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爆頭的行為藝術——《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


二〇一四年,影壇冒出了一位迷死人的殺手。雖是奪人性命的殺神,卻因為編劇設定出為愛忠誠的個性,以及(主要是)為了一隻狗、一輛車,把一整個黑道家族瓦解的故事,如此這般而令觀眾壓根不在意他造成的生靈塗炭,反而激起憐憫之心,站在他這端支持他。這位傳奇人物就是——約翰·維克。

三年之後,第二集《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John Wick: Chapter 2)再向影迷打招呼。這集電影序幕緊接上集故事:維克竭盡所能地從一手“摧殘”的黑幫的兄弟團中,搶回遭盜的愛車。編劇透過該黑幫老大之口,向左右手述說約翰·維克的傳奇事跡:他意志堅定、一言九鼎,曾僅用一枝鉛筆解決三個敵人。口述的對白、聽者的反應,都延續首集的橋段,卻不讓人覺得有抄襲之嫌,反而發出會心一笑——真的,未見其蹤之前,單單聲勢就先讓敵人懼怕三分,就是約翰·維克的傳奇性。

接下來才進入主軸,述說維克替狗報仇、奪回愛車之後沒多久,人人都認為他已復出江湖,於是一位曾有恩於維克的集團老大桑帝諾找上門來,逼迫維克替他刺殺親生姐姐,以此讓他奪權。逼於國際刺客協會的“律法”“規矩”之下,維克無奈地完成任務,結果刺殺成功的下一刻,不僅死者的貼身護衛欲殺他,就連桑帝諾也早已設下天羅地網,派遣一大堆手下取其生命不果,更高價懸賞維克人頭,理由是:你殺了我親姐姐,作為男人,我沒有理由不報仇。我看到桑帝諾在電話上說出這一句對白時,當真恨得咬牙切齒,結果電話另一端的維克不待他說完,即掛上電話,此刻心裡不禁冒出“活該”的快意;就像那“龍門客棧”中老闆溫斯頓對桑帝諾所說:你從背後捅了惡魔一刀,對他而言,這不是復仇,這是正義。You stabbed the devil in the back. To him this isn’t vengeance, this is justice.)維克唯有大開殺戒,才能取回自己的尊嚴,符合大眾對他傳奇性的印象、他的江湖地位。

於是,一場爆頭無數的腥風血雨,就此在銀幕上展開。我稱之為“爆頭的行為藝術”。


*****


《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如此耐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一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角色性格的塑造。

主角約翰·維克,三年前初登場時,只知道他剛失去摯愛,而愛人留下一隻毛寵物及一封信,遺言交待要他有個精神上的寄託;閒空時他會開著一輛復古跑車到一處類似空軍基地的跑道上奔馳,電影至此,觀眾仍不確定他的職業、身份(我是說那些沒看影評、故事簡介的觀眾),僅大略理解他的癡情,還有懂得一種以上的語言(英語及俄羅斯語)。

接著的劇情進展,大家才知道他是殺手中的殺手、刺客中的刺客、“清潔”業務的佼佼者,可是觀眾已經站在他身邊了,並不討厭這位殺人魔,只知道他重操舊業奪人性命,是為了——愛。因為愛,他所做的一切,雖然犯法,卻合情合理、理所當然。甚至堅強的意志力、一言九鼎的使命必達,在在鼓勵世人往他這好的一面學習。

《殺神回歸》一片中,他雖然殺人無數,但仍留下幾個活口,以證明他仍有的人性表現,以及義氣。序幕單獨直搗俄羅斯幫的巢穴,他赤手空拳地撂倒幾十位敵人,那些都身受重傷,並非直接“升天”;而他跟同行卡西恩在列車上的近身肉搏,一刀插入對方的心臟位置,留下一句“同行禮遇”的話時,我覺得卡西恩並沒就此死亡。與桑帝諾最後一位貼身女護衛的終極一戰,同樣是刀插心臟,維克直接把刀抽出,讓她失血至死。維克對卡西恩的舉止,有點“識英雄重英雄”的江湖味道,而末尾溫斯頓對維克所為,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此外,維克擅長的語言,除了英語、俄羅斯語,此集還多了意大利語和手語。尤其是對那位沒一句對白的貼身護衛,突然比出手語時,實在帥慘!


