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声音的演出——动地吟观后感



首次碰上动地吟,是在2008年吉兰丹州(忘了是哪所学校),当时因为远赴丹州公干,也顺道驻留该校,见识动地吟搞的是啥花样。但,开场节目廿四节令鼓之后,两三位老头上台闲话家常的当儿,我已离开现场,将动地吟抛诸脑后,往后几年也不再想起。我就是对这些诗歌朗诵没有慧根,当时我是如此的想……

时光飞逝,动地吟2012”十场的首轮巡回演出,是在墓园,噱头十足。我本身并非迷信之人,对鬼神之说也没诸多忌讳,只是敬而远之,有机会在墓园至深夜,何乐而不为?于是,就这样献身于动地吟了。当晚台上诗人、音乐人声音的演出,也实在让我动容,纵使没有惊天地(当时大晴天的,不见雷雨来袭),也该有着泣鬼神的程度……

至于次场地下动地吟,我又有幸出席。因场地空间的限制,出席的观众虽不比墓园,但在犹如地下碉堡的密闭空间,人头的攒动,有着人数比墓园还多的错觉。这场见不得光的盛会,在电影《叶问》其中一首配乐的带动下,正式开场!

从周金亮周老师《天使》一书中,我知道动地吟是由声音的演出演变而成。顾名思义,声音是动地吟最重要的元素,诗人音乐人的情绪,则是操作的工具。演出者在台上的爆发力,让我继墓园之后再次因声音而无法自拔,鸡皮疙瘩掉了满地。

动地吟能够如此顺利地撼动我的心灵,我认为周老师的那把琵琶厥功至伟。曾听过一句话:旋律代表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像是一个人的外表,是第一瞬间吸引人的一个元素;诗词则代表一个人的内涵、内心的想法,是诗人所经历、所感触的,也是他人必须花时间去了解的。我对诗的语言仅略懂,音乐造诣也只略懂,但两者加起来所产生的化学效应,足以令我陶醉其中,尤其那首〈歌唱林连玉〉,台上歌者朗朗而唱,周老师在旁伴奏;台下的合唱团,也随着旋律的起伏和声而唱。那在冷空气中荡漾的震波,仿佛透过传导体传导的电能,从脚板直窜上头皮。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我想……

我想,上帝要水就有水;缘分就像一圈大滚轮,该面对的,总有碰头的那一天,只是迟早的问题。四年前我与动地吟擦身而过,没想到四年后,我又卷入动地吟的滚轮下。如今剩下八场的动地吟,期待的同时,也开始恋恋不舍了。忘了说,我不再是以路人的身分来参与动地吟,而是幕后工作团队的一分子,也因为演出时身居幕后,所以全程是用听觉来感受动地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