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Gucci:豪門謀殺案


看《Gucci:豪門謀殺案》(House of Gucci),驚覺此乃發生於一九九〇年代的轟動事件,想來該是當年年齡尚幼,不曾耳聞,亦沒追名牌的習慣,平(貧)民是也。

Gucci:豪門謀殺案》以古馳家族第三代當家莫里奇奧·古馳與派翠琪亞·雷吉亞尼為主角,細說二人從相遇至結為夫婦以後的愛恨情仇,並從二人視角看待古馳家族事業的興衰。

電影前部分,主要以派翠琪亞的觀點出發,形容她本是在家族的運輸業做類似書記的職位,是公司裡全男性職員裡的一點紅,在一場派對中邂逅了莫里奇奧,為這貴族公子文雅的氣質吸引,於是主動追求,成功魚躍龍門。也許天生不服輸的個性,派翠琪亞開始操控丈夫的未來,起初還會“引導”丈夫“規劃”人生,之後卻多是先斬後奏,為丈夫也為自己一步步地鋪好接任古馳當家的道路。

後部分則較側重於莫里奇奧。他出身於名門望族,生活不愁吃穿,沒經歷過世間疾苦,當愛情衝腦,不畏懼父親的威脅,選擇放棄家庭,與派翠琪亞共進退。幸運的是,叔叔奧爾多蠻欣賞他,邀他離開家鄉義大利,到紐約公司就職。隨後,縱使莫里奇奧有了職權,電影裡的他依舊維持著一種紳士風度,作風溫和,反而是做妻子的,盡顯蛇蝎美人的狠,在古馳家族成員之間遊走,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狠辣手段,搞得家裡一片烏煙穢氣。


看《Gucci:豪門謀殺案》時,我心裡極不舒服,尤其看見女神卡卡將派翠琪亞詮釋得入木三分,實在反感(這是在讚揚女神卡卡的演技),亦對富人家族裡你來我往的明爭暗鬥,精神上倍感疲憊,毫無鬥智趣味。故後來莫里奇奧決定與派翠琪亞分手,雖然這情節剪輯得有點突兀,不明所以,但我能夠稍微理解莫里奇奧的心情——大半人生都被他人操縱,終於產生自主人生的強烈慾望,也勇於為之。此舉雖然造就了日後的悲劇,我內心卻為那一刻做出如此決定的他歡呼。

雖然《Gucci:豪門謀殺案》卡司星光熠熠,除了女神卡卡,更邀來多位實力派演員如亞當·崔佛、傑瑞德·雷托、艾爾·帕西諾等參與,但或許我不大喜愛這類題材之故,覺得電影沉悶居多,得演至莫里奇奧的父親魯道夫去世後,戲味才漸漸出來。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蝙蝠俠


從一九八九年提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Batman)至今卅三年,共計有七部真人版蝙蝠俠獨立電影和兩部“合集”(SnyderVerse第二、第三部),五位演員分別飾演黑暗騎士。DC漫畫這IP除了真人版電影,還有劇集、動畫,甚至電玩,要看遍所有,對我是不可能的任務。最近重看舊版,也覺得八〇、九〇年代的風格早就過時。

最新版《蝙蝠俠》(The Batman)是該英雄的第八部獨立電影,由羅伯·派汀森接任這位哥譚騎士,亦詮釋出跟眾前輩相似,卻又十分不一樣的英雄風範。

 

******

 

會有最新這部由麥特·李維斯執導的《蝙蝠俠》,也許是場意外。當年華納影業有意像隔壁棚漫威學習,搞個DC擴展宇宙(DCEU),將旗下超級英雄如超人、蝙蝠俠、神力女超人、水行俠等集結為正義聯盟,結果操之過急,模糊了本身品牌定位,導致大多作品口碑票房皆一塌塗地,現今DCEU已是有名無實。《蝙蝠俠》就在此情況下誕生,敘述跟DCEU(或SnyderVerse)無關的年輕版蝙蝠俠,編導和演員雖同樣承擔來自原著漫畫迷的高度期待,卻也能自由發揮,且得以吸取多部前作的經驗,與時並進,汰舊換新,圓了一些前作無法解釋的破綻(如身著蝙蝠裝時一定要破鑼嗓子,史奈德版即給了他一個變聲器;這集則是讓布魯斯·韋恩畫上煙熏妝,才契合面罩下的雙眼同樣是深黑色),呈現出另一種黑暗寫實風貌的作品。

