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玩命憂步



《玩命憂步》(Stuber)敘述美國印裔新移民(演員庫梅爾·南賈尼是巴基斯坦籍)優步(Uber)電召車司機史都(Stu)——片名的由來;戲內有說明——載上不便自駕出任務的警探維克,陷入生平有史以來最糟的一天:“馳騁”於槍林彈雨、被迫開槍射人。他本急著下班,好去跟正需要性慰藉,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女性朋友嘿咻,只是不得背棄乘客需求,免得乘客回饋分不足而遭取消優步執照……

這樣形容計程車司機陷入危機的電影,多不勝數,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湯姆·克魯斯配傑米·福克斯的《落日殺神》(Collateral)。它敘述計程車司機載上一位職業殺手,在一個晚上的時間內,被迫跟隨他到處執行任務取人性命。《玩命憂步》的史都的經驗正好相反,但也好不到哪去,但至少他載送的是警探,唯這位警探脾氣有點暴躁,外形有點兇狠,兩者相形之下,更顯史都的“溫文儒雅”(膽小懦弱)。

庫梅爾·南賈尼將這小男人角色詮釋得極好。介紹主角登場的短短篇幅裡,除了認識他身邊幾位較有戲份的角色,包括他暗戀卻不敢示愛的“閨蜜”、常數落他,口頭霸凌他的家用品批發商場的二代老闆瑞奇等之外,也順帶說明優步司機的日常,對不同需求乘客的各種客服方式。

相比起第一主角,戴夫·巴蒂斯塔飾演的維克,背景更為深沉。序幕時因嚴重近視導致拍檔殉職,令他心裡背負罪責。女兒特地帶他做了鐳射治療,完成療程當天,他即接獲當年殺警潛逃的歹徒消息,於是不管需要十二小時的復原期,勉強開車外出緝捕犯人,當然沒法開遠,迫於無奈之下便“挾持”史都這位優步司機,陪同出任務……


初時對維克並沒多大好感,覺得他雖有難以磨滅的內心陰影及心理包袱,卻異常固執,不聽人勸、自以為是,還濫權;直至一場他為了一隻被毒販主人強迫吞食毒品的狗狗,嚴懲毒販,還帶狗狗去獸醫處求診的戲,始對其觀感有所轉變,覺得此人並非冥頑得無可救藥。最終事實也證明,史都憑著本身機智(及令人耳膜刺痛的碎碎唸),以柔克剛,滴水穿石,“馴化”了這頭蠻牛,且親上加親……

除了兩位主角,《玩命憂步》也有兩位來頭不小的配角,一位是序幕時飾演維克搭檔的凱倫·吉蘭,讓熱愛漫威電影的觀眾一時有種看著《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的德克斯搭檔涅布拉追緝重犯之錯覺。而他倆追緝的歹徒,是近年憑著俐落身手而打入好萊塢的印尼籍動作演員伊科·烏艾斯。這場序曲的動作設計及分鏡,有著先聲奪人之效,也奠下往後出身自摔角擂台的巴蒂斯塔和這位東南亞功夫明星的決戰。

總括而言,《玩命憂步》結合了多元如友情、親情、愛情、職場、動作、幽默等元素,經編、導、剪輯的相互搭配,最終端出一道中上乘的動作喜劇,也是我少數看過由戴夫·巴蒂斯塔為主角的較好看的電影。



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劃時代的巨星,我只是路過——《火箭人》



在這漫改電影盛行、觀眾缺乏耐性閱讀電影簡介的年代,得先聲明,《火箭人》(Rocketman)可不是超級英雄電影;就像當年《葉問》一樣,許多觀眾皆因英文片名“Ip Man”而入場(雖然我相信確實神化了葉問這人物)。

《火箭人》是流行搖滾樂歌手艾爾頓·強的傳記電影,敘述他從碰觸鋼琴鍵伊始至因成名導致焦慮而吸毒,進入勒戒所後重新出發的事跡。這是一部能讓觀眾認識艾爾頓·強的速讀手札,唯我覺得,劇情一直在趕,也許是片長設限,導致《火箭人》許多情節沒法敘述得巨細靡遺,像是跑馬燈般點到即止快速略過,所謂欲速則不達,這反而造成吸收及消化的阻滯,加上剪接略顯凌亂(不排除本地上映版遭刪了一些LGBT畫面所致),失卻情感張力,觀眾難投入。

