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金剛戰士


《金剛戰士》(Power Rangers),對我們這些八〇後正常男生,以及不正常女生來說,有不可磨滅的情意結——那是我們小時候每週一會的課外夥伴(當然,能夠直接購買最更新VHS來看的富有小孩,跟我們這些只能透過有線電視每週播放一集的不一樣)。而《金剛戰士》又有分美國版及日本原版,其中的瓜葛,不在我研究範疇內,也就不贅言了。在此僅分享美國版於我的部分成長紀事及電影觀後感。

上一次《金剛戰士》拍成電影版,該就只有一九九五年那版,是劇集版的延續,故電影版直接讓大眾認識的六位戰士在大銀幕前“耍白癡”(用現代的眼光來看,跟耍白癡無異),無需依據好萊塢編劇課程必備的三幕劇模式,劇情也沒啥深度,沒人生大道理,無所謂,只要(小孩)觀眾看得開心,電影公司賺得盆滿缽滿,皆大歡喜就好。

(最近重看,覺得犯傻以外,編劇實在太懶惰,設計出Ivan Ooze這泥漿本體的反派,結果金剛戰士五獸戰神【Ninja Megazord】合體之後,依然沒法毀滅牠,只能挾帶牠飛出外太空,又正好有一顆彗星飛過,就這樣把牠丟去彗星軌道與彗星碰撞——實為電影編劇的反面教材,《魔鬼終結者:審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的T-1000也是液態生化人,兩者編劇一比較,天差地遠。)

這齣最新版本,也是重啟版,重新向新一代觀眾介紹這由年輕小屁孩組成的五人組,如何身負拯救世界重任之前的成長故事。就像如今的超級英雄電影那樣,都要先交代英雄成為英雄的過程,《金剛戰士》亦如是,故那些想著要看打打打的零耐性觀眾,可會大失所望——《金剛戰士》全片二小時,他們要到最後半小時左右,才領悟出進化的竅門,變身成功;跟反派幽冥女王與天狼將軍的決戰,設計得緊張刺激,是回報觀眾的耐心。


這五位小屁孩,都是公認的問題兒童(關於這設定,真是一巴掌拍醒那些自以為是的假衛道人士,而且還得看他們的智慧程度)。他們都恰好處在叛逆期,性格有點“龜卵”,覺得身邊親友都不了解自己,於是選擇自我孤立,就好巧不巧地湊在一起,一起被遠古時代的“彩色寶石”選中,就這樣促成他們五位的友誼。友誼要永固,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至,他們還得經過身心靈三方面的磨練,期間鬧出不少笑話與摩擦,都是日後讓他們更心連心的成長過程……

編劇在這五位小孩的設計上,安置了他們各具特色的性格或外觀:白種人男孩、白種人女孩、黑人男孩、同性戀女孩、亞裔男孩,且各具優缺點,能夠以彼之長彌補他者之短。造型設計方面,《金剛戰士》也跟進時尚潮流——有網民諷刺他們是鋼鐵人集結出來的五人跟班——機械感十足,只不過變身後現身的時間少之又少,加上震顫的鏡頭,沒法細心審美;而他們在金剛戰神體內時,又掀起面罩露出臉龐,看得見他們為了捍衛地球而弄得汗水淋漓(粉紅戰士是“香汗淋漓”),與舊版的純粹耍帥模式,有明顯的不一樣——還讓他們因不習慣操作,踏出第一步時整個撲倒,緊張時刻還不經意地搞笑,緊張死那些在旁加油打氣的居民了……

