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路卡的夏天


繼二〇二〇年《1/2的魔法》(Onward)和《靈魂急轉彎》(Soul)之後,皮克斯今年僅推出唯一的作品《路卡的夏天》(Luca)。挾著過往褒多於貶、品質保證的口碑,會為仍受疫情災害侵擾的觀眾帶來一股新希望,自然對其寄予厚望。結果,《路卡的夏天》果真有療癒功效。

故事場景設在義大利海濱小鎮,描述一個名叫路卡的男孩與新結識的孤兒朋友艾伯托,趁夏日前往小鎮探險的成長之旅。路卡和艾伯托的真實身份是海怪,過往路卡不曾離開水底的家,直至某次循著從漁夫船中落下的人類日常用品,來到沙灘並遇到艾伯托,在後者的慫恿下踏上陸地,也才發現自己身為海怪擁有的雙棲能力。

路卡在海底成長,因父母的管教,生活僅局限在海底幾處常去的地域。然而發自內心的探險精神,加上正值成長叛逆期,就跟現實中大多少年郎一樣,父母越不讓你去的地方,你偏要去!於是,路卡與艾伯托便在如此的巧遇下相識,成為麻吉。

踏上陸地的路卡,一時拓展了視野,從起初的小心翼翼、瞻前顧後,到後來膽識與求知慾更超越自由慣了的艾伯托,“領地”也從原本艾伯托居住的小島,擴展到島嶼對岸的陸地小鎮。我尤其喜歡二人對著艾伯托家中牆上貼著的偉士牌機車海報,幻想騎機車暢遊世界的一場戲,那種天不怕地不怕、一車在手天下我有的無懼,亦是我年少時曾有的夢想。唯隨著年齡漸長,生活負擔漸重,現實與夢想之間必須做出取捨,只能暫且將夢想藏在心底。所以,看著戲裡年輕的路卡找到了人生方向,也勇於追求、實踐,那一步步逐夢的進展,使我不禁嘴角上揚。


至於孤兒艾伯托,也因海怪身份的關係,沒法到人類世界或海底世界過“正常”生活,獨處於兩界邊緣地,從而造就出他狂野不羈且孤獨的個性。路卡算是他多年來的首個夥伴,加上年齡相仿,自然投契。起先他是路卡的引導者,教誨路卡如何在陸地行動,還讓他了解浩瀚宇宙的形成(雖是偽知識),激發路卡更大的求知慾;然後和路卡合力打造偉士牌,無數次的試騎失敗,越發鞏固二人的友情;彼此南轅北轍的個性,恰好互補對方不足,讓他們在人類城鎮中見招拆招,更認識了異性朋友。隨著女孩的加入,就如組樂團的“魔咒”般,艾伯托因嫉妒路卡的廣大視野,漸覺自卑,路卡也在情急下為自保而賣友,兩人友情正式決裂。

然而,皮克斯作品總是溫和的,懂得將成長的痛苦,轉變為催人熱淚的蛻變過程。二人自我反省及相互原宥,再次展現更強大的能量,自我突破。此外,《路卡的夏天》亦有種族間該相互尊重的譬喻,二人在將海怪視作巨大威脅的鎮民面前坦誠身世時,人類也發揮善良本性,接納他們。跟現實一樣,人類各種族之間彼此對立,皆因缺乏溝通而導致誤解,在這部動畫電影中,有寓教於樂之效。

總括而言,跟前作《靈魂急轉彎》相比,《路卡的夏天》主題可說是淺顯易懂,一些人為此也許覺得是它的退步,然而就像通俗小說般,越淺白的描述,則越多人輕易領悟,對的作品遇到對的人,即能影響讀者及觀眾;加上充滿義大利的異域情調,絕對值得一看。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無穹迴役


好萊塢不時拍出一些描寫東方國家文化、武術,或帶有宗教哲學色彩的電影,如《花木蘭》(Mulan)、《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駭客任務》(The Matrix等,讓歐美國家觀眾看得嘩然,滿足他們的獵奇心態,卻未必忠於該文化原有的式樣,為此電影雖叫好叫座,卻教人(尤其是生活於該文化背景或該領域研究透徹者)詬病。不過,電影非紀錄片,編劇像韋小寶慣用的手法般虛實交錯,將劇本打造得高潮迭起,使觀眾投入且折服於故事,一些為戲劇效果而難免或必須的錯誤,無可厚非……