本人對這位曾在流行樂界紅透半邊天的天王巨星並不了解,對其音樂作品也沒非常狂熱,但其中好幾首能夠流傳到我耳中的一九九〇年代作品,在《火箭人》中一曲難求,《火箭人》的選曲是更早期的創作,為劇情所需而選擇更適合的——是我孤陋寡聞吧!因此之故,我沒法透過其中的音樂,加深認識這位巨星的生平,只能像看待一般人那樣,只看故事,看這位自小窮盡一生渴求父親擁抱卻不斷失望的小男孩,在人生道上历经順遂磕絆跌宕起伏,唯一陪伴他的,是音樂。


人說玩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當然是毫無科學驗證的無稽之談。你看《火箭人》中艾爾頓·強還不是吸毒?那其實是太早功成名就而一時迷糊且孤寂,內心空虛缺乏踏實感之下的選擇逃避。最為難得的是,他願意進入勒戒所,然後浴火重生。

近期看了多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傳記電影,客觀來說,《火箭人》其實不见得有多精彩,主角豐富的人生閱歷,在戲中都顯得生澀沉悶;有幾處似真若假的奇幻意境,反覺莫名其妙。以故事及角色背景相近的《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來比較,後者可是領先好幾個鼻頭。本希望透過這電影尋回一絲年少時的懷舊時光,結果看了完全無感。唯飾演艾爾頓·強的泰隆·艾格頓,為電影掙回了幾分,稍覺安慰。



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從前,有個好萊塢



看《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前半部時,不斷揣測布萊德·彼特飾演的動作替身演員克里夫·布茲何時會背叛反噬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的電視明星演員瑞克·達頓。不是嗎?布茲身手和等了得,序幕的專訪中,主持人說兩人外貌極其相似,為何整齣戲下來,布茲仍甘於隱身於達頓影子之下,甚至成了他的司機;達頓一聲要求,則替他修理屋子的電視天線?無論內在外在,布茲的條件並不遜於達頓,為何願意放低身段、委屈自己?看到後來,布茲是這齣戲裡的真英雄,也是我看這懷舊風電影中最深刻的印象及感受!

鬼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過去幾部電影的風格,與一般好萊塢商業片迥異,尤其在敘事上,習慣好萊塢“快狠準”的觀眾,或難適應昆導看似零碎及時間跳躍式的剪輯,及對白有點嘮叨冗長的節奏。唯一能懾服觀眾的,相信是暴力美學。當今社會,人人愛暴力,甚至人的進化也脫離不了暴力。但如果以為《從前,有個好萊塢》保留了昆導以上的風格,縱使這風格太“難啃”,卻可耐心等到觀賞血腥無比的暴力鏡頭一洩看戲時累積的心中悶氣,這部或會令你失望——難得昆導竟然“修心養性”,將血腥程度降至最低,或許是因為改編離現實不遠的歷史(五十年前),也或許真實歷史非常殘暴,昆導不願再揭開相關人士內心的傷痛,才有此呈現,從而也見證昆導的內斂與慈悲。

說到篡改史實,昆導早有先例——《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即是一例。《從前,有個好萊塢》作為與現實世界的平行時空,結尾看在不知情的觀眾眼中,或多少有些不明所以,但那股透過最後一幕鏡頭緩緩提升俯視角色離去而殘存的韻味,久久不散,然後工作人員字幕緩緩冒出,確實成功撩撥觀眾的心弦。


說回電影中角色。因酗酒正經歷演藝生涯停滯期的達頓,難得地知曉本身問題所在,從而陷入極度焦慮及多愁善感中。他嘗試修補之餘,亦盡所能呈現出一位專業演員的品格。拍攝一部牛仔戲時,他因多次忘詞而自責;拍完殺青戲後,獲得“人小鬼大”童星的由衷讚譽,他百感交集、五味雜陳的情感,在特寫鏡頭下一覽無遺,也見證李奧納多精湛的演技(他奧斯卡影帝獎可不是浪得虛名!)。後達頓前往歐洲拍戲,再創事業新高峰,帶著在歐洲迎娶的嬌妻回好萊塢,因過於奢華的生活,表面風光財務緊迫,沒法再“養”布茲,兩位多年好友兼搭檔正準備拆夥之際,電影也迎來高潮。

