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逃出夢幻島


近年來,製作驚悚片的佼佼者,非“以小成本賺大收益”為營運理念的布倫屋製片公司莫屬,凡打著它旗號的電影,縱使預算不高,仍能從中挖出不少驚喜,令人回味無窮,如《逃出絕命鎮》(Get Out)、《我們》(Us)等,除了捧紅了這兩部把劇情轉折“極盡反轉之能事”的導演喬登·皮爾,也提升了眾人對該公司的作品關注度。

所以,布倫屋製作的《逃出夢幻島》(Fantasy Island),確實吸引了我,然而觀賞後,失望大於喜歡,與該公司差不多同期面市的《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一比,高低立判,無論是驚悚程度,或是娛樂指數,《逃出夢幻島》都比《隱形人》差一大截。

電影敘述五位賓客受邀前往偏遠神秘的小島度假,自稱該島嶼的管家路克先生向他們透露,這座島可以實現他們的幻想,故有“夢幻島”之美譽。然而,當五人發現原本美好的幻想逐漸扭曲成可怕且致命的夢魘,他們才驚覺換來美夢的代價超出自己想像,於是想方設法逃離這神秘之地。

電影的主題非常明確——一個人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來彌補曾經的悔恨?戲中五位賓客,都各有想要彌補的失意,如希望回到過去,答應舊情人的求婚;體驗自幼失去的父親身為軍人的作戰生活……當然,也有慾望大於悔恨的想法,如想要報復年輕時經常欺負自己的同學;在酒肉池林中享受豪奢的縱慾生活等。有慾念並不可恥,看著這座島滿足了五位賓客的要求,其實頗替他們高興,但並不感到艷羨,因為知道電影轉折即將來到,而他們肯定樂極生悲,悔恨莫及。

果不其然,劇情逐漸朝向第二幕發展,美夢開始瓦解,恐懼佔盡心靈,之後就是看見大多人只求好事降臨鄙夷悲劇來臨的人性,還責怪路克先生事先未給予警告,否則他們絕不向島許願。戲演至此,我都能理解故事情節,直至電影發出“這島是依據五人中其中一人的幻想夢境來發展”,即有四人乃活在另一人的幻想中時,腦袋開始混淆,原本醞釀得漸濃的戲味也急轉直下,張力頓失。

聰明的觀眾仍願絞盡腦汁,替電影自圓其說,然而最大的致命傷,是梅蘭妮這角色,個性前後不一,到底要做個人自小被霸凌的報復還是為更後來的失火案負責,沒法釐清。也許編導希望能呈現那種案中有案、令觀眾措手不及的驚人轉折,唯眼高手低,不進反退。


至於全片最驚喜的,該是個人久違的Maggie Q。這位近年較常在小熒幕發展的演員,從下飛機的那一刻起,即讓人眼前一亮,雖年屆四十,卻更添韻味,無論是回眸一笑,或是凝目深望,都能撩撥心弦、扯動情緒。戲裡的眾角色,她也是最有勇氣的一位——知道這座島確實能讓人心想事成後,毅然選擇逃離已尋獲的幸福,並勇於要求路克先生打破規矩,讓她重新“許願”,以挽回更嚴重的錯失。雖說電影劇情最終讓人唾棄多於欣賞,但Maggie Q的演出,亦挽回了不少同情分。

總括而言,《逃出夢幻島》雖然嘗試包裝以驚悚片,卻處理得不到位,使人難以適從,最終落得個口碑低劣的下場。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李察朱威爾事件



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一枚炸彈在奧林匹克百年公園的一場音樂會中爆炸,造成一人死亡、百餘人受傷。若不是一位保全發現裝著炸彈的背包並事不宜遲地報警,且協助疏散人群,後果更不堪設想。這保全是李察朱威爾,他為此而成為英雄人物、媒體新寵,然而只不過幾天時間,卻搖身一變成了聯調局頭號嫌犯,加上媒體審前妄加論斷,導致他生活頓時分崩離析。此時此刻,李察倚賴並堅持下去的,除了堅信他人格、盡己所能替他洗清罪嫌的律師朋友華森布萊恩,就是時間必證明自己清白的信念。

以上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李察朱威爾事件》(Richard Jewell)故事劇情。片中,李察這小人物對抗著兩股龐大勢力——聯調局及《亞特蘭大憲法報》。依據聯調局針對嫌犯做的側寫,都指向李察朱威爾;而這資訊被一記者獲悉,為搶獨家,在未深入求證下,便定稿刊登。可想而知,嗜血的媒體經已對李察制裁,聯調局也在輿論壓力下想方設法設陷李察,嘗試讓他墜入法網,好在李察略懂法律程序,發現事有蹊蹺,不致踏入陷阱。看著李察及母親面對聯調局警員施予的不公對待,還有那兩位警官的偽善嘴臉,心中不禁激起一股忿恨。

