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猴子

改編自史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猴子》(The Monkey),非大製作,也沒A咖陣容,卻意外地拍出水準,甚至可以說超越了許多高成本恐怖片。這部電影的驚悚氛圍相當紮實,死亡場面驚心動人(魄),但它真正讓人意猶未盡的,還是那股潛伏在兄弟情與人性掙扎中的黑暗及執念。

故事圍繞在雙胞胎兄弟哈爾和比爾身上。比爾自幼喜歡欺凌弟弟哈爾,哈爾也總是逆來順受,直至某天,父親留下的詭異玩具猴子成了他反抗的出口。他對著猴子許願,希望比爾消失,沒想到詛咒卻降臨到母親身上,從此,兩兄弟的關係再也無法挽回。二十五年後,哈爾已成家,卻因害怕詛咒波及至親,選擇離婚,並跟孩子疏遠,僅一年見一次面。某次父子相聚時,久未聯繫的比爾來電,要哈爾回老家取回那隻猴子。殊不知比爾其實早已找到它,這次是要讓哈爾親眼見證詛咒發威,替母親復仇……

這類“死亡跟隨主角而來”的劇情,會不經意地掉入《絕命終結站》(Final Destination)般的設計,純粹比拚創意死法,但《猴子》勝在掌握了節奏與氣氛。二手商暴斃的序幕,直接替玩具猴子詛咒的威力做了鋪陳,後續死亡場面接連不斷,每次都險些波及哈爾,落在他身邊的人身上,形成某種惡意的宿命玩笑。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泳池觸電那一幕,比基尼女孩極盡誘惑、搔首弄姿地跳水,下一秒血肉橫飛,完美的肉體瞬間支離破碎,荒謬得令我忍俊不住笑出聲。這類帶點黑色幽默的處理,加深了恐怖程度。

比起驚悚元素,電影核心仍是兄弟情的糾葛。哈爾背負著愧疚長大,試圖逃離過去,但詛咒像是一隻無形的手,無論逃到哪裡,都將他拖回原點。比爾則活在恨意裡,認定哈爾害死母親,人生唯一目標就是讓弟弟承受相同的痛苦。哈爾一次次死裡逃生,彷彿是命運對他的憐憫,比爾卻沒那麼幸運,無法走出自己的心魔,最終的下場,既諷刺,又帶著一絲淒涼,還有一種惡有惡報的快意。

至於玩具猴子的來源,為何有如此魔力,電影沒名說。以我淺見,它是一個人性黑暗面的象征,因私心使然,希望不幸降臨於他人身上,結果無法人為掌控,其他人(尤其是最親的人)遭受自己發自內心的噩運時,會有何感受?是會覺得純粹巧合,再試一次,還是就此住手,放下執念,做好自己本分?

有些人選擇跟過去和解,走向光明;有些人則被執念吞噬,最終淪為怪物。人生要過得如何,選擇在於自己。

總括而言,《猴子》不只是一般的恐怖爽片,它還講述了人性的試煉,血腥尺度不輸B級片,故事也有深層的情感及寓意,值得推薦。若對小說感興趣者,也可以找來讀讀,看看金大師筆下的原著,又是如何編織這場關於詛咒與人心的遊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