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鋒迴路轉



對我而言,二〇一九年的年度壓軸好戲不是某外太空電影,而是這部《鋒迴路轉》(Knives Out)。

《鋒迴路轉》是難得的本格推理故事,敘述著名犯罪小說家哈蘭在慶祝八十五大壽當晚,被發現死於自己的豪宅內。一星期後,警方與一位偵探白朗著手向所有家庭成員錄取口供,調查確認哈蘭真是自殺身亡,而偵訊過程中,他們漸漸挖掘每人為獲得哈蘭遺產不為人知的黑暗面,而白朗更發現哈蘭視如己出的貼身護士瑪塔,更是破解一切謎團的關鍵人物……

《鋒迴路轉》角色眾多,加上每一句對白都可能是編導特意設下的破案線索,有心接受挑戰的觀眾必定全神貫注,留意每一幀每一幕的細節,從中獲得更大觀影樂趣。當然,若純粹抱著享受、放鬆的心態觀賞,電影也不會令人失望,它成功勾起觀眾好奇心,透過白朗偵探(主)及其他配角(客)的視角,抽絲剝繭,重整命案前後所發生的事情。戲劇張力十足,懸疑氛圍濃厚得令人屏息,卻又在其中摻入些微喜劇效果,以此舒緩觀眾緊繃的心;演員陣容星光熠熠,藉助銀幕中好戲之人(演員)來主導銀幕外好戲之人(觀眾)的情緒。

丹尼爾·克雷格撇下在觀眾心中定型的特務〇〇七身份,不需動手動腳打得遍體鱗傷,只需“撩”人說話、動腦推理,漸漸將真相拼湊出來,一顯久違的文質彬彬。還有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同樣透過此片顛覆了他過去八年被漫威“綁架”的正義凜然形象,演出讓人大跌眼鏡的紈绔子弟角色,可謂突破。如此“破格”演出,其實對兩位演員本身而言,無疑是一種額外收穫且大有好處,至少證明本身戲路甚廣。


至於最玩味的角色——瑪塔,安娜·德·哈瑪絲飾演這位患有先天性一說謊即產生明顯生理反應(不是韓劇《皮諾丘》中提及的皮諾丘綜合症,那是另一種病)的護士,心地良善的她,乃獲得老天垂憐,凡事化險為夷,也因此惹得眾人嫉妒。片尾時白朗與她關於人心人性的一席對談,值得深思,也是此片帶出的最大主題。與瑪塔有著忘年情誼、由老戲精克里斯多夫·柏麥飾演的哈蘭,當得知自己生命垂危時做出的反應,確實令人動容;只是,謎底揭曉之際,不禁莞爾——那是老頭寫作多年,走火入魔想太多嗎?

《鋒迴路轉》是導演萊恩·強森繼《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後,再次自編自導的優作。我與《最後的絕地武士》無緣,不知其優劣,但對導演多年前的作品《迴路殺手》(Looper)至今印象仍深刻,尤其片中布魯斯·威利和喬瑟夫·高登—李維的相互尬戲。

總括而言,《鋒迴路轉》是二〇一九年度壓軸好片,絕非過譽。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野蠻遊戲:全面晉級


 兩年前接續一九九五年《野蠻遊戲》(Jumanji)的“正宗”續集《野蠻遊戲:瘋狂叢林》(Jumanji: Welcome to the Jungle),整體並不比二十世紀末的版本好,卻因有被譽為怎樣拍怎樣賣的巨石強森參與演出,票房大收,故也順利產生這齣續集的續集——《野蠻遊戲:全面晉級》(Jumanji: The Next Level),讓因應時代變遷而從桌上遊戲轉型成電子遊戲的這款魔法遊戲,持續發揮神奇效應。

故事敘述自上次經歷了奇幻冒險的四位好友,在各自經歷兩年校園及打工生活後,相約回到家鄉聚首,卻在約定時間內不見其中的史賓塞。他們找上史賓塞的家,卻只有史賓塞的爺爺艾迪和爺爺曾經的好友麥洛在那兒,以及本已銷毀的《野蠻遊戲》電玩,這表示史賓塞重回遊戲裡頭。他們驚訝之際,遊戲將他們一一吸入,更詭異的是,這場遊戲的玩家,並非同樣由他們四人操作扮演,而是另有新成員……

《野蠻遊戲》這款懂得自行進化的電玩,關卡自然不再跟前集一樣。玩家配對方面,這回可是令人大跌眼鏡,尤其巨石強森的玩家角色,竟由艾迪爺爺獲得;而跟班凱文·哈特,則是麥洛——遊戲前半段,單看這兩人做出超越原本年齡的舉動、語氣、個性,已經夠絕。《全面晉級》讓我感覺有種攜帶長輩旅行的比喻,一位是不理解現狀、自我的頑固老頭,另一位則是喜歡“話說當年”的話癆,極度考驗另兩位急於拯救友人的年輕人之耐性。


而本集的亮點,仍在傑克·布萊克和凱倫·吉蘭身上,尤其吉蘭體內的玩家同樣是瑪莎,熟悉了“操作模式”,雖表現正常,但每一場有她的戲,總讓人不禁盯著她的腹肌猛瞧;布萊克這回成了“冰箱”弗雷吉的替身,現實中四肢發達體力充沛的運動員,被鎖死在一副五短身材肚腩浮凸體力不佳的身軀內,可謂比死還難受,也讓布萊克再次充分地發揮喜劇細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白,都非常“抵死”。