《蝙蝠俠》的故事劇情、人物背景不必再贅述,尤其布魯斯·韋恩不堪的童年經歷,人人皆知。大眾較關注的是登場的反派或跟蝙蝠俠站在同一陣線的夥伴。這部登場的經典漫畫人物即有貓女、謎語人和企鵝人(以及只聞其聲,猶抱琵琶半遮面客串的小丑)。


剖析我個人對各角色的觀點前,先大略分享整部電影予我的觀感。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系列,是寫實的呈現。不像SnyderVerse裡會有外星客、海底帝國或超能力者,《黑暗騎士》裡的設定,皆有可能在現實中發生。《蝙蝠俠》的基調亦以寫實為主,在鏡頭引領下,觀眾投身於細雨霏霏的哥譚市六個夜晚,隨著蝙蝠俠和戈登警長偵緝權貴連環兇殺案。這電影給我的第一感覺,猶如勞倫斯·卜洛克筆下酒鬼無牌私家偵探馬修·史卡德的黑色/冷硬風格,無論是蝙蝠俠跟謎語人之間的腦力比拚,或是蝙蝠俠跟其他平凡人的動作場景,配上深沉雄渾的背景音樂,整體氛圍及戲劇張力營造得十分對味。

我尤其喜歡蝙蝠俠和企鵝人飆車角逐的那場動作戲。這版本的蝙蝠俠座駕,沒有前幾代靚麗,只是暗色系的超馬力轎車,加上會噴出藍色火焰的排氣管,在獵捕企鵝人前發出猶如挑釁般的“轟轟”鳴響,簡直鬼哭神嚎。作為黑幫二當家的企鵝人,此時反而少了平時的兇惡,在比自己更凶神惡煞的蝙蝠俠前,也不禁露出怯懦神情。這場飆車戲,可謂全片最高潮,甚至超越片末的武打場景。


提到蝙蝠俠令人望而生畏,也是伏筆。話說《蝙蝠俠》故事設定在布魯斯·韋恩身兼暗黑義警的次年,韋恩內心仍充滿憤怒,一心用恐懼來征服都市,結果,罪犯是畏懼了,但受害者也同樣對其產生恐懼,片頭一場他在捷運站拯救一名遭群毆的受害人時,把加害者打跑之後,受害者不感謝他,反而懼怕地求饒;片末蝙蝠俠向深陷困境的議員伸出援手,議員卻不敢接受他的幫忙,反而是議員身旁的小孩率先“接納”,議員及其他大人才敢尾隨其後。至此,蝙蝠俠才明瞭之前的做法並不完全對症下藥,反而讓這都市更墮落,從而形塑出謎語人般的喪心病狂(日後還有很多呢!),黎明破曉之際,他還不退場,繼續留守現場幫忙。整部戲,蝙蝠俠從序幕裡所形容的黑暗,蛻變為日光下的善人,不只鼓舞了民眾,自身也像重獲新生。

 

******

 

如前文所述,《蝙蝠俠》以寫實為基調,故角色的塑造,也盡可能與現實相搭,於是我們看到身體沒有殘障的企鵝人。“企鵝”只是他的綽號,作為黑幫頭子的得力助手,較能使人畏懼。片裡唯一讓他能跟企鵝這動物稍做聯想的,是他被蝙蝠俠和戈登“拐”到都市一角拷問情報後,二人未替他鬆綁即離開,留下他像企鵝般勉強移動邊破口大罵。

電影裡的企鵝人,沒有一九九二年《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的恐怖氣息,然而劇終前埋下了伏筆:隨著龍頭老大法爾康尼的退場,高譚市的犯罪組織迎來權力、地盤的重組,他或許會是未來犯罪版圖的重要大咖。


至於此片最大反派謎語人,這角色曾在《蝙蝠俠3》(Batman Forever)裡登場(由金·凱瑞飾演,台灣為其名譯做“謎天大聖”)。跟當年誇張的肢體語言相比,謎語人更顯得正常穩重。他無疑是個天才型罪犯,處處留下線索,跟警方和蝙蝠俠下戰帖,而且大多時候還牽著他們的鼻子走(劇情所需,不然沒戲看了)。

這版本的謎語人,不禁讓我想起《黑暗騎士》的小丑,兩者都是推動情節的要素,最終目的也似乎要激發一些人民內心的暴力火苗,引發革命。小丑成功了,蝙蝠俠為維護哈維·丹特在民眾心中的英雄地位,犧牲自己淪為黑暗騎士;謎語人看來像是功虧一簣,卻也成功激發蝙蝠俠以良善守護這座城市。至於據說是新一代小丑的客串,會不會讓觀眾有所期盼,則因人而異。

