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你的福,我能再相信人了——《羅生門》
別再做情人 做隻狗 做隻貓 不做情人 做隻寵物至少可愛迷人——〈愛與誠〉林夕作詞
不要灰心 錢沒再賺 失戀再談 只有生命不能重來 所以珍惜它的精彩——〈你是我的OK繃〉浪花兄弟、周杰倫作詞
我要養狗,也已想好要給他取的名字——“哥吉拉”(唸“斜”一點的話就是“狗基拉”)。
我自小就愛(某種)狗,那種鼻子尖尖的,不要卷毛的,要看起來很有靈性,該可愛時會裝可愛,心情不好時會不好惹,就連主人去撩牠也會反頭過來作勢欲咬的那種……隨著見過的品種越來越多,後來下定決心,以後就養——柴犬。而且是要較罕見的白色或黑色,茶色太普遍,我要的是天下無雙。
現在養狗,當然時機未到。我是這樣想的:據說,柴犬一世狗只認一位主人(以及主人身邊的家人),所以,為表彼此公平,我一世人也打算只養牠一隻狗。狗狗時間的一年,等於人類時間的七載,故,一世人只養一隻狗的話,那我必須等到五十歲左右才開始養。狗的平均壽命可以去到十五年,那時我也六十五歲了(順利挨醬久的話),牠走沒多久,我也跟著去;或我走沒多久,牠也就隨著我的步伐,走入小路盡頭的空地,在那重聚……
五十歲養一隻一歲的狗,很多東西可以教牠、訓練牠,比如說——要牠主動去馬桶方便,還要自己按下沖水鈕;訓練牠只吃“自己人”給的食物,其他人的施捨一律不准碰(免得被毒死);訓練牠一見到昆蟲(尤其是蟑螂),就一掌拍下去然後銜去馬桶沖掉;要牠不怕其他動物,如貓狗猴子等,打架的話,我會跟牠站在同一陣線,一起開打,絕不讓牠退縮,“哥吉拉”名堂的霸氣,不能這樣輕易瓦解。
會產生以上這美好的人生憧憬,其實是看了幾部電影產生的“後遺症”,無論是專打溫情牌的寵物電影,還是災難片,甚至驚慄片的怪獸電影,都是漸漸潛移默化置入我腦中、心中的參考。而其中影響最深的,是好萊塢二〇一四年版《哥吉拉》(Godzilla)和日本電影《心動奇蹟:瑪莉與三隻小狗的故事》。
******
替我將來的心靈寄託取名“哥吉拉”之念頭,始於看了電影《哥吉拉》之後。我覺得,台灣給這片子取的譯名,其實非常用心。話說一九九八年,好萊塢製作了一部同樣名為《Godzilla》的怪獸電影,台灣譯名《酷斯拉》。那版本中的怪獸,長得像《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裡的暴龍,而且是個壞傢伙,在城市中造成無數破壞,還專吃人。據說這《酷斯拉》的出現,日本原創公司大感懊惱:怎麼美方向日方買下版權後,竟把這神獸轉變成如此邪惡?
(當然,一九九八年後日本也出品了多部哥吉拉電影或特攝劇,但都沒傳到我的“收片網絡”,我也沒特地跟進此題材;只是看了一部二〇一六年版《正宗哥吉拉》,跟《哥吉拉》比簡直不知所謂。)
直至二〇一四年的《哥吉拉》,美方方把這隻神獸“扶正”,還另創了一對專吃核輻射垃圾的怪獸穆透(M.U.T.O,Massive Unidentified Terrestrial Organism)為歹角,對地球生態造成極大破壞;而神隱多時的哥吉拉,“趁勢出現”,當人類正為如何剿殺這三頭巨獸而頭疼不已時(連最先進的武器都對牠們無效,正準備使出最終殺手锏超強破壞力的核子彈予以兩敗俱傷;至於穆透專吃核廢料,核子彈對牠會有破壞效果嗎?電影內有說明),一日本怪獸學家芹澤博士卻認為,哥吉拉並非跟穆透一夥,而是來擊殺穆透,讓地球生態取得平衡的正義一方……
