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這個高中沒有鬼3


二〇一三年,《這個高中沒有鬼》開啟了泰國鬼片票房神奇之旅,不盡然驚嚇,還帶有幽默元素,讓觀眾不知是該坐立難安還是放懷大笑,總之就是……套用周星馳那部經典鬼片的宣傳標語——“不嚇死你,亦笑死你!”(回魂夜)

《這》片得此好評,除了跨境至海外,更在接下來兩年拍了兩部續集,極盡這幾位不怕鬼(又好像很怕)的高中生白目搞怪之能事。第二集向海內外皆知的泰國傳說鬼妻娜娜(Mae Nak)致敬,可惜上映當時我錯過了;來到第三集,在一部好鬼片難求的電影院檔期,《這個高中沒有鬼3》對我還是有點情感號召力。

甫開場,那幾張熟悉面孔在校門前你一句我一句地答辯,立馬將我帶入這馬來西亞以北之國度文化——那繞口令般嘰里咕嚕的泰語、某人項上一整圈的祐身佛牌、泰國獨有的“怪雞”潮髪型,還有頂著假髮的“小劉畊宏”手上的佛像。這群明明怕鬼兼怕死的小屁孩,終於來到畢業這一天,而他們正要到普吉島去旅行,而這趟正式踏入成人世界之旅,亦免不了他們註定與鬼交流的命運……

或許翻譯有誤的關係,也可能是本人英文造詣未夠班,我不確定他們一行人抵達目的地當下,即刻遭海嘯席捲的場景,是真實或幻境;他們在海水中載浮載沉,醒來時已在沙灘邊荒廢的酒店內,而他們所有人的回憶,都述說前一刻正在酒店與沙灘之間的樹林間露營,為了躲避暴風雨而進入這猛鬼之地……於是,代入電影的情緒就此中斷,邊看邊揣測。

至於嚇梗,《這3》不比第一集精彩,反倒是多了笑梗。至於幽默與爛梗,真的只一線之差,好幾幕我是真的笑不出,只覺編劇為了片長不停注入跟推進劇情毫無用處的冗情節,如其中兩位義氣友人硬著頭皮踏入百鬼夜行的鬼眾,跟客死異鄉的老外鬼來場雞同鴨講的英文對話一幕。當然,亦不乏到位且值得省思的幽默,如一幕兩隻鬼挾持小劉畊宏,向其他學生提出智力問答,答對即放人,答錯就取他性命,那三道問題的答案,冷雖冷,卻合理,諷了現代人簡單複雜化的習慣。

撇開情緒無法完全融入的因素,《這3》至少還保留要說的主題,這點難能可貴,不像一些只求財源滾滾而失去自我的續集電影。第一集談的是教育與師生關係,尊師重道、尊“屍”重道;這集則述說生與死……確實,要這班才高中畢業的小屁孩了解生死之學問,似乎太早,但國情有別,對他們來說是正好的年齡也不一定。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華麗上班族


Sir杜琪峰有新作品,迫不及待跑去“朝聖”。需知杜Sir久違了的黑幫電影,最近幾部好像都是愛情小品題材,如《單身男女》《高海拔之戀II》,雖不乏《盲探》《毒戰》等較沉重的題材,但對我總會有股欲求不滿的心理。我需要的是那種《黑社會》般的暴力美學及男性俠義氣概。

《華麗上班族》登場的主要角色,可分為三段等級——初級(菜鳥)、高級(主管)以及很高級(老闆)。我先從菜鳥說起。李想跟琪琪兩人,前者是懷抱遠大抱負進入這家眾信貿易,誓要憑青春建立日後的基礎,構築人生;後者則好似給“幕後推手”半推半就地勸服加入公司,表面上說是學習社會經驗,實際上則是要她手操大權。不似琪琪的明知有人操縱著自己,李想則以為自己才是主控者,直至最後始發現成了公司的奴隸、高層的棋子,性格、情緒也有了變化,最終更無意地出賣了上司。這種經歷,不是不好,只是看了會產生一股很累的感覺,相信該是不少工薪族的共鳴。