*****


一整個的殺手世界觀,也是此片成功的一點。首集中的龍門客棧,道出這殺手世界的行規,而《殺神回歸》更擴展了整個江湖面貌,龍門客棧只是冰山一角,甚至只是北美洲的一支分部。這刺客聯盟的諸多規矩,比如桑帝諾藉以逼迫維克復出的血誓盟約、龍門客棧內不可做“生意”的守則等,都一一向觀眾交待得更清楚。而丐幫的出現,更是填補整個江湖面貌的神來之筆。

選角方面亦該獲得讚揚。基努·李維與約翰·維克無論是個性上或真實生活中經歷過的一切,都有相似之處,故找他來飾演這有點落魄、頹廢,一旦做起事來卻異常專注的角色,非常適合。而序幕俄羅斯幫的頭目,找來曾在《驅魔神探:康斯坦丁》(Contantine)中與基努·李維飾演的主角來場口頭上的談判、較勁的撒旦飾演者彼得·史拓梅爾來演出,重演對峙談判,只求和平。除此之外,丐幫幫主勞倫斯·費許朋,也是《駭客任務》(The Matrix)拉尼歐進入真實世界的導師,這回雙雙在刺客聯盟中相遇,也是一種緣分。


*****


而全片最精彩的,莫過於維克身上的道具、武器,還有動作/武術設計。維克在片中需以一敵百,若讓他不會中槍,不只降低觀眾智商,也會把整個武林中人物都貶成白癡,於是有一幕由好幾場剪成一場的戲中,編劇特意讓維克獲得一款防彈西裝外套,讓他名正言順地刀槍不入(仍會受傷),以及他一身的武裝行頭,讓他殺敵時更順手、簡易。

動作設計方面,維克獨有的握槍姿勢、爆頭習慣,配上柔術(以及運氣,看他好幾次施展摔角術壓制著敵人趁勢換子彈時,都沒有第二、第三個敵人出現),只能用電玩的專有名詞來形容——爽快度破表。而最最最精彩的是,編劇讓流傳坊間的“維克傳說”初次上演——用鉛筆取敵性命,而且是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雖只殺死兩人,亦得以服眾(這幕讓我聯想到《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不敢拍出來的小丑伎倆)。

最終,約翰·維克破了行規,遭取消會員資格,且對他的懸賞金額翻倍。他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孤身(還有無名的寵物狗陪伴)面對來自全球的殺手、刺客,留下“誰來誰死,我見一個殺一個”(Whoever comes, I’ll kill them. I’ll kill then all.)的警告,電影就此留下伏筆而結束……


*****


個人覺得,編劇在人物塑造上,施了一種小魔法:一隻寵物狗,讓觀眾就此對這位殺手烙下深刻印象之餘,也產生了一種同理心。約翰·維克,愛狗的刺客,多麼與眾不同!其他施予相似的“魔法”且順利虜獲觀眾內心的角色,有浪跡天涯的退役憲兵傑克·李奇(《神隱任務·Jack Reacher》)、患有嚴重自閉症的專業會計師克里斯汀·沃夫(《會計師·The Accountant》)、受失眠困擾,總在夜深人靜時到餐廳閱讀的前突擊隊員勞伯·麥考(《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有“特殊能力”的老爸布萊恩·米爾斯(《即刻救援·Taken》)等。

所以說,這幾部電影教導我們,千萬別以貌取人,以及別做傷天害理的事情,萬萬不可隨便虐待路邊野狗……因為你不會知道,會不會有上天派遣來的天使,化身惡魔來向你要回正義。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情感支持治療法”之說——《遇見街貓Bob》


去年,看見這齣《遇見街貓Bob》(A Street Cat Named Bob)的預告,就希望能在電影院觀賞。這電影,馬來西亞沒上映,本人卻有緣在國外二輪電影院與之相遇,確是一種小確幸。

《遇見街貓Bob》的故事很簡單,敘述一個街頭音樂家,因為染上毒癮,所有親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他一邊在街頭賣藝賺取零丁生活費之餘,一邊竭盡所能地戒毒,卻始終功虧一簣,總熬不過那吸引力十足的海洛因……直至有一天,一隻街貓闖入他的生活,他為此有了勇氣與毅力,與毒癮奮鬥,終於浪子回頭……