——這遊戲的主旨,是修補年輕人與長輩之間鴻溝的同時,也找回各自迷失的自信。

只是,若再深思一層,《全面晉級》比起上集,其實存在著更多邏輯漏洞,尤其兩位後來先到的玩家,成了遊戲無法解釋的“機械降神”,為故事打了折;而那能夠交換身份的水池,更是編劇低劣的作弊手段,亦表示一夥人根本沒法解決自身難題,只能用身份互換方式闖關……另有疑問是,既然反派也能從胸口彈出角色的強項弱點欄,難道不會是個真人玩家的替身嗎?電影卻沒給予解釋。以上種種都是《全面晉級》的瑕疵,但看戲當下,也沒空思考這些,因被其散發的歡樂氛圍成功遮掩。

演員方面,除了以上四位主角,這回驚喜現身的是兩位久違的老傢伙丹尼·狄維托和丹尼·葛洛佛,前者是《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的悲劇反派企鵝;後者則在《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系列裡,與梅爾·吉勃遜組成黑白雙煞懲奸除惡,兩者都憑著經典角色常駐我心。《全面晉級》中,他倆是一對歡喜冤家,因過去的小事鬧翻,如今麥洛希望能與艾迪盡釋前嫌,以了心願;而麥洛在遊戲末段做出的選擇,頗耐人尋味,回到現實也會導致每人的人生分岔出平行時間線……當然,電影也不會放太多心力去探討時空哲理,點到即止地寓教於樂。

總括而言,《野蠻遊戲:全面晉級》熱鬧非凡,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它毋庸置疑是個典範,但也僅止於此。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星際救援



二〇一九年,布萊德·彼特為觀眾帶來兩部大作,一是昆汀·塔倫提諾執導的《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另一部就是《星際救援》(Ad Astra)。《從前,有個好萊塢》大獲好評,《星際救援》則褒貶不一,有評論家說導演詹姆斯·葛瑞延續了本身的風格,即專拍影評超愛、一般群眾卻難以接受的作品,藉此也為其電影增添不少評論,而只要有人評論,則表示作品依舊受關注,縱使評分不高,話題仍舊不斷,可謂最強行銷。

我本人並不熱衷於外太空電影。眾人追捧的《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我看了首六集,覺得異常難熬,簡直浪費時間;但像諾蘭執導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地心引力》(Gravity)等,是少數幾部令我看得眉飛色舞的作品。至於這部《星際救援》,本人認為非常一般,卻對主角羅伊散發的一股孤寂感,深受其吸引。

電影故事背景設在不久遠的未來,敘述航太工程師羅伊(布萊德·彼特飾)受命前往外太空尋找廿年前為搜尋外太空生命體而失蹤於茫茫宇宙中的父親。羅伊從地球前往月球,轉機前往火星,再從火星直飛海王星的旅途中,越加挖掘出關於父親的種種事跡,也為這位在自己小時候即“離家出走”的陌生親人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矛盾心情……

《星際救援》算是羅伊的獨角戲,尤其內心戲及獨白,更是戲肉。他面對父親對家人的失職,卻沒法求證,故仍抱有一絲希望,希望父親能給他合理解釋,讓他原諒父親的機會;他面對妻子對他的哀怨,似乎繼承了父親當年為工作拋妻棄子的宿命,令他失望且愧疚。還有他這趟旅程每到一個地方,總會有隨行人員遇難逝世,這好像把他設定成“帶賽”的人,幾遍下來,令我發噱多於緊張。


當然,那幾場導致多人失去生命的動作戲,想來都是為觀眾而設,利用一些爆破、打鬥情節,企圖增添電影的緊張氛圍、戲劇張力,但其實跟故事主線沒太大關聯,此畫蛇添足之舉反而為電影扣分。而結局的設定,雖在視覺上不見所謂的高潮,但在羅伊內心的情感上,是這廿年來對父親的糾結與矛盾,做出的最大掙扎,親耳聽見父親坦誠工作使命遠大於家庭孩子,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傷心欲絕,但羅伊最終選擇原諒,勸誘父親跟他一同回家……

總括而言,《星際救援》雖是格局龐大的太空科幻電影,又有布萊德·彼特和湯米·李·瓊斯兩位重量級卡司,但劇本是硬傷,硬充至二小時的片長,讓人有點吃不消,這是此片難熬的一點。撐過這點,它其實還能得見一個自幼失去父愛、尋覓父親的孩子的情感,放大這點來看,電影是挺精彩的。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冰雪奇緣2



《冰雪奇緣2》(Frozen II)讓我想睡。

也許你會說,這或許不適合給一般大人看的卡通。所謂“一般”,就是那種習慣了商業大片,無動作戲不歡,文戲也不可少的成人群眾。可回想六年前首次入場觀賞,甚至在第二集上映前重溫《冰雪奇緣》時,並沒現在那麼難熬。難道是我長大了?(廢話!)

故事敘述女王艾莎、妹妹安娜和她的男友阿克,在城堡內正過著無憂無慮(傻的,身為王后,怎麼可能無憂無慮?)愜意的生活,直至某日艾莎聽見來自北方的旋律,且發現這旋律僅有自己聽得見,似乎在呼喚著什麼。緊接著艾倫戴爾王國開始發生不自然現象——失去火源、怪風吹襲、地震等——她想起父母曾對姐妹倆說過關於北方迷霧森林的故事,於是決定隻身前往北方,尋找答案。而姐妹情深的安娜,當然尾隨其後;阿克、雪寶和麋鹿小斯也自然跟著她們,負責插科打諢,為這追尋之旅製造笑果……

總覺得這是一部狗尾續貂、商業味濃重的續集。幹嘛艾莎早不早、遲不遲,偏偏在這時候聽見北方的呼喚,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發神經——不過這大哉問也不會有明確答案,也可說是我雞蛋裡挑骨頭。而最邏輯不通、惹人發噱的是,當一夥人進入了迷霧森林,得以窺見當年艾倫戴爾王國的國王——艾莎的爺爺——親領兵將及兒子——艾莎的父親——前往未成為迷霧森林的森林中,與森林裡的土著做出友好協議,最終雙方卻不知為何打了起來。姐妹倆一眼看出冰雕的小男孩就是當年的父親,卻認不出拯救父親的人,就是自己的母親。這點實在……


