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



猶記得二〇一四年《捍衛任務》(John Wick)在外國上映時,幾乎零負評的口碑傳來馬來西亞,然而國內公映期卻一延再延,群眾只能望“媒”止渴,理由是電影題材不符本國國情。後來有機會在外國電影院看了這齣“票房黑馬動作片”,不覺有多暴力,且融合了動物保護意識在裡頭,更顯宗教條規的偏頗狹隘。雖然最終破禁上映,但聽聞避不了遭利剪“河蟹”的下場;二〇一七年的《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John Wick: Chapter 2),雖跟其他國家同步上映,但我恰好在國外,能看無刪減版本,不曉本地公映版遭遇若何。

如今《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John Wick Chapter 3: Parabellum),不像前兩集那般缺乏宣傳預算經費,反而成了《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熱潮之後第一部能與之抗衡的電影,路上隨處可見的平面廣告,除了宣傳目的,似乎與電影中約翰·維克遭全球通緝的故事遙呼相應,令人會心。

要說《捍衛任務》系列是本時代最經典的動作片,相信沒多少人會反對。在這充滿電腦CGI加工的年代,《捍衛任務》戲裡頭的動作場景及設計——憑眼見即能隔空傳導至自身的近身肉搏之痛、各種槍械爆頭之爽快——都一幀一幀地顯露於觀眾眼前,雖仍有少許經電腦後製的遺留痕跡,但主角俐落的身手,在鏡頭前一覽無遺,是無法欺瞞眾人的,那是年逾五旬的基努·李維的親自演出,戲外釋出為戲受訓的視頻,都是明證。


作為系列第三集的《全面開戰》,務必增添比前作更多的動作設計(及屍體),美其名為“突破”,實則以饗愈發難滿足的觀眾。無論是使用鉛筆以外的文物(書籍)來做武器,或馭馬與機車殺手的公路戰,足見武術指導及導演的功力。戲開頭不久的“刀戰”,可說是全片最精彩最漂亮的動作場景,就像《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中小丑說的:“槍太快了,沒法品嘗‘細膩的情感’”,這場“刀戰”設計,可謂是暴力美學的巔峰,血腥中令人呼痛的同時,亦忍不住爆笑出聲,用黑色幽默滿足了觀眾嗜血的潛意識(本地版刪了李維與現實中的功夫師傅陳虎打鬥時割喉的一幕)。

本片招攬了幾位當代武打、身手不凡的演員,統統成了基努·李維“訓練”的對手,也勢必淪為殺神維克的手下敗將。其中最面善的,該是飾演光頭刺客“零號”的馬克·德克斯。這位在一九九〇年代武打動作片中多演歹角的動作演員,在《全面開戰》中的角色個性,有別於我過去透過銀幕對他的認識,動起手來雖依然不留餘力的兇殘,但因設計成他單方面對維克的崇拜、敬仰、重英雄,在大陸飯店內不動手時會像小粉絲遇見偶像那般露出純真笑靨,判若兩人,是融合了天使與魔鬼為一體的化身。將對手一劍封喉對他不是問題,然而若規定他必須以不多不少的七刀將敵人殺掉,他可拿捏不准,功夫生疏(否則丐幫幫主鮑里王哪能倖存下來?),實在哭笑不得。


除了德克斯,片中兩位飾演零號徒弟的,也是現實中的印尼籍武打片演員。跟零號一樣,他們耳聞殺神維克的名堂,對能與他戰鬥感到榮幸,首先兩次將殺神打倒,仍不撿人便宜,也不為超高的懸賞金心動,反而給他機會,把逼出維克真正的實力再加以擊倒為真正的榮耀。雖最終敗給維克的一條皮褲帶,但維克也難得不痛下毒手,反而向他們表示敬重(也該如此,否則他早已死了兩回)。那句出自維克口中的馬來或印尼語,令我愣了一下,之後笑不攏口——我完全不懂他在說啥吖,到底是拍來唬弄歐美觀眾的。

