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

還是要提一提本地賀歲電影,據說破了空前記錄,加上中港也“貢獻”不少作品,春節期間百花齊放,同時讓群眾選擇困難、眼花繚亂。十餘部賀歲片/賀歲檔上映的作品,我只看了《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並非不想看其他的,只是實在抽不出時間。

話說,我沒在戲院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因為當時被人吹捧得天上有地下無,直至最近《戰火西岐》上映在即,才在NETFLIX觀賞,果真名不虛傳。故事緊湊,動作戲精彩,該有的驚悚及暴力元素也處理得恰好,還會讓人細思極恐,是那種戲看完了,才驚覺時間已過去近二小時半。於是,自然對《戰火西岐》抱有不少期待,希望像《魔戒》那樣,下一部格局更恢宏,觀影體驗更上一層樓。

《戰火西岐》故事緊接《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講述姬發避走西岐,準備迎戰鄧嬋玉、魔家四將率領的殷商大軍。幾番交手,姬發和鄧嬋玉雙雙墜入激流,遠離主戰場,在林中幾日相處下,竟對彼此產生曖昧情意(這故事走向令我啼笑皆非)。另一邊廂,哪吒和楊戩把剛被斬首的殷郊屍首帶往昆侖,元始天尊正猶豫是否該犧牲千年修為,不計代價復活眼前這位未來的天下共主……

《戰火西岐》給我感覺不過不失,沒有上一部精彩。從預告來看,予人最有氣勢的魔家四將,在戲裡智商卻極低——我忘了原著《封神演義》中他們的設定若何——那使調虎離山之計解決魔禮青的“釣魚”大計,亦彰顯不了姜太公的智者風範。提及姜子牙,他那種極度隱晦、講話只講一半的作風,我真恨不得巴他幾巴掌,再施於一頓拳打腳踢,敵方大軍壓境,還在那裡要我們猜謎撚有型。

如前文所述,姬發和鄧嬋玉這對CP,我不敢恭維,且搞得姬發的性格設定惹人嫌,那兒女私情/子民性命的孰重孰輕,都因他的優柔寡斷,使我感覺支持錯人,還很拖戲。好在鄧嬋玉選角確是成功,那爾那茜的演出,加上後來她跟殷商太師聞仲之間的“無間道”和遭背叛戲碼,以及比姬發更果斷,人民百姓福祉為先的初心,令這角色反客為主,為電影增色不少。

不得不提的是,那半途從天而降的殷郊法相,CG效果也令人搖頭。我明白《封神》是奇幻故事,但這三頭六臂的詭異設計……拜託別來一個顏色跟背景對比那麼大的好麼?若這是一種驚悚元素的呈現方式,那跟上部的手法比較,優劣立判。這如同jump scareCGI,我覺得乃是“返璞歸真”,回到十餘年前中國電影一味炫技,故事劇本卻粗製濫造的年代。

不過話說回來,《封神》這系列始終比那些大改魔改爛改的《西遊》電影新鮮得多。雖然《戰火西岐》沒能延續上一集的驚艷,但至少我還能接受這改編的故事,該有的戰爭大場面也依然具備,只是少了些,不夠過癮。

總括而言,《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不爛。如果你是為了大場面而來,那值得一看;但若是想看到更深層次的角色成長,則可能會敗興而歸。至於下一部,只希望導演和編劇給觀眾一個真正扣人心弦的封神完結篇。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讀《噬夢童話》:男孩與狗,還有一場跨界之旅

工作繁忙,只能見縫插針地閱讀,平常一本三四百頁的小說,快則三四周,慢則一兩個月,讀完總感覺汗顏、愧疚。看史蒂芬·金的《噬夢童話》,進度一如既往地緩慢,趁這春節假期得以加速,在短短一周內衝刺讀畢。

《噬夢童話》可分做兩個部分,前半是現實,後半是奇幻。故事講述少年查理如何因緣際會下跟住在街尾的怪老頭柏德維奇結識。這個性格乖僻的獨居老人,只跟一隻年邁狼犬雷達相依為命。一次意外摔倒,他不得不依賴查理,讓查理走進了他的世界。兩人關係從陌生到彼此信任,查理照顧柏德維奇飲食起居期間,也逐漸對雷達產生了深厚感情。