電影其實有向觀眾解釋艾莎超能力的來源,但處理得……只能如此說:迎合小孩觀眾的智商,我反而覺得安娜與阿克之間有點僵的關係,更為精彩。這或許是為達到童叟無欺、闔家觀賞而設計的情節,卻刻意得非常明顯。那些為了戲劇效果而設計的懸疑氛圍,也處理得像是生手作品。迪士尼卡通並非只有這樣的水準,回想幾年前幾部如《可可夜總會》(Coco)、《動物方城市》(Zootopia)、《無敵破壞王2:網路大暴走》(Ralph Breaks the Internet等,針對孩童/成人元素的天秤,都取得平衡,不會傾向一邊。相比之下,《冰雪奇緣2》真的大失水準。

總括而言,如果你是為了哄小孩,那《冰雪奇緣2》確實是一部十分合格的電影(或者更適合作為電視電影,無限次重播),但是對未有小孩負擔的成人觀眾,或許該大唱首集那首“Let It Go”吧!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霹靂嬌娃



起源自一九七〇年代電視影集的《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對像我這種八〇後的觀眾而言,認識她們是透過千禧年代的兩集電影版。如今距《霹靂嬌娃2:全速進攻》(Charlie’s Angels: Full Throttle)十六年後,再有一部重啟版面市,迎接九〇後、〇〇後的新觀眾。

對我這八〇後老影癡來說,肯定會將這新作與過去兩部舊作比較,孰優孰劣,其實很難判斷,而且這行為確實是觀影者本身“攞苦嚟辛”、自作賤。外媒對新版《霹靂嬌娃》似乎不大滿意,某電影資料平台上的評分也僅有區區3.9分,但我整個觀影過程非常歡樂,也對編劇在故事中設置的轉折,大感意料之外,電影該值得更高評分。

新版《霹靂嬌娃》故事非常簡單,不外乎是正邪對決,然而本文不便描述太多,因容易劇透,一旦剝奪期待入場觀眾的樂趣,可是罪大惡極!除了三位相貌及個性頗有差異、各有特性的美女,也不乏精彩炫目的動作設計,一饗觀眾眼福。觀眾看戲的同時,亦可“舒絡”下腦筋,與編劇玩個一場兩小時的推理遊戲。當然,也有人覺得這是一般無需動腦思考的爽片,這觀點也沒錯,至少“爽片”的宗旨就是提供娛樂,讓人暫時逃離現實中的苦逼。成功做到這點,電影也算達成商業娛樂片的使命。


三位新代嬌娃,分別由“暮光女”克莉絲汀·史都華(她本身非常抗拒這標籤)、真人版茉莉公主娜歐蜜·史考特,以及艾拉·巴林斯卡飾演,加上演而優則導的伊麗莎白·班克斯飾演波斯利,女力十足!新版的嬌娃,真正要算的話,其實只有兩位——克莉絲汀飾演的薩比娜和艾拉飾演的珍,她們為了保護遭遇生命威脅的伊蓮娜(娜歐蜜飾),而在相處過程中發現伊蓮娜具有成為霹靂嬌娃的特質,於是順帶培訓她,最終自然成了三姝打天下的格局。性格迥異的她們,最懾服我心的,是艾拉·巴林斯卡,也許是角色設定較完整,加上幾乎親自上陣且設計得特別漂亮的動作戲,是難得幾位獲得我讚賞的黑人演員(說的好像有點種族歧視)。

至於大多作為配角的男性演員,有最近在頗多片子見其身影的吉蒙·翰蘇,他飾演波斯利(不知多少號),是發掘簡的導師;多以貴公子或完美情人角色示人的山姆·克萊弗林,這次也算做出新嘗試,飾演一位身份卡在正邪之間有點小尷尬的超級富豪;而最令人驚喜的,則是“X教授”派屈克·史都華的現身,原以為僅是驚鴻一瞥,其實卻肩負重任,是整齣戲劇情推進的重要棋子。

總括而言,《霹靂嬌娃》風格與前作差異甚大,前兩部作品皆是“服侍”男性觀眾,以男性觀眾想要的視角拍出女性美,不知覺地也多了幾分陽剛之氣;新版則不然,利用三位嬌娃相異的個性,內外剛柔並濟——尤其珍這角色搶鏡且出色。伊麗莎白·班克斯初次嘗試執導動作片,雖然至今票房似乎告急中,但品質差強人意,值得捧場。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安眠醫生



我很小的時候,就在電視中看過電影《鬼店》(The Shining)。那時為其中的鬼影幢幢嚇了不知有幾回;而末尾傑克·尼克遜飾演的主角傑克·托倫斯在雪地凍僵的駭人畫面,也深烙在腦海中,久久無法“消融”。許多年後,閱讀了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說,再多看幾遍電影,才發現電影刪除了許多傑克與酒精搏鬥以及作為父親身份的內心糾結戲(想來鏡頭也難以呈現),而且改編得幾乎體無完膚,可謂背離原著精神,難怪有報導指稱金大師本人並不認為電影有多好——故事鋪陳方面確實不比原著細膩,但導演史丹利·庫柏力的分鏡設計、鏡頭捕抓等技術,的確配得上經典。而更重要的是,那當初遺留在我內心的陰影,也終於完全飄散。

足足三十九年後的今天,“正宗”(最近的續集電影很流行這詞,似乎有“正宗”認證,方有留存價值)續集《安眠醫生》(Doctor Sleep)終於改編登上大銀幕。我未看原著小說,雖不曉電影與原著落差有多少,但覺得改編得比前作好看,也似乎是將原著作者對《鬼店》電影版的不滿,透過《安眠醫生》“扳”回來,既能一了作者多年來內心的疙瘩,也能無縫接續劇情遭篡改得不三不四的《鬼店》,做到真正的“起死回生”,編劇功力可見一斑。