扯遠了,回來看這部《無穹迴役》(Infinite),以無限輪迴之概念為賣點包裝而成動作片,相信西方觀眾依然買賬,也肯定遭來某些觀眾的不齒。

電影敘述因擁有多重記憶而被診斷患上精神分裂症的主角伊凡,被一個神秘集團找上,對方表示伊凡並非精神分裂,而是留存著過去幾世人的記憶,僅有少數人有像他這樣的天賦,累積知識。這神秘組織欲協助伊凡喚起他過往的記憶,尋回關鍵的器具,以阻止叛變成員欲毀滅世界的目的。

《無穹迴役》的動作設計,以精彩萬分形容絕不為過,無論是序幕的公路追逐戲,或穿插於電影中的各大小打鬥,都緊湊刺激;用科幻想像加諸於武器或器具上的設計,也讓人驚歎。我尤其盛讚其中一輛超跑駕駛盤能更換方向的創意,若能在現實中成真,那因低能的駕駛人而造成的公路悲劇,將會遞減——至少副駕能隨時“一鍵”取而代之嘛。

然而,也許戲看多了,早熟悉故事轉折的編劇手法,誰敵誰友,心裡有數,何況電影並沒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平鋪直敘地行進。至於結尾在飛機上的高潮戲,也因特效團隊的失誤而大打折扣——起飛時反派頭領命令飛機師低空飛行,而且毀了一個引擎,結果鏡頭一轉,主角和反派雙雙從飛機跳落時,背景竟攀升到高空,讓二人能在空中無重力地耍帥、打鬥。


這片的卡司陣容不差,分別飾演忠角與歹角的馬克·華伯格和奇維托·艾吉佛,前者曾參與多部科幻動作片,對這類在綠幕前拍攝的類型片方式習以為常,亦曾與導演安東尼·法奎合作過《狙擊生死線》(Shooter),更是樂團成員,能演又可唱。英裔演員奇維托·艾吉佛過去多以配角出現在鏡頭裡,直至《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獲得該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才正式打開了知名度,也打入好萊塢市場,在《絕地救援》(The Martian)、《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都有出色表現。此外,長相秀麗的女主角蘇菲·庫克森,芳蹤曾出現於《金牌特務》(Kingsman)系列,她在《無穹迴役》裡除了是伊凡的導引者,同時也在設法拯救百年愛人的回憶,是身手不凡,內裡癡情的武者。

安東尼·法奎作品給我的印象都不錯,如《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系列、《震撼教育》(Training Day)、《震撼擂台》(Southpaw)、《絕地7騎士》(The Magnificent Seven)等,循序漸進地講述故事,逐步醞釀觀眾情緒,是掌握電影節奏的佼佼者。平心而論,《無穹迴役》是他失手之作。



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厲陰宅3:是惡魔逼我的


馬來西亞之光溫子仁憑藉《奪魂鋸》(Saw)在好萊塢驚悚類型電影界嶄露頭角後,往後開發的幾個“陰界”系列,都獲得影迷廣泛關注,也為電影公司賺進大把銀子,這包括《奪魂鋸》系列和《陰兒房》(Insidious)系列,當然還有發展出系列宇宙的《厲陰宅》(The Conjuring)系列。溫氏在當代好萊塢驚悚片發展史中,必名留史冊。

《厲陰宅》宇宙過往的七部作品,並非部部叫好。其中兩集最叫好叫座的《厲陰宅》,也許由溫子仁親自執導,加上改編自真人實事——取材自著名超自然事件研究者華倫夫婦曾經手之案件——是《厲陰宅》宇宙的中流砥柱。來到系列第三部曲《厲陰宅3:是惡魔逼我的》(The Conjuring: The Devil Made Me Do It),可想而知粉絲的盼望程度有多高,然而出人意表的是,溫子仁這回卻退居幕後,僅擔任製片人和編劇角色,導演筒則交由《哭泣的女人》(The Curse of La Llorona)導演麥可·查維斯負責,想來該是業務太忙,無奈下委託他人“代打”。

《厲陰宅》宇宙作品故事時間軸(摘自網絡)。

《是惡魔逼我的》全片少了前兩集的驚悚氛圍,若就此論斷乃因非溫子仁親手炮製所致,對本片導演有失公允。劇情敘述華倫夫婦住家附近的小鎮,發生百年來首宗謀殺案,年輕人厄尼捅了養狗場主二十二刀將其殺害,後遭逮捕。然而華倫夫婦竟向檢察官說明厄尼乃遭惡魔附身,才會犯下此案,現實中更是美國首例以“惡魔附身”為由進行無罪辯護的兇殺案。華倫夫婦願意現身說法,因他們曾為一小男孩驅魔,而小男孩姐姐的男朋友就是厄尼,厄尼在驅魔過程自我犧牲,命令附身於小男孩體內的惡魔轉移到本身體內。自此之後,厄尼便經常看見幻象,性格也逐漸扭曲……