這則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雖說剧情、敘述手法簡單,拍起來可一點都不容易。首先,就是那隻貓的脾氣。曾聽電影人說過:小孩與狗,是最難拍的角色,因為難以捉摸、指導、指揮。更遑論貓。養貓的人都知道,貓比狗無情,也因為無情,人類很難制服牠,牠要來就來,說走就走,就像愛情,或龍捲風那樣。故,戲裡頭主人翁詹姆士能與街貓Bob兩情相悅,彼此不離不棄,確是一種緣。而染上毒癮的詹姆士,也能夠紧握時機,把Bob當做情感上的支持及动力,奮力與毒癮/死神一搏,藉此迎來人生的轉捩點。

電影劇本寫得很好,既簡單敘述又流暢,起承轉合都安排得恰好,從序幕向觀眾介紹詹姆士的頹廢、殘缺不全的人生,至街貓Bob及女主角貝蒂與他的邂逅,還有免不了一大堆Bob的萌力特寫,最终讓詹姆士與幾位對他非常重要的角色,如父親、貝蒂的衝突,得以有了解決矛盾的方式。感動之餘,還有許多惹人莞爾的鏡頭與情節。當然,這故事就非常的勵志,尤其詹姆士從社會邊緣人的境況,搖身一變成為暢銷書作者,甚至是網紅(請自行查找他YouTube上的影片)。沒錯,電影內提及出版社編輯如何相中詹姆士與街貓Bob的賣點,與他談條件簽約出書(此書與電影同名,台譯版由晨星出版社於二〇一二年出版),也是詹姆士戒毒之後的時來運轉。


關於寵物的電影,除了史蒂芬金筆下的《狂犬庫丘》,其他我看過的,大多都是溫馨、勵志的,其中的寵物,都成了身心理上有障礙的主角的情感支持治療法,讓主角改邪歸正,轉變心態,迎來美好的人生。

所以,若遇上流浪、無家可歸的動物,就算不施捨一些食物給牠,也請尊重牠們,無視牠們、路過就好,別趁機折磨或施予虐待,只為了發洩自己當時的不順遂。請尊重他者的生命。


下週來分享同樣是藉寵物來作為情感支柱,然後某人殺了牠而招致滅口的爽片——《捍衛任務》(John Wick)。

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奈·沙馬蘭驚慄回歸——《分裂》


單看此片預告及宣傳海報,從文案上很容易聯想起好幾年前丹尼爾·凱斯的經典紀實文學著作《24個比利》;我沒看《24個比利》,不確定內容到底說的是什麼,但《分裂》(Split)這電影,除了主角精神分裂出廿四種性格與其相似,其他的故事,該跟《24個比利》沒什麼關聯。

先聊導演奈·沙馬蘭,當年憑著《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技驚四座,被全球影迷及電影人譽為踏入千禧年前的驚悚大師級人物。之後的幾部驚悚作品,我僅看過《陰森林》(The Village)和《破·天·荒》(The Happening),但好萊塢惡搞電影《驚聲尖笑》(The Scary Movie)系列似乎特別鐘愛將奈·沙馬蘭導演的作品作為對象,不知是客觀地諷刺他作品的“假驚慄”風格,還是種族歧視……不過他過去的最新科幻作品《地球過後》(After Earth)確實處理不當,我看得瞌睡連連。

所以,這齣《分裂》,可說是奈·沙馬蘭信用的“回歸”之作。它以一宗擄人案作為序幕,以穿插的敘事手法,一邊敘述主人翁精神分裂的狀態,另一邊則敘述女主角過往的際遇,向觀眾交待她與另兩位友人的不一樣,以致最終的結局,能讓觀眾信服。《分裂》全片都處在緊張的氛圍中,觀眾會希望三位遭擄的女孩成功逃脫,於是女主角和男主角(歹角)的“交手”過程,異常重要,加上那位精神分裂心理學研究者的“從旁作梗”,也隨時左右著三個人質的命運,種種人物之間的關聯,你來我往的智取,都是刺激腎上腺素的興奮劑。


