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蟻人……與之沒啥關係的觀後感


將時間往前推,回到今年四月份,《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片尾,紫面人薩諾斯(當初一個沒看過其他MCU作品、直接看《奧》片的朋友對筆者說:浩克獨自離開復仇者聯盟,飛往太空因憂鬱變身紫色壞人了……筆者忍笑到差點放屁)出來,戴上沒有寶石的寶石手套,筆者心裡OS你不早親自出馬,派那幾個沒路用的弟子兵去地球胡鬧,搞到復仇者聯盟成軍,要侵佔地球,只有失敗的份;要征服宇宙,不僅有星際魯蛇幫(指星爵、葛摩菈、毀滅者德克斯、浣熊火箭和樹人格魯特)路,還要擊敗神行太保日日野晴矢大人(純粹亂入)……不是馬後炮,筆者一早預言薩諾斯征服世界的野心鐵定失敗,不信?開盤打賭

如今,復仇者聯盟之,蟻人也露面了,薩諾斯更加沒戲唱,成了復仇者自己打自己——即俗稱的內戰——的座上賓,不過只會讓他們實力愈加壯大。說到內戰,二〇一六似乎是內戰年,不僅MCU復仇者聯盟自己打自己(從《蟻人·Ant-Man》第二支片尾看來,內戰原因該是史塔克 {鋼鐵人} 不爽羅傑斯 {美國隊長} 暗中跟巴恩斯 {酷寒戰士} 搞男男戀,威爾遜 {獵鷹} 不僅作為皮條客成全他們,還暗示會找朗{蟻人}來加入,一同抵抗史塔克……),DC鋼鐵英雄也要對戰蝙蝠俠,還有自殺突擊隊對陣小丑對陣蝙蝠俠;復仇者打完內戰打星際異攻隊,再合夥打薩諾斯,薩諾斯之後,打DC……如此沒完沒了,興奮的是觀眾,破財的也是觀眾。故,明年不宜與友人合開業,否則只有翻臉的份——馬仙家亂掰。

回到標題的一半正題:《蟻人》。《蟻人》好看嗎?說不好看是假的,哪有追完MCU電影及劇集的人還會說漫威會拍出一部爛片?確實,漫威創意依舊無限,請來一個不齒與史塔克家族為伍的一代蟻人漢克·皮姆,再傳承至二代史考特·朗,不止,片尾還預告會有次代黃蜂女,在這雄性英雄當道的時代,雌性英雄愈多,也是一種顛覆手法。皮姆科技VS.史塔克工業,或朗的神偷身份、俠盜情操與史塔克表面風光卻道德淪喪的對比,是《蟻人》片後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英雄論英雄,男人欣賞女人。筆者觀影之餘,不忘注意片中女性角色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是替影片加分的佐料。比如《復仇者聯盟》的希爾探員(寇碧·史莫德斯飾),知性美的靚麗面貌,均衡的身材體態,加上一襲緊身神盾局制服,會比黑寡婦的玲瓏浮凸更得筆者傾心。而《蟻人》最吸睛的,不外是女主角伊凡潔琳·莉莉,此姝從中土世界的精靈變身為能打耐看、才貌雙全的“預設”次代黃蜂女,MCU又一女性角色融化筆者的心,就算喝下忘情水也未必能忘情。

至於演員,筆者相信觀眾早已不在乎漫威電影的演員是哪位,總之抱著“漫威出品,必屬佳作”的心態入場朝聖;而聰明的演員也競相爭取能在片中尬上一角的機會——能參與MCU,身價自然提升。默默無聞的克里斯·漢沃斯成了新時代肌肉男;霹靂火以英雄之姿成了更強大的美國代言人(說的是克里斯·伊凡);胖子B咖克里斯·普拉特不僅瘦身成功保衛星際,還獲得馴服訓練迅猛龍的執照——這是MCU著名的“克里斯定律”,還有鹹魚翻生的小羅勃·道尼,以及其他筆者寫了會手累的諸多例子。