新版粉紅戰士飾演者娜歐蜜史考特

演員方面,覺得最吸引我的,只有三人。一是粉紅戰士金伯利。舊版的飾演者Amy Jo Johnson,是公認的大美人,這新版的《金剛戰士》,若要滿足我們這批老粉絲,粉紅戰士的人選,肯定佔了大部分因素。娜歐蜜·史考特隨沒法跟當年的Amy Jo Johnson相比,卻也一顯她獨特的美,尤其甫登場那一剪削髮的狠模樣,真有煞到我;其二,則是藍衣戰士比利。這新版的藍衣戰士,變成黑人,原本是個在校常遭霸凌,但對電子器材有小聰明的孝子(他們能夠獲得超能力,全拜他對死去父親念念不忘間接所致)。此外,他也作為《金剛戰士》的笑源,讓電影不沉悶;第三,就是原本的紅衣戰士、後來的宙威了。不像舊版那樣被限制在一圓柱體內,這款宙威浮現在一面由顆粒分子組成的牆上,還能快速左右來去,面對面與人對話,而且還保留著人類的七情六慾,能看到他流露出來的憤怒、傷心、失望等情緒,與舊版的大有區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my Jo Johnson跟舊版的綠衣/白衣戰士飾演者Jason David Frank都有很明顯的客串,若看官看不出哪一幕有他倆,絕對非擁躉。還有,電影有一節的隱藏片尾,暗示下一集會有新成員登場……

總括而言,這齣作為系列序曲的《金剛戰士》,整體實有中上品質,若仍有人覺得電影沉悶,相信該是跟《羅根》(Logan)的部分觀眾一樣,屬於一味期待動作場面的下等次觀眾。還有,同樣作為以小屁孩掛帥的電影,確比那幾部很紅的反烏托邦電影好看幾倍。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異星引力


上一次觀賞俄羅斯電影,實在想不起是何時……極力回想,印象中只有改編自暢銷小說的《決戰夜》(Night Watch),已是二〇〇四年的作品,如今想不起內容為何,也有一部續集《日尋者》(Day Watch),我沒看;這系列倒捧紅了導演提默·貝克曼比托夫的名氣,讓他一闖好萊塢,帶來也是視覺系非凡的《刺客聯盟》(Wanted),以及較後由他監製、故事背景設在俄羅斯的超創意驚悚科幻作品《黑暗時刻》(The Darkest Hour)。

今年農曆新年之後,本地片商引進了好幾部俄羅斯電影,打頭陣的就有被譽為戰鬥民族版《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的《守護者聯盟》(The Guardians),我原本期待非常,就算影評大眾一致地給予劣評於我亦無所謂,然身邊同事卻也連珠價叫罵恨不得戲院“回水”,我才懸崖勒馬。後來的後來,就看了這齣《異星引力》(Attraction)。

也或許拜我戲前誤會它乃驚悚片所賜(都是宣傳海報誤導),《異星引力》還不錯看——它本質實乃愛情故事,讓我有驚喜。故事敘述來自外太空的不明飛行物體墜於莫斯科一民宅區,修復期間,人類對待它的多種態度及心態——除了必有的陰謀論及懼怕,亦有對它產生科學方面的好奇心;還有在命運安排下,跟來自不知哪顆星球的對方有了接觸,繼而產生愛情的火苗,且愈燒愈熾的複雜關係,這同時也牽引出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等……


電影中,幾位角色之間原本就有的衝突,比如說女主角與父親的親情、女主角與男友的愛情、女主角與來“自星星的他”的先敵後友,及為何一開始會對外星異客產生敵對心態的鋪陳、男友從普通的痞子轉變為暴力極端份子,都敘述得有條不紊,也在結束以前解決了他們之間的摩擦,雖不到巨力萬鈞,卻仍感受到編劇團隊的誠意。

特效方面,受好萊塢熏陶或荼毒的我們,自然覺得《異星引力》不比好萊塢炫目;無論是片首的飛行物體墜落摧毀多棟民宅,或是片末暴民群起進攻、軍方防衛的一幕,吸睛的仍是三位主角“嬲”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終極一戰——一方因愛成恨,另一方則從無到有(說的是“愛”)。而外星客的飛船外形、船艙內側與戰鬥服裝設計等美術指導的工作範疇,是否達到美之標準,我也說不準,只覺得確有其獨到之處。