電影前半段較有幽默感,讓觀眾看了會不知覺的笑出聲;越趨後尾,則越沉重。這也可視作李想(及現實中的職場菜鳥)的心情寫照——初踏入職場,對任何事物都保存新鮮感,心裡終究輕鬆。而經驗越豐富,在同一體系下待得愈久,總難免會有股見慣不怪,甚至沉悶的感覺。並非缺乏熱忱,只不過可憑經驗輕鬆解決問題,亦少了成就感。

至於主管級,其中人與人之間也在玩著賭博遊戲,只不過籌碼不止看得見的物資,還加上了感情。就像張威、王大偉、蘇菲三人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線,是真是假,當事人也未必真懂,僅以對己有利益的為上。除了三人,其他同儕間的關係,亦無一是真,表面上多麼親熱,也只是一場戲。每日上班的唯一共同意識,該是“早點下班”吧。

演員方面,兩位新面孔王紫逸、朗月婷在電影中,皆如飾演的菜鳥角色,戲份雖比一些配角如車婉婉、張兆輝、洪天明、天心多,但總缺乏一種化學效應;陳奕迅角色乞人憎,找他這樣樣衰的來演再適合不過;張艾嘉周潤發都是戲骨,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戲。而我最欣賞的,莫過於湯唯了。她在片中飾演一位愛上陳奕迅(這點我覺得她瞎了眼),後來經不起後者的愛情陷阱而犯下致命錯誤,毀了前途。一幕她眼看著陳為了利益,在她面前親吻張艾嘉,她眼神中噴發的怒火,裡頭混合著的絕望,讓我毛骨悚然之餘,也產生一股憐憫之心。

《華麗上班族》明顯不是黑幫電影,入場前已有心理準備,或許如此,才會看得神采飛揚,精神颯爽。編導將職場比作求存戰場,其中的爾虞我詐,或表面上共同進退,實則勾心鬥角爭求上位的真實面貌,皆跟黑幫人物之間所描繪的相差無幾。

Sir只不過藉《華麗上班族》敘述了一場較能更貼近生活,也比較容易理解的殘酷人生寫照。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康斯坦汀:驅魔神探(電視劇)


第一次接觸約翰·康斯坦汀,不是原著繪本小說(DC旗下漫畫)《Hellblazer》,而是二〇〇五年的經典電影《康斯坦汀:驅魔神探》(Constantine)。那是MV導演法蘭斯·羅倫斯一鳴驚人的首部長片(可惜他最近跑去拍很爛的《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首部曲以外的續集,盡毀一世英名……在我心中的英名),基努·李維主演,電影一大堆宗教符號,對當時乳臭未乾的我來說很是有趣,加之末尾向地獄撒旦比出國際手勢問候之一幕,瞠目結舌之餘,簡直大快人心!

九年之後,電視劇姍姍來遲,在小熒幕與新一代觀眾見面,可我這“老者”抱著對基哥的崇敬,對新演員麥特·萊恩完全陌生,加上若每星期一集如此追法,對精神體力皆會造成大量消耗,於是等……等……等……等到官方確定不會有第二季,才抽時間在一星期內追完。

在此分享觀後感……

電視劇的製作預算,以及氣勢,當然不比當年的電影。首集介紹了兩位熟悉的角色——主角約翰·康斯坦汀和sidekick查斯,故事描述兩人如何拯救一被惡魔盯上的女生(這女生並非全劇女主角,確實有點出乎意料),加上驅魔儀式,整季十三集大概就離不開此模式——惡魔降臨、康斯坦汀介紹登場小物件(有如《小叮噹》漫畫那樣,這些小物件都會在該集成為關鍵物品)、獲知災厄並前往搭救、驅魔、取得勝利。如果你問,如此這般看了幾集,不會無聊嗎?老實人說老實話,確實不會無聊,因為總會有其他一些看似支線,實為主線的故事不時出現,觀眾需銘記於心,較後再連接起來,成為全劇的主題重點。相比之下,那“輪迴”不停的模式,尤其不同語言的咒語,反而成了一種對異世界的認知入門,亦向觀眾進入康斯坦汀的世界(像電影版有一幕,康斯坦汀用玻璃杯將一隻蜘蛛蓋著,對其噴入一口煙,說了一句:Welcome to my world… 很有型)。

