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1月8日 星期六

當執行正義需要計算代價

台灣電影《96分鐘》以一場炸彈攻擊案掀開序幕,拆彈專家宋康任(林柏宏飾)因此事件退出前線。三年後,他跟同為刑警的妻子黃欣(宋蕓樺飾)搭乘台北直達高雄的高鐵,接到前上司李傑(李李仁飾)發來警訊——列車上有炸彈!宋康任必須在列車疾駛的96分鐘內,找出並拆除炸彈,挽救整個列車上乘客的性命。

96分鐘》是台灣首部以高鐵為主舞台的動作驚悚片,在劇本打磨上足見用心。編導利用封閉空間與時間壓迫的雙重限制,營造出懸疑張力。高速行駛的列車既是現代社會高效率的象征,也譬喻了群眾無法逃脫的困境——所有人都在時間軌道上前行。戲裡多位角色都背負各自的秘密及創傷:有者為三年前的案件心懷虧欠,有人對制度失去信心。編導透過他們的交織,展現人性在極端壓力下的複雜面貌,令主角形象更立體。

我欣賞的是,影片提出的倫理命題——「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抉擇:是以犧牲少數拯救多數,還是堅守個體的不可侵犯?宋康任因當年做出「理性」判斷,良心倍受折磨,前上司李傑卻堅信「必須有人作出痛苦決定」才稱得上專業。兩種信念的碰撞,揭示了人性的灰色地帶,也讓觀眾思考:正義究竟能否量化?若生命必須以數字計算,誰又有資格成為劊子手,去按下那顆決定他人命運的按鈕?

此外,導演設置「whodunit」的懸念,讓策動一切的幕後犯人也身處列車之中,暗中操控全局。可惜的是,這部分的線索鋪陳不足,觀眾無法真正憑邏輯推理找出列車內的真兇是何人,更多只是等待劇情揭曉。影片後段揭示犯人如何利用人性弱點、操控他人執行計畫,我也嫌說服力不足。

最近看多了《名偵探柯南》劇場版,歹徒動輒制造足以摧毀整棟高樓大廈的爆炸,令我好奇爆破設定的合理性,以及原材料的來源。《96分鐘》炸彈的威力、製造過程、獲取方式都模糊略過,令我有點不是滋味。我知道這不是影片重心,只是個人觀影習慣使然。

最為可惜的,是結尾情緒上的處理。高潮過後本應快速收束,導演卻不讓觀眾自行體會,不斷補上解釋與情緒延伸,此舉無疑畫蛇添足,稀釋了原有的力度。若能將片長控制在96分鐘內,刪除冗贅且無意義的煽情和伏筆,讓觀眾在靜默中消化餘韻,我想效果反而更好。

無論如何,《96分鐘》仍是值得肯定的嘗試。它不完美,卻提出了道德與人性議題的探討,引爆人心深處那顆「是否值得拯救」的問號。人在現實高壓下,就似身處於被迫前進的軌道上,不停計算得失與代價,為生存作抉擇。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也許,根本沒有所謂正確的決定,唯有不欲後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