有讃則必有彈,本地上映版本竟以英語配音,或許就像一般華語片為了顧及隆雪區域民眾而硬硬配成粵語一樣,片商擔心大眾接受不了俄羅斯語,好心做壞事,如我這般堅持電影最好原音發聲的觀眾,會有隔了一層薄膜的不適。此外,片首莫名其妙刪了一段,讓我擔心會不會觀賞一齣七零八落的片子,好在後來證明,都是我多慮了。

總括而言,《異星引力》縱有一些小缺失,也不比好萊塢A級大片遜色,尤其故事敘述的功力,至少盡善盡美,不用一大堆爆破場面忽悠劇本的不充實。各位看官,趁電影還在上映,不妨一嘗戰鬥民族出品的商業片。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金剛:骷髏島


最近好萊塢影視圈,可謂是踏入“宇宙觀”的商機計算手段模式,什麼東西都要打造屬於自己的宇宙觀,好比這篇文章提到的怪獸宇宙(MonsterVerse)。其中會登場的怪獸,除了金剛,還有哥吉拉,以及在日本原創哥吉拉中,曾經出現的幾隻怪獸,可謂“東西合璧”,編劇越掰越精彩,怪獸越戰越七彩。

這齣《金剛:骷髏島》(Kong: Skull Island),就是因為抱著與《哥吉拉》(Godzilla)“同等”的期待入場,結果覺得慘不忍睹……劇情空泛不打緊,還可以藉金剛跟那些來自地底的蜥蜴怪(這樣稱呼,不懂是不是侮蔑蜥蜴)對打的電腦特效,轉移注意——可我就是對呈現出來的對陣效果不甚滿意。角色方面,除了兩位較立體,其他的就如紙片人般,甚至男女主角湯姆·希德斯頓和布麗·拉爾森,兩位帝后級人馬,竟然願意“放下身段”,飾演這種不痛不癢的角色,實屬罕見;更別提那些位戲內可有可無,戲外則商機算盡的演員了(我不明說,請看官自行對號入座)。

說的較為立體的角色,一是金剛本身。作為日後會與哥吉拉大戰三百回合的怪獸,牠的處女秀必須以更兇悍、更酷炫的方式出現,於是與哥吉拉猶抱琵琶半遮面不同,牠從片頭就閃耀登場,說的立體,是牠的身形;另一位“立體”人物,當屬第二男主角的山繆·傑克森了。他飾演的將軍,為了替下屬復仇,不理金剛是好是壞,就是認定牠必須血債血還,意志堅定(頑固、死硬頸)地欲完成目標。雖然是較為明顯的壞人角色,但從他的立場來思考,也並非大惡之人,反而比其他莫名其妙的角色來得更顯人性。也因為他,《金剛:骷髏島》於我才得以提升一兩分的同情分。


跟《哥吉拉》一樣,金剛存在的意義,無非是為了維持世界生態的平衡。牠駐守於骷髏島,是因為該地段類似時空之門,稍一不慎,怪獸就會從地底冒出,而金剛就是門神,避免世界遭侵蝕(咦?乍聽之下,好像跟《環太平洋·Pacific Rim》相似,莫非……);而那些有心人士就藉用地理研究之說,帶了一大群士兵,還有莫名其妙的僱傭兵(湯姆·“洛基”·希德斯頓),以及記者兼讓金剛動凡心守護的金髮美女(布麗·“驚奇隊長”·拉爾森),一去到骷髏島就砰砰乓乓地投擲炸彈,接著就遭金剛的怒火摧毀。於是一組人被分散成兩隊人,一隊由僱傭兵和記者領軍,主要是向觀眾從科學角度來講解這座島嶼、這隻怪獸的神秘知識;另一隊人馬由士兵組成,隊長自然就是山繆·“福瑞”·傑克森,追蹤金剛復仇的同時,基本上就是上演一九八七年阿諾經典電影《終極戰士》(Predator)叢林的法則,一個一個地慘遭屠戮,負責刺激觀眾腎上腺素……