基哥主演的二〇〇五年電影版

劇集版康斯坦汀的造型,更忠於原著,與電影版最明顯的差別,就是一頭金黃色頭髮,還有卡其色大衣,內襯白色恤衫及寬鬆領帶,猶如紙頁中走出來現實的角色。而句句不離雙關語的口才特色,劇集版也顧全到此。唯有電影版那煙不離手、吞雲吐霧的壞習慣,不知是否顧慮電視機前的觀眾,點到即止,有時甚至看不到他中食二指夾著香煙的鏡頭。

角色性格方面,劇集版當然比電影版有更多篇幅描述康斯坦汀的缺陷。他那貫徹始終的伶牙俐齒、決不饒人的狗嘴,隨著劇情的進展,才慢慢知道他內裡其實有顆豆腐心。加上他的使命、他的天賦,明知身旁的人絕不會有好下場,就連擁有不死之身的sidekick查斯,也是他在無意間施予咒術,才製造出又一個天選的異能者。對此命運,康斯坦汀沒有後悔的餘地,唯有以此不羈的性格,嘗試看破一切,繼續人生。最後一集時,女主角澤德在康斯坦汀面前遭警探(配角)索吻,康斯坦汀其實也對澤德有點愛意,看見這一幕,他不疾不徐地抽出一支煙,叼在唇間,打開金屬打火機,點火,湊近煙頭,點燃,深吸一口尼古丁,呼出,吐出的不止是二手煙,也是心裡的不情不願,以及委屈。接著,轉身,瀟灑離開。

他,就是肩負如此沉重的包袱,充滿悲劇英雄的大器。

至於比較輕鬆幽默的一面,該是他對天使曼尼的態度。又或者說,面對天使,他其實是比對身邊任何人都來得更認真,就是因為認真,每一句話語,每一個行動,都會散發出一種幽默感,尤其一集他因澤德檢驗出患有腦瘤而自責,不惜一切抓住曼尼,並在祂身上施咒,讓祂體驗為人的感覺,那集只見曼尼無所適從,全聽憑康斯坦汀的命令行事,才稍微理解康斯坦汀的痛苦。或許,也因為有此一著,大結局時,曼尼才會說出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語……有天使罩著的康斯坦汀,何其帥酷,死對頭午夜老爹與之相比,自然相形失色不少。

總的來說,僅一季的《康斯坦汀:驅魔神探》,確實留下不少未解的疑點,如改變康斯坦汀及身邊友人對其原本友善關係的“紐卡索事件”;還有“黑暗崛起”、曼尼的立場,除非DC劇集老大《綠箭俠》(Arrow)能讓康斯坦汀起死回生,否則真相永無見日。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玩命快遞:肆意橫行


上週彈片時,提到本人資質愚鈍,不甚了解電影公司何必將好好的電影系列拍爛拍濫;今天要分享觀後感的這部《玩命快遞:肆意橫行》(The Transporter Refueled),同樣是重啟版本,電影公司的意圖,除了撈錢,或許在於培養銀幕武打新星。

《玩命快遞:肆意橫行》少了本尊傑森·史塔森,號召力大不如前,宣傳亦不見商業大片等級,看過了對電影的整體感覺確是如此……或者說,法籍大導盧·貝松無論是親自執導或純屬監製的電影,大多遵循“節奏快、動作狠、時間準”的爽片原則,堅持片長限制(九十分鐘左右,免得一般人注意力開始潰散),影片質素雖高,卻總於人B級片般的體驗,如地表最強老爸《即刻救援》(Taken),明明就很好看,卻沒有那種經典大片的氣勢。