至於布茲這位真英雄,可說是現代人值得學習的榜樣。他因過去殺妻的嫌疑,加上對動作巨星李小龍的“不敬”(這段設計實在好,讓人見識非一般的李小龍形象,會心一笑)導致他事業一時跌入谷底,遭封殺,但他始終謹守自律及原則,對朋友誠摯以待,對工作(司機一職)恪盡職守,對外來誘惑不為所動,對狗狗的訓練方式更值得不少讃數。昆導將他打造成現實世界中瀕臨絕種的雄性動物,與時下所謂“男神”之審美標準,有著天壤之別。


《從前,有個好萊塢》可說是顛覆了我個人對娛樂業這任何事都瞬息萬變的大染缸之印象。當然,我相信是昆導刻意“隱惡揚善”,呈現出好萊塢最好的一面,也是他這位熱愛電影、從錄影帶出租店中被好萊塢電影灌飽滋養的怪咖,反饋這娛樂事業的方式與情書。

現實中,昆導放話說他畢生只會執導十部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已是第九部作品,身為影癡的我,也不禁陷入矛盾,一邊期待他能撤回此話,一邊也希望他像布茲那樣,言出必踐,在巔峰期時急流勇退,留下一則流芳後世的傳奇。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玩命關頭:特別行動



當《玩命關頭》(Fast & Furious)系列自第五或第六集起,徒剩超浮誇且超越物理定律的飆車特技、充斥全片讓人笑不出的嘴炮,還有唐老大三不五時掛在嘴邊嘮叨到極頂厭煩的“家庭論”,我就對這系列不抱期望了——更會刻意遺忘第三集《東京甩尾》(Tokyo Drift)。當官方宣佈會替第七集中相互廝殺到肉痛的兩位光頭角色拍攝外傳時,分析這所謂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學到的新潮語,在此賣弄一下)的角色背景後,覺得比那家族任何成員更有深度,遂對這部延伸外傳《玩命關頭:特別行動》(Fast & Furious Presents: Hobbs & Shaw)愈發期待。

這兩位光頭角色並非唐老大,而是美國外交安全局探員哈柏(巨石強森飾)和前英國特種部隊成員戴克·蕭(傑森·史塔森飾)。

回想本傳第六集(就是吉賽爾在全球最長機場跑道上領飛機餐便當那集),唐氏家族抗衡的反派,是戴克的兄弟歐文;第七集戴克以替兄弟復仇的家人身份正式登場,甫出場即擊殺家族成員韓哥(連接《東京甩尾》劇情),接著在醫院探望兄弟時,以一人之力對抗眾多手執重武器的執法人員,給觀眾一個下馬威之際,亦突顯其超強的戰鬥級別。結果,片尾戴克和唐老大的正面對決,完全削弱戴克的實力,最終邪不勝正,並非唐老大身手了得,而是戴克刻意“放水”,此舉也是該集最失敗的部分;反而是電影前段戴克和哈柏在警局中的交鋒,方是實力相當的戲肉。


這兩位冤家,在第八集中從相互拌嘴到後來暫且擱下成見、攜手合作(也是戴克莫名的洗白經歷)的互動,是該部電影唯二的看點(另一看點是反派莎莉·賽隆)。而兩人對彼此的不爽,延續至這部《特別行動》中,沒有因上次合力拯救世界危機而消散,反而變本加厲。

同樣打著“家庭”做主題,但跟本傳不斷給唐老大唸到縱使至高無上的也拉低了其神聖性的原意相比,《特別行動》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更能突顯其價值意義(舉《九品芝麻官》中周星馳說的:那該是擺在心裡敬愛崇拜的,不是一直掛在嘴邊被提出來)。戲中,哈柏與戴克待解之結,是他倆彼此之間的心結;而解結的關鍵,是戴克的妹妹海蒂,以及反派生化超人布列斯頓。