這整部電影的氛圍,營造得超好,前四份三的片長,觀眾只見到主角哥吉拉的局部面貌,而牠幾次在大城市中與穆透正面交鋒,畫面都會臨時“切換”掉,如在夏威夷的首戰,就被剪到遠在美國本土的男主角福特家裡,他兒子山姆從電視中看見這支極似電影的新聞片段。編劇主要還是以人類視角為出發點,交待他們的情況,同時也用人類“同步思考”,解說這三頭巨獸的來源。這種一直吊觀眾癮的手法,會讓想要一窺哥吉拉全貌、看牠們戰鬥,造成大量破壞慾望的苦逼觀眾,愈覺苦逼;而當情緒正醞釀到極點時,電影最後的四份一,即把鏡頭聚焦於最終的戰場上,一解觀眾苦悶。單憑這點的“用心良苦”,我就給電影高評分。
至於兩方戰鬥得如何精彩,我就不多加說明了,只是編劇還刻意讓哥吉拉時不時跟福特有眼神接觸,增加牠的人性(有網民透過這類眼神或肢體動作揣測哥吉拉心理,說得蠻有見地、頭頭是道),也為此增添人類在大自然下的越加渺小……而電影最後,哥吉拉躺下來睡了一覺,起來後就此潛入海裡,不帶走一片雲彩,只留下片片殘骸,等待下一次的帥氣登場。
回到之前提起的譯名,台灣把這版本譯做《哥吉拉》,特地跟之前的《酷斯拉》做區別,翻譯者的用心,我領會了。
(後來電影公司決定組成一個“怪獸宇宙·MonsterVerse”,以《哥吉拉》為序曲,第二部《金剛:骷髏島·Kong: Skull Island》於二〇一七年上映,卻淪為劇情單薄的{災難}爽片。亦曾有傳言指《環太平洋·Pacific Rim》會列入“怪獸宇宙”中,《金剛:骷髏島》中怪物從地底出現的設定,跟《環太平洋》裡的設定相近(還有也別忘了景甜!);後《環太平洋2:起義時刻·Pacific Rim: Uprising》上映,證實乃流言,虛驚一場。)
******
《哥吉拉》讓我替狗狗省卻取名時想到腦暴的困擾,而《心動奇蹟》則讓我加深對柴犬的認識,以及喜愛。
《心動奇蹟》改編自真人真事。二〇〇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當地時間下午五時五十六分,新瀉縣中越地方發生六·八級地震,前後造成六十八人死亡、四千餘人受傷。電影劇情集中在發生強震時,山古志村中一家庭成員之間的故事。地震發生時,家裡只有爺爺和孫女;父親和孫子則適逢在外,安全被帶往災黎的臨時集合地。爺爺護著孫女困在殘垣敗瓦中好幾個小時,憑著他們家養的柴犬瑪莉和三隻小狗的陪伴,以及瑪莉的機警,死命糾纏前來村莊搜救的救災人員前往該處,成功救出兩爺孫。只是,他們沒法將四隻狗狗一同帶離災難現場,留下牠們自生自滅一段時間……
當瑪莉救出家人卻被拋下,衝著漸飛漸遠的直升機奔跑、吠叫;而直升機上的孫女對著地面上的救命恩“犬”哭得撕心裂肺時,很難不觸動觀眾心靈——就連我這等神經線失調的人,也深受感動。
就這樣,電影就在人類與柴犬之間相互剪輯、交叉之下,劇情順時序地發展下去。十六天後,這一村人回到家鄉察看受損情況時,這家人是希望尋回那四隻柴犬。最終,當瑪莉英雄歸來般的出現在山坡頂端,昭示著經歷十六天幾乎斷糧的克難後仍能存活,這勵志無比的奇蹟,是讓當地災黎堅持下去的腎上腺素、動能。於我,柴犬已經是犬種中的最頂層了。
我認為,《心動奇蹟》難免煽情,但賺人熱淚乃是次要,其攝製的最重要目的,或許是為了激勵日本這隨時發生地震,或其他天災的國家。而流傳到來馬來西亞這國度,也同樣對一些觀眾(如我)取得激勵效應——生活已經夠苦逼了,讓毛寵物來相伴、取悅彼此吧。而電影最終,打著“請勿一時感動而衝動飼養”的標題,這句警語更顯現電影公司的用心。真的,就像我,感動歸感動,但要飼養,還得耐心等到五十歲那年。
******
大多人的認知裡,《心動奇蹟》是一部關於生命的電影。於我,它是,《哥吉拉》亦是(雖然它給觀眾的感覺,更多的是毀滅、災難而附帶的痛快,以及懾人眼球的好萊塢式爆破場景)。因為《心動奇蹟》,我期待十七年後與柴犬邂逅;因為《哥吉拉》,我會盡量照顧好自己,盡可能活到那年,遇見哥吉拉的那一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