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借來的100天



與《借來的100天》同期上映的,還有更令我滿懷期待的奈特·沙馬蘭“臥薪嘗膽”多年之超級英雄宇宙第三部曲《異裂》(Glass),而在有限的“看電影經費”下,我選擇投注給前者。若說本地片商引進的泰國電影,除了鬼片或驚悚類型,偶有三四部題材新鮮拍得也蠻不錯的,那《借來的100天》可歸類為這“蠻不錯”片單內。

故事敘述一個遊魂意外獲得重生機會,借屍還魂進高中生小旻的身體。然而,引領他的陰間使者卻告知他一個條件,即必須在一百天內查出小旻當初死亡的原因,否則一百天後不僅小旻會再多死一次,遊魂也會永不超生……

看著《借來的100天》,難掩內心的一股悸動,尤其隨著它多重的類型而轉換。戲的一開始(在醫院場景),有看著驚悚片的錯覺;再來則是超現實的奇幻元素(眨眼耍寶愛現的陰間使者對小旻說明“遊戲”規則);較後則融入愛情、親情及友情,一次過“打包”完所有輕易讓觀眾投入的元素,再與懸疑推理融會貫通,交織出一部五味雜陳的大雜燴。

出乎意料的是,此片的勵志元素竟是那麼深刻。一直以為小旻的自殺,會有個幕後真兇待小旻去追查出來,嫌疑人包括弟弟、父母親、暗戀對象小派、喜歡小旻卻只被小旻當做朋友的設計學會夥伴等;而隨著一百天的時日將盡,小旻對陰間使者每一次的推理都是錯的,觀眾也越發緊張真兇到底是誰……而電影最後的轉折,陰間使者大大玩弄了小旻一番,觀眾或跟小旻一樣有受騙之惑,但仔細一想,如此受騙總好過再也沒有復活的機會,為此更珍惜生命。


《借來的100天》的主題,即是生命可貴,生活再苦生命再賤,也總有雨過天青、也能有熬出頭的一天。電影把主角年齡設定在高中生,想來是希望能令與主角小旻年齡相仿、正值無數煩惱也最輕易行差踏錯的年輕人深思(試想,若是大人,也沒那麼輕易被電影說服遠離絕路),愛情和課業正是該年齡層最關注,也最感壓力的課題,電影都藉此呈現出來,讓觀眾作為借鑒,如此寓教於樂。

針對愛情、親情及友情的描述及氛圍,都拿捏得宜,唯節奏的掌控是電影較弱的一環。有好幾場戲都是因為鏡頭太唯美捨不得刪去,導致冗長拖宕,容易令我分神,之後又再被下一幕拉回來,然後又分神,如此重複了好幾次。

總而言之,就像首段所言,《借來的100天》蠻不錯的,尤其對“生命寶貴”的呈現,是值得大眾關注的,現實可不像電影,生命難重來呢!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登月先鋒



《登月先鋒》(First Man)於我,無顯精彩傑出,反而沉悶為多。

或許我本身對太深入的科學無感,雖明白五十年前對於登陸月球是人類史上的一大突破且是文明壯舉,仍始終無法體會了解其中真正的重要意義——就像國慶日對一個國家史、國民來說非常重要,但其重點是?我相信多數人都將重點錯置為:公假。

我知道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壯,《登月先鋒》情節也圍繞著他在登月前幾年的故事打轉,敘述他如何從一位平凡普通的人“進化”成跨出人類文明一大步的英雄;電影在鋪陳他個人事跡的同時,也呈現出NASA為登月做出的準備及目的,是有多麼“偉大”。

《登月先鋒》讓我較有感觸的點,主要是其挖掘阿姆斯壯英雄表征下、不為大眾所知或無法想像或因對其神化而遺忘了的最貼近人的一面——從他家人,尤其是妻子的視角,看出最真實平凡的阿姆斯壯。從這視角來評論,阿姆斯壯一點都不偉大,反而是個有點不負身為丈夫或父親職責的懦夫、混蛋。無可否認的是,阿姆斯壯面對的壓力乃世人無法相像,壓力來源還包括NASA用數條生命(都是阿姆斯壯身邊的同事友人)換取的實驗結果,以及或許一去不返客死外太空的賭注,當然還有對家人無法做出的補償。這幾點都是他身為一介凡人的無力感;而他唯有繼續投入工作,試圖藉此逃避、轉移注意。