好了,廢話一大堆,能夠耐心看完這篇文章的看倌,筆者衷心感謝之餘,也誠心給個服字,外加個“福”,祝願各位繼續支持MCU作品,讓我們齊心合力打倒薩諾斯,再渴望復仇者打DC正義聯盟的跨界合作心願成真。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天魔異種


有一種恐怖電影,比任何類型的恐怖電影更恐怖,就是一點都不恐怖的恐怖電影。這類型電影中又可區別出哪些是編導刻意為之,或純粹新手導演的處女作。而二話不說先看了故事再分析,是筆者最喜歡的樂趣。

《天魔異種》(Harbinger Down)是“一點都不恐怖的恐怖電影”的示範。

甫開場的鏡頭,即知道《天》片與一般好萊塢恐怖片有一段差距。一旦習慣好萊塢鏡頭捕捉、剪輯手法,對其他較類似獨立電影的分鏡總會敏感,感覺不舒服。這些可略過不提,筆者最注重的還是故事情節。

故事其實很簡單,就跟漫畫中柯南與金田一不時被丟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一樣(或稱之為“較大的密室”),兩位學生帶著教授登上一艘名曰“Harbinger”的漁船,前往阿拉斯加,尋找不知道什麼東西以作研究;船員有七人,加上來自陸地的他仨,一共十人。直到女主角發現某冰層底下發出求救信號,要求身為船長的爺爺撈起該巨型冰塊,連串奪命事件於焉發生,再次證明好奇心可以奪人命的不二法則。他們這時才驚覺,該冰塊的內容物體,是個從蘇聯時期冰凍至今的怪物,於是一行八人(沒錯,是八人,其中二人已經掛點)開始展現求生意志,期間亦帶出人性的弱點。

看這類電影,筆者沉浸於故事情節的同時,亦等著片中美女露點的鏡頭。《天》片背景設在冰天雪地中,不易安排角色寬衣解帶(有,但都是男性角色臨死前的精神異常),故,筆者轉移注意力,等著驚嚇。不得不承認,《天》片怪物的造型以及設定還蠻新鮮。那種可以融於液體,亦可成型為固體的機體設定,還有噁心加上趣怪的外形,該獲得不少“讃”數,可惜鏡頭剪接得不流暢,遞減了觀賞時的快意。好幾幕怪物殺人的血腥場面,無法一氣呵成,明顯看見拙劣的剪輯,血腥程度也沒有達標,令筆者失望不已。

還有,《天》片對其中一角色也犯下其他電影常犯的錯誤——有個女性船員,隸屬於蘇聯時期的臥底特務,身份未揭露前,她表現得毫無缺點,悍妞一名;自揭身份後,她也患上腦殘症,不僅身手弱了,原本機靈無比的神經也慢了許多拍,怪物漸漸靠近都無法發現,活該她被附身。

散場後,第一時間谷歌《天》片,發現這果真是導演首次執導的長片。導演Alec Gillis擅長於特效製作,尤其是怪物造型方面,《異形》(Alien)、《野蠻遊戲》(Jumanji)、《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等,幕後工作人員名單都有他作為一份子。於是,《天》片的不足,可看做是“初次下海”的試驗品,期待未來能有一部更好的恐怖片。

總結:邊看《天魔異種》,邊細數角色死法,會更有趣好玩。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鬼哭神嚎惡靈15


一九八二年的《鬼哭神嚎》(Poltergeist),由如今的大師史蒂芬·史匹柏監製。撇開上個世紀電腦技術的限制,《鬼》片其實有一則好故事,尤其五個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張力,以及劇情的轉折,皆處理得宜,要説是恐怖片,不如歸類位“親情片”更貼切。