《全面開戰》雖是爆米花動作爽片,但我看到後來,在維克打打殺殺為生存賣命賣力的同時,對他竟起了憐憫之心。從第一集至今,他始終沒法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為一隻狗兒(及一輛車子)重出江湖,之後就一直淪為他人的殺戮器具,且不斷亡命天涯;如此可見,他若想擁有和平生活,只有一死之途,或瓦解一整個“刺客聯盟”,唯有這兩種結果,而前者自然比後者輕易多了。至於電影的結尾,大陸飯店持有人溫斯頓對維克的襲擊,到底是背叛他,或是欲幫他擺脫持續遭高桌理事會的重賞狙擊?至今仍是個謎,只好等下集答案揭曉……

總括而言,《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也許故事極簡,都是用動作場景來磨耗時間(許多觀眾以此為詬病),但仍絕對符合“本時代最佳動作片”的美譽,值得推薦!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馴龍高手3



除了上映中的《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向觀眾道別以外,另有一部系列同樣完美落幕——《馴龍高手3》(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The Hidden World)。

《馴龍高手》系列是近期動畫作品中的上佳之作。二〇一〇年的第一集,敘述小嗝嗝如何在對龍充滿重大誤解的環境下打破族群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他與夜煞龍無牙相遇,繼而瓦解了彼此(其實是人類單方面)的敵意,最終成了破舊立新的“怪咖”族群英雄;二〇一四年的續集,交待小嗝嗝如此個性乃遺傳自逃離同類、與龍生活的母親,一家三口終團聚,卻給反派從中作梗,操控無牙殺害了小嗝嗝的父親,也令兩個麻吉陷入一時的敵對狀態,最後友情戰勝了恨意,一人一龍攜手抗敵,挽回和平的生活。最終的大戰,有令我像觀賞《終局之戰》正邪決戰那幕戲時的興奮,身上不禁爬滿雞皮疙瘩。

與第二集相隔五年的《馴龍高手3》,是系列最終章,完整了故事裡角色的成長、相伴,以及離別。小嗝嗝和無牙成了各自族群的領袖後,過著和平安逸的生活,直至一隻“光煞”的出現,這群維京人面臨有史以來最棘手的威脅,經深思熟慮後,小嗝嗝決定帶領族人離開家園,逃離威脅之餘,也順道尋找傳說中的龍國秘境……

我其實蠻佩服製作組的決心與勇氣,能夠灑脫且狠心地終結此系列。不像某些系列電影,說好了最終章,卻敵不過金錢誘惑,三番幾次自打嘴巴,電影無法善終之餘,更可惜了原本好好的系列拍到後來淪為下三濫製作。《馴龍高手3》的結尾,看得出是真正地把故事收尾——小嗝嗝和無牙自此與各自族群生活;多年以後,小嗝嗝攜妻帶眷,與久違的無牙一家人相遇,電影就在這充滿友誼及親情的溫馨氛圍下,畫上句點(稍微多愁善感的人,相信會被這幕戳中淚點)。


除此之外,我覺得還可以將《馴龍高手》看作一則與寵物朋友相遇的生活故事。小嗝嗝與無牙相遇於存有敵意的情況下,彼此幾經試探、磨練,方成了摯友,就跟現實中認養寵物必經的摩擦一樣;編劇團隊將第三集中的龍國秘境設計得華麗非凡,五彩繽紛,除了為懾服小孩觀眾,從它入口處的設定(一道從海中央瀉入地球中心的瀑布),也有著現實中生離死別的喻義。我大膽將《馴龍高手3》解讀為一則與寵物離別的故事。生命總是逃離不了死亡;而貓狗一生最多伴隨主人二十年以後,終將迎來壽終正寢的一刻,《馴龍高手3》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對觀眾潛移默化了這樣的訊息,家有寵物的觀眾,該能加倍感觸。

總的來說,《馴龍高手3》或許不是一部最好的電影(我就覺得前兩集比它好),卻是一部完美的系列尾聲,這點毋庸置疑。



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哭泣的女人



當我還在期待“厲陰宅宇宙”的《安娜貝爾回家囉》(Annabelle Comes Home)和籌備中的邪靈“扭曲人”(The Crooked Man)電影時,才驚覺《哭泣的女人》(The Curse of La Llorona)竟同是“厲陰宅宇宙”的作品,意外收穫也!