相對的,當世人越發崇拜阿姆斯壯,最了解最貼近他的妻子,也從原本包容體貼,逐漸轉為憤怒。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場戲,是阿姆斯壯踏上阿波羅十一號衝向外太空前夕,他還打包行李刻意忽略家人,為此妻子勃然大怒,命令他去給兩個兒子一個“交待”,以備萬一此趟行程真是沒有返航,至少也曾對家人告別——她不希望阿姆斯壯就此做出無聲告別,留下離別的印象,會是他一臉的冷若冰霜。最終,電影在兩人隔著厚重玻璃前相望,露出似有若無意有所指的笑容下結束,沒有振奮,沒有感傷,或許這是編導留給觀眾深思的留白,也是全片最好看的一幕(終於撐到散場了……)。

至於其他我覺得可以討論的課題,包括當年美國為與蘇聯競逐,做出了多種犧牲,包括寶貴的生命,這點是否值得?我明白“有犧牲(失敗)才有進步”的至理名言,但對犧牲者的遺孀及從此失去父親的孩子而言,這點犧牲是否值得?雖說為國捐軀是一個公民該有的覺悟與光榮,為此仍因人而異,值得討論。

總而言之,《登月先鋒》確是中立、客觀地敘述阿姆斯壯數年間的事跡及生活,沒有將之神化,這點值得讚賞;但節奏緩慢,略嫌沉悶。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小腳怪



《小腳怪》(Smallfoot)以傳說中的怪物——在雪地中的大腳怪,或別稱雪人——為主角,敘述大腳怪群體中一隻年輕的雪人米哥,意外發現他們族群傳說中的“小腳怪”人類。牠每跟這小腳怪多交流一刻,族群長老便多一分憂慮,想方設法趕走人類,面對長老的敵意,米哥也開始質疑族群間從古至今的律法……

毫無準備下看此卡通,歡樂之餘,其中亦隱含著對人類這所謂萬物之靈的叱責。

先從人類帕西說起,他以介紹自然界題材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身份登場,然而該節目呈現方式既過時又老套,他本身明知這節目的弱點,嘗試破格主持,卻頻頻給同事打臉。他意興闌珊,當發現某個空難倖存者說出大腳怪出現時,縱使有九成九幾率是假消息,他仍義無反顧前往探索;有志者事竟成,他用手機攝錄下所見所聞,傳給同事,此舉讓自己獲得了無數的關注,同時也造成雪人族群或許滅族的後遺症……電影透過帕西這角色,帶出人類常因寂寞空虛需要關注且存在感至上的病態,讓觀眾自行省思。

另一邊跟同類生活的米哥,父親是族群中負責“敲醒太陽”的工人。牠會算準時間,用頭槌方式鳴鑼,請太陽升起,族人也就在此時開始一天的生活。這種族群間的律法,在每個雪人的觀念中根深蒂固,牠們完全屈服並遵守長老的教誨,生活空間活動範圍也僅限於海拔超高、雲端以上的山頂。當米哥意外發現“小腳怪”,卻陰錯陽差證據全滅被族人說他在說謊,為堅持己見突破律法、踏出生活受限的範疇,發現世界更廣大的區域後,牠開始懷疑自己的生活。他秉持著“知識就是力量”的圭臬,勇於挑戰長老毫無科學根據的律法;牠是族群間的異議份子,也是族群中因知識而產生痛苦的少數。


米哥對新奇事物的挖掘與發現,初時也引起觀眾對不斷嘗試阻止米哥向族人發表真理的族長,直至族長領著米哥進入禁地,讓牠一覽族群過去的“訓示”,理解其必須保密只為守護族人的苦衷。原來,一切源自人類殘暴的天性。這場戲除了像我這等成人觀眾早已見慣不怪的“真理之說”,吸引我的反而是其中的機關設計——如在山頂之下雲朵的製造過程、選擇高海拔的居所目的等,前後連貫,前面幾場戲其實都為後來的戲做鋪陳,這幾點都讓我內心讚歎。

至於偏向歡樂的結尾,或許是為迎合小孩觀眾而做出的違逆之意(至少我覺得、知道結局不該如此)。但這結局也提出了一道問題:人類要是能與雪人(他族)交流溝通,彼此理解,雙方是否就此和平共處?對這問題,我想了想,覺得還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吧?戲中大腳怪居住的山下,居民類似東瀛,又像歐洲;要是在中國,早宰來吃了,還談什麼溝通?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不存在的任務