《是惡魔逼我的》延續了前兩集《厲陰宅》的“愛”的表現。三部《厲陰宅》中,無論華倫夫婦多厲害,最終得以扭轉頹勢的,始終是透過當事人發自內心的愛意,像首集裡的母愛,次集羅琳對丈夫艾德的愛,以及這集厄尼對未來小舅子的愛。這也是《厲陰宅》有別於其他同類電影多以驅魔師的英雄光環,或獨特驅魔手法戰勝惡魔的設定,多了一種“愛勝過一切”的意義。

而與前作最明顯的差異,是主要場景不再設於鬼屋內(台譯片名“厲陰宅”不再適用),全片也較多著重在華倫夫婦的外勤任務上,是三部曲裡日光下場景最多的一部。因為如此,少了受環境局限而產生的詭異氛圍,也降低了恐怖感,反而更像推理冒險動作片,隨著華倫夫婦用科學摻雜非科學原理的抽絲剝繭,循線找到下蠱的幕後元兇。風格上看似輕微的轉變,實則是系列裡類型的大改動,並非所有《厲陰宅》迷能接受。


當然,換個角度來看,這是它的突破,編導或製片的勇氣值得鼓勵,以另一種審美角度來觀賞這部擁有獵奇色彩的動作片,別有一番風味。唯無法說服我的,是既已知曉惡魔得以附身乃是人為,卻沒交待動機;縱使對撒旦崇拜根生執念,也該道出下蠱過程,這點“留待觀眾自行想像”的“伏筆”,屬於小瑕疵吧。

個人覺得,《厲陰宅3:是惡魔逼我的》雖是系列裡最弱的一部,卻仍具備一定的娛樂性,華倫夫婦也難得展現出外勤時因對手是人為而越加驚險。基於這點,此片仍值得推薦。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別撩撥男人之怒——《玩命鈔劫》


如果你看過英籍導演蓋·瑞奇的作品,那肯定對他獨特的運鏡方式印象深刻,足球廣告《Nike: Take It to the Next Level》或好萊塢鉅作《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紳士密令》(The Man From U.N.C.L.E)等,都是代表作。他處理動作戲時的分鏡設計及節奏感,能讓觀眾有著更貼近鏡頭裡角色心境的錯覺,無論多細微,如一呼一吸,甚至每個細胞的律動,皆能感受得到。這部翻拍自法國電影《運鈔車》(Le Convoyeur)的新作《玩命鈔劫》(Wrath of Man)裡,依舊充滿他強烈的運鏡風格。

劇情描述每週於洛杉磯運送上億鉅款的運鈔車公司迎來新職員H(傑森·史塔森飾),他沉默寡言,對同事態度冷淡,某次在運送鉅款途中遭劫匪劫持運鈔車時,更展現驚人槍法擊殺劫匪,此舉雖讓他瞬間成了公司的英雄人物,亦引起一些同事的揣測,對他的來歷越感蹊蹺。隨著運鈔車劫案陸續發生,H的真正身份也逐漸明朗……

《玩命鈔劫》分成四個章節,並以三個不同的視角來交待序幕的運鈔車劫案始末。序幕時僅憑架設在運鈔車車廂內固定一個角度的鏡頭,觀眾視野受限之下,懸念頓生;之後再輪番“擴充”視角,讓觀眾站在不同角色立場,經歷相同劫案,終於明瞭這起錯綜複雜的事件背後之真相。這種敘述手法雖非首創,卻不常使用——較有印象的例子,是《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裡鋼鐵人雙親去世的一幕,及中國片《瘋狂的石頭》——當發現導演玩這手法時,不禁會心一笑,亦期待情節的發展若何。


真相抽絲剝繭的過程,傑森·史塔森即詮釋過往銀幕作品的硬漢形象,為達目的,見佛殺佛,遇鬼弒鬼,何況血肉之軀?只是,總覺得此片他沒法全心盡意地發揮俐落身手,被有種像是形而上的東西限制著,也許是劇本設限無法讓他與真兇正面交鋒拚生死,又或許是剪接不流暢引致;而真兇尚算溫和的下場,更是電影的反高潮。

我沒看過原版電影,故無法將之與《玩命鈔劫》做比較。翻拍版的卡司陣容不算強大,只以蓋·瑞奇和傑森·史塔森第四度導/演搭檔為宣傳噱頭,若跟史塔森的同類舊作相比,屬中規中矩。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我唾棄你的墳墓


一向來都極喜歡那些暴力血腥的殺戮電影,這部《我唾棄你的墳墓》(I Spit On Your Grave)也絕對是對正我的口味,看得我興起之餘,還熱血沸騰!