撇除兩部上乘的《厲陰宅》(The Conjuring),該系列的另外三部作品(不算《哭泣的女人》),品質可謂大起大落:《安娜貝爾》(Annabelle)帶著正傳中超高人氣的角色另闢故事,結果慘不忍睹,直以“暴殄天物”形容之,後靠《安娜貝爾:造孽》(Annabelle: Creation)稍微挽回頹勢;然而《鬼修女》(The Nun)又開倒車,回到《安娜貝爾》的等級,幕後團隊的創作及把關原則,真令人捉摸不透。所以,《哭泣的女人》雖是“厲陰宅宇宙”系列,卻不見像《鬼修女》那般鋪天蓋地的宣傳,想來該是行銷團隊也不敢大肆宣傳,免得貽笑大方。

每一則恐怖經歷或怨靈纏身的背後,總有一個淒美的故事,《哭泣的女人》也不例外。這源自墨西哥的鄉野傳說——憂羅娜,據傳外貌靚麗四射,原本家庭幸福美滿的她,因一時的妒忌淹死自己的兩個小孩,後懊悔地投河自盡。然而,她的怨念仍存留於現實,繼而進化成貪婪欲念,世人每每聽見她的啜泣,必有死亡降臨。《哭泣的女人》便在這樣的前提下,掀起故事帷幕。

社工兼單親媽媽安娜無視一位母親的苦苦哀求,將被該母親禁錮的兩個小孩解救出來。在安娜眼中看來,此舉無疑是替受虐孩童的福祉著想,也是她的職場道德與責任。然而隔天凌晨,安娜接獲同事來電,告知兩位男孩被淹死河中。安娜於是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去到案發現場(我也不懂她幹嘛不留兩個小孩在家睡覺),正當她下車察看情況時,兩個待在車中的孩子聽見女人的啜泣;往後,安娜一家三口開始遭遇連串超自然事件……

《哭泣的女人》故事略嫌老套,看下看下不禁聯想到日本經典《七夜怪談》(或本地人更為熟悉的譯名《午夜凶鈴》),只要有心或無心,即能向下一個受害者施咒;而怨靈也像《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中深海閻王那般,會先在受害者身上施放一個符咒,接著便會對受害者死纏不放,直至帶走其生命或靈魂。


安娜一家欲去除詛咒,第一個前往求援的地方,就是教廷。佩雷茲牧師(此角曾在《安娜貝爾》現身)的說法,有點暗諷教廷的不近人情,卻也引出了羅倫夫婦以外的驅魔人拉斐爾(飾演者雷蒙·克魯斯某個角度下有點像發福的伊森·霍克)。這位離開教會的前牧師,在外自立門戶,過著有點頹廢的生活。他的性格設定有點像DC漫畫驅魔神探康斯坦汀,神秘兮兮的,有點冷面笑匠,在緊張情境中,總會冒出一兩句出乎意料的噴飯對白,稍解兩位受害者小孩的精神壓力之餘,也舒緩戲外觀眾緊揪的心臟;驅魔手法也別具一格,會不惜在受害者不知情下,利用他們做餌,以一勞永逸地“除害”。

《哭泣的女人》可怖嗎?以我之見,它雖有不少驚嚇氛圍與設計,卻不會讓人毛骨悚然吃不消;而作為一則表頌母愛的親情兼冒險故事,它相當好看,至少故事完整,前呼後應,也能迎來一個美好結局。而且,女主角琳達·卡迪林尼(最為人知曉的作品,就是在《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中飾演鷹眼的妻子)在片中異常明艷動人,看預告片時完全認不出她,看來髮型的轉變,就跟眼鏡的功能一樣,真能改變一個人的外貌。

總的來說,《哭泣的女人》雖不及《厲陰宅》那樣精彩,但也不失為一部值得欣賞的好戲。在此推薦!

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本文重雷,小心點閱】


等待多時的MCU“大結局”(後經官方證實,即將上映的《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才是這“無限傳奇”【The Infinity Saga】真正的結尾)《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終於上映,也令眾多影迷滿意,迎獲一個完美收尾;我雖是半調子MCU影癡,亦從中獲得無窮樂趣與滿足,同時得以鬆口氣——以後不必再那麼執念地追看這齣劇集化的電影系列了(雖說還有《神盾局特工·Agents of S.H.I.E.L.D》要持續追)。

