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靈魂急轉彎


覺得近期的皮克斯動畫,都較喜歡探討生與死,如《可可夜總會》(Coco)、《1/2的魔法》(Onward),還有這部《靈魂急轉彎》(Soul)。當然,大多談論生死的影視作品都會聚焦於死亡之後,像是死後世界的想像、亡者對生者的影響等。《靈魂急轉彎》則算是“反其道而行”,敘述生前世界,“為何而生”。

故事講述彈得一手好琴的喬,事業上始終鬱鬱不得志,只能窩在中學兼職當樂團老師,某天終獲得千載難逢的爵士樂演奏機會,卻在回家途中發生意外陷入昏迷,喬的靈魂也隨之進入了死後/生前的一個空間。他想方設法逃離這本該很恐怖,看起來卻十分可愛的投胎先修班,從而也跟一個不斷拒絕投胎做人的靈魂22號結夥“穿越”回到地球,兩人(或兩個靈魂)重新學習活著的美好。

喬千方百計回歸自身的軀殼,卻陰錯陽差地成了一隻貓咪;在投胎先修班待了多時,學懂不少生活理論及知識,卻從不嚮往生命的靈魂22號,竟墜入喬的軀殼,這安排非常諷刺,使人會心一笑。二者以導師和學生的身份,實際體驗人生,各有收穫。“我生而為人的目的是什麼?”“我存在有何意義?”這類大哉問,年輕時經常如此問自己,鑽牛角尖,把自己逼得近乎窒息;縱使年紀大了,亦不時因工作或其他不如意事,偶會提問這難解之謎,然而不再像之前那般固執,懂得調整心情,繼續過日子。所以,看到戲中喬領悟到靈魂22號對周遭一切細物,如吃剩的披薩餅皮、一瓣枯葉、一捆線軸、一塊麵包等就心滿意足,終於恍然大悟,發現生命的真諦,我也有種迎來一記當頭棒喝之感。對目前的生活,確是無從抱怨的。


此外,戲裡關於一個人對嗜好或天賦的忘我及執迷,也值得發人深省。當一個人做一件事直至忘我之境時,靈魂“出竅”,去到一個空間;要是過分執著,則會在那空間裡迷失了方向,成了行屍走肉。對喬而言,能夠以爵士鋼琴手的身份過活,是他未竟的夢想,然而當學校願意聘請他做全職,財務有了保障,亦非壞事。魚與熊掌難兼得,要在夢想與實際生活中抉擇,得由當事人本身做出取捨。

總括而言,《靈魂急轉彎》就像多年前同是皮克斯出品的《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那樣,把非常抽象的東西實體化,呈現給觀眾(二者都由同一位導演彼特·達克特執導)。對成人或已有一定社會歷練的觀眾而言,該能感同身受,看得眉飛色舞,甚至感動落淚。至於小孩觀眾能不能接受,則另當別論了。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噪反


多年前在書架上看到《噪反》原著小說,感到些許興趣,然看了故事簡介,乃《飢餓遊戲》類反烏托邦的科幻故事,實非自己所好,終於理性戰勝衝動,忍住不買,久而久之漸漸忘卻。如今電影《噪反》(Chaos Walking)面市,看見由蜘蛛人湯姆·霍蘭德掛帥領銜主演,勾起當時與原著小說一面之緣的回憶,也給彼此一次機會,再打算日後是否閱讀原著。

看過電影之後,大感劇情平庸,平鋪直敘,毫無跌宕起伏,除了對電影開場時化成噪音的想法圍繞男人周遭之設定有點新鮮,以及飾演反派的型男麥斯·米克森讓我眼前一亮,僅此而已;中間有一幕壞人殺狗狗的戲,也讓人對其恨得牙癢癢,期待他惡有惡報,下場卻草草了賬,令人扼腕。

唯一稍有撫慰效果的,是主角陶德緬懷狗狗的一場戲。他將對狗狗的思念,投影特效般播放於眼前,對著陪伴自己經歷這冒險旅程、半途離開的朋友,這場戲意境令觀者動容,皆為他痛失摯友大感遺憾。


其他較玩味的地方,倒是那無所不在,連熟睡時都有的噪音。我想這該是對現實科技當道生活的隱喻。處在智能手機環繞的生活中,人人都能自由發言(字),傾訴想法,網絡為此充斥垃圾,“自視清高”的人當然感覺不厭其煩,而事實是,大多人仍樂在其中,要是與現實脫節,才是要他們的命,“不上網,毋寧死”,是現代人的生活準則。

而女性不受這設定影響,內心想法不外露,似乎也正反映現實。畢竟被調侃為單細胞生物,大多男性都輕易讓人看透;反之女生,所謂“女人心,海底針”,欲看透其人難比登天,又不直接說出想法,神秘兮兮的要人揣測,稍有不慎等同誤踏地雷,炸得體無完膚,悲催也。

導演道格·李曼曾端出幾部膾炙人口、叫好叫座的作品,像《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史密斯任務》(Mr. & Mrs. Smith)、《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都是代表作。當然亦有失手之作,《噪反》當屬於後者之列。

無論如何,《噪反》的核心價值是好的,只是整體包裝得平庸,達不到科幻片應有的水準。原著有三部曲,電影會不會有續作仍屬未知數,有的話或仍可藉機扳回整體評分。至於會不會翻閱原著,交由緣分吧,就如《飢餓遊戲》,電影不堪入(我)目,原著卻還可以。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糟蹋戲精的犯罪片——《細物警探》