老人去世後,留下一封錄音遺言,告訴查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秘密——他家院子有一扇通往異世界的大門,他的所有財富皆來自那個世界。更重要的是,異世界里有一座神奇的日晷,能讓衰老的生物恢復年輕。查理為了蒼老的雷達,決定放手一搏,帶她踏入那未知的世界。

接下來的旅程,可以說是暗黑版的童話。這異世界早已被邪惡勢力掌控,城鎮荒蕪,人民遭受詛咒,王室被篡位。查理這來自異界的王子,陰錯陽差下成了人民的希望。黑暗城堡、被魔咒困著的子民、血腥角鬥場……作者將這些元素融合得天衣無縫,把王子救公主的老套童話,描繪得動魄驚心。查理的勇氣、堅決,以及運氣,最終讓王國重見光明,也完成了最初的目的——讓雷達恢復青春。

書中最觸動我的,是前半部現實世界的情節。柏德維奇這老者,唯一的陪伴只有雷達。金大爺細膩描繪了柏德維奇的孤獨、對雷達的倚賴,隨著跟查理建立友誼,這段忘年之交更真實。或許是年歲漸長,或許是不生育主義,我格外理解這種“把毛孩當孩子”的情感。看到柏德維奇的結局,也不禁心有戚戚焉,或許是時候為未來做好打算。

身為大師級作家,史蒂芬·金在細節鋪陳上依舊處理得滴水不漏,查理童年的創傷、父親酗酒的痛悔、他如何投身運動鍛煉體魄、如何培養責任感……種種設定,最終都是他在異世界得以生存的關鍵。這種前後呼應,使故事更有說服力,也讓人物更立體。

此外,“跨界”一直是史蒂芬·金的強項。《黑塔》七部曲、《莉西的故事》、《11/22/63》如此,《噬夢童話》亦延續這一風格,在現實與奇幻世界間交錯。閱讀期間,我亦有種“跨界”的感覺,每每翻開書頁,即輕易投入書中世界,讀至一個階段,插入書簽閤起書回到現實,等待下次翻閱之時。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正是金作品的魅力所在。

讀完《噬夢童話》,不由散發一種不捨,意味著得跟這些角色道別,結束這場共同經歷的旅程。我想,這就是閱讀的奇妙——我們得以在不同的世界,活過另一段人生。

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狼人

我喜歡恐怖片,也對幾位經典怪物角色耳熟能詳——德古拉伯爵、科學怪人、化身博士、隱形人、狼人……休·傑克曼二〇〇四年主演的《凡赫辛》(Van Helsing),就網羅了這些經典角色,造就出一場獵殺怪物的狂歡冒險動作片。近年來,電影宇宙當道,漫威、DC、怪獸宇宙(MonsterVerse)、《厲陰宅》(The Conjuring)宇宙等席卷影壇,環球影業也曾試圖打造闇黑宇宙(Dark Universe),把這些經典怪物納入其中,來個群魔亂舞。只是,二〇一七年阿湯哥主演的《神鬼傳奇》(The Mummy)作為闇黑宇宙首炮,慘遭票房及口碑雙重滑鐵盧,整個計畫可說是胎死腹中。

直到二〇二〇年的《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異軍突起,編導雷·沃納爾以低成本、高概念的驚悚故事贏取口碑,證明了這些經典角色依然有新生的可能。於是,這次的《狼人》(Wolf Man),環球影業再次邀來雷·沃納爾擔任編導,並將之納入闇黑宇宙——他們的信心不言而喻。

故事講述布雷克帶著妻子夏綠蒂和女兒金潔,從都市搬到鄉下地區,暫住於父親遺留下來的房子,試圖修補瀕臨破裂的家庭關係。但布雷克在森林中遭神秘生物襲擊,身體逐漸產生異變,行為愈發失控,甚至會危及家人……