《安眠醫生》敘述當年的小男孩丹尼·托倫斯,如今已長大成人,卻依舊受童年陰影所折磨,不停地在國內漂蕩,且(跟父親一樣)對酒精上癮。當他去到一個地方並決定留下,戒酒的同時也在一家安養院覓得一職,他“閃靈”的天賦使他為即將離世的老人提供臨別前的安詳平靜,由此獲得“安眠醫生”的稱謂。在那段時間,一位同樣擁有閃靈能力的少女艾柏拉找上丹尼,請丹尼一同對抗正在獵殺閃靈同類的“真結族”,於是一場正邪對立之戰,即將展開……

不同個體之“正邪對立”這設定,即讓《安眠醫生》比《鬼店》的單人內心秀更吸引。閃靈族雖遍佈各地,但只有丹尼和艾柏拉兩人知曉集合在一起行動的真結族之存在,立時增添以少搏多的張力,加上編導以不疾不徐的節奏,逐步推進故事情節,能讓觀眾越加深入認識丹尼、艾柏拉和真結族領袖高帽蘿絲,將三者的個性透過劇情發展及面對事情的反應,立體化。這都是電影的好看之處。而最令人興奮的是,電影末尾丹尼將決戰場景轉移到他童年的夢魘——全景飯店,不僅是戲中角色面對纏綿他一生陰影的英勇時刻,而戲外觀眾重臨全景飯店,相信心情也相當複雜,尤其再見詭異的雙胞胎、從浴缸爬出的裸女怨魂等。


提及這點,《安眠醫生》從戲的開始,便不斷“複製”《鬼店》場景,雖然無法找回與三十年前相同的演員,卻也盡量尋回外貌酷似的來演回同一角色,如傑克·托倫斯一家三口,擁有閃靈能力的黑人廚師狄克,以及後來“群魔亂舞”中的眾怨靈,足見編導的誠意與用心。

演員方面,飾演丹尼的伊旺·麥奎格,相貌確有和三十年前的小丹尼形似。他經歷多年的頹廢、流浪、自我放逐的生活,還對酒精上癮,越加增添其落魄的說服力。直至遇見艾柏拉,知悉真結族對閃靈族的迫害,才似乎給了他人生目標。但我對他能向臨終之人告別的“安眠醫生”身份,存有更多想像。畢竟人在壽終正寢的那刻,就如戲中的第一位個案,當安養院中能預知誰將離世的貓咪跳上一老人床鋪的那一刻,那“被選之人”的反應是驚慌、不捨、懼怕。但丹尼能憑著閃靈,安撫人心,送他上路。這能力是多麼的偉大。

至於飾演高帽蘿絲的蕾貝卡·弗格森,是近兩年來爆紅的女星,能文善武,美麗無比。她率領的真結族,需依靠吸食閃靈族的恐懼真氣作為食物,且比一般人長壽,可謂是閃靈族的天敵;而當丹尼和艾柏拉開始反擊,高帽蘿絲也為此付出慘痛代價。而另一位令我較感意外驚喜的演員,是最近有另一部作品上映的克里夫·柯提斯,他在《玩命關頭:特別行動》(Fast & Furious Presents: Hobbs & Shaw)中飾演巨石強森的兄弟;這次在《安眠博士》中,飾演一位擁有相人天賦的凡人,願意相信且幫助丹尼挺身對抗真結族。此人像是永遠的陪襯式綠葉(不知該說可喜或可悲),戲路甚廣;在戲裡的結局,令人唏噓。


史蒂芬·金今年即有三部作品被改編搬上大銀幕,也讓觀眾留意並認識了其中的導演,包括執導《安眠醫生》的麥可·弗拉納根。也許大多人對這位才子不陌生,他最近開創的網飛原創劇集《鬼入侵》(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不知驚嚇了多少人;而過去也以多部驚悚片為觀眾帶來不少娛樂,包括《屍蹤隧道》(Absentia)、《碟仙:惡靈始源》(Ouija: Origin of Evil),還有同樣改編自史蒂芬·金作品的《傑羅德遊戲》(Gerald’s Game),是少數幾位能以金大師原著精神為根基,加入本身創意與風格,融合成上乘作品的電影人。

也許未看過《鬼店》的看倌會認為,只看《安眠醫生》沒意義——確實有這可能——但其實無阻它作為一篇獨立故事的優點,它帶來的娛樂和少許的驚嚇效果,用老話一句來形容:值回票價!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



《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系列自經典的第二集(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以來,編劇雖不停嘗試翻新求突破,卻始終難以獲得影迷肯定,端出的三部作品,都沒法繼續拍下去,唯有不斷重啟。直至這部由原創者詹姆斯·卡麥隆親自監製,並欽點憑著《惡棍英雄:死侍》(Deadpool)一鳴驚人的導演提姆·米勒接下導演筒的《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Terminator: Dark Fate),引起影迷期待。

卡麥隆放話,說《黑暗宿命》劇情乃接續自《魔鬼終結者2》,直接將過去的三部電影作品(以及劇集《終結者外傳:莎拉康納戰紀·Terminator: Sarah Connor Chronicles》)“抹除”掉,此大氣的聲明亦讓《魔鬼終結者2》之鐵粉如我興奮不已,但想到過去三部電影無疾而終的命運,對《黑暗宿命》仍抱持觀望態度,直至入場一窺究竟。憑良心說,它只算是一部合格的動作爽片。