《細物警探》(The Little Things)時間背景設在一九九〇年代,敘述小郡副警長狄克(丹佐·華盛頓飾)前往洛杉磯收集證物,卻捲入了當地一場緝捕連環殺手的行動。領導緝捕行動的警長吉姆(雷米·馬利克飾)對狄克憑經驗訓練出來的直覺大為讚賞,於是私下尋求他的協助,卻因此勾起狄克深埋在心底黑暗的過去……

犯罪/推理/警匪類型片,總帶有神奇吸引力,使觀眾欲罷不能,全心投入電影情境中,隨著主角視角窺探事件始末。也許是從正義一方的角度出發,那緝捕兇徒歸案的緊張感,確能分泌腎上腺素,促進血液循環;若以匪徒的黑暗觀點出發,機警逃離法網的過程,亦能讓人有種一嘗犯罪滋味的快意。前提是,編導必須功力十足,否則也只不過是讓人瞌睡連連的電影。

當初看到《細物警探》宣傳海報時,確實為三位演技派陣容吸引,加上是犯罪類型片,更引頸期盼。三位演員的好演技毋庸置疑,各自飾演的角色塑造、性格設定也都處理不錯:狄克對事物的觀察入圍、吉姆面對輿論壓力時的冷靜自若,還有傑瑞德·雷托自然散發的氣場,即完美詮釋低調冷酷的兇徒,平凡外表下有著逐漸搗毀警長心防的能力。三位演員的演出,各擅勝場。


我禁不住將《細物警探》與大衛·芬奇的神片《火線追緝令》(Se7en)做聯想。無論故事情節、場景色調、氛圍的營造,甚至是結尾的安排,兩者皆十分相似。然而一經比較,高下立判,立覺前者異常沉悶。缺乏緊張刺激的動作場景無所謂,戲劇張力本可藉著角色之間的鬥智描寫來醞釀、呈現,電影也盡力做好這點。只是,當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名單緩緩升起時,一股惆悵莫名襲來,只能訝然盯著熒幕。那跟隨著故事情節发展而被撩撥至一定程度(未達頂點)的情緒,就如此被迫鬱積在胸腔,無從宣洩。頓時有種被出賣的感覺——花了近二小時觀賞,就這樣草草收場?

也許是我對《細物警探》期待過高,終遭“期望越多,失望越大”的下場。大家還是可以去看,尤其三位好戲之人同場尬戲,感受他們的戲精魅力,已是至高享受。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總是有愛在隔離


自武漢肺炎爆發以來,全球一片哀嚎慘呼,經濟狀況陷入凜冬,如今雖有復甦之狀,但某些國家仍是起起落落,人民淒苦。這時,大眾最需要的就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喜劇,以一掃內心中的苦悶,暫且逃離殘酷的現實,重拾歡顏,來面對未知的未來。而《總是有愛在隔離》,就屬這類勵志及歡樂的作品。

這群戲故事主要圍繞在一家名為“格尼”的豪華飯店,因該飯店過去有攜菌者出入,故被全面封鎖,飯店裡的所有客人及職員,必須接受十四日的強制性隔離檢測。顧客裡包括一對黑幫冤家雷公和柴油;一對打算趁老婆外出公幹不在家到格尼召妓尋歡的損友九叔和天哥;還有一對準備籌辦婚禮的新婚夫妻。

三組故事線中,個人最愛的是黑幫冤家一環。張智霖和張繼聰分別飾演兩個幫派的老大雷公和柴油,約在格尼飯店“傾數”談撈偏拆成,竟遇到防疫中心前來“攪局”,兩人及下屬想方設法逃出飯店,結果引來連串笑料,黑幫老大專有的熊威虎勢,逐步瓦解,最終是下屬順利逃出,二人反被“囚”一室。二人從原有的相互仇視、彼此猜疑,自一同經歷這困頓的十四日隔離後,產生了生死與共之交情,隔離解除後雖在前來迎接的下屬面前仍裝兇作狠,回頭相視時,卻已放下成見,投以微笑,就像他們所說的:“與其多個敵人,不如多個朋友。”如此,甚好。

至於另兩組人物及故事,並非不好,也同樣隱含教育意涵——男人對愛情及家庭的忠心——唯於我則少了前段那“基”情四射的笑點,失色不少。而格尼飯店經理(陳家樂飾)和單親母親兼飯店職員(薛凱琪飾)之間的人物關係,處理得不明確,看得“霧煞煞”,不知二人是否為情侶或夫妻,小女孩的生父又是不是她嚷著DaddyDanny(飯店經理),最終亦沒有肯定的答案。


老實說,若要以專業的觀影視角來看待《總是有愛在隔離》,它絕非合格的電影——劇情鬆散、張力不足、邏輯不通——但也就是這等港式獨有的無厘頭,成了它吸引人的賣點,“勵志”及“歡樂”元素兩相融合,在多達六位導演的協力下,確能帶來人人目前所需所求的正能量。

此外,似我這種由港劇港產片陪伴長大的一代,《總是有愛在隔離》是很地道的港片,不像氾濫成災的中港合拍片,少了“大陸味”,更是難得。此外,戲中客串的多位影星,也給我帶來無窮驚艷,如許冠文、錢嘉樂、張達明、古天樂、吳鎮宇、林家棟、方力申、河國榮(TVB港劇裡經常演警長)、余安安、羅蘭、姜皓文、盧惠光、李璨琛、鄭則仕、成龍等,以及以《踏血尋梅》和《功夫》經典造型示人的白只和元秋,真的感受到發起人傾盡全力邀請香港所有電影幕前幕後工作者,為這電影投注心力的誠意。

至於片名,其中的“隔離”,除了原意,亦有諧音的趣味,與粵語“隔籬”(旁邊)同音,全片名“身旁有愛”,有大夥同心協力,笑著攜手抗疫之意。疫情肆虐下,看了倍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