“這是一個絕對的道德問題。有人說不,因為這個傢伙並沒有觸法,暫時沒有,可是哪個罪犯不都曾經是好公民?要是你能坐時光機回去糾正錯誤,幹嘛不現在就糾正?有的人會擔心沒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你只有九成的把握呢?有的人說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能放過一個,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半的把握就行了。其實不然,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把握可能就夠了,百分之一的機會可以拯救八千萬人免於恐怖和悲慘的命運,你看出那種可能性了嗎?”

李·查德第廿一本浪人神探傑克·李奇作品《不存在的任務》,與以往的系列作有點差異,即把故事時空背景倒回至一九九六年(世人初識傑克·李奇,是在一九九七年,第一本系列作《地獄藍調》)。三十五歲的李奇少校剛完成一任務獲頒勛章(其實是為了封口看似獎賞的獎賞),且立即被派往“學校”。所謂“學校”,在軍中就是冷宮,剛完成且授勛的李奇竟被打入冷宮,肯定是哪裡出錯……果然,這是他另一項任務的起始,是一項頂級神秘,對國家對個人來說,是屬於“不存在的任務”!

市面上不乏述說維安部隊必須在不公開且緊迫情況下,破解罪犯欲毀滅世界或恐怖襲擊陰謀的犯罪驚悚動作類型片。這些英雄在破案過程中,極盡低調,為免造成恐慌——試想,無知平淡地過活好像也是一種幸福,要是知道常見面的一臉和氣外表慈祥的鄰居或朋友甚至同事竟是恐怖份子你會作何感想?

要寫這類型小說的讀後感,有點困難,難在需避免劇透破梗太多,要是不經意地把關鍵情節轉折都透露出來,那其他同好何來閱讀樂趣?為此,在此就不多贅述李奇與隊友為了破案而在歐美兩地跑的高潮迭起過程,但此故事確實給我帶來像看著電影《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系列般的爽快。會有此聯想,或許是《不可能的任務》男主角湯姆·克魯斯曾演過傑克·李奇,加上《不存在的任務》故事跟《不可能的任務》一樣,皆設計出一個推進情節的“麥高芬”,藉此吸引讀者讀得欲罷不能,手不釋卷。這點是李·查德的強項,畢竟他曾在電視台工作過十八年,知道一部成功的電視節目該如何吸引觀眾/讀者。

除了精彩絕倫、緊張刺激、猶如透過紙頁文字在腦海中上演一齣動作片(這點讀者的想像力非常重要,否則沒法理解體會)的爽快,《不存在的任務》給我最大的思考空間,就是接近後部分,李奇與不算是故事的最終BOSS,卻是關鍵角色對納粹及希德勒之對話。“我們那時是大學生,西點軍校是大專,那時我們就在聊這種事情。我們是認真的嗎?無所謂。反正也沒辦法證明我們是會言行合一,或是心口不一。可是人生就是這麼麻煩,現在我得老老實實來回答這個問題了,多年以前我是不是滿口的胡說八道?”

較早前,“廢死”議題鬧得沸沸揚揚,我雖沒權沒興趣不關己事地冷眼視之,但內心其實反對廢死,也曾跟同事有過討論。雖說人權重要,死刑犯亦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另一邊廂反對廢死的理由林林總總,如廢除死刑即縱容罪犯,讓他們更無法無天等……不理這些,我覺得死刑也是社會機制的必要。亦有人要我設身處地思考,要是有親人被判處死刑,我還會支持死刑嗎?我這麼以為:要是一個人明知故犯,縱使是親朋好友,我也只能回以一句“活該”;要是自己惹禍上身,被冤枉犯罪且面臨死刑,能自救則自救,不然也只能聽天命,誰叫我無權無錢無身份?這世界就是如此不公,唯一公平的就是每個人都覺得上天對己不公。

回到《不存在的任務》,李奇對那人說出此話,設問了關於百分比的論述,同時也在考驗自己的道德界限——殺一人以拯救百萬人的幸福;或錯殺一人也無阻百萬人同樣獲得幸福?作為劊子手,像我這般一介凡人哪能體會其當下的壓力與糾結?也只能靠想像。至於李奇最終做出的選擇,因為是故事主角,況且這系列目前仍不斷給我帶來歡樂,我還是支持他,縱使他的做法對一些讀者來說,可能無法接受。