這部極力推廣女權主義的電影,是翻拍自一九七八年被多個國家禁映的同名電影,雖是小成本製作,卻有著大製作般的樂趣。影壇上大多數這類殘虐電影,兇手主要多是男性,《我唾棄你的墳墓》則“一反常態”,片中的男性,反過來被一位纖瘦的女性狠下毒手。

當然,電影的主題,主要還是“復仇”。話説女作家為尋找靈感,獨自前往一個“山旮旯”小鎮,租了一間大宅欲住幾天,順便寫作。在那,她被鄉下幾個未見過世面的“後生仔”輪暴,而最可惡的是,這幾位兇徒如此大膽的原因,就是有著鄉下警長的撐腰。“若要人不知,千萬不好太低B”,這幾位仁兄真的是有夠低B的,完事后竟讓她順利脫逃,為日後慘遭屠殺的結果埋下伏筆。

這些暴徒沒日沒夜的尋找女作家的下落(生要人,死要屍),始終遍尋不着。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他們也逐漸淡忘了這回事(惟有那位破處的低能兒還日夜不休的尋找,企圖為自己救贖)。大難不死的女作家,化身為復仇使者,挾著憤怒與兇狠回歸,利用智力,對這群禽獸以暴制暴。

以我個人來説,他們的死法真是過癮,大多都是在清醒意識之下折磨致死的。包括雙眼被魚鈎挂住,讓其不能眨眼,然後將魚内臟塗抹在臉上,經烈日暴曬,也惹來一群烏鴉喙啄,連眼珠也啄爛,失血過多而死;再來一位的手足被緊縛,趴在一盛滿強酸的浴缸上,這時,物理學的樂趣也來了,將撐著他胸部的木條拿開,只讓他腹部以下被木條撐著,當他的腹肌無力了,上半身自然就往下墜,一面俊臉被強酸灼爛,如此這般幾次下來,直到痛死;再來,銬著對方手腳,扒光全身衣裳,在他清醒之時直接鉗掉他幾顆門牙,然後利剪一揮,將他閹掉,就此讓他失血過多而死……


如果你看了以上幾種的死法描述,還能淡定自如,等著往下看,那我恭喜你,因爲接下來要描繪的,就是知法犯法的警長,他的死,無疑是最得人心、最過癮的,除了讓觀衆在片中一洗女受害者的頹勢,也可當作在戲外對這些所謂“人民保姆”不滿的宣洩。她先使計將警長敲暈,然後褪下他的褲子,捆綁全身讓他趴著,將一支散彈槍插入其屁眼,用一條繩索從散彈槍的扳機連去另外一位共犯(那位低能兒,只是被她勒暈)手上,待他醒來,手一揮動,散彈槍便自動開槍,警長的屁眼也就“火辣辣”。果然,清醒后的警長,苦求女作家放了自己不果,無能爲力地喊著醒來的低能兒別動時,一聲“砰”!警長屁眼開花,死是當然死去了,槍的威力也連帶坐在警長身前的低能兒斃命,真是一箭雙雕。坐在屋外的女作家,隨著這一聲槍響,嘴角漾起一抹淺笑,復仇計劃也圓滿結束。

從來就喜歡看女生使壞耍狠,在斗狠之中稍微賣弄下小性感,更能提高電影的觀感,《我唾棄你的墳墓》也算是成功做到這點(雖然女主角長得不怎麽樣)。這類電影,也有一通病,就是在盡興發揮殺戮手法的同時,忘了填補劇本細節的漏洞。此片就可舉出幾樣“該遮沒遮”的“脫線”細節,對影片難免打了折扣。就如女作家在戶外遭人蹂躪之後,全裸跳入河中逃走。這河水又不是急湍,然而那幾位大男人卻苦尋不着……這還可説是上天有眼。然而才幾天時間,女主角卻不知從哪變來幾套光鮮亮麗的乾淨衣裳,這就説不過去了。還有,女主角是分幾天來殺人,而“執刑”地點都同樣在一廢棄空屋,那些獵捕陷阱勉強還能説是她憑一己之力設置,但如何處理屍體,則沒交代清楚。