於是,相隔近卅年的《鬼哭神嚎惡靈15》,向廿一世紀觀衆介紹這未過時的題材、故事同時,也是順應最近電影界對經典致敬的正夯潮流。

翻拍版跟原版故事雖相差無幾,但爲了迎合“時尚”,一些細節部分選擇與原版不盡相同,以此保留原著優點之餘,也能突顯時下驚慄片元素——海報上邪惡無比讓人毛骨悚然的小丑、面對小女孩顯得更大更具壓迫力的平面高清熒幕電視、猶似魔爪的陰森古木,皆令看過原版的我會心贊許,加上先進後製技術——以假亂真的特效、環繞聲效——加持,比起原版,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鬼哭神嚎》述説一家五口才剛新遷入宅,即遭遇一連串詭異事件,甚至連小女兒也遭擄走。父母請專人(先科研組後專業靈媒)來調查,背後竟挖掘出黑心房屋發展商的真相。古往今來,此類社會病態層出不窮;而小兒子片末取代原著的母親,勇於承擔責任,隻身前往異度空間拯救妹妹,讓人欽佩小男孩早熟與勇氣之餘,也汗顔童真的快速缺失。片中交待來自異度空間的“朋友”,最喜歡找孩童作爲響導,不帶批判、辨識對錯的童真,成了稀有資源。

此外,片中對異度空間的想像,如靈體首先與電器產生電流衝擊,都切合一些旁門左道或主流的靈異學説,頗有科學無法驗證的根據;加上現代社會幾乎人人成了科技奴隸,手機、電視等日常用品一旦成了通靈管道,驚嚇效果自然加倍提升,也是一種對文明的反諷、警惕。最搶戲的角色,首推負責向觀衆説明兩種空間設定的靈媒角色,比原版戲份更多且具喜感,讓人神經緊綳之餘,亦稍有喘息空間。

總結:《鬼哭神嚎惡靈15》對某些高要求的觀衆而言,或許沒預想中那般出色,但恐怖片基本的驚嚇元素,它該有的都有,算合格,同時該能讓有一定年紀的觀衆勾起舊有回憶。能達此效果,可謂成功。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想不明白的事就別想——《在陳平身邊10年》讀後


筆者自懂事以來,凡遇史則死,原因在於筆者認為雖然讀了能圖個前車之鑑,就算讀懂也對當下生活沒啥用處。或者,筆者有此想法無非是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使然,歷史課本記載的,千篇一律,而且師長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睡才怪。

正因筆者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當碰上一些有別於歷史課文式書寫的歷史讀物,更覺訝異——喔,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玩”!

《在陳平身邊10年》,作者乃前馬共高層人物,是陳平的左右手。當這種高階人物出來“爆料”時,如果馬共目前未解散,就好比《無間道》那樣有戲好瞧;馬共已是過去式,《在》書依然有看頭,因為完全顛覆筆者對“歷史必沉悶”的既定印象。作者用詼諧的筆調,娓娓道來他如何出身於馬共、成長過程、如何恃著特殊身份而口無遮攔,過程精彩絕倫,甚至讓筆者臉頰抽筋,不是因為難看,而是強忍著噴飯。

筆者是影痴,看過多部描寫共產黨時期的電影,尤其最近才看過描寫蘇聯後史達林時期的《失控獵殺:第44個孩子》(Child 44),戲中對共產黨黨內稍有不慎即人頭落地的管制,描寫得異常恐怖。有此對比,《在》書中描述“環境”,與電影相差十萬八千里,尤其有一篇章作者描寫他們遭泰國政府轟炸的場景——營外機聲隆隆,陸續投下幾枚威力不及核彈的炸彈,其他同志都不知跑哪去,留下作者跟另一同志窩在軍營內,兩人竟然毫不緊張地躺在床上打賭誰先起身逃亡誰就縮頭烏龜。結果兩人命大,爆炸過後唯一的傷害,就只有失去聽覺,而且是暫時的……諸如此類的反高潮“鬧劇”,書中俯拾皆是。