編劇似乎再也端不出更新鮮的點子,依舊在原有的套路上老調重彈——從未來穿越至今的一忠一邪人物,一個以刺殺目標人物為終極目的;另一位則要保護目標人物,過程中打打殺殺、各種交通工具追逐戰、槍炮火力的展示等;故事簡單缺乏思考深度,唯有在動作設計上尋求突破,一饗日漸被寵壞的觀眾。至於每部《魔鬼終結者》中的焦點——反派機器人,《黑暗宿命》中由取代天網的新機械集團“軍團”派遣來執行毀滅任務的新型終結者REV-9,設計及功能上也不見得有多亮眼。並非是設計人員江郎才盡,只能怪《魔鬼終結者2》中的液態機器人T-1000,讓後來者望塵莫及。

《黑暗宿命》劇情主要敘述從未來回到現在的改造人格蕾絲,需找到目標人物丹妮,守護她以避免遭終結者REV-9狙殺。至於這位丹妮,未來會像是當初約翰·康納般對抗機器人的人類領袖,但格蕾絲前往守護她,主要還是私下對其的報恩。


至於分別飾演T-800的阿諾·施瓦辛格和莎拉·康納的琳達·漢彌頓,確實讓老影迷為之尖叫,也為《黑暗宿命》添加不少情懷分。只是再深思的話,其實他們這支故事線算是附屬線,但《黑暗宿命》若沒有他們,則會缺乏看點。我常如此想像:若回到過去的終結者成功消滅了目標人物,他(它)們接下來會如何?《黑暗宿命》就解答了此問題。因為目前未研發出時光機器,T-800沒能回到原本的時空,只能待在原處,憑著學習人類及機體老化的機能,融入人群,甚至組織家庭;另一方面,他也在暗中協助失去兒子的莎拉·康納,給予她人生目的,並等著時機到來,幫助這夥人對抗REV-9;他臨終前一句“為了約翰”,真觸動我心,強忍著盈眶淚水。相信這是阿諾最後一次演出T-800了吧,戲中他也用一句台詞“我不再回來”向影迷告別。

提到莎拉的兒子約翰,這位在《魔鬼終結者2》中倖存的關鍵人物,竟在《黑暗宿命》開場時領便當,而終結他生命的,即是後來化身為人類卡爾的T-800。這設定使我對《黑暗宿命》打了折扣,一是在上集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角色,卻就此死掉,像是《魔鬼終結者2》中大家打生打死卻百忙一場;加之未來軍團的崛起,有種《魔鬼終結者3》中歷史沒遭改寫,只是延遲了的宿命;二則是,看《黑暗宿命》前重溫了首、次集,竟看到加長版的《魔鬼終結者2》,結尾是長大後的約翰有了個女兒,審判日也沒到來,這成了《黑暗宿命》開頭的矛盾點。

此外,卡麥隆說可以完全忽略舊有的三部作品,但我認為大家不妨一看,因有些設定,讓我能與《黑暗宿命》做出聯想。除了前段所述,與第三集似曾相識的宿命論,生化人格蕾絲這角色,就讓我想起《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Terminator Salvation)中的改造人馬可仕,兩者命運如出一轍;未來的末日場景,也跟《未來救贖》中的背景非常相似。至於在平行時空發展的故事線《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Terminator Genisys),則有許多對首、次集電影的致敬場面及分鏡設計,整體熱鬧非凡。


《黑暗宿命》中,除了我心目中永遠的動作英雄阿諾,最令人眼前一亮的,相信是格蕾絲。在簡單的造型設計下,飾演者麥坎西·黛維斯練就的一身精壯絕美線條的身軀在大銀幕上展露無遺,羨煞多少女性觀眾,加上忠派角色設定,戲後有多少男性觀眾將其視為新女神。而飾演REV-9的蓋布瑞·盧納,當然不比阿諾那樣木口木面,但作為新形態較先進的終結者,他每個臉部表情、眼神,確實非常適合偽裝。

總的來說,《黑暗宿命》當然比不上《魔鬼終結者2》經典,但作為阿諾/T-800的告別作,對老影迷來說,這會是值得一看的代表作;若排除掉這點,它就只是一部很好看的動作片,因為有太多未說明的情節,希望能順利發展出續集,予以交待。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中國機長》



選看《中國機長》,乃衝著導演劉偉強的名堂。仍記得劉導上一部執導作品《武林怪獸》(今年初於本地上映)有失水準,新作《中國機長》與之一比,猶如從經濟艙等級提升至豪華商務艙,劉導功力絲毫未減。

改編自真人實事的《中國機長》,敘述二〇一八年從重慶飛往拉薩的四川航空班機,於飛行途中遭遇風擋破裂意外,然而最終機上所有人——包括搭客及機組人員——皆安全著陸,經歷一場驚心動魄飛行歷程,也是航空業史上的奇蹟。

電影從幾位機組人員的私生活開啟序幕:不苟言笑的機長、未脫稚氣的副駕駛、同事眼中秀外慧中實則正為家庭煩惱的乘務長等,各別到航空公司總部與彼此聚首,如此循序漸進地讓觀眾理解一趟航程背後,環環相扣的繁雜流程。這群機組人員也只是整趟流程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如氣象團隊、空管、地勤人員等各司其職的部門。

要在有限篇幅內一一介紹龐大的航空架構,絕非易事,期間還得穿插剪入各型各色的搭客,更是難上加難。可電影不見絲毫阻滯,節奏流暢(雖然有些鏡頭轉換太快),直至戲中意外發生之際,整體的戲劇張力更令人屏息;眾演員的表現,亦為電影增色不少。