 

******

 


《蝙蝠俠》其中最大的亮點,在於蝙蝠俠和貓女之間的情感互動。

二人的邂逅,是在企鵝人經營的夜總會裡,蝙蝠俠從照片的蛛絲馬跡中,覺得瑟琳娜似乎與案情有關,於是像變態般跟蹤她歸家,才發現她具備另一個身份——貓女。二人不打不相識,後因目的相同攜手合作。瑟琳娜兩次主動擁吻蝙蝠俠,不會讓人感覺突兀,隨著劇情進展,已慢慢鋪墊二人情感上的聯繫。最終墓園的那一場告別戲,有夠唯美,二人在小道上各自騎著重型機車,輪番超前對方,像二人為情感上的不捨而拉扯,最終停在岔路前,接著狠心分道揚鑣;蝙蝠俠從後視鏡中眼看瑟琳娜的背影消失之際,這場短暫的邂逅,有著初戀的回憶。

至於主角蝙蝠俠,因是年輕初哥版,打鬥上不見得是格鬥專家等級,只是一味不要命地魯莽。所謂最不要命的打法也是敵人最難以招架的作戰方式,他能如此過了兩年,可見其幸運,他不自稱“蝙蝠俠”,只說自己是“復仇者”,說是內心無底的憤怒守護著其身亦不為過。

打戲不華麗沒關係,這版本的蝙蝠俠頭腦可是一級棒,面對謎語人的謎題,皆能在極短時間內猜出謎底;跟戈登的關係,在嚴肅的“工作”氛圍中仍能不時帶著少許幽默,足見二人的默契及信任。羅伯·派汀森演繹的蝙蝠俠/韋恩,算是設立了屬於自己版本的風格,畢竟這年齡的蝙蝠俠未有先例,只能觀望未來的續集,能做什麼方式的改變。

 

******

 

總括而言,我還蠻喜歡這新版《蝙蝠俠》。真要比的話,它已超越諾蘭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和《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僅次於經典神作《黑暗騎士》,期待續集的發展。



2022年3月12日 星期六

危險境地


不時遇到如此情況:因為某個演員而想買票看其參演的電影,然而從電影宣傳海報似乎可看出“這是爛片”的不詳預感,片商也沒做任何行銷,致使這片鮮為人知,沒多少人論及;躊躇猶豫許久,最終還是決定購票,忐忑入場觀賞。就這樣看了《危險境地》(Dangerous)。

劇情敘述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並因襲擊長官而入獄服刑的前海豹突擊隊員狄倫(史考特·伊斯威特飾),假釋期間決定改過自新,定期接受心理醫生奧德伍德(梅爾·吉勃遜飾)的治療。狄倫的罪行導致家人與他關係疏遠,唯有弟弟肖恩不時透過信函告訴他生活近況。某日,狄倫收到弟媳來電說肖恩因意外不幸逝世,掛上電話不久,狄倫就遭人襲擊。狄倫感覺事有蹊蹺,於是打破假釋條例,前往肖恩生前居住的小島一探究竟,與差不多同時到來的一批由科爾(凱文·杜蘭飾)帶領的僱傭兵撞個正著,狄倫此時才驚覺弟弟死亡的真相遠比想像中複雜……

狄倫的經歷,道出了現實中精神病患的處境,希望觀眾遇到這類病患時,能對其產生同理心。須知大多精神疾病是隱性疾病,不易覺察,而確診之後,最需要的是他人的耐心。戲裡沒交待狄倫的母親是否知曉狄倫患有此病,但可見她因狄倫過去的所作所為而遺棄、嫌惡他,對他完全失去信任,一心認為肖恩才是為家族增光的兒子。當科爾前來搞事,母親第一時間想到只要狄倫離開,這群壞人自然尾隨而去,卻沒想到事情往往不該只看表面,科爾等人此行的目的跟狄倫毫無關係。所以,當看見本可不必淌這趟渾水的狄倫毅然留下,暗中幫助家人一一除去威脅,更替主角受的委屈感到不值。

