈這是教練Jackson的最後一季,導致球隊士氣跌至谷底。他們以“The
Last Dance”為口號,谷底反彈,最終艱辛地衛冕總冠軍,為王朝畫上完美句點。
雖然我更偏愛“大鯊”中鋒Shaquille
O’Neal效力的奧蘭多魔術(及後來的湖人和熱火),但《The
Last Dance》這紀錄片還是看得我異常感動。尤其它關於個人奮鬥、團隊及人性的客觀描述,透過那些圍繞生活、夢想和堅持的小故事,讓我們看到競技體育背後的艱苦堅持,倔強不屈的奮鬥精神。這幾位列入名人堂的運動員,終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