媒體方面,記者凱西利用本身性別,與負責偵查此案的聯調局官員湯姆“以物易物”,各取所需,從而獲得獨家報導,風頭一時無兩,卻失去了記者的道德操守。後來律師華森對其嗆聲,她才到事發現場查證,發現時間上李察確實不可能犯罪,否則就與聯調局的犯罪側寫不符。後來她在李察母親的記招上,聽了身心飽受摧殘的老人悲慟的一席話,所流下的眼淚,像貓哭耗子多於愧疚自責。

《李察朱威爾事件》以十年前(一九八六年),李察和華森在辦公樓中相識作為序幕,讓觀眾認識脾性火爆、敢怒敢言的華森,以及李察敏銳的觀察力;十年後,李察重新聯絡華森,本欲詢問他出版協議事宜,然而自己輾轉下成了恐襲頭號嫌犯,於是要求華森作為自己的代表律師。此時的華森已自立門戶,原本也不大相信李察真的無辜,甚至想敷衍其事,直至親蒞案發現場“試跑”,確認李察真是受屈者,便義不容辭替他伸冤。堂堂律師不見西裝筆挺,僅著馬球衫及膝短褲就到李察家鎮守,加上能言善道思路清晰,甚至比李察本身管不住嘴巴的個性更有幫助。個人覺得,電影裡的英雄,不是李察,而是律師華森。



自小便夢想成為警察的李察,工作上盡忠職守,絕不馬虎偷懶,為此惹怒不少人,其中就曾在某大學做保全時,開罪了校長——該校長後來惡人先告狀,向聯調局指控李察的人格缺失。也許身廣體胖、胸襟寬闊的緣故,他對聯調局的無禮似乎視若無睹,還不斷為他們的行為提出合理的解釋:職責所在。這等身處痛苦中仍為他人著想的人,更提升了觀眾為他抱不平的情緒。他後來為自己申辯的一句話,值得深思,其大意如此:“我不敢想像,若有下一位保全看到神秘背包,卻想起我因做了該做的事而被冠上如此罪名,那他是否會因懼怕而選擇忽略?”當三個月後,聯調局終於逮捕炸彈兇徒,李察因洗脫嫌疑,放下心中大石而喜極而泣時,最教人心疼。

《李察朱威爾事件》的幾位演員,都把演技發揮得相當出色。在導演克林伊斯威特的掌舵下,電影節奏不疾不緩,呈現出一種淡淡又不失懸念的氣氛,呈現出扣人心弦的故事。電影最後李察終於獲得平反時時,也沒過分煽情。電影沒說明聯調局或《亞特蘭大憲法報》在這三個月內對李察身心靈的攻擊做出道歉,但這點已不再重要,歷史自已交待。

總的來說,《李察朱威爾事件》真是值得一看的好片,尤其媒體工作者更該一看,省察自身對追新聞或獨家的方式與態度,引以為鑒。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1917



長鏡頭,或俗稱的一鏡到底,除了表現導演的能力,也是其膽識的體現;演員需做多少次事前預演的跑位,現場“埋位”action才不會頻頻NG;攝影師也需依照構圖分鏡隨跑幾遍才能攝下導演要求的成果……銀幕前的觀眾縱使被震懾得嘖嘖稱奇,仍無法完全明瞭拍攝過程的艱苦,只有當事人知曉箇中滋味。至今仍對幾部以長鏡頭呈現的作品印象深刻,如《地心引力》(Gravity)、《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神鬼獵人》(The Revenant)、《鳥人》(Birdman)、日本神作《一屍到底》等,如今還要加上《1917》。

電影時空背景設在一戰時期,敘述兩名英國士兵史考菲和布雷克奉命執行一場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他們必須在期限內,徒步進入敵區向我軍傳遞訊息,以阻止我軍進行一場已被敵人知悉並設下埋伏、必敗無疑的襲擊。

劇情雖簡單,然而就像首段說的,一鏡到底極考驗幕前幕後工作人員的耐力及能力。加上烽火連天的戰爭場景,更難上加難。然而《1917》成功跨越這障礙,處理得行雲流水且高潮迭起,給我感覺就像玩著RPG電玩,操控兩位士兵從起點去到終點,每去到一個場景、經歷了某件事,便像是遊戲中的換場,以此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推進極簡的劇情。主角毅然踏上這段九死一生且艱辛的旅程,散發出一種人性的光明與希望。