說到“鬧劇”,作者不外乎是想透過此書披露,馬共真的只不過是場歷史鬧劇。曾經的山盟海誓,黨內向黨員灌輸對未來的期許,是多麼地振奮人心,只不過隨著時間流逝,以及人心對職權的欲求,理想成了癡人說夢,也讓作者無奈做出內心淌血的“二五仔”決定,選擇忠誠的背叛。

回想當時,筆者執起這本《在陳平身邊10年》,懷疑“同樣是歷史書,真有那麼不同?”閱讀之後,完全不解歷史搞啥花樣,為何有時如此沉悶,有時讓人欲罷不能?誠如書中作者的一句經典名言:“歷史教會我,想不明白的事就別想。”這是《在》教會我的事。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暗處


暑期檔商業大片看多了,正值疲勞時,一旦留意到這種少了宣傳力道,卻有幾位實力派演員參與的電影,自然多加關注。它不屑大肆宣傳,自有其吸引之處,至少就吸引到筆者以追星心態入場支持。

說的是《暗處》(Dark Places)。

說的實力派演員,就是前不久才上映的爽片《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女主角莎莉·賽隆,以及同樣在《瘋》片軋上一角的尼可拉斯·霍特。兩個月內再次與這兩位演員在暗處(指電影院)相會,有股莫名感動。

《暗處》說的,主要是人性。女主角麗比年幼時經歷滅門慘案,一家人只有她與哥哥倖存(不包括拋下他們一家大小遠走高飛的父親),她卻指認兇手是她的哥哥。於是,哥哥遭判入獄,而麗比成了孤兒。三十年後的現在,哥哥仍在獄中服刑,麗比則憑藉善心人士的金錢捐助,以受難者的身份茍活。

某日,一支由推理愛好者組成的俱樂部,派代表聯絡麗比,表面上是想詢問關於她曾遭遇的一切,實際上是想釐清她哥哥是否服著冤獄,並希望替他洗脫冤情,以免冤死,六月飛霜。

麗比看在金錢份上,勉強翻尋深埋在記憶庫裡的回憶,但這些遭時間沖淡的記憶,就連當事人本身也相信自己對哥哥的指控無誤——哥哥就是兇手。隨著真相逐漸揭開,麗比也獲得自我救贖的機會。

《暗處》主要分成兩段時間軸,一是一九八五年麗比年幼之時,二是三十年後的現在。前者主要以第三人稱角度來目視圍繞在麗比周遭所發生的一切,包括叛逆期的哥哥班恩、困擾於家庭經濟的母親,還有班恩為其迷得神魂顛倒的女孩……這些人際關係,以及每人的際遇,都不在麗比目所能及的範圍內,她只是這幾位關鍵人物形塑而成的人際網絡之過客,因為存活下來,故造成她的噩運。從這事件中,能窺見社會的黑暗面,尤其眾人狹小的心眼、對班恩的無的放矢,班恩成了這些毒舌下的受害者,而他甘願承受一切,則因為內心充滿這群人所缺乏的愛。要說他傻,他確實傻,但跟黑暗的大眾相比,卻散發萬丈光芒,而這光芒,卻得等到三十年後方才照射出來。你說值得嗎?筆者則覺得寧可遲到,亦不可短視而永遠抹滅之。

至於現在的時空,麗比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逐漸還原當初的真相,甚至差點賠掉生命,方頓悟當年自己的憑空想像,竟毀了唯一親人的青春,好在她在有生之年(也是對方有生之年)得以平反,還班恩一個公道,也給自己良心一個出口。