個人最為欣賞的一點是,大多災難/勵志電影似乎不可免俗地過分煽情,透過配樂或鏡頭設計來牽動觀眾情緒,甚至催人淚腺,然而《中國機長》並沒如此;它確實帶出每一個人遭遇危難時焦慮慌張顯露人性的眾生相,但其中也不乏冷靜自持、協助並配合專業機組人員指示的好榜樣。編導在這方面處理得恰好,沒有刻意矯揉造作,正負面向不見失衡,客觀中立地描述眾人最真實卻不凡的反應。

猶記得兩年前打著“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大中華主義至上的《戰狼2》,令一些中國以外的觀眾如我感覺肉麻不已;《中國機長》以無盡真實與航空人員的專業態度——不為私下情緒或煩惱而影響工作表現——打動群眾,戲末更為機長劉長健的名言:“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大表讃賞!這電影正好為最近因香港事件令人反感的中國,挽回形象。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犯罪現場



有嘗試創作的人都知道,要創作一部劇本不容易,要創作推理/懸疑劇本更非易事。故,有時不禁佩服香港電影人,能在短時間內製作出一部又一部警匪或懸疑片——雖沒法做到全面品質保證,但幾乎都能釋出應有的懸疑氛圍,有些還能延伸出人性思考省悟的深度,若再招攬得到那“所剩無幾”的如古天樂、張家輝等實力派演員,擁有一定票房收益的基本盤,該作品等於是穩賺,或至少達到損益平衡了。

日前看了(又是)古生主演的《犯罪現場》。老實說我蠻欣賞這部電影,尤其懸疑氛圍營造得頗為成功,從戲開頭便一直吸引觀眾好奇,挑戰觀眾智力,邊看邊揣測兇手是誰,加上戲內被冠上殺害同黨嫌疑而不斷從警方圍捕中驚險脫逃的型男古天樂,都將觀眾的心懸吊著,直至真兇身份揭曉。

此片是透過兩位角色的視角來引導觀眾進入核心,一是古天樂飾演的犯罪頭子汪新元,另一位則是有損警務人員形象的探員林法樑(張繼聰飾)。先說林法樑,他基本上就是性格充滿缺陷的普通人,身為執法人員,卻欠大耳窿一屁股債,身不由己到得在執勤時分跑去替大耳窿辦事還債;但他欠債竟是為了給一屋子的流浪貓餵食,為喵星人搞得自己狼狽不堪,值不值?真的只有當事人知道是甘或苦。在職場方面,他也算是奇葩,曾做出一些英雄事跡而讓同事對其讚賞不已,可也逐漸失去人生方向,對工作少了堅持與熱忱,直至碰上這起汪新元涉嫌謀殺同黨的案件。


張繼聰將林法樑這種所謂“邊緣偵探”的角色,詮釋得恰如其分,也許是演員外形上已輕易令人遺忘,所以縱使是主角,但觀眾仍忽略他,就像姜皓文飾演的上司警官般,對他的建議、存在都毫無興趣(當然也有其他原因)。但也就是這樣不具特色的存在,才是最強的“滲透者”,是最有破案潛能的人選。

至於古天樂飾演的汪新元,《犯罪現場》明顯還是將他設定為第一主角,包括假定他為分贓不均而殺害同黨的嫌犯之劇情設定,要他邊逃邊挖掘真相;跟林法樑幾次的“欲擒故縱”,與熒幕舊情侶宣萱的“再續前緣”,都令觀眾覺得汪新元鐵定是被冤枉的!但,因為早前在打劫時他真的狠心殺害警方臥底,這筆罪債始終抵不過觀眾對其的熱愛,他必須死(所以《捍衛任務·John Wick》裡的愛狗殺手,最終命運可想而知)!古天樂的氣場魅力,替汪新元複雜的個性增色不少,也成功將內心戲演出來。


至於其他配角,宣萱的角色是一大賣點,也是給汪新元一個救贖的機會;姜皓文、安志杰、譚耀文、薛凱琪、李燦琛、麥長青等人,也扮演好配角該有的身份(唯或許看慣安志杰演奸角,看戲時內心認定他必定牽涉其中),而最易被人忽略的,該是飾演鳥類專家的劉心悠。穿起正裝戴上眼鏡的她,完全失去靚麗光芒。這部戲像是在盡力掩藏演員的出色氣場,避免他們鋒芒畢露。

總括而言,如果你不介意看古天樂再死一次,《犯罪現場》是值得一看(這什麼結尾!)。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小丑



首先要提醒正打算入場觀賞《小丑》(Joker)的看倌,萬萬別抱著期待DC漫畫裡蝙蝠俠死對頭小丑如何成為高譚市的犯罪之王、邪惡之神起源故事的心態;《小丑》僅借用DC漫畫的設定,來反映現實(這點評論褒貶不一)。不被DC這大字招牌捆縛著心靈,或較能挖掘此片樂趣。

我確實喜歡這部《小丑》。雖然劇情節奏有點緩慢,但似乎有種魔力,讓人眼看銀幕上亞瑟·佛萊克(主角小丑未成魔前的名字)的病態(或正常?)越久,越讓人深陷其中,思考當下的現實社會,竟產生感同身受。佛萊克是一齣悲劇人生的代言,他出身卑賤,住在貧民區一公寓單位內,與母親相依為命,從事一份小丑工作,卻因患有罕見的精神疾病,遭同事及路人投以異樣眼光;加之經濟不景、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他可謂跌入谷底永無爬升之日。唯一令他人生懷有希望的,是從電視脫口秀節目中帶給他的稀薄光輝,勉強撐著他欲投入喜劇劇場的夢想。

這算是黑色電影(Film Noir)吧我想。其中幾幕讓我從中看到人性較為光明的一面,且為之激動不已,包括巴士上佛萊克逗弄前座小孩卻給小孩家長斥責後,控制不住病態的大笑;當該家長看了佛萊克遞出的病癥說明卡,還能尷尬地表示歉意,讓我感到這座城市,仍殘存一縷人性的溫暖——道歉是極盡之勇;另一場景是,小丑佛萊克殘殺一位舊同事以後,竟放另一位舊同事離開,從他口中道出的一句:“你是唯一善待我的人”,佛萊克畢竟還有絲毫理性,恩怨分明。這兩幕最令我印象深刻。