又像史塔森版本的《玩命快遞》系列,相信如今已可列為經典,但除了貫徹始終的三大原則——不改變交易細節、不過問客戶姓名,以及不在乎貨品內容——還有首集的女主角聶隱娘,其他一律毫無印象。

《玩命快遞:肆意橫行》重新介紹這生活品味高人一等的快遞員法蘭克的崛起,說崛起也不盡準確,畢竟片中他已小有名氣,只交待他是業界翹楚,有著可將如DHL、優比速(UPS)、聯邦快遞(FedEx)等享譽國際的快遞服務品牌下比至猶如兒戲般的服務品質,還有源自當兵之時練就的矯捷身手,總之就是將他描敘成一個惹不起的怪咖。

新人艾德·斯克林飾演這位快遞員,穿起西裝,別有一番紳士韻味,官仔骨骨,握起汽車方向盤,眼神自然散發一股專業自信。這位法蘭克缺乏了史塔森版本的殺氣,為正義與邪惡拼鬥時,或許是演員的化學效應不大,抑或動作設計的不甚完美(畢竟最近上映的《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 Rogue Nation》武打設計實在太美太好),雖然明知不該比較,但就是情不自禁,非戰之罪也。

至於其他角色,最搶戲的當屬飾演其父親的雷·史蒂文森,可說才是撐起整部片子的支幹,且角色性格塑造得比主角法蘭克更吸引,是那種見多識廣,遭綁架也不會自亂陣腳,反而從容不迫,見機行事,甚至跟綁匪來場3P,是個對孩子啰嗦不休,對他人則是幽默風趣的男人。

當然,《玩命快遞:肆意橫行》的奧迪汽車置入性行銷,拍得比廣告還好看。而我這手排檔主義者,自然不放過此機會,向大眾(尤其是男生)呼籲手排駕駛的樂趣。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刺客任務:殺手47


有些商業電影系列,片商拍到無法再掰之時,不懂見好就收,堅持重啟或拍個前傳故事,總之就是金錢至上主義,就算毀了該故事亦在所不惜;而觀眾明知片商居心叵測,仍甘心受騙,入場支持,縱使電影口碑超爛,片商仍舊賺錢。這,觀眾不就是助紂為虐?

最近就有幾部重啟的商業電影——《驚奇4超人》(Fantastic Four)、《玩命快遞:肆意橫行》(The Transporter Refueled),還有今天要談(彈)的這部《刺客任務:殺手47》(Hitman: Agent 47)。上一部《殺手47》(Hitman),我事後才看,先看這部新版本,在沒有和前作比較之下,仍覺得這是一部騙肖的腦殘片,內容無法理喻,動作場面假到不行……就算大眾媒體一律首推近期爽片的代表作,可我仍爽不起來。

在此不論演員本身,僅以故事來彈。不知是我看戲太精,還是編劇就很假掰,開場時一一介紹三位主要角色登場:光頭刺客47、女主角卡蒂亞(不懂什麼文,總之原意是90號),還有看似保護卡蒂亞的約翰·史密斯。編劇自以為聰明地想將47和史密斯身份混淆,之後來個忠邪大挪移,可惜敗在預告片早就暴雷,唬不了我啦。而且,我覺得很多電影都犯上此致命傷,即壞人還沒露出狐狸尾巴前,都是一臉好人樣;之後則四川變臉,有多用力就有多用力。飾演史密斯的薩查利·昆托如此,還有其他例子:《赤道》中的張學友、《攔截記憶碼》(Total Recall)的凱特·貝琴薩……何不讓這些奸角從頭到尾都是好人相(如我這般呆樣,肯定沒人想到我就是大魔頭)?況且好人臉到底也有好處,即讓觀眾思考:他做壞事,卻不見一臉壞相,那肯定是對自己所作所為抱持無比的肯定,如此的話,要說他是壞人,也不盡正確,就像《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Winter Soldier)中的勞勃·瑞福,由始至終都不覺得自己做壞事,故也沒露出那種很欠揍的鳥樣……因這忠奸大挪移,盡顯眾人尋找卡蒂亞的真正目的,毫無驚喜可言。