戲裡大多時候都處於嚴肅的氛圍下,唯一較幽默的,是狄倫和奧德伍德醫生電話溝通的過程及時機。話說奧德伍德三番四次叮嚀狄倫避免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狄倫都乖乖照做,克服內心的嗜血慾望,對敵人也沒狠下殺手,只將他們弄昏或失去戰鬥能力為止。只是後來身處險境,再不下殺手自己則小命不保,仍將醫生的諄諄告誡放在心上,唯有再撥電給醫生,像是向上帝告解般尋求醫生批準。醫生此時方明瞭狄倫已險迫眉頭,反而責備他早就該拋下一切叮嚀,自保為先。狄倫終於像是解除了枷鎖,大開殺戒,一一了結敵人,最終也跟母親言歸於好。


《危險境地》其實可以跟《捍衛任務》(John Wick)系列、《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系列等動作片看齊,都在講述身懷絕技的能人憑己之力抵禦群敵,只要節奏拿捏得宜、情緒渲染到位,即可激起觀眾腎上腺素。然而也許預算不足,明顯看出好幾個狄倫打敗敵人的場景,在KO那一刻,鏡頭都會移開,讓觀眾憑著聲效,想像敵人的下場,這確是稍微降低了觀眾宣洩情緒的感染力。

總括而言,《危險境地》就如前文所述,從海報能隱約感覺或許是部爛片,但瀏覽卡司名單,除了較有名氣的史考特·伊斯威特、梅爾·吉勃遜、凱文·杜蘭,還有芳姬·詹森、泰瑞斯·吉布森(後者是《玩命關頭·Fast and Furious》系列裡負責耍嘴炮的光頭男;詹森則是《X戰警·X-Men》初代火鳳凰),電影再如何不堪,也該保有一定的娛樂效果。若以動作片的審美角度來觀賞,它在我心中是不合格的,但片末狄倫不再吃藥,踏上未知旅途的設定,則讓我感覺要是這角色能發展續集,就如戲裡的另一主旨——每個人都值得第二次機會——它也值得這種機會。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秘境探險


《秘境探險》(Uncharted)描述主角奈森和相識不久的蘇利循著收集來的線索,一步步前往藏寶地點,過程中除了得應付手段狠辣的尋寶獵人,還需留意蘇利和另一夥伴克蘿伊的背叛。這趟冒險之旅,沒一刻能夠鬆懈……

自從電影公司發佈即將把這高人氣電玩改編為真人版電影,即受眾人矚目,加上湯姆·霍蘭德確認接演主角德瑞克一角,此子接演漫威蜘蛛人後人氣飆漲,且戲下形象健康,深得民心,凡此種種,造就了電影未演先轟動、話題滿天飛的宣傳果效。然而,過往電玩遊戲改編電影的成功案例寥寥無幾,《秘境探險》上映了,即迎來叫座卻不叫好的情況。

如此情形其實並不覺吊詭,畢竟電玩改編的電影已囊括玩家這群基本盤,改編得宜就能獲得玩家讚許,縱使一些場景或內容不合情理,或有悖物理學法則,僅有幾成忠於或還原電玩場景,大致上就可過關;加上兩位主角湯姆·霍蘭德和馬克·華柏格的粉絲力量,形成鐵粉心中有種瑕不掩瑜的感受。

然而,對我這非玩家而言,《秘境探險》僅是中下,故事情節沒多少新鮮感(畢竟經典的尋寶電影多不勝數),動作設計一般——戲裡奈森的跳躍能力幾可跟彼得·帕克不相上下,拜託請下戲回來這攝影棚好不好?——解謎過程亦不見精彩刺激……總之,它節奏不及《叢林奇航》(Jungle Cruise),也缺乏像《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系列那樣給觀眾洗腦的配樂,就連整體不怎麼樣的《傻愛成金》(Fool’s Gold),在愛情戲和一些笑梗方面都比它精彩(《秘境探險》中只有一絲絲曖昧成份)


整部電影最讓我不舒服的,是奈森一夥三人之間各懷鬼胎,爾虞我詐的設計。回想當年觀賞《神鬼奇航》第二、第三集時,同樣因為戲裡三位主角為了各自利益及理由,不斷欺騙彼此,雖然情節一直在反轉(同時片長也增加),不到最後一刻不知結局若何、贏家屬誰,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看得疲累。《秘境探險》就有這種不舒服的體驗,雖說要帶出他仨逐漸信任彼此的情感遞進,但看得實在有些惱火。

總而言之,《秘境探險》在我心中很低分。當然,也許是非玩家的關係,沒法抓到戲裡為粉絲設計的彩蛋,降低了觀影樂趣,建議看倌還是親自觀賞,再做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