至於針對坊間網民爭辯到底哪位演員最能駕馭小丑這角色之說,我認為,首先就不該有這種比較……《小丑》不是動作電影,就如首段所述,它也非DC漫畫中小丑的起源故事。以我心目中最棒版本的小丑——《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來說,他身份神秘得令人著迷,他操控人性的手段令人畏懼,他戰鬥力及挨打能耐令人佩服,他令人捉摸不透,他不愧為犯罪之神;但小丑佛萊克,跟前者根本不同設定,電影的調性亦不盡相同,如果未來真有蝙蝠俠,小丑應該也沒法與之搏鬥,因為年齡差距。故,這種比較可謂無稽。


有者預測瓦昆·菲尼克斯會憑此角獲得各頒獎典禮的影帝寶座幾率倍增,這點毋庸置疑;但若說這是又一部有資格入圍各電影獎項甚至獲獎的DC改編電影,我則不認同。還得強調:這不算“改編”,是“借用”。小丑、高譚市、韋恩家族、布魯斯成了孤兒的遭遇等,都是過去幾部蝙蝠俠電影中耳熟能詳的名字及橋段,也是令漫畫迷感到溫馨且激動的致敬彩蛋;真要跟某部作品產生相連的話,我倒覺得《小丑》更多是經典老片《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的承襲。《計程車司機》由勞勃·狄·尼洛主演,同樣描述活在都市中有點反社會的邊緣人的壓迫故事;勞勃·狄·尼洛在《小丑》中扮演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似有一種情感的延伸。兩者唯一差別在於,計程車司機最終成了英雄,小丑則終究抵不過漫畫大神的宿命,成魔。

總而言之,《小丑》在群眾間掀起熱議,大家為之說出自己的觀感,對劇情中何者為真實何者乃想像,爭論不休。(友人說最終他被關在精神病院中,足以證明戲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幻想,是夢一場;其實佛萊克是DC漫畫鐵粉,幻想自己是小丑,與蝙蝠俠差點成為兄弟……這說法太恐怖,我承受不來。)無論如何,這些爭論令票房攀升,同是事實,小丑只需在暗中大笑,看著他這原本的悲劇,轉變為金錢回酬率高的喜劇。

哈—哈—哈—哈—哈—哈—哈……何需那麼認真?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雙魂



看了約十五分鐘,不禁納悶:鬼不非得要陰聲細氣地對人說“我係奶奶吖——”那般;鬼戲也不一定要色調調得死鬼醬暗(不排除或許電影院放映機久未維修導致暗上加暗的可能),才能提升恐怖氛圍,這戲如此下去不僅勞神,還傷眼。

《雙魂》是馬來西亞及香港聯合製作,由馬來西亞導演李勇昌執導,卡司多是香港演員,如衛詩雅、吳耀漢、林德信(林子祥之子)等,也有新加坡籍中國演員戚玉武。故事起源於一個布娃娃,序章即向觀眾敘述吳耀漢飾演的賭鬼父親,將小男孩喜愛的布娃娃丟進浴室中的瓷水缸,小男孩應該不曉司馬光是誰,站在水缸口處,彎身進缸內嘗試撈起布娃娃,結果如何?是否就此失足跌落水缸中溺斃?不得而知,在觀眾腦海中置留下懸念。

緊接序幕的場景,已轉換到十多年後,衛詩雅飾演的主角宥心,隨著母親回到組屋的住家單位,正巧碰上鄰居鬼上身,法師正給他驅魔,往後就是一切莫名其妙說恐怖又不覺恐怖說有意思又似毫無意義的事在發生,包括宥心在組屋內看到的幢幢鬼影,在公司內遭遇的鬼童,似乎都跟往後父親與同事的慘死有關……看至此,已開始嫌故事節奏遲緩,也覺導演使用太多無謂的嚇梗充時間,歹戲拖棚。

或許編導嘗試將鬼戲與希區考克的《驚魂記》(Psycho)橋段結合,藉以向經典致敬,卻眼高手低,達不到要求。戲末向觀眾說明了真相,但之前花那麼大篇幅鋪陳的伏筆及線索,更加顯得可有可無支離破碎;這樣的轉折雖有令人恍然之效,但若將之與之前的線索對比,能不能接受,真得看各人——我是有種被擺了一道、浪費時間的感覺。

演員方面,因為整部電影實在太暗,表演得如何,不方便置評,但幾位資深演員基本上都能應付自如。尤其吳耀漢,出場時間雖少,但那種賭鬼見錢眼開不理妻女的表現,配著組屋的場景設置,讓我不禁懷念起幾年前《殭屍》的高格調驚慄氛圍。導演李勇昌雖曾創作出多部叫好叫座的電影劇本如《大日子》《辣死你媽2.0》等,但執導的電影卻始終原地踏步,實是消耗支持者給予的信心。再不慎選電影題材設法突破本身瓶頸,這條路愈發坎坷。

總的來說,《雙魂》作為一部鬼片,雖有作弊之嫌,但劇本創作方面也算是勇氣可嘉;若以一部驚悚片看待,它離合格還有好一大段距離。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藍波:最後一滴血



趁《藍波:最後一滴血》(Rambo: Last Blood)上映前,重溫過去四集前作,才訝異於對首三集(一九八〇年代作品)毫無印象,僅對二〇〇八年的第四集《第一滴血4》(Rambo)記憶猶新。而據傳是《藍波》系列最終集的《最後一滴血》,無論是故事張力、人物情感刻畫、動作設計等,都是五集裡最好的一部。