老實說,我並非很喜歡上集《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該部電影主角其實是反派薩諾斯,觀影時沒調適心態,感覺分散了幾個要角如美國隊長的戲份;加上前兩個月公映的《驚奇隊長》(Captain Marvel),向觀眾介紹能力無限大,看似會以作弊方式扭轉“灰飛煙滅”劣勢的新角色,更令我懷疑編導會如何收尾,且要求極高。這兩部造成我心靈上總總的不適,終以一劑《終局之戰》解脫,無論電影,甚至整個“無限傳奇”系列,都值得獲得高評分。


有一種情意,叫“美國隊長”


MCU第廿二部作品,首位要角自然仍是鋼鐵人史塔克,從第一部《鋼鐵人》(Iron Man)開始,甚至是美國隊長的誕生,都離不開史塔克家族。所以,《終局之戰》片末的“復仇者集結大仗”,史塔克向薩諾斯回以一句“我是鋼鐵人”,在在回應《鋼鐵人》結尾的一句對白,也完整了“無限傳奇”的收官戰,那種帶給粉絲非筆墨所能形容之感動,相信是近年來少有電影能達成的。

雖說鋼鐵人是系列主軸,我的心卻更傾向於美國隊長羅傑斯。他雖比鋼鐵人遲出道三年(《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但比起史塔克的自大不羈,我更欽佩折服於他的自謙、他的卑微,尤其從原本瘦弱的身軀,轉變為壯男,且擁有比凡人快速的新陳代謝功能以後,卻不見他忘了初心,這點尤顯可貴。眾多兵器中,他竟選擇防守型的盾牌跟隨他一輩子,足見其“以仁為貴,仁者無敵”的偉大情操。故,當《終局之戰》中他成功執起雷神之錘之際,我是感動……不對,是激動得無法自已。

《終局之戰》的成功,除了“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的設定,還有一點值得大力讚賞的,就是既能滿足漫畫迷的同時,又能延伸戲迷的情懷。比如美國隊長喊出早前曾在漫畫中引起喧嘩的“萬歲九頭蛇”口號的同時,還還原了《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Winter Soldier)中最精彩的電梯戰鬥場景,更找來其中幾位演員站在同一位置。此外,編導懂得適可而止的精神也值得褒揚,就像雖有驚奇隊長這等戰鬥力超強的角色,卻選擇將之“隱蔽”,非必要時絕不讓她出場,著重於從“彈指事件”倖存下來的幾位復仇者角色;又,雖迪士尼成功收購《X戰警》(X-Men)等角色版權,卻不立馬補拍金鋼狼甚至死侍的畫面,以饗觀眾(我甚至希望其中的逆轉關鍵會是死侍)。也因為這部《終局之戰》,讓之前幾齣不盡完善的作品,都有了一個交代——那是為顧全大局而必須的犧牲;雖仍有一些小瑕疵無法顧及,但終點至此,觀眾亦無須過於糾結。我只能說,電影高層鐵腕作風的堅持,有時需要時間以證明一切。


說到這點,就得回到故事劇情裡頭,當時《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中史塔克和羅傑斯之間的摩擦,皆起因自《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史塔克為未雨綢繆,造成奧創的爆走。來到《終局之戰》,遠見派的史塔克與務實派的羅傑斯甫見面,史塔克縱使身軀羸弱,依然重提舊事,再次針對此事質詢羅傑斯,令觀眾再次省思孰是孰非,而我始終選擇站在羅傑斯一方。當然,這課題在此也無需多加贅述,羅傑斯的“短視”(務實)、見有不公即刻反應的率性,最終都在他成功執起雷神之錘的一剎那,變成不值一談。而他跟史塔克之間的對立關係,內含的情感價值,跟他與酷寒戰士巴恩斯、獵鷹威爾森之間的情分,又不盡相同——那是建立在不打不相識上的情感,兩人雖沒明說,其實都在為彼此而活……故,《終局之戰》中,鋼鐵人最終的選擇,撇開“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的“文學價值”設定,他其實選擇了羅傑斯必會選擇之路;而羅傑斯回到過去,重過史塔克建議他的半退休生活。兩者原本各有自對生命的抉擇與價值觀,都因對方而改變,細思其中,真會感動異常。(巴恩斯和威爾森的被消失,我覺得是編劇有意為之,以免稀釋了史塔克羅傑斯於這集中的情感。)