《不存在的任務》,跟其他浪人神探系列一樣,讀來行雲流水,也會在其中引出一些社會議題,讓讀者閱讀之餘,還有省思的空間。這是寓教於樂及藉書寫教育讀者的體現。

購書鏈接:https://goo.gl/5hHQwN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大黃蜂



當《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系列在麥可·貝導演不斷上演“狼來了”故事,說好的完結篇卻陸續有來,不斷用爆破轟炸來填滿越趨空洞的角色設定及前後漏洞百出的故事情節——而奇蹟是仍有觀眾捧場,成為共犯——讓柯博文大黃蜂等外星人“蹂躪”地球,侮辱觀眾智商。故,當前傳性質的《大黃蜂》(Bumblebee)上映之初獲得各方一致好評時,我仍半信半疑,忐忑入場。

——不抱希望果真免卻失望。

嚴格來說,《大黃蜂》不壞,至少不像第三四五集正傳那般充斥失控失序且無謂的爆破場景。它可說是逆向而行,把動作場景降至最少,並聚焦於大黃蜂與第一位人類朋友查莉(暫時如此,難保以後不會又有敘述大黃蜂在一九八七年前就到地球探險的全新故事來推翻這設定)之間的情誼(或寵物情緣);除了一人一車之間的情誼,另一支查莉與鄰居梅莫之間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感情戲,也處理得相當得宜,沒有山姆與米凱拉那般“情嗒嗒”,更適合闔家觀賞;而查莉與其原本關係不佳的家人,最終也迎來美滿結局。

——可見這是一部家庭電影。

作為賽博坦星球內戰的少數博派倖存者,以及被首領柯博文強制派遣至地球作為先鋒的大黃蜂,是個武術好手。雖然在地球與狂派的首戰,即遭對方損毀聲帶,仍可從他反敗為勝和之後的多場戰役中,一窺電影工作者將之打造得動作靈巧、舞(武)者般的俐落;在查莉及其他人類面前笨拙異常,實是靠賣萌與人類拉近距離的大智若愚(此舉顯然對軍方沒效),也為此與查莉形成“超友誼關係”,直至後來遇見山姆,方“移情別戀”。

——我一直認為大黃蜂無情,瞧他在《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中換了一個主人,即對山姆不聞不問;他碰到山姆以後,也完全不再關心查莉……


《大黃蜂》添加了更多變形金剛與人類之間的互動,無論是內在的感情戲,或外在的動作戲,而其中又從人類與汽車作為感情上聯繫點。查莉跟山姆一樣,先是對一輛經典舊款車一見鐘情,隨後發現是部會說話的汽車,還會變成人型(很恐怖!),這份情緒,相信愛車族最能理解,誰不想自己的愛車與眾不同?就像我擁有的Myvi Impreza(自取的名號),雖然是公路上普遍的車款,但在我心中絕對獨一無二,特別能夠體會查莉對大黃蜂的心情。而查莉與梅莫之間的情誼,也在大黃蜂的幫助下順利發展,這設定對心智尚未成熟的觀眾頗危險,切記:並非只要擁有車子,即可吸引異性!要了解自己的經濟能力,量力而為,還有最重要的是先練好駕駛技術,否則開車上路只會害人害己,你的車子可不像大黃蜂那般會自動閃避障礙。

此外,《大黃蜂》與正傳風格上的迥異,讓我對導演崔維斯·奈特感到好奇,上網查詢,發現他乃是動畫出身,過去僅導過一部長篇動畫——《酷寶:魔弦傳說》(Kubo and the Two Strings),此動畫故事及敘事風格不錯,值得一看。

總而言之,《大黃蜂》是部適合闔家觀賞的家庭電影,當然對習慣了《變形金剛》正傳那般轟轟烈烈打得不亦樂乎的觀眾來說,《大黃蜂》相對顯得有點沉悶,但散場後印刻於腦海的片段,及可供省思的問題,絕對比正傳久遠且多。至於其中好幾個跟正傳產生矛盾的情節及設定,最好就忽略掉吧,看戲解憂,別太認真。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一屍到底