來繼續吐槽。《刺客任務:殺手47》提到,“殺手”的培植,在於“生產”最強刺客,而這些刺客篩選自自小受訓的光頭一族,替他們注入強化劑,待他們成長,派遣出任務,但這期間該組織的首席科學家(卡蒂亞的父親)落跑,而組織必須尋獲他,方能完成“刺客培訓”的野心——因組織無法自行培植刺客,總之一句話:死蠢!這跟《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很像,都是要研發超級士兵然後征服世界的野心,加上47跟卡蒂亞相遇之後,以不同手段測試兼訓練她,喚起她的超能潛力,這根本就是《刺客聯盟》(Wanted)的再版嘛,零創意!還有,我們也不需要再多一位坐著睡覺的刺客,《終極追殺令》(Leon)的李昂已經夠經典,無人能及。

還有電影結尾,47替卡蒂亞挨了一槍,好像沒事那樣,還可以正常地走路,也不見血。喂!刀槍不入的不是那個史密斯嗎?47何時進化了?還有他殺了大反派,自以為即搗毀了整個培植刺客的陰謀,殊不知自己也該死去,才算是最偉大的犧牲。這點,一旦跟《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相較,47顯然弱爆。此外,47背叛組織(聯絡人由楊穎飾演),未及幾分鐘,電梯門掀開,另一個複製人47登登登登登場,特麼的那之前的任務不就演來自爽?根本不需出這任務啊!

《刺客任務:殺手47》故事敘述得馬馬虎虎,我們來看在預告片中很厲害的動作設計。那在大使館中的“子彈打穿手銬”,慢動作雖美,但少了懾服人心的氣場;整部片幾個蒙面人的死亡,雖有稍微玩弄血腥,但因看不到人臉,少了真實;加上卡蒂亞的超能“作弊”,有種“反正你們兩個都無敵了,那還要設計這些打鬥來幹嘛?”的感覺。整體而言,整部電影就只有“沉悶”二字。

後來,看了二〇〇七年版本的《殺手47》,拍得竟比新版好,提摩西·奧利芬飾演的47,外型上雖略顯臃腫,但整體劇情都比新版的有過之無不及,至少有“人”的味道,還有女主角歐嘉·柯瑞蘭寇的犧牲色相,兩者等級天差地遠。

又,我真不明白片商幹嘛重拍……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腦筋急轉彎


老實說,我對皮克斯動畫,是屬於那種“假夯”的觀眾。除了第一集《玩具總動員》(Toy Story)真的讓當時才十歲的我看得目瞪口呆、瞠目結舌,接下來的3D作品,我確是觀賞的當下才特別喜歡,散場之後,當下的感動,也隨著我易冷的個性,快速熄滅。要到事後看見DVD即將推出,才會再興起那種“熱量”,我俗稱為“回鍋”,只是未必會“炒”(買來看)。就連家裡收藏的皮克斯動畫,很抱歉——零;反而是夢工廠的收了幾部,宮崎駿的收了全套……這些都是題外話。

今天要分享的,是這部皮克斯最新作品《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馬來西亞的映期,比外國遲了兩星期以上,這期間就看到網絡上的評語簡直是《驚奇4超人》(Fantastic Four)評論的十成相反,即零負評。我會入場觀看,也是順其自然,時間及離家附近的電影院相配合的話,就入場吧。

邊看邊心想,這皮克斯的創意團隊真有特麼的強,好搞不搞偏偏去搞腦開發,而且是至今醫學證明仍有無限可能的人腦。因此,片中小女孩(還有其他人、動物,全都在end credits出現)腦中的情緒構造,主要由樂樂、憂憂、厭厭、驚驚和怒怒掌控(從易名自可得知他們掌管的是哪種情緒),再深入一點,則有影響作為一個人的“關係宮廷”,如親情、友情、愛好運動、惡搞創意等;而圍繞在這些宮廷周邊的,都是分佈於腦袋腦漿的記憶體。總之,皮克斯將原本血淋淋的人腦,剖析並上色成五彩繽紛的遊樂園,“欺騙”小孩入場,嘗試深入淺出地對他們說大道理。