其他角色的轉變


其他角色方面,撇除那幾位在上集“化為塵土”的角色變成打醬油角色(不比沒消失卻依然打醬油的驚奇隊長)之外,我覺得涅布拉的情感轉折最有戲。從《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到《無限之戰》,她一直在尋找、證明自己在父親薩諾斯心中的地位。跟葛摩菈同是薩諾斯的養女,卻總是比姐姐略遜;希望能討好父親,卻總欠臨門一腳,最終憤而離去,後來給姐姐曉以大義動之以情,選擇成了正義的一份子。此集她跟邪惡的自己對視,也是整部片子的一大亮點,正義或邪惡、天使與魔鬼意念之間的拉扯,都令我萬分緊張,結果替她感到安慰。

另一位值得一談的角色,是驚奇隊長丹佛絲。當MCU推出《驚奇隊長》,而且竟然安排在《終局之戰》與《無限之戰》之間上映,不禁令人浮想聯翩,猜想她會不會是逆轉戰局的關鍵(亦有人猜想會是困於量子領域中的蟻人朗恩)。我當時的心態是,要是MCU真的安排她作為機械降神,那就真的衰收尾了,結果果然沒令人失望——MCU大膽地將她安排為超級打醬油角色。戲後跟友人討論,提到丹佛絲在《終局之戰》中作用不大,甚至不用出場;要是她是作為一股希望,一股激勵眾倖存復仇者的力量,我想不如安排於《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中殉職的凡人考森驚喜(訝)登場,更有說服力。但想到考森雖在影集《神盾局特工》中復活,但不見得追電影的觀眾也會追看該劇,MCU自然考量到這點,才打消此念頭,或由始至終完全沒有這樣的構思。(不過話說,要是《復仇者聯盟》中,尼克·福瑞向丹佛絲發送求救訊號,當年借權杖給洛基到地球搗亂、未收齊無限寶石的薩諾斯還有戲演麼?不就直接給丹佛絲KO……)

說到薩諾斯,他在《無限之戰》中的“平衡論”,我覺得是有他的道理,也認同他的野心。放在現實來看,世界人口不斷增長,自然生態逐漸失去平衡,薩諾斯的“隨機消失”方式,看似極端,卻比“精英或富人方有生存價值”的俗世論更為公平。故,他這使壞的目的,我覺得設計得跟《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中小丑的目的——沒有目的,純粹失序——一樣,並非完全邪惡到極致,觀眾也不會對其恨之入骨。來到《終局之戰》,索爾終於把奄奄一息二〇一八年的薩諾斯砍頭以後,二〇一四年的薩諾斯乘著時光機來到二〇二三年,因預見了自己達成使命後,倖存者的反應與自己想像中相去甚遠,才有“打掉重練”、真正毀滅一切的決定,才成了讓人懼怕、引起反感的壞人。而當史塔克彈指,輪到薩諾斯一夥逐漸消失,眼看夥伴個個灰飛煙滅,獨剩他萬念俱灰,他也似乎輕易接受了這事實、這失敗,什麼也沒說,只坐下等著命運降臨於己。這設定我尤其欣賞,即突然從原本的反感,因為一個行為,轉而對他產生些微憐憫,在心中對他說:沒關係,這次失敗,下次再來……至少另一時間線的你還會繼續為這野心而前進。

總的來說,“無限傳奇”是我繼《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之後,夯過的角色最多、宇宙觀最恢宏龐大,風靡了最多影迷(從一天卅五場的場次、最早場八點半至午夜場三點鐘),故事、品質都能保持在中上等級的電影系列。能順利活過過去十一年直至系列的一個終點,絕對是一種福氣。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只是片名誤導觀影心態——《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



二〇〇〇年代,吉勒摩戴托羅執導的《地獄怪客》系列電影,個人並不很熱衷。故,當重啟版《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Hellboy)釋出消息時,非擁躉的我也沒多少期盼。電影上映後,有善心人士勸我抱平常心看待就好;也在網絡上發現一大落負評,其中包括電影幕後高層的決裂,比電影情節更精彩的消息。

也許是事前調整好心態的關係,覺得電影並沒那麼不堪。劇情確實有點支離破碎,編導太貪心,把太多東西硬塞進僅二小時的篇幅內,造成角色眾多,卻沒有足夠篇幅交待人物性格;剪輯也很零落,節奏怪異;最可惜的是,觀眾完全沒法代入主角地獄怪客的內心糾結——我根本不曉得地獄怪客存在片中的意義,似乎就只因為名字掛為片名,所以必須存在,然後藉著其存在之便,輪番“引見”其他次要角色。與其說他是主角,不如說他更大的作用是“登台階”。