最後,因為是整個怪獸宇宙的冰山一角,這隻小金剛(說的是牠的年齡,不是體型;也是編劇為了將牠跟哥吉拉日後“相提並論”而預設的梗)不會像前幾套金剛電影那樣,被帶到城市去大鬧。沒有了以往人獸戀的感性描繪,《金剛:骷髏島》確實失色不少,目前也只能如此這般,看牠日後造化如何了。

僅以一句話總結個人對《金剛:骷髏島》的評論:瞌睡了近兩個小時,只有近兩分鐘的隱藏片尾讓我精神為之一振——哥吉拉仍舊一樣,猶抱琵琶半遮面,只聞其聲不見其蹤!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羅根


電影版的《X戰警》系列,精彩歸精彩,但其實弊病百出,尤其作為同一世界觀的連接上,每一齣都有BUG,前後無法連貫。就算《X戰警:未來昔日》(X-Men: Days of Future Past)來個“大洗牌”,但續集《X戰警:天啟》(X-Men: Apocalypse)又再重犯相同的毛病,感覺就是那種小說創作到後來江郎才盡、情節沒法再掰下去時,來個“……原來是南柯一夢”的作弊方式。

故,初時看這齣《羅根》(Logan),也掉入這等糾結於情節相互矛盾的陷阱,於此就不爭論金鋼狼為何變老的原因,僅分享整體電影的感受。

(這樣的話,樂趣頓時少了大半……)

此片與其他系列作不同之處,至少有兩點。一是動作的暴力程度;另一則是三位主要角色之間的感情戲份。

先說動作戲。過往的《X戰警》系列,除了《惡棍英雄:死侍》(Deadpool),打鬥場面都不會很血腥,縱使整個意境很暴力,亦不見血——你看金鋼狼鋼爪一出,敵人好像血管阻塞那樣,不見血漿;還是他跟古龍筆下的西門吹雪一樣,殺人不留一滴血?其實,大家又何嘗不懂電影公司乃為了闔家觀賞的“苦衷”,這類超級英雄片,若小孩不適宜捧場,亦會失去做父母的票房。所以,《死侍》之後,《羅根》再延續R級的暴力場景,得以盡顯角色的獸性,單單這點就值得捧場!(這方面,相信MCU暫時沒法,也不願意嘗試。我還奢望昆汀·塔倫提諾能執導MCU系列電影呢!)

《羅根》有好幾幕的打鬥場面,都處理得相當好看。從一開始的“撬車輪蓋”一幕,到後來羅根對戰金鋼狼,直至最後的戰役,真看得血脈賁張,觀眾若少一點定力,或見血即暈的,建議事前做好心理準備。此外,與金鋼狼有相似異能的變種小孩勞拉,為了自保而大開殺戒時,這種“人小鬼大”的行為,也散發出有別一般的美感。


動作設計以外,三位主角——老年X教授、金鋼狼羅根和勞拉——之間的親情描述,卻也讓此電影達到同系列作品中,最頂點的深度。有追此系列的觀眾都知道,首集《X戰警》(提起這個,《未來昔日》重啟了整個時間軸,不禁有氣)中,金鋼狼會加入X戰警,也是X教授多多關照的原因;加上勞拉,三人簡直就是三代同堂了。再配合老人癡呆的X教授、金鋼狼的垂垂老矣,未成年的勞拉,相比起同齡時的羅根,更顯她的孤寂,以及前路茫茫。所以,戲內羅根能在僅餘的時間內教導她什麼,她又能學會多少,其實都在揪著戲外十七年來對金鋼狼 = 休·傑克曼觀眾的心,畢竟,天下無不散之宴席,羅根臨走前,也要留下一場精彩的秀,以為經典,甚至整個世界觀的註解……