看完電影後,我頗為驚訝的是,《狼人》故事十分簡單,事件發生時間也僅是短短數個小時,在這極短時間內,要把它打造得劇情豐富飽滿之餘,還要為戲中角色注入立體有深度的性格設定,十分考驗編劇功力。我非常讚賞《鱷魔》(Crawl),在短短篇幅內,把主角的個性成長一展無遺,《狼人》在這方面,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我明瞭男主角嘗試挽回即將分崩離析的家庭,才要求妻女隨他逃離都市生活到鄉下,給彼此一個促進情感的環境。直到遭遇神秘生物襲擊受傷,身體變異,電影嘗試展現布雷克在怪物的獸性/人類的理性之間掙紮,一邊試圖守護妻女,一邊又控制不了體內的殺戮慾望,卻處理得有點婆媽拖沓。

此外,劇本也有奇怪的發展。前部分的聚焦點是布雷克,直到他開始變異,不難發現重點已經轉移到夏綠蒂身上,變成她想方設法保護女兒,母女倆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逃難記。逃難過程雖有穿插動作場景,但也只是刺激一下觀眾,是轉移觀眾注意力的低劣手段。

我想,也許《狼人》這IP真的不好拍。我沒看過二十世紀的幾部老片,印象中二〇一〇年集聚班尼西歐·岱·托羅、安東尼·霍普金斯、艾蜜莉·布朗等豪華卡司陣容的《狼嚎再起》(The Wolfman),也是沉悶乏味。可見要駕馭《狼人》,真不容易。

總括而言,《狼人》是部有想法,但執行力不足的作品,在恐怖、動作、劇情三個層面上,都沒能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導致整部電影顯得不倫不類,不湯不水,看得十分沒癮。

至於闇黑宇宙?再等等吧!



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

柏靈頓:熊熊去秘魯

記得看第一集《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時,沒抱太大期望。畢竟一隻CGI熊為主角的戲,怎麼看都是針對較低年齡層觀眾的合家歡電影,只是沒想到,看著看著,竟被這隻憨態可掬的小熊吸引,還有溫馨感人的英式幽默故事,在童話包裝下探討“家”的意義,意外地好看。到了第二集《柏靈頓熊熊出任務》(Paddington 2),也沒陷入續集魔咒,節奏依舊明快,反派休·格蘭特亦完美詮釋“壞壞惹人愛”的典範。

第三集《柏靈頓:熊熊去秘魯》(Paddington in Peru)裡,這隻熊依然沒令人失望。這次,牠帶著布朗一家人,回到他出生的地方秘魯,展開一場充滿冒險的尋根之旅。

這系列電影有個有趣設定,就是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接受這隻會說話的熊,沒人大驚小怪,也沒動物保護協會或科學家跳出來抓牠去研究。這設定令整個故事維持純粹的童話色彩,觀眾可以拋下現實的理性邏輯,投入這趟奇幻旅程。

《熊熊去秘魯》比起前兩集的格局更大,場景更壯闊,從熱帶雨林到亞馬遜河,從古老遺跡到神秘森林,視覺效果賞心悅目。當然,作為合家歡電影,動作場面也不會太刺激,趣味橫生的冒險也帶著滑稽。

電影核心依舊是探討“家與歸屬”,Family。這趟秘魯之旅,對柏靈頓來說,是回到自己的根源,尋找跟親人的聯繫;另一方面,反派杭特船長(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展現的,則是“家庭羈絆”。一個是離家許久的孩子,回到故鄉想找到自己的定位(雖然有些被動,是無心插柳);後者則是被原生家庭束縛,心中對寶藏一直帶著不甘和遺憾。兩相對比,觀眾可以思考“家”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為柏靈頓配音的班·維蕭,那帶著純真、溫暖又有點天真的語調,讓這隻小熊魅力不減。至於真人角色,最出色的非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莫屬。他飾演的杭特船長,初登場時風度翩翩,瀟灑神秘,結果在航行途中遇到數代祖先的幽魂,代代相傳對尋找黃金城下落的貪婪所吞噬,最後又因對女兒的愛而克服心魔,回到正道。如此這般的角色轉變,令杭特這壞蛋有了層次,沒那麼扁平。