《暗處》出自《控制》(Gone Girl)同一作者筆下,後者去年改編的電影,讓筆者至今仍對其中角色艾咪(女人)產生敬而遠之之感,是謂成功。至於《暗處》,雖少了“一人當關”的震撼,但背後帶出的社會批判,不比《控制》來得少。尤其針對“謊言”這一課題——麗比說謊,起因於年幼心靈創傷的恐懼;班恩說謊,源自於對愛人的忠貞守護;母親說謊,無非是對子女的關愛;克麗絲說謊誣陷班恩對其性騷擾,無非是八婆本性……而最令筆者佩服的大說謊家,則是麗比母親求救於幫忙解決經濟危機的牛仔(因為戴著牛仔帽),他替人圓謊,純是為了生意。

總結:謊言可以出自好意,亦可以惡意;說謊者偶有無心,亦可以損人利己刻意為之。筆者老實人說句老實話,說或不說謊,端看於“心”。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MV觀:不敢哭/Lara梁心頤


哭,需要無窮的勇氣。

自懂事以來,筆者非常艷羨那些可以說哭就哭的人,就覺得他們可以卸下心防,不在意他人眼光,傷心了,痛哭流涕;開心的,喜極而泣……不像自己,馱著偶像包袱,男人流血不流淚,就算要哭,也只有選擇在獨處時,也較容易醞釀情緒。但一旦獨處,卻會產生有種“哭給誰看?”的莫名心態,也就不哭了(這種心態可從小孩看見)。

所以,哭,真的需要勇氣。

收錄於Lara梁心頤第二張專輯《自由靈魂》中的〈不敢哭〉,雖是一首情歌,歌詞主題也跟前段所述沒啥重大關聯,但就是讓筆者聯想到哭的勇氣、哭的目的。

MV中的故事,述說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時刻,一男一女(Lara和修杰楷)的感情糾葛。修的角色是與妻小分離,到外地工作的男人,Lara飾演其同事,兩人在工作上相互扶持,女生繼而對男生逐漸產生一股情誼。末日以前,女生大膽地開口,問說他最希望跟誰度過最後的時光,才驚覺對方是已婚之夫。但,愛上了就愛上了,愛錯總比沒得愛好,要從感情中抽離,哪是易事?——〈不敢哭〉的歌詞,便是這位女生的心情寫照。

筆者看過很多電影,讀過很多書籍,聽過很多故事,內容不缺這類“芭樂”的通俗劇碼,尤其會描寫男生無法與最愛的人共赴黃泉,但生前還是會先找個能看的女性胡天胡帝一番(萬一不能看的話,晚上關燈眼不見為凈),沒了遺憾,方好上路,一顯男性威武之餘,也至少不以處男之身離開凡塵。〈不敢說〉MV當然沒有這些兒童不宜的畫面,男女主角也沒有這等心態(或許男的有?呵呵……)。

我們看見的,是女力的骨氣。MV最後,“得不到的,就該放手”。兩人在世界末日(其實是彗星撞地球)之時,男的手握女生,一起逃跑,這時Lara卻狠下心,力撇男方,雖滿臉愁容、不甘不願,甚至獨自流淚,但還是得佩服她寧死毋成為備胎的決心。這在眾多前段所述的通俗情節中,可謂突破。世界末日之後,縱使全世界剩下一男一女,男的心只要仍有對妻子的愛意,女的絕不會為他張開雙腿。

雖然以上描述的詞彙,在如此唯美的MV前顯得粗俗無比,但老實人只會說老實話:忠言逆耳吖。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時光聲色迴廊:伴我成長的電影,有些經典,有些不——沒問題先生


進入正題前,請允許我先分享一則發生在身上的小故事:日前,下班時間到了,擁有公司大門鑰匙的我,自然是負責鎖門的那一位,可有一位同事還在加班處理著忙不完的業務。我正趕時間,可又不好意思開口,只得在她身邊踱來踱去,終于引起她注意。她看了看時間,問我是否急著離開,我支吾以對,她識時務地邊關電腦邊繼續道:“說‘是’真有那麽難嗎?”我沒回答。須臾,她自答道:“還真難說出口的……”

“是”,簡單容易清楚明瞭的詞彙,要說出口,却非易事。生活中,說“是”要提起多大的勇氣?暗戀許久的人主動問說是否喜歡他或她時,說是的話,萬一對方只是好玩,最終連友情都賠上了,是否值得承擔這風險?而要說不,呵呵……好自爲之;職場中,上司老闆發現一些出錯的業務,查究責任時,你哪會那麽容易說“是”扛起?