撰文記述《金鋼狼:武士之戰》(The Wolverine)觀後感時,我曾借用《無間道》中之佛曰套在金鋼狼身上,以“受身無間永遠不死,長壽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形容之。跟平均年齡八十歲的凡人比,金鋼狼的異能力,絕對造成他內心的諸多傷害,縱使擁有超乎常人的自癒能力,也無法療癒受傷的心。故,金鋼狼活著是苦的,《武士之戰》中銀武士要剝奪他的長壽,雖然立意不善,說要助他脫離苦海也確有道理。只是,若將當時的事件延續至《羅根》,作為他老化的起因,亦非不可,甚至更合情合理,只不過……又是《未來昔日》岔出來的事端。後來的《天啟》如此,重啟整個系列故事,也不見得是好事……

扯遠了……《羅根》最讓我感慨的一幕,是失眠已久的X教授臨終前的感性發言,一代傳奇的教育工作者(咦?),就這樣落寞地離世;而羅根/金鋼狼以如此方式“退役”,也是所有超級英雄電影角色的絕佳榜樣!切記,凡事貪多嚼不爛哪!!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漫漫回家路


剛過去的這屆奧斯卡,入圍最佳電影的,相比起過去幾屆的入圍影片,國內上映的算多了——尤其《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至今仍未下映,實屬奇跡中的奇跡——能夠觀賞到這齣《漫漫回家路》(Lion),也應該對某電影院商給個讃!

獲得這類“學術派”或“正統派”青睞的電影,自然不比一般充斥爆破場面、電腦技術唯美的電影來得重商業口味,其中亦不乏堪比,甚至尤勝一籌的商業操作手法,如在劇情的起承轉合、鏡頭的掌控等,而最重視的,還是一齣電影的根基——故事劇本。《漫漫回家路》這方面皆表現不俗。

它改編自真人實事(甚至有紀錄片,也有出版成書),敘述印度小孩薩魯五歲時與哥哥走散,不曉回家路遂流浪街頭幾個月後,(此刪一百五十字),被澳洲一對夫婦領養,於是外地成了家鄉;成年之後,薩魯仍想念故鄉,於是利用朋友建議的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軟體,努力不懈地搜尋,最終……


我相信,每一部電影(或創作)的背後,總會有另一則不為外人道的勵志故事。《漫漫回家路》本身的故事,就已經夠勵志——薩魯與家相隔了約八千九百公里,加上時間對記憶的侵蝕,他最終仍憑藉一段模糊的舊日記憶,在衛星拍攝的地域中,發現故居附近的地表特徵……這等超級無敵強的記憶力,除了神跡般的好運,我實在想不出其他的形容詞。

此外,谷歌也不知贊助了多少的製作費予此片,單單那個谷歌地球軟體的使用,就可迷煞多少人。話說我也曾是谷歌地球的瘋狂迷戀者,只需電腦熒幕,就能跨越世界各地,欣賞各地地標(有三維顯示功能),後來放棄是因為這軟體讓整個電腦慢下來,於是退讓一步,用谷歌地圖(Google Maps)替代。長大之後,聽多了陰謀論,也似乎覺得無論是“地球”或“地圖”,谷歌雖有讓世界“縮小”的利,亦有嚴重侵犯各地域隱私權的弊,就連後來風靡一時的手游《精靈寶可夢Go》(Pokemon Go),亦有國家以不願“出售”地表情資而堅持不引進的說法。所以,《漫漫回家路》可謂讓谷歌洗刷這些陰謀論的活招牌,讓其更顯正面形象:讓一位走失廿五年的小孩與親人團圓。多麼動人吖!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電影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演員——飾演小薩魯的桑尼·帕瓦。電影的前半部分,幾乎都是靠這位童星撐場。他自然散發的靈氣,襯托在落後國家的落後街道、軌道的孤獨身影,更能反襯出當地的落後;與他相遇的幾個角色,有些不安好心,有些想施以援手卻有心無力,都是漸漸推進劇情的助力,也幫助觀眾醞釀情緒。至於電影後半部分,薩魯長大了,也不是說飾演者戴夫·帕托演技不好,只是桑尼·帕瓦外形實在太亮眼,完全將前者比下去。至於其他配角如魯妮·瑪拉、妮可·基嫚等,倒成了過目即忘的陪襯品——就算妮可·基嫚有一幕深情流露的演出,亦難以突出。