戲一開始,即帶出兩位光頭主角的“格格不入”,他倆生活節奏與格調品味的不一、對早餐的要求等,連擅長的格鬥技也差異得很明顯。也因這差異,當他倆被迫再次擺在一塊兒,可謂在其原本的不滿上火上加油,火花迸射,因此產生的化學效(笑)應,比本傳另一位光頭丑角羅曼負責的笑梗更耐看。戴克一邊跟哈柏從用槍對峙到鬥嘴之際,也漸漸跟妹妹海蒂拉進彼此因誤會而疏離的親情;另一邊廂,哈柏也因早年對父親大義滅親,覺得背叛了家族,於是遠走他鄉到美國大陸覓生活,隨著女兒做功課要研究族譜時,才憶起這駐在世界一角的戰士家族。


隨著劇情推進,《特別行動》的兩位主角,不僅(稍微)化解了彼此的互不順眼,也從而放下各自對家庭成員過去的心結,重投家庭懷抱,這點是戲裡最觸動人心的表現。

動作設計方面,擺脫《玩命關頭》的街頭競速,已臻另一高層次的《特別行動》,讓我不時聯想《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系列。當然,《特別行動》可沒法超越《不可能的任務》,但出身動作替身的導演大衛·雷奇,替《特別行動》注入了許多炫目的動作設計,尤其反派布列斯頓的智能摩托車,在一場街頭追逐戲上的表現最為搶眼。此外,無論是哈柏的摔角技、戴克狠勁卻不失優雅的自由格鬥術、海蒂好幾幕的近身肉搏戰,雖不像《捍衛任務》(John Wick)那般一幀一幀地讓觀眾細看每一格動作,但經過快速俐落的剪輯,也非常耐看。只可惜了刻意為電影PG-13的分級而做出的讓步,較少血腥鏡頭的特寫。

因導演之故,《特別行動》也請來兩位《死侍2》(Deadpool 2)中的演員客串,飾演負責招攬兩位主角的CIA幹探(一位的超人氣,相信觀眾皆懂;另一位是出身未捷身先死的X-Force小鬍子成員),就連死侍也差一點登場,算是給影迷的彩蛋與福利。

總括而言,無論在故事情節、教育意義的深度上,《玩命關頭:特別行動》算得是超越《玩命關頭》本傳系列作,雖仍被譽為是不必動腦思考的爽片,卻也是中上等級。據傳至少會有三部曲,期望它能順利進行。



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失控危城


要是身處一個公眾場所,如酒店、飛機場、演唱會現場等,遭遇恐襲,現場眾人陷入慌亂而我有幸一時未亡之際,會如何設法逃命或躲藏,盡己所能存活下來?這是年少未知生命艱困之時,常幻想的預設險境,像玩電動般嘗試闖關。那時,“恐襲”離我好遠好遠……

——如今依然離我好遠好遠;卻也可能下一秒即降臨我身。

看這齣《失控危城》(Hotel Mumbai)時,心是完全給片中緊湊的氛圍給震懾。這改編自二〇〇八年杪發生在印度孟買有規劃性的連環恐襲的電影,使我不得不思考,前段所謂的“關卡”,是否真的那麼有趣?電影聚焦於孟買當地著名、歷史悠久的地標泰姬陵酒店內,遭遇恐襲時藏身在裡頭的人——除了住客、工作人員,還有其他前往尋求保護的居民和觀光客——如何自保自救,其中有發揮人性好的一面,也有顯露私心的少數份子,瞧在第三者的觀眾眼裡,或能立判其中的是非,但設身處地想一想,要是身陷其中,那一刻他們所做的決定,其實是超越好壞對錯的本質——試想,有多少人能在那艱難時刻,理性思考?

《失控危城》電影氛圍掌控得非常好,序幕用交錯穿插的方式,向觀眾介紹恐怖份子,以及幾位要角,包括酒店服務生、主廚、美印“通婚”的夫婦及他們的初生孩子、色心顯露的俄國富豪等;劇情進入恐襲之後,鏡頭從這幾位角色原本的互無關係,到後來糾纏在一起時,也正是進入電影高潮,而這高潮會一直延續到電影結束,讓人看得幾乎忘了呼吸,絕不誇張。