故事接續十一年前《第一滴血4》的結尾,藍波暫時放下自我逃避,離開亞洲回到美國鄉下故鄉生活。十一年後,他已是一位少女加柏列心中比親生父親更親的“叔叔”,一家三口在這小鎮外過著無欲無求、無憂無慮的生活,直至加柏列收到親生父親在墨西哥的消息,不顧母親反對堅持獨自跨境前往尋找生父,卻不幸碰上當地毒販集團將其拐帶逼良為娼;藍波於是再次使出渾身解數拯救加柏列……

《最後一滴血》是非常明顯的三幕劇結構。開始時交代了藍波的戰後精神創傷,雖有好轉,卻仍不喜多人場合,甚至自掘地底隧道,在地底下方能安枕入眠。故,他讓加柏列邀請一眾年輕朋友前來他的“地盤”開趴,證明了他的情況再往癒合方向(這說法也只是站在多數人角度的想法)跨出一大步;也明白表示加柏列成了藍波生命中的精神支柱。

第二幕發生在墨西哥——加柏列被擄,藍波隻身前往欲勘察、談判、救援,結果慘遭圍毆,幸運地留下半條命,也幸運地獲得隱伏在當地的前記者施援。後來他好不容易救出加柏列,加柏列卻已返魂乏術,在歸途中孤身走向小徑末端的空地……這幕確實給我帶來超大震撼,卻也為第三幕藍波最終的戰役吹起了號角,奏起殺戮之歌。


失去重要的一切,猶如內心被掏空的藍波,設置好地下隧道的機關後,再前往墨西哥“叫囂”,回家靜待毒販同夥前來尋仇,也正式開啟為他們準備的前往地獄之復仇大門。這最終戰役的設計,極盡精彩,只見藍波使用越共的作戰方式,神出鬼沒打游擊,分而逐一破之,敵人一個個臨死前的慘叫哀嚎,一幕幕的斷肢噴血,藍波每一鏡頭的冰冷眼神,都令人提心吊膽,當然也有因散發正義及公義而毫無道德障礙理所當然的血脈賁張。

藍波手刃最後一個仇人後(這幕超暴力也超浪漫),拖著殘軀癱進手扶搖椅,眼望西山落日,感覺是無活著目的的老人,此時電影幕後工作人員表開始釋出,銀幕上也打著一幀幀過去四集的精彩劇照,這呈現方式簡直催人熱淚,似乎隨著藍波/史特龍走過青春年華,踏步中年老成,最終卻成了連掌上明珠也守護不了的無力老人;這似乎是他死前對一生精彩的回顧。正當觀眾大感唏噓之際,最最動人的一幕呈現出來——藍波最終挺身站起,跨上馬背,離開。他(電影)畢竟散發正能量警點群眾,別輕易尋死,生命中還有諸多美好待發掘,而活著是第一支開啟未來的鑰匙。

《藍波:最後一滴血》片名看似是系列作的最後一部,但它激發人們對生命的重視,單憑這點,足以使電影加分爆表。《藍波:最後一滴血》是系列裡最整體最好的一部,這點毋庸置疑!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當人“鯊宰”——《絕鯊47:猛鯊出籠》



仍對《深海鯊機》(47 Meters Down)的觀影體驗餘悸猶存,唯還憨憨跑去看這齣與前作毫無關聯的續作《絕鯊47:猛鯊出籠》(47 Meters Down: Uncaged)。《絕鯊47》敘述四名女孩潛入水底遺跡探險,卻是誤闖已進化的“夜魔巨鯊”(幽漫威盲俠夜魔俠一默)棲息地,她們必須在有限的氧氣庫存下,從這複雜幽閉的水底迷宮逃出生天。

電影令人坐立難安,不是因為驚悚,而是平淡乏味,觀影時內心不斷掙扎,到底該立刻離場,還是忍耐下來,或許之後會有驚人轉折?結果,還真只有前半小時的戲勉強能看!

電影以主角米婭跌入學校泳池的慢動作鏡頭揭開序幕,逐步鋪展她不擅交際、內向腼腆的個性,也逐一介紹同父異母的姐姐莎薩、莎薩的兩位姐妹淘登場。簡單交代兩姐妹不大親密的交情後,便進入消費青春胴體及虐殺慘叫(在水底仍能聽見尖叫聲)的主戲;當然,電影希望透過兩姐妹排除難關,解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帶出姐妹情深的意義,可是故事劇本的先天缺陷,又有前幾個月題材相似、叫好賣座的《鱷魔》(Crawl)得以做比較,更覺《絕鯊47》的不堪。電影結局的設定,本可利用米婭與學校太妹之間的恩怨糾葛,大膽做出諷刺意味十足、力挽狂瀾的負面結局——《深海鯊機》結尾就很大膽地試探觀眾忍耐的極限了啊——可編導卻不敢踏出那一步,始終將重點聚焦於兩姐妹的情分上,錯失良機。


搜索資料時才發現,《絕鯊47》跟《深海鯊機》都由同一位導演約翰尼斯·羅勃茲執導。他近年皆以執導驚悚片為主,如《只殺陌生人》(The Strangers: Prey at Night)、《鬼門開》(The Other Side of the Door)等,我都未曾觀賞,不知好壞。但覺得導演若真想尋求突破,該嘗試其他題材或類型的電影。

此外,《絕鯊47》也打著兩位星二代的名字做宣傳賣點:奧斯卡影帝傑米·福克斯之女科琳·福克斯,及動作巨星席維斯·史特龍的次女西絲汀·史特龍。尤其後者,除了展示玲瓏浮突好身材,也在這部電影處女作中“身負重任”,是導致一夥人陷入危機的始作俑者。

總括而言,《絕鯊47》當觀眾“鯊宰”(傻仔),願者上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