整體而言,《漫漫回家路》不會難看,但也不會讓人覺得驚艷;其中固然有值得省思的社會議題,好就好在沒咄咄逼人地說教。它用鏡頭,拍出最真實的印度落後地區之相貌;它用鏡頭,敘述一位年齡很小的旅者之神奇故事(小薩魯被困火車廂上好幾日,仍能存活下來的事,讓我訝異!),藉以提醒觀眾,世間萬事除了運氣,還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繼續人生。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臨淵而慄


有一類電影,觀賞完畢時,會一時抓不透它到底要帶出什麼訊息,可是整個觀影過程,卻是無盡享受——印象較深刻的,有《夢遊大都會》(Cosmopolis)、《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而看這齣《臨淵而慄》時,也有相同的感覺。

這是發生在一個家庭的故事。經營金屬加工廠的一家三口(父親利雄、母親章江和女兒小螢),某日迎來一位剛從監獄服刑期滿而來“投靠”的陌生男子八坂,利雄與八坂是舊識,答應讓他留下,而利雄這似乎要報恩的決定,也替後來整個家庭陷入崩壞的境況埋下伏筆……

看完電影,覺得有趣的事情,首先就是利雄一家三口對彼此的態度。電影以其中發生的悲劇作為他們態度的轉折,並將電影分成明顯的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利雄對章江的態度異常冷淡,章江對他說什麼,他都沒什麼反應;對女兒的態度則溫柔多了。而悲劇發生以後,利雄比之前多話,也表現得更加保護妻子,似乎這悲劇讓夫妻倆有了共同目標——找出傷害女兒並銷聲匿跡多年的兇手八坂——而團結,其實他們要的,是自我救贖,因為之前自己的選擇而造成的傷害過於深重,再也無法彌補。


要說電影帶出的訊息,個人覺得應該是編導藉一家人的境遇影射整個大環境。比如說大家已習慣聽來的訊息,並沒有去證實就輕易相信。就像小螢的受傷,相信大多觀眾都會認為,罪魁禍首就是八坂,可是電影直至結束,編導都沒證實是八坂下的手,只能依據利雄夫妻倆的反應,以及八坂“從白變紅”的轉變,來推測。又,整部電影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利雄與章江的夫妻關係為何如此疏離?小螢真是八坂傷害的嗎?八坂在利雄家寫的信,真的是寫給受害者家屬嗎?八坂失蹤之後前來利雄家金屬加工廠打工兼嘗試尋找八坂消息的,真的就是八坂的親兒子?觀眾如我,當下只能姑且信之,之後也只能再細想,自行推敲,孰真孰假……畢竟電影最終也沒有解惑。

不確定性,也是《臨淵而慄》的精彩之處——讓觀眾有思考及想像空間。就像人生。

我尤其喜歡最終一幕:利雄眼見章江挾帶小螢投河自盡,於是奮不顧身地下水拯救章江,眼前原本癱瘓的小螢,突然可以自己行動,游出水面。當利雄把章江帶到岸邊,身旁的小螢仍是原本的癱瘓姿勢(人是那位八坂的兒子救的),並非奇跡復原,純粹是利雄多年的渴望讓他產生幻覺——這幻覺,相信也是觀眾希望的。

雖然不敢確定《臨淵而慄》的真正主題就如我所分享的那般,但好戲還是要推薦。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賀歲片狂想曲


何時開始,過節看賀歲電影,竟成了一種折磨?