《腦筋急轉彎》向觀眾講解整個腦的創意構思後,“不像劇情的劇情”才開始推進,即樂樂與憂憂這大多人以為是宿敵的“情緒”,意外脫離了主控室,墜入那看似無憂無慮,實則充滿危險的遊樂園。他們必須盡快回到主控室,免得主人情緒失控,更甚者精神分裂,人生盡毀。這趟冒險之旅,讓樂樂上了寶貴一課,即沒有憂憂的話,她一個人是樂不起來的——沒經歷過傷心,哪懂得快樂的珍貴?

皮克斯的勇氣,是公認的可嘉,也難怪他們幾乎每部作品都會獲得“品質保證”的口碑——當然也有不如預期的幾部——至少這部《腦筋急轉彎》我是真的敬佩,尤其是編劇方面,簡直是達成不可能的任務,阿湯哥用體能賣命,他們同樣用腦力搏命。

戲後,我同樣嘗試冷靜下來回想:這電影只要稍微少一點智力、精神的話,搞不好會看得觀眾腦抽筋、腦中風,那適合小孩觀賞嗎?也對,是我庸人自擾,這時代人小鬼大,看不懂的他們只要開心笑就好。

PS:片頭的附加短片《火山戀曲》(Lava),起著先聲奪人之效,勸勉觀眾準時入場,避免遺憾。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絞刑台


鬼片,長拍長有,製片人只需投以小成本資金,隨時博得數倍的票房回收,影片亦不怕少了觀眾,只要故事合理、題材新鮮,更甚者能發掘未來新晉導演,或打造新的靈異系列。《絞刑台》(The Gallows),出自《靈動:鬼影實錄》(Paranormal Activity)和《陰兒房》(Insidious)的製作團隊,以相同手段,嘗試再創鬼片票房記錄。

《絞》片背景設在一學府的大型劇場,以第一人稱視角的鏡頭,藉戲劇(電影)與真實交錯,更添詭異氛圍。戲的開頭,以一段一九九〇年代攝錄的影片敘述學生劇場意外導致演員查理喪生;緊接著進入當下的時間點,一群學生再次搬演該意外的相同舞台劇,觀眾看到的鏡頭由飾演舞台劇男主角的學生的麻吉以手持錄影機記錄,“案發”期間再與每個角色各自攜帶的手機鏡頭交錯,盡量讓觀眾一窺事件全貌。

《絞》片只有四位主角——男主角、女主角、男主角麻吉(主要攝影記錄者)和男主角麻吉的女朋友。他們(不包括女主角)晚上回到學校意圖破壞舞台佈景以延展隔天公演的舞台劇,卻意外撞見人在現場的女主角。四人要離開時,竟發現劇場所有出入口皆反鎖,而之前破壞的一切,也像沒發生過一樣恢復原狀。四人陷入崩潰邊緣,也抽絲剝繭地推論這一切是否乃亡者查理的惡作劇,或復仇劇……

校園鬧鬼的題材雖俗,但永不過時;加上人心比鬼更恐怖的老生常談,厲鬼反成了邪惡之人欲達目的的工具,這點值得深思。只是四人見鬼的過程、厲鬼的能力,有點誇張,縱使編劇能自圓其說,仍難以讓人信服;而最大的敗筆,莫過於警方出場的結尾,雖了解編導欲製造反高潮的意圖,無奈卻成了人鬼謝幕的畫蛇添足。

另外值得讚揚的是,播放演職員表時,看著演員名字竟跟戲中角色名字相同,還不忘加上“懷念查理”的字眼,契合虛實交錯的演繹精神,讓驚魂未定的觀眾更驚愕——這是取材自真實事件抑或假戲真做?我不禁佩服編導的膽識與幽默。

還有,順便一提兩位女主角,一個是好戲的凶器;另一位則是整部片以背心熱褲秀出玲瓏浮凸好身材的胸器,非常吸睛,兩者都更添《絞刑台》的娛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