由此可見,許多人都爲了减少麻煩,往往將“不”挂在嘴邊,就像《沒問題先生》(Yes Man)中的主角卡爾(金·凱瑞飾),自婚姻失敗以後,便封閉了自己內心。朋友約他——不;職場中上司主動想跟他打好關係——不;下班時間及周末,他不是在影片出租店內選片子,就是在去著影片出租店的路上;再不然就是窩在家裡作家庭影音系統前的化石。總之,他的生活與活死人無异。

機緣巧合之下,一位許久不見的朋友硬逼他前往旁聽一場激勵講座,會上主講人向他施了一魔咒——自此以後,凡事都要說Yes,若說出No這詞彙,就會遭逢災厄。于是,卡爾不情不願地屈服於“是”的魔咒下,做出平時不會答應的行爲。而他發現,雖然迫于無奈,可生活却逐漸改變——比如說他因載一個流浪漢到荒山野嶺,導致汽油耗盡,手機又沒電,只好走路去加油站買油,自此遇見一位小綿羊(即輕型摩托)女神艾莉森。艾莉森是生活玩咖,她是非主流音樂樂團的主唱,是慢跑攝影(邊跑邊攝影,照片效果模糊不清,同樣非主流)的導師。不按牌理出牌的她,載卡爾上山取車之餘,更應他的要求給了他一吻。自此,卡爾開始轉變心態,絕大多數的事情,都心甘情願說 YES

當然,YES就像$$$,並非萬能,可欠缺的話,就萬事不能。劇情適時來了個轉折,艾莉森終於發現卡爾承載著YES的魔咒,認爲卡爾的愛非心甘情願,兩人的戀情就此産生裂縫……而卡爾遭逢此難,除了極力嘗試彌補,也從激勵主講人口中發現,魔咒只是主講人爲了顧及面子而在衆人眼前胡謅之說(這句對白有够諷刺,經典!)。破除了不曾存在的魔咒,卡爾才真正明白“自己的人生,當然得由自己做主!”這道理。


******


回想《沒問題先生》於2008年上映時,我是抱著迫不及待的心情去捧久違的、這位堪稱好萊塢喜劇泰斗——金·凱瑞的場。除了喜劇,其他類型電影,他都能够駕馭(可惜票房始終不比他演的喜劇來得好)。他那獨特的“肉緊”表演方式,並非人人可接受,但看了會産生一種親切感,尤其一幕南柯一夢,他“死”在客廳沙發上,表情扭曲,還有隻蒼蠅停留在他眼白上(應該是CGI後制),最終飛進他微微敞開的嘴巴;還有拯救欲輕生路人一幕,他抱著吉他,清唱一曲〈Jumper〉,笑點十足,當下絕對讓人忘了憂愁、煩惱,對未來充滿憧憬。

至于女主角柔伊·黛絲錢妮,還未憑隔年的《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躥紅,可靚麗外形,加上生活玩咖角色的鮮明個性,相信是每個男生夢想中想要遇到的百分百初戀情人。還有如今已是當紅炸子鶏的布萊德利·庫柏,在片中飾演卡爾的麻吉彼得,《沒問題先生》應是他最後一次以二線演員身份接演的作品,對于喜歡他的朋友,此片更值得珍藏。


總括而言,《沒問題先生》是一部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導觀衆活在當下及享受生活的教材,也是一部輕鬆好玩的勵志電影,在如今超級英雄、動作電影當道的好萊塢作品中,可謂一股清流、一條暖溪,鼓舞了被生活壓力壓得喘過氣又無從宣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