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終極戰士》(Predator)橫空出世,成了日後近四十年屹立不搖的經典科幻IP。這群以「成為最強者」為信條的外星獵手,電影作品數量不多,卻在漫畫界大受歡迎。縱然與《異形》(Alien)跨領域合作曾引起轟動,但在我心中,真正的經典,依舊是阿諾那部開山鼻祖,還有二〇一〇年的《終極戰士團》(Predators)。
沉寂了一段時日,直到二〇二二年,《終極戰士:獸獵者》(Prey)再次點燃我的熱血。故事時間設定在十八世紀的北美大草原,主角納魯是科曼奇印第安族的女獵手。外星戰士「空降」至此進行「成人禮」,把部落視為狩獵場,眾勇士接連慘死。納魯在一次次死裡逃生中,看清敵人弱點,策劃反擊,以智取勝。看完戲我覺得:這經典IP終於再次活過來了。
![]() |
| 《終極戰士:獸獵者》 |
今年,《獸獵者》導演丹·崔克坦伯格更連續端出兩部續作:串流平台動畫《終極戰士:時空獵襲者》(Predator:
Killer of Killers),以及目前在院線上映的《終極戰士:殺戮星球》(Predator:
Badlands)。這三部合起來,形成一條清晰的精神主線。
《時空獵襲者》很有趣:三位來自不同時空及地域的人類——維京女戰士厄莎、日本浪人鐮上憲次、美國空軍托雷斯——都曾是單挑外星戰士的獵物,也都靠能力及運氣倖存下來,於是「受邀」去最終擂台挑戰終極大BOSS。首部《獸獵者》是人類單挑;第二部則開始帶出合作迎戰的訊息。
![]() |
| 動畫《終極戰士:時空獵襲者》 |
我最喜歡的,是第三部《殺戮星球》。這集首次將主角從人類轉向終極戰士本身,講述德克因天生基因不符族群標準,被視為該淘汰(殺掉)的劣品,兄長為了保護他而犧牲,臨死前把他送上荒涼星球試煉。德克遇見「半身人」提亞,還有一隻類似猴子的奇異生物,一開始大家嫌棄彼此、相互利用,但經歷過一次次的險境以後,他們開始學會信任、互補、犧牲,最後靠團隊精神,克服不可能的難關及挑戰。
我起先是為了動作、血腥、爽快感入場觀看,沒想到在《殺戮星球》裡看到最觸動人心的訊息:團隊合作。這支雜牌軍共業夥伴,尤其德克從原本各自為戰,後來學會了彼此撐持。放到現實,無論工作、創業、生活、家庭、友情,人們常以為一個人夠強就能贏。但更多時候,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彼此互補,相信團隊作戰比單打獨鬥更有未來。
![]() |
| 德克在荒涼星球上結識只有上半身的提亞 |
對我而言,《終極戰士》三部曲不再只是「掠食者vs獵物」的爽片,而是用不同時代與角色身份,悄然無形地帶出一個訊息:人可以靠勇武生存下來,但靠信任與夥伴,才能提升贏下真正勝利的機率。若放在一起看,三部曲的進化軌跡也十分清晰:第一部是孤身求生,第二部出現互相協作,第三部則明確告訴我們——真正的強,是互補、信任、彼此託付。
這是我看完電影後,最想帶回現實繼續實踐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