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瑞秋要出嫁


電影有一種拍攝手法,場景不需無限擴大,只需狹小空間;角色不多,只求對白精簡准(就算囉嗦個一大堆也沒關係,最重要能夠清楚地交待故事),就會是一部好看的作品。對恐怖電影而言,這種攝製手法最近正夯,信手拈來就有《鬼入鏡》(Paranormal Activity)系列;至於劇情片代表,則選今天欲分享這部《瑞秋要出嫁》(Rachel Getting Married)。

會去查找《瑞秋要出嫁》,説穿了還是爲了Anne Hathaway。電影開始的那一刻,發現乃是一部非商業電影,興奮了一下。影片述説KymAnne Hathaway飾)離家很久(主要是在戒毒所内進行戒毒療程),因姐姐Rachel的婚事而重返老家,她的出現,使原本平和的婚禮徒增變數,也意外勾起家人間多年難解的問題,醖釀出一場家庭大戰……


可以確定的是,《瑞秋要出嫁》在觀衆之間一定會出現兩極化的評價——被商業電影寵壞眼球的觀衆,絕對會評“他媽爛到不行”、“不知所謂!”;至於本人嘛,只覺久旱逢甘露,偶爾觀賞這類“似藝術非藝術”的作品也ok,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發現透過對白來呈獻故事的“絕活”。或者說,它更像是一部舞台劇。

這部長達133分鐘的作品,對白多到不行,其中穿插僅有的音樂權充過場——都是為配合婚禮而籌備、呈現各國色彩的音樂,完全沒有“動作戲”(要算是也只一瞥而過:Kym與伴郎Kieran打炮),非常考驗觀衆耐力,同時亦考驗導演的掌鏡功力及對電影的堅持。


對白中,述説了這一家人的過去,以及所有家庭成員對Kym的感覺——不舒服。還以爲對她有偏見是因爲其毒癮,但隨著劇情進展,又帶出了Kym何以繼續沉淪毒海的始作俑者——與父親離異的親生母親。如此慢慢地抽絲剝繭,竟發現這和諧的一家人,都有不正常的一面——其母親不知爲何讓當時已受“毒害”的Kym照顧小弟,造成小弟意外身亡,Kym也因此愧疚不已而繼續沉淪;父親活在喪子之痛中,久久無法釋懷,片中一幕Kym不慎拿出小弟舊有的餐具,父親見了立馬變臉,是對仍活著的子女的不公;正值人生大事的Rachel,與妹妹吵架時突然來個“作弊”,告知自己懷孕,藉此扭轉劣勢,大家原本對Kym的怨懟都“轉移”到她的喜事上……如此這般不斷施予Kym的語言暴力,本人看著看著,會開始產生一股無名的不舒適。

若要“遵循”一般看電影法則,必須有個英雄角色來支撐觀衆的審美標準與道德天秤,這部片子此“重責大任”,很自然地就落在較有名氣的Anne Hathaway身上。於是,觀衆(如我)就會漸漸發覺,整部電影對Kym非常不公,所有人事物好像刻意刁難她、算計她,對她避之唯恐不及……這是本人無意中發現《瑞秋要出嫁》好玩的一面。


談回首段的紀錄片攝製方式,在《瑞秋要出嫁》中表現得渾然天成,尤其高超的剪輯手法,有讓觀衆產生置身現場的錯覺。好幾幕群戲,明明就知道攝影機穿插在人群之間,可是鏡頭一切換,原本該出現攝影機的地方卻毫無跡象——唯一“作弊”的是,那位新郎從戰地回來的親戚,手握攝錄機,導演偶爾“借用”他所攝,剪進電影裡頭,高招!

說到導演Jonathan Damme,來頭可不小,《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戰略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皆出自他手,近年淡出商業電影行列,轉攻紀錄片市場,手搖式鏡頭對他而言,屬小兒科。

至於Anne Hathaway這位甜姐兒,處女作《麻雀變公主》(The Princess Diaries)距今已經十四載,驚訝她在這部電影中仍猶如“凍齡”般,且演技與外貌兼具,是好萊塢難能可貴的才女。《瑞秋要出嫁》是她少數接拍的非商業電影,也因她而令整部電影的質素提升不少。


電影最後,Kym聯絡勒戒所護士到她家載她回去“屬於自己”的地方,遠離這似近還遠的“家人”,是對他們(甚至社會)最大的控訴——有時候,我們習慣向陌生人傾訴自己的心事,反而與家人疏離;這,沒有對錯,只是人生常情,尤其活在如今的雲端時代,自會身不由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