另外,這影片也對司法制度以及道德觀念給了記重重的一拳。如果司法制度無法為人民帶來公正、適度的保護,那以暴制暴是否就是唯一的解決之道?我個人是讚同的,畢竟有些無法理喻的人、事或物,就只有暴力能夠解決。

(稿於二〇一一年九月)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死亡漩渦:奪魂鋸新遊戲》及《奪魂鋸》系列


二〇〇〇年代,驚悚類型片中冒起一個小刀鋸大樹之系列,風靡了無數粉絲,那就是《奪魂鋸》(Saw)系列。首集自二〇〇四年上映以來,連續六年每年一部續集上映(就像《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形式),直至二〇一〇年第七集《奪魂鋸3D》(Saw 3D),才為系列劃下一個短暫的句點。二〇一七年,電影公司再推出系列第八部《奪魂鋸:遊戲重啟》(Jigsaw),該是想藉這IP持續賺個盆滿缽滿,唯該片少了原作中的精華,或拼圖殺人魔的生死遊戲精神不繼,導致口碑不理想,重啟之謀算亦告吹。沒想到三年後,竟推出這再重啟作品——《死亡漩渦:奪魂鋸新遊戲》(Spiral: From the Book of Saw)。

在上個年代,雖不時耳聞《奪魂鋸》系列的眾多好評,我卻只看過第一集完整的整部電影,其他續集只以片段方式,觀賞其中幾場生死遊戲,以此享受血漿亂噴的視覺衝擊,也因此把《奪魂鋸》系列與“血腥殘暴”劃上等號,以為這系列就像普通的砍殺類型電影,殺人魔沒理由的殺戮,劇情空洞,遑論會有任何深度或意義。

也許在沒看前八集的情況下,先觀賞了《死亡漩渦》,給我的印象還蠻不錯,是情節十分緊湊的警匪片,警方與連環殺手拚智鬥勇,而連環殺手的目標是維護治安的警察,挑釁味十足,也增添幾許懸疑氛圍。劇情講述警探齊克(克里斯·洛克飾)在分局中被同事排擠,他也樂得其所,繼續獨來獨往。某日,有個警察被殺,殺害手法令人想起多年前的拼圖殺人魔,於是上司命令齊克與同僚合作,務必揪出兇手。齊克的同事在調查過程陸續被害,而兇徒在屍體旁留下的線索,都似乎圍繞著齊克打轉……

電影一開始即懸念重重,一方面是為了揪出兇徒,二則也不時回溯齊克與局內眾同事產生“牙齒印”的過往,雖然聰明的觀眾在電影中段就猜到幕後黑手,但兇手犯罪的動機也有警世作用,對黑警予以抨擊。主角克里斯·洛克演得非常到位,將那對同事的不滿,透過幹話和表情,加上天生獨特的嗓音,這角色非常適合他;至於那幾位狗眼瞧人低的同事,確實不專業,一一被殺害後,兇徒更道出他們的罪愆,確是死有餘辜,大快人心。至於全片最大牌者,非飾演齊克父親的山繆·傑克森莫屬,然而戲份比想像中少,僅是個大配角,在電影結尾的下場,更讓我哭笑不得。

片後查了導演戴倫·連恩·布斯曼的資料,發現《奪魂鋸》第二至第四集,都由他執導,因此湧起了想找回過去八部系列作品來看的衝動,終於如願以償,看完《奪魂鋸》系列。

 

*****


首七集的《奪魂鋸》,可以當做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系列一直以來的風格,是下一部片頭緊接上一部片末,如此環環相扣,故也可以看做是七集長度的劇集。但我認為,最精彩的依舊是首三部,第三部的結尾雖依舊埋下續集的伏筆,卻也可以在此收官——想當然耳,電影公司自然不會輕易罷手——好在第四至第六集仍可一看,至於第七集,打破了以往系列之殘暴開胃菜序曲與正片相關的傳統,純為搭上當時正夯的3D風潮而設計,降低了該片整體的素質,實在可惜兼可恨。

看完七部曲,我才發覺《奪魂鋸》系列並非如我預想中只為賣弄血腥的B級片,它的主題值得引人深思——你是否熱愛生命?你為何而生?為活下去,你願意做出多少犧牲?