戲的前半段,兩名士兵彼此的互動,透過對白交待了兩人的個性與背景,加深觀眾對他們的了解,角色個性因此更鮮明立體。除此之外,一些沒有明言的立場,都能透過肢體動作,或臉部表情表明,讓觀眾了解。幾位配角的客串登場,都讓觀眾眼前一亮,如柯林·佛斯、馬克·史壯、班尼迪克·康柏拜區等,尤其壓軸的班尼迪克,飾演位處高階且好戰自負的指揮官,差點認為主角千里迢迢前來傳遞的訊息乃無稽之談,這場短短幾分鐘的戲,凝聚起來的懸念及張力,卻濃厚得直教人屏息,心裡七上八落,心想主角此行會否因此人而功虧一簣。此刻的班尼迪克,與觀眾心目中多以彬彬有禮、具備智慧及高超辦事能力形象示人的角色南轅北轍,也為電影在結束前把劇情推至最高潮。

據說,曾執導《007:空降危機》(Skyfall)、《007:惡魔四伏》(Spectre)的導演山姆·曼德斯在受訪時承認,《1917》其實有許多鏡頭都依靠剪輯,欺騙了觀眾的眼球,讓人誤以為真是一鏡到底。無論此傳聞屬實與否,剪輯確在電影中佔據重要角色。我其實也在邊看邊數到底由多少支長鏡頭片段接駁而成,除了一些進入黑暗的場景,以及一場水中不大自然的戲以外,其他不留痕跡(或只是我眼力差)的剪輯,都是剪接師的魔幻戲法。

總括而言,《1917》能如此懾服人心,是幕前幕後工作團隊的實力,絕對值得一看!

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杜立德


過去十年,MCU大行其道的關係,在其中飾演英雄——尤其是初代復仇者——的演員,職業生涯面臨的最大考驗,是如何趁空檔慎選接演其他片子,免被定型——幾乎逃脫不了此宿命——透過飾演其他角色提升演技。小勞勃·道尼自二〇〇八年首部MCU作品《鋼鐵人》(Iron Man)後,十多年來主演的其他片子寥寥可數,這是否就能判定說史東尼一角限制了他的演藝生涯?最清楚的,該是當事人自己。

《杜立德》(Dolittle)是小勞勃·道尼卸下鋼鐵人盔甲後的第一部片子,也是經典童書第三度改編搬上大銀幕(最早版本在一九六七年;一九九八及二〇〇一年有艾迪·墨菲的兩集《怪醫杜立德·Doctor Dolittle》)。觀眾翹首以盼,然而上映後口碑有夠慘。我認為是先天不良且平庸的劇本所致之外,也因主角過大的名氣使然,當成品不如人意,觀眾的反彈、謾罵聲,肯定更響亮。

不能說《杜立德》故事差,只是很一般,很上個年代或世紀,跟李安為了某原因接下導演筒的《雙子殺手》(Gemini Man)的劇本一樣生不逢時,不符現代觀眾的高要求及審美標準,俗氣地說:過時。劇情設計不佳,疲軟的冒險旅程、不給力的懸疑推理元素……沒有跌宕起伏,從頭到尾平鋪直敘。它針對的特定觀眾非常明顯:孩童,至多就是攜帶孩子一同觀賞的家長,縱使這樣也難讓該群體折服、滿意吧?


童真的電影,一般上不會有牢固的邏輯基礎,編劇能發揮天馬星空的創意,只求賦予小孩觀眾視覺上的滿足。但就像俗語說的:你可以在此類型片中揮灑想像力,但並非揮霍想像力。個人覺得,《杜立德》屬於後者,而浪費得最可惜的資源,即是小勞勃·道尼這位好演員。小勞勃·道尼算是勉強撐起整部戲的中流砥柱,卻獨力難支,與其對戲的沒有多少真人,配角如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麥可·辛(留著一撇鬍子的角色,導致我錯認是賽門·佩吉飾演)、吉姆·布洛班特等,雖然都是演技精湛的著名演員,但角色設計比動物角色遜色,淪為人體活動背板;至於動物角色,除了會說話(透過杜立德視角),毫無特色,成人觀眾只能透過牠們的話聲認出配音演員——如湯姆·霍蘭德、雷米·馬利克、艾瑪·湯普遜等——來自娛。

就算如此入目不堪,《杜立德》還是有幾個值得留意的正面訊息,如杜立德為情所困,長期自我隔離避世的設定,是勸勉傷心人放下過去傷痛,踏入人群,繼續過活的勵志元素。

小勞勃·道尼脫離MCU後的首部作品,可謂出師不利,往後接演的作品,得更加審慎,畢竟在這瞬息萬變的名利場域,喜新厭舊是觀眾的天性,名氣不會長駐在演員身上,演員也沒有揮霍身價的本錢,否則很快就打回原形,成為平凡的瘋子。能長期留在傻子腦海中的,只有鋼鐵人,小勞勃·道尼?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