我特別對酒店服務業者的責任心與其公司文化深感欽佩。其中一位在那裡任職了卅五載的高級經理,不時將“顧客是上帝”掛在嘴邊,最終因保護客人而犧牲,是唯一讓我感到揪心、惋惜的角色;而主廚臨危不亂地扛下領導責任,冷靜沉著地應對外在威脅及內在顧客群的慌亂,那沉穩的風範,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至於作為《失控危城》最明顯的主角——服務生亞瓊(戴夫·帕托飾),角色在戲中看似沒什麼機會好發揮,亦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偉大情操,但就是因為他的平凡普通,觀眾能輕易代入其角色,最終得以逃離死神魔爪,與妻女團聚,讓觀眾放下懸宕多時的心,緩解了因擔憂而緊繃的情緒。

此外,《失控危城》也讓人思考宗教的本質、本意,那些以神之名屠戮他人的教徒,這所謂“虔誠”換來的後果,是否值得?有一場戲述說腳踝受傷的恐怖份子,撥電給遠在家鄉的父親,通電話時真情流露,涕淚縱橫。那一刻,不見他的兇殘,面容上只有愛與悔恨交織出的淚水,不覺對其起了悲憫之心,雖預知他最終的下場,但看見他命喪亂槍掃射之下,仍起了一股很快即隱的悲痛。

總而言之,《失控危城》是部扣人心弦的上乘之作,值得推薦!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鱷魔



近期實在難找到一部如此出色,屬於自然災害的驚悚電影了!說的是《鱷魔》(Crawl)。

說“自然災害”,確實如字面上的意義,戲中小鎮因颶風來襲,養鱷塘中的兇猛雙棲動物藉機出逃,與女主角父女倆(及其他平民百姓)相遇,乃是這齣上乘驚悚作品的前提設定。

《鱷魔》可以說是沒有行進式的劇情,只敘述女主角海莉(卡雅·斯考達里奧飾)在颶風侵襲下,因聯絡不上彼此有點心結的父親,於是不顧撤離命令開車前往家鄉尋找,最終在家中地下空間找到受重傷的父親,兩人因此困於其中,除了是颶風造成的洪水,還有兩條巨鱷“守”在他們身邊……往後,整齣電影就這樣形容父女倆如何與鱷魚纏鬥——嘗試向他人求救不果、身處密室、形單影隻的絕望感等等,都一一在他倆身上體現;但他們卻並不就此氣餒,反而奮勇直前,雖然過程免不了受傷,但最終成功逃離鱷口,獲得救援。透過這一小時半的觀影過程,除了感受到女主角從序幕練習泳賽時的失敗與挫折,“成長”到為保命超越極限與鱷群競速的堅持;以及父女倆因此而打破嫌隙,修補親情關係的勵志元素。

此外,這戲給我烙下一記“重擊”在於,戲中的幾場驚嚇設定,比起其他被譽為“史上最恐怖”等稱號的恐怖片更成功——至少我是真有被嚇到。編導對此的設定安排、氛圍營造及分鏡構圖,確實成功;加上全片大多時間在水中進行,個人對水(尤其渾濁不清的洪水)這環境其實有種難以言喻的恐懼,加上逼仄擁擠的空間,《鱷魔》雖僅是電影,仍形成我感官上的不適,但看到最後,情緒卻能隨著情節發展而盡散,海莉父女倆是從鬼門關前走一遭,我則有浴火鳳凰重生的錯覺與歡樂!


走筆至此,不得不提導演亞歷山大·阿甲,這位擅長執導驚悚片的法裔電影人,過去十年帶來好幾部名作,也貢獻了電影院好幾赫茲的觀眾尖叫聲,如《魔山》(The Hill Have Eyes)、改編自韓國電影的《魔鏡》(Mirrors)、《食人魚》(Piranha)、《魔角》(Horns)等,都是能掀起一番熱議話題的作品。驚悚驚嚇之餘,其中不乏像《鱷魔》這般帶出正能量的上乘之作,而我特別鐘愛《魔山》,極力推薦給看倌。

總括而言,也許大多觀眾會覺得《鱷魔》就像一般同類型電影,純粹爽片,像坐過山車那樣,透過尖叫將腎上腺素、心中不快釋放出來,散場以後,又得面對日常……這觀念沒錯,但《鱷魔》確是多了一點點,一點點讓你與女主角海莉共同犯險並大難不死後的一種——重生感。這已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