許久沒給這般電影感動到無法自已。

戲前即聽見各方評論對《一屍到底》的鐘愛,也沒刻意瀏覽劇情簡介,就聽說是“奇片”一部。個人以為,奇片或否,每人定義不盡相同;雖然坊間給予《一屍到底》超高評價,但我秉持著“少期待即少傷害”的原則,親蒞拍攝現場。

《一屍到底》的劇情,沒法詳述。它主要敘述一支殭屍片劇組,在瘋狂電視製作人提案的“現場直播 + 一鏡到底”三十七分鐘之“災難現場”中,如何歷盡險阻,克服萬難,化腐朽為神奇,達成使命的過程。

整部電影可分為兩個部分——約四十分鐘的前半部,及餘下的後半部;而整體上也可以將之劃分為戲中戲中戲。前半部主要是“戲中戲中戲”《一屍到底》的四十分鐘長鏡頭,從中可見演員演技一整個假到不行,演員的表現或跑位、對事件的反應,都奇怪到一個點,令人啼笑皆非,不知從何反應;幾位演員遭遇殭屍病變時,觀眾仍猜疑到底是真還假,質疑其真實(也對做出觀賞此戲決定的自己感到懷疑)的同時,亦對電影的好奇愈發濃烈。

就像眾多影評對大眾的“耳提面命”:“必須撐到電影結束為止”。這裡說的“電影”,是前四十分鐘的戲中戲中戲。熬過這一段,下半部分的戲中戲方是真正戲肉。時間推前一週,在業界內打著“快速、便宜、品質普通”的導演日暮龍之被電視台相中,聘僱他擔任新節目的開台短片導演,日暮導演於是用一星期的時間跟一群演員對戲,期間就覺得這企劃及製作團隊簡直瘋狂,但既已答應接下任務,唯有硬著頭皮撐到底;這群演員也相當“有個性”,都是一群麻煩不斷、自以為是的人物,包括演技普普的偶像派女主角、自以為是的當紅男主角,還有酗酒問題,或對飲用水極度要求的配角,都讓日暮導演頭痛到極點;但生性卑微、輕易妥協的他,沒敢當場撕破臉,只能見步拆招。


除了公事上的煩惱,戲也用了一點篇幅介紹日暮的家庭成員——前演員妻子和同樣有著導演夢想的大學生女兒,及她們的個性、她們身處拍攝現場的契機。而當原本飾演導演及化妝師的演員因車禍無法參與演出,臨時又找不到演員頂替,日暮和妻子唯有“下海”,參與演出……這戲正式進入高潮。

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當觀眾窺見《一屍到底》長鏡頭背後幕前幕後的真實“慘況”,會為之前看“正片”時對演員演技的不自然反應豁然開朗——那是臨機應變下的表現哪,尤其看到工作人員舉著大字報,指示他們的下一步,演員還得做即興演出,以拯救這齣有份參與的《一屍到底》。至於日暮導演本身,從開機前即對眾演員的態度抱有不滿,一開始對女主的怒吼,對男主呼的巴掌,除了為戲,其實也是宣洩長期積鬱心中的不滿。

“不要停,繼續拍!”

我最為感動的,就是幕前演員幕後工作人員遇到困難問題即想方設法解決,縱使再難,也“不要停,繼續拍!”這幕日暮導演忘我地對著鏡頭呼喝,驚覺這不再僅是電影,而是對生命應有態度的呼喚:人生就是一段長鏡頭,而自己就是生命中的主角。至於原本性格有缺陷的幾位要角,到後期都把生命奉獻給了這部戲,完全融入戲中——尤以男主的轉變最為明顯,瞧電影最後的俯瞰鏡頭,他“死”後即趕緊跑去“埋位”,這戲中戲中戲才能迎來完美結局。

《一屍到底》可說是可歌可泣有血有淚,戲後當真正的電影幕後工作人員名單逐漸升起時,看著他們為設計長鏡頭的鏡頭捕抓,盡可能讓演員好幾次的動作及跑位統一,在在顯示這群劇組對電影的熱忱及專業;還有,戲前那些演員的不自然演技,都是精湛演技的表現。我憶起幾年前在編劇課程上老師教的,“何謂電影?”老師問,“電影就是不斷解決問題。而對電影的態度就是:have fun!”老師的說明,統統在《一屍到底》中呈現出來;而人生又何嘗不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