——這是需要觀眾自行腦補的電影。

若電影幕後高層不合的傳聞屬實,《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故事線仍勉強算是完整。也許,電影最大的錯誤是,把配角當主角,主角卻淪為配角,方激起眾怒,欲事後彌補業已來不及……關於這點,我真心覺得台灣譯名實在貼心,特地加了個副標“血后的崛起”,向觀眾說白主角是反派血皇后,全片就圍繞在她試圖拼湊被封印於各地的殘肢斷體,以完成她千年以前被亞瑟王阻止的野心。原片名是個謬誤,該更正為“Blood Queen”。


而我覺得新版做得比舊版好的一點,就是血漿的使用。當超英雄題材氾濫,觀眾幾乎審美疲勞時,難免要有一些較重口味的,以讓觀眾能“撐持”下去,如《死侍》(Deadpool)、《羅根》(Logan),甚至較早期的《特攻聯盟》(Kick-Ass),都是限制級超英雄漫改作品的典範。《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也朝這風格挺進,尤其一幕地獄怪客力抗三個巨人時,是全片唯一的精彩高潮戲;結尾的四大惡魔從地獄穿越過來大肆破壞的重頭戲,反而像卡板一樣假,毫無緊張感可言。

總括來說,《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雖然不堪,但難保未來五年、十年經過時間洗練後,不會成為Cult Film經典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驚濤佈局



“《驚濤佈局》(Serenity)不錯看。”這是我戲後第一時間下的評語。幾天之後,待心情稍微沉澱,撰寫這篇觀後感時,邊寫邊細思慢想——這戲真的好看嗎?

故事講述一個漁船船長貝克低調地在加勒比海一座無名小島上過活,沒人知道他的過往與身份,直至他的前妻凱倫循線找來,提議他一個謀殺現任丈夫的陰謀,連帶掘出貝克的真實身份與灰暗過去……

《驚濤佈局》會深獲愛看希區考克風格的驚悚電影迷喜愛吧……我想。片中處處的神秘感,還有男女之間的迷情殺機,都會令人回到那彷如上個世紀的場景;安·海瑟薇特地為戲做了一個金髪裝扮,加上臉頰上的迷人黑痣,在在重現當年世人審美觀下的金髮尤物造型(雖然放在海瑟薇身上,我覺得是毀了演員的美)。以上種種,都是我邊欣賞邊剖析劇情的觀影樂趣。

而戲的下半部,當貝克跟不屈不撓的神秘業務員碰面並經歷一番長談後,戲也正式進入揭秘的環節,層層結構逐一剝解——小島、貝克、海釣、謀殺、情慾等等,背後竟藏有一個對父親無盡的思念,以及深受家暴影響的成長中受創心靈。當秘密揭曉那一刻,我相信許多觀眾除了“噢,原來……”的豁然開竅,也少不了開譙,說這什麼故弄玄虛的爛片!而我以為,此片其實安插了不少線索,如片首就有一段明顯異常,初看時莫名其妙的線索,只望觀眾動腦思考,從中尋樂。


《驚濤佈局》的英籍編導史蒂芬·奈特,在好萊塢業界算是小有名氣,雖執導作品不多,但編撰過多部電影劇本,包括《蜘蛛網中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Spider’s Web)、《同盟鶼鰈》(Allied)、《天菜大廚》(Burnt)、《黑幕謎情》(Eastern Promises)【筆者極力推薦這部!】等;執導過的電影僅三部,除了這部《驚濤佈局》,另兩部是《失控》(Locke)和《夜刑者》(Redemption),都是非商業片,卻能吸引大咖演員如湯姆·哈迪和傑森·史塔森演出,可見奈特的地位;而他們的參與演出,亦加重了電影的“星味”,較能引起觀眾注意。

回到文章首段自設的問題:《驚濤佈局》真的好看嗎?如今想來,除了電影節奏略嫌緩,但就是要緩,才能讓觀眾注意細節,思考,找線索,在虛實之間,抓出真相,發掘真理——我想,電影是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