首三集的約翰·克拉瑪(即拼圖殺人魔),因本身對生命曾失去熱忱,曾想一死了之卻不果,激活了本身的求生慾念,取得了既然活著,就該為世人做些什麼的頓悟。於是憑著一對巧手和頭腦,像史東尼那般打造無數的重金屬“盔甲”機關,還學習攝影、錄音、剪接等技術——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假以時日就成了人人聞之喪膽的拼圖殺人魔。這角色的吸引之處在於,他不親手殺害獵物,只會給受試者二選一的機會,讓當事人遵循遊戲規則,親自做出相對的犧牲就可活命,反之則以死告終。當然,大多人都無法理智地做出抉擇(這當然啊,如此高壓下如何冷靜?),結果一命嗚呼;但成功活下來者,亦證明了本身非泛泛之輩,浴火重生後脫胎換骨,而拼圖殺人魔也十分讚許這些少數倖存者,施予幾句鼓勵話,即成功收徒,引導他們接續自己的使命。

《奪魂鋸》系列中生死遊戲機關的創意,我就不贅述了,由看倌親自去一窺究竟,但不得不承認,約翰·克拉瑪對人性的掌握及操控,都非常嫻熟。就像《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裡的小丑,透過像是所謂的“賽局理論”,考驗玩家/受試者,其中除了“犧牲小我成全大我”,有的更是他們邏輯推論能力的測試。

至於血腥畫面,以我的接受程度,倒不覺得有多噁心,除了第三集結尾的“腦開發”,和第四集序曲的解剖戲(據說這兩場戲都跟現實中的流程一樣真實),其他的雖然血漿亂噴、骨頭內臟皆露出,卻不會特別倒胃口,反而是有好幾個刑具、機關能讓人感同身受其中痛楚,繼而渾身乏力,就像其中一個受試者背部被十幾廿支粗針頭釘入,再將镪酸灌進體內,如此死法,跟《X戰警2》(X-Men 2)中金鋼狼把大量亞德曼金屬灌進死亡女體內如出一轍。當然,觀眾沒法真正感受死亡女當下的痛苦,但前者絕對可以。

 

*****

 

說《奪魂鋸》首三部曲乃是系列最佳,原因在於從第四集起,電影公司為賺錢而拍的痕跡異常明顯——拼圖殺人魔既已死去,卻能事先留下長達四集的生死遊戲企劃書給門徒一一執行,實在難為了編劇。但編劇亦非省油的燈,“玩”到後來竟能接回首集,給這系列一個圓滿結局,可見他們真是絞盡腦汁,用誠意交足了功課。

此外,首三集的好看,是因為成功刻畫出約翰·克拉瑪成魔(抑或變仙?)背後的來龍去脈及背負著的痛苦,激起觀眾的同理心,感受他的苦口婆心;他去世後的第四至第七集,故事主軸主要轉移至門徒馬克·霍夫曼無間道的故事。他扭曲了師父打造生死遊戲的原意,生死遊戲變質成了死亡遊戲,加上作為警隊內鬼,為維護自身,其殘忍程度更比其他門徒,甚至師父有過之而不及。這四集雖然延續了前三部曲片尾驚人反轉的傳統套路,卻少了驚喜,觀眾要不是支持霍夫曼,要不就希望他能遭到報應。


而作為所謂軟重啟的《遊戲重啟》,跟《死亡漩渦》相較,前者與系列前七作品的關聯性比後者高,畢竟仍有約翰·克拉瑪的登場,同時牽引出另一位門徒,幾乎就是港劇《使徒行傳》。唯可能與第七部曲間隔太久,原本的鐵粉成長了七年,加上對拼圖殺人魔的人性刻畫及描述已不像前作般細膩,只在時間、空間及剪接上玩了一些創意,讓人“噢”了一聲,僅此而已。不過,其中的一組器材,倒成了《死亡漩渦》的標誌。

 

*****

 

總括而言,我建議看倌可先觀賞與《奪魂鋸》系列沒有太大關聯的《死亡漩渦:奪魂鋸新遊戲》,再從系列第一集起,逐部看完。以這順序觀賞的話,會感覺《死亡漩渦》差強人意,然後為首三集驚艷,再臣服於第四至第七集編劇的巧思,最後以第八集作為結局。

當然,這系列並非就此停在《死亡漩渦》,官方證實系列第十部作品已在開發階段,還有劇集版,相信這拼圖殺人魔的精神,仍會持續一段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