上網搜索“賀歲片”一詞,得出“一般配合濃烈新年氣氛,以閤家歡電影為主,多以搞笑、家庭團圓為主調”之結論(摘自維基百科,人人都可撰寫的“偽”基資料庫,看過就算,若要當真,還需求證),可近年的賀歲片,“家庭團圓”之元素雖年年俱有,笑梗卻一年不比一年……

從前賀歲片不是這樣的!尤其一九八〇、九〇年代的港產片,每到農曆新年,家家戶戶對“雙周一龍”(周潤發、周星馳、成龍)的期待,比起財神爺的期盼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上更早的《最佳拍檔》系列、《五福星》系列,是賀歲片始祖,也是港產賀歲片最鼎盛時期。除了搞笑及家庭團圓,還融入了如爆破、飛車追逐等動作場景、推理懸疑等有助推進劇情,但不過分宣揚暴力的商業電影元素(畢竟新年流流嘛)……重點是,散場後大眾依然回味無窮,元宵以前,仍是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提升感情的潤滑劑。時至今日,雙周一龍竟“折墮”到結夥祭出爛片——周潤發的《賭城風雲》系列、周星馳江郎才盡的《西遊·伏妖篇》和成龍不見瑜伽的《功夫瑜伽》,都讓我看後有滿滿的無力感,在在印證“沒有最爛,只有更爛”的評語。

不知是否人到中年的關係,還是閱戲過多,導致笑神經系統遲緩。認真覺得,如今喜劇(尤其合拍片)的笑梗,最好笑的點就是有夠難笑。以上段提及的電影為例,王晶為主導演及編劇的《賭城風雲》,笑點(或任何值得買票捧場的點)到底在哪?為何可拍到第三集?周星馳過往的《美人魚》《長江七號》,甚至上一部《西遊·降魔篇》,仍見有他要帶出的道理,且周氏的無厘頭風格,不是人人做到,這點倒是符合“物以稀為貴”之道理,不過他對“西遊”主題太執著,加上《西遊》氾濫(爛),這回我真的不買賬;成龍的賣點則是將武術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且打得很歡樂,演得很滑稽,但《功夫瑜伽》請來可組成聯合國的演員,大家為了傳說中的神秘寶藏打來打去,鬥智的話不見得有多智慧,鬥勇則鬥得沒有結果,結尾時配合大喜之日,不宜殺生,大家鬥舞決勝負……我暈!

真懷念《賭神》《大內密探零零發》《飛鷹計劃》《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那幾套經典的賀歲電影,還有一部劉青雲主演的《呆佬拜壽》,笑過之後,總留有一絲絲的感動在心裡頭,縱使年華逝去,當年的觸動,仍不磨滅。

至於本地出產的賀歲片,自二〇一〇年《大日子WooHoo!》,以及隔年《天天好天》以來,加上政府修正本土電影強制上映政策,致使許多本土華語電影開拍,並竭盡所能地排在賀歲檔上映,卻沒法做到品質保證。人人只欲分票房紅利,也就造就出本地華語電影愈拍愈爛的現象(我並非無的放矢,而是繳了好幾次“學費”,換來只得唾罵的觀影經驗)。

片商抱著賀歲片穩賺的想法,粗製濫造出一部部賀歲片,這種歪風逐年延燒,不見停歇之勢。只能說,觀眾也是幫兇。你看臉書上《功夫瑜伽》成了本年度賀歲電影票房冠軍而登的祝賀廣告,我只有搖頭手指動作稍快滑掉的份,等級不同,找不到想法相同的人一吐苦水,也就只能撰文抒發內心的不忿。

因為對賀歲片的期待值逐年下降,故開始產生過年管他賀歲不賀歲,還是首選好片來看的心態。於是,去年(二〇一六年)有一部台灣鬼片《紅衣小女孩》,其實是二〇一五年份的作品,但遲至隔年賀歲檔前才在本地上映;又有一部李奧納多“跪求”奧斯卡影帝獎的《神鬼獵人》(The Revenant),同樣安排在賀歲檔期間上映。兩部片子不乏“紅彤彤”這華人過年最喜愛的顏色,我亦不忌諱血腥鬼怪這等一般大眾認為不吉利的東西,這兩齣“賀歲”電影看得我眉飛色舞,好不過癮。

所以,以後不再看賀歲片就是了……話是這麼說,但過年時皇太后(阿母)只要一句一家人去看賀歲片,做孩子的再怎麼不肖,也只能唯命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