男主角詹姆斯·麥艾維的演技,毋庸置疑,此角更讓他發揮得淋漓盡致。雖說有廿四種性格,但電影沒法讓每一個“他”都出現,但幾個性格的“同場轉換”,從眼神、肢體語言、說話語氣、眉間蹙溝的深淺,都是演技;至於女主角安雅·泰勒-喬伊,外形亮眼之餘,同樣有會說話的眼神。她飾演的凱西,經歷過不堪回首的童年,讓她有排擠其他同學的傾向(或反過來同學排擠她),但遇到這類危險的境況,她比其他人更冷靜,懂得對周遭事物及敵人觀察入微,靜觀其變,盡可能求存。

至於《分裂》的結局,是不是人人可認同,也非編導能夠完全掌控的了。我個人覺得,此片是沒有《靈異第六感》《陰森林》那種導演個人風格的令人意外、讚歎的“逆轉勝”結局,但縱觀整體,仍屬中上乘之作,也不枉真正的奈·沙馬蘭驚慄“回歸”之作。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真是最後的戰役?——《惡靈古堡:最終章》


這部改編自著名電玩的《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系列最新的一集,最大的噱頭該是片名副標——最終章(The Final Chapter)。與上一集相隔四年之久,飾演女主角艾莉絲的蜜拉·喬娃薇琪及丈夫兼此片導演保羅W.S安德森宣佈,這會是最後一部《惡靈古堡》電影;沒講明的是,這或許只是艾莉絲最後一部的《惡靈古堡》電影。

會有此推測,是因為片末的安排,氣散式解藥經已釋放,卻仍有怪物不會死去,牠們該是像蟑螂一樣,擁有打不死的精神,對解藥產生抵抗作用,唯有用拳頭、刀刃及槍械,方能終結其性命。於是艾莉絲或許還會很忙,或許以後的故事設定不再以她為主角、為the ONE,但難保她不會為了人類的未來,肩負培訓打怪獸份子的使命。


過去五集,《惡靈古堡》在我心中經歷過過山車那般的高低起伏,有第一集的新鮮,第二、三集的略顯沉悶,第四集的高格調視效,第五集過於錯綜複雜的科幻元素以致拖累整體故事,以及這集最終章回復首集的驚慄感。唯一不變的,就是艾莉絲不愛受胸圍束縛的豁達個性,這點值得讚揚。當然,有優點,亦不乏可供影癡(如我,並不熟悉電玩,只看電影)揶揄的缺點。

我尤其欣賞此片的環境營造,從過往最新兩集的科幻元素,“拉”回現實面向——一個幾乎毀滅的都市。望著銀幕中的殘垣敗瓦,遭核彈摧殘、人類文明幾乎不復存在的世界,艾莉絲身處其中,孤身寡人站在一片荒蕪前,具有一種放大的對比效果,對內心產生莫大震撼。

至於缺點,個人首推剪接。我明白剪接對於電影的重要,可算是電影的第三度創作視角。《最終章》的剪接,有夠犀利,尤其動作場景,快速凌厲,只不過快到超出一般人類眼睛能跟上的速度。幾場動作場面之後(尤其跟怪物對打的),只有凌亂,思維上是知道艾莉絲打敗了怪物,卻不知道到底如何打敗的。剪接師或許是想營造緊湊的效果,卻弄巧成拙,實為可惜,其他人不妨作為反面教材。


此外,就是那種超現實的電玩設定。這實是非戰之罪,畢竟這種科幻爽片,要是跟它認真求邏輯,絕對是輸了。只不過,有好幾幕就是為了嚇唬觀眾,純粹將不合邏輯進行到底,比如片末艾莉絲好不容易打敗了最終BOSS,從地底的基地獨自搭升降機上到地面,結果下一幕,本該被滯留在地底的最終BOSS,竟出現在艾莉絲身後……早前一幕,他好似也有瞬間移動的超能力,不過是發揮在平地上,但連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地面深度,也能夠發揮,實在太誇張。

至於那些忠於原著且來了又去、留下又走的忠派角色,這集只剩下第三、四集出現過的克萊兒,其他如吉兒、王艾達、里昂等,也沒說明領了便當,就是不曾出現,沒法陪同艾莉絲走完最後一程,確實可惜;反派方面,最終BOSS和威斯克在過往一直死不去的設定,在此集也做了個勉強可接受的解釋,算有交代,也該給予讚賞了。

總的來說,仍舊老話一句:這或許——或許——只是艾莉絲個人的《惡靈古堡》最終章,要是還有重啟版或以其他角色視角代入的新篇章,相信依然會有影迷捧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