此外,懸疑元素也增添不少觀影樂趣。除了檯面上的反派杭特船長,編導也埋下真正幕後黑手的伏筆,並在片末的高潮戲來個反轉。雖然對看戲成精的我來說,這反轉很好猜,但對孩童觀眾而言,應是一次驚喜,讓他們體會故事敘述的魅力。

總括而言,《柏靈頓:熊熊去秘魯》保持著這系列一貫以來的幽默、溫馨,以及正能量,也在尋根和原生家庭的主題上,帶出共鳴。若跟同樣探討“Family”的另一部CGI電影《音速小子3》(Sonic the Hedgehog 3)相比,雖然後者動作場面更多,但整體來看,我還是覺得柏靈頓超前索尼克不只一個馬鼻。



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芝加哥公牛王朝的最後之舞

二〇二〇年的體育紀錄片《The Last Dance》,尤似一座高塔的築造歷程。從奠基到封頂,再到最終成為地標,經歷過無數次設計修改、技術挑戰和團隊協作,最終永久屹立於人們的回憶中。這棟高塔的總工程師,正是NBA史上其中一位最偉大的球員——飛人Michael Jordan

一九八四年,戰績慘淡的公牛隊簽下了年輕新星Jordan。這位天才後衛以高超的得分能力,還有鋼鐵般的意志力,成為球隊復興的關鍵,啟動改革的引擎。他帶領球隊完成一九九〇年代兩次三連冠的壯舉,書寫NBA史上前無古人的篇章。在球場上飛躍的身姿及成就,一度令他成為流行文化的象征。

紀錄片雖以公牛隊第二次摘下三連冠過程為主題,但重點核心始終圍繞著Jordan。身為球隊的精神支柱,他用瘋狂不懈的訓練、近乎苛刻的自律,感染著隊友;以永不言敗的鬥志,點燃隊友的激情。在他領導下,芝加哥公牛成為一支無堅不摧的夢幻之師。

當然,人無完人,Jordan畢竟不是神。紀錄片也呈現了Jordan的陰暗面:賭癮(紀錄片沒斬釘截鐵地論斷,交由觀眾自行解讀)。從客場途中跟隊友的“小賭怡情”,到季後賽期間空檔的賭場狂歡,連他父親慘遭劫匪槍殺,都被嗜血媒體無情地跟賭債聯繫在一起。難得的是,面對這些嘗試摧毀他神壇地位的輿論壓力,Jordan始終保持初心,未曾放棄對籃球的熱愛。

Jordan帶來的不只是籃球場上的奇跡,還有商業與文化的革命。跟當時候同樣寂寂無名的Nike簽下Air Jordan球鞋,就像如今的Labubu,在全球炙手可熱。在網絡尚未興起的年代,Jordan憑著個人魅力,點燃無數年輕人對籃球的熱情,同時也讓NBA關注度從北美擴展至全球。

紀錄片透過Jordan的隊友、對手、教練,還有相關人物如體育記者的採訪,拼湊出一幅立體的公牛王朝畫像。Scottie Pippen是不可或缺的二當家,Toni Kukoc是公認的最佳第六人,還有以叛逆行徑和籃板球統治力聞名天下的“壞蟲”Dennis Rodman(日漫《灌籃高手》主角櫻木花道便以他為人物藍本),也在傳奇教練Phil Jackson和隊友的共同努力下,成為球隊的另類英雄。當然,這支球隊榮耀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內訌和傷痛。

九七—九八賽季開賽前,球隊管理層宣佈這是教練Jackson的最後一季,導致球隊士氣跌至谷底。他們以“The Last Dance”為口號,谷底反彈,最終艱辛地衛冕總冠軍,為王朝畫上完美句點。

雖然我更偏愛“大鯊”中鋒Shaquille O’Neal效力的奧蘭多魔術(及後來的湖人和熱火),但《The Last Dance》這紀錄片還是看得我異常感動。尤其它關於個人奮鬥、團隊及人性的客觀描述,透過那些圍繞生活、夢想和堅持的小故事,讓我們看到競技體育背後的艱苦堅持,倔強不屈的奮鬥精神。這幾位列入名人堂的運動員,終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