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塔爾


通常,有兩種電影是我很難再翻出重看的。一是爛到不行(除非十多年後爛到成為邪典級別則再考慮),二是題材沉重得讓我難以招架、訊息量龐大到我只想退避,而且超長片,若不知死活要重溫,必定做足心理準備,才敢挑戰。《塔爾》(Tár)是後者的典型例子。

《塔爾》講述德國知名管弦樂團的首席女性指揮家莉迪亞·塔爾的故事。電影一開始,正處於事業巔峰的塔爾準備舉辦新書發表會,也將指揮備受期待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她無法預料到的是,接下來幾個星期,她的人生將會分崩離析……

起初,我以為《塔爾》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帶著認識一位著名指揮家傳記電影的心情觀賞,結果越看越感到不對勁。當戲演至塔爾事業漸走下坡(並非急轉直下)時,還期待她如何谷底反彈,帶出勵志元素。最終,塔爾從音樂界的神壇地位跌落,輾轉去到第三世界國家,憑藉唯一懂得的才藝謀生。雖然不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我認為它和科恩兄弟的經典作《冰雪暴》(Fargo)一樣,戲里的故事情節看似離奇,卻跟現實十分相似。

《塔爾》是凱特·布蘭琪將演技發揮到極致的作品。雖然知道那是表演,但感覺她完全跟角色融為一體,無論是指揮家的身份,還是卸下冷酷專業的面具後展現出內心微妙溫暖的一面;從一開始的鋒芒畢露,到逐漸墜落谷底的頹廢落魄,單單欣賞她的演技,已經令人大呼過癮。

電影序幕塔爾接受采訪的場景,主持人提出一個值得大家共同思考的問題:是否應該因為創作者個人的道德問題,而全盤否定他們在藝術上的表現?作為音樂領域的頂級人物,塔爾冷靜地否定這種過於偏激和無謂的抵制,她認為這樣只會對自己造成損失。我蠻認同她的觀點。


這類話題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影視圈較近的案例就有《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導演詹姆斯·岡恩,以及在DC宇宙中飾演閃電俠的伊莎·米勒,還有一些較早的例子,如伍迪·艾倫和羅曼·波蘭斯基等。他們為電影做出不可否認的貢獻,但如果將他們的私人行為做道德審判,是否就可抹殺他們的創作?

更值得思考的是,誰有資格去批判他們?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黑暗面,只是作為公眾人物,一旦犯下不雅或所謂“政治不正確”的行為,就會被媒體無情地放大,成為群眾的娛樂來源。在這資訊快速傳播、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人也很快就遺忘,除了那些受到傷害的當事人,其他關卿何事者會迅速尋找下一個目標,進行下一輪道德審判。如此不斷重複,只要自己不是主角,就可毫無限制、高高在上地加以批判。

也許我們可用《捍衛任務》(John Wick)中的一句名言來說服自己:“唯有規矩讓我們與動物不同。”(There are rules, they are the only things that separate us from the animals.)然而,規矩和道德的界限在哪,每個人內心的標準不盡相同。殺人放火或性侵肯定不可饒恕,但對更輕微的行為,又該如何評判,憑著什麽評判?這是個大哉問。在《塔爾》中,她所“犯”的罪,我認為至少她是表現真實的自己,而非偽裝。而她的藝術造詣和成就都憑著努力和實力獲取的,沒有作假。

總的來說,《塔爾》是一部訊息量龐大的電影,適合深入討論。前提是你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克服它稍嫌緩慢的節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