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哪吒之魔童鬧海

二〇一九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我沒在戲院看(馬來西亞有沒上映也沒印象了),但坊間盛讚聲不絕於耳,金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傳到亂。後有機會在家中客廳觀賞,只覺還好而已,也許這動畫電影對中國觀眾來說特別有感,才會票房口碑雙豐收。

六年後的今天,續作《哪吒之魔童鬧海》面世,在中國春節檔殺得天翻地覆,票房盈收盆滿缽滿。馬來西亞則要等到三月份,才姍姍來遲上映,映前更引起小騷動——片商硬性規定,戲院不得做任何優惠,樂齡兒童票通通取消,我只將它看做是為電影造勢的商業操作。

撇開這些“預熱戲碼”,看了正片,驚覺這續集比前作提升何止一個檔次。故事、動畫細節、戰鬥場景的分鏡與節奏,全部升級,簡直值回票價!故事情節緊接前作結尾,哪吒和敖丙雖保住了靈魂,但即將魂飛魄散,太乙真人於是用七色寶蓮為二人重塑肉身,卻波折重重。仙妖對立、龍族內亂、滅族等危機紛紛出現,他倆多舛的命運再度翻江倒海。

《魔童鬧海》的主角,與其說是哪吒一人,不如說“哪吒+敖丙”雙主角設定更為恰當。哪吒的背景與性格在第一集已經完成了鋪陳,這一集,因敖丙上身的設定,觀眾看到更多的,其實是敖丙的成長線,哪吒反倒像是時不時醒來負責插科打諢惹笑彈(這樣說主角,有些不堪……)。如此劇本安排十分冒險,需知一個不慎,哪吒可能會變成邊緣人,但導演處理得當,角色塑造依舊穩健,觀眾依然買賬。

故事層面,仙魔對立、無量仙翁的偽善、龍族內鬥、申公豹的親情戲等等,都令電影張力層層疊高,觀眾情緒隨著劇情推進,一點點地拉滿,直至正邪決戰的爆發,才一口氣釋放,酣暢淋漓。電影最終,無量仙翁沒有真的被打趴,元始天尊亦從未現身,他對無量仙翁所作所為知情與否,抑或默許?這些都是為第三集而設的伏筆。

至於戰鬥場面,那場天空大亂鬥,視覺效果足可媲美好萊塢《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老實說,自二〇一九年《終局之戰》後,還沒遇過哪部電影的群戰戲能讓我熱血沸騰,直到《魔童鬧海》。無論是一對一的對決,還是鏡頭拉遠的群戰,在配樂及聲效的襯托下,全發揮到極致,看得人眉飛色舞,大呼過癮。

這部二個半小時的電影,從頭到尾無冷場,是我今年第一季最佳動畫作品。只希望第三集別讓人等上五六年,甚至像無量仙翁在戲裡那樣,苦等十年才能出關,那就太諷刺了。

回頭看這幾年《封神演義》的改編潮,魔童《哪吒》系列與烏爾善的《封神》系列可說是雙雄爭輝。《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精采萬分,到第二部《戰火西岐》卻開始失穩;《哪吒》則在第一集普普通通的基礎上,端出了可作為中國動畫電影的標杆續作,導演餃子不僅為中國動畫立下巔峰,也為自己設下難以超越的高牆。第三集別說要超越,光是維持這個水準,已是極大挑戰。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魔域女巫

我看片向來葷素不忌,凡是想看的,管他坊間口碑票房是高或低,只要緣分到來,都不錯過,孰優孰劣,自己看了評定。像這部《魔域女巫》(In the Lost Lands),未見任何評論,純粹衝著蜜拉·喬娃維奇入場。

故事改編自《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原著作者喬治·馬丁的短篇小說,講述一位希望獲得變換身形能力的皇后,雇了女巫格雷·阿里斯(蜜拉·喬娃維奇飾)替她捕抓擁有變身能力的狼人,奪取其能力。阿里斯隨後找上嚮導流浪漢博伊斯(戴夫·巴蒂斯塔飾),二人橫跨失落之地這片大陸前往目的地,他們必須克服眼前的重重障礙,也得抵擋從後追捕他們的教會勢力。

老實說,單從海報設計來看(我連預告都沒看),已做好此為低成本製作的心理準備,加上導演保羅·WS·安德森跟發妻蜜拉·喬娃維奇過去導/演搭檔的電影作品,都充斥著濃厚B級片味道,《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系列、《魔物獵人》(Monster Hunter)皆為如此,好不好看,端看觀眾。在我眼中,它們絕對不屬於殿堂級作品,沒有激發觀眾反思的社會議題或內涵元素,但作為閒暇時光的娛樂選片,則非常合適。

這部《魔域女巫》,不曉得是導演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不再,抑或我心境變老,不再像以往那般寬容以待,只覺這近二小時的觀影時光,是在浪費生命。既為奇幻冒險動作片,我不對其中邏輯過於苛求,但兩位主角歷經重重險阻、層層障礙之時,他倆的坐騎卻像是可以隨時收起藏在行囊,需要時再投出來變大,這設定我實在接受不來。

他們每次克服的難關,周遭環境可不是馬匹能通過的,像斷掉的火車軌道、唯獨纜車能抵達的另一頭……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胯下坐騎不見蹤影,我以為他們為了方便迎擊敵人而選擇放生,或先藏在一邊避風頭,之後再回來牽走,接下來的鏡頭只呈現他們身手俐落地迎敵,在千鈞一髮之際闖關,炸掉唯一的通道或闖關交通工具,甩脫追兵。我還在想,好吧,他們是放棄了坐騎,但下一幕,坐騎又神奇地出現,他們施施然地繼續前行。

這設定……也太魔幻了吧。一次可以是大意,若三番四次如此操作,我覺得編導是刻意貶低觀眾智商,大言不慚地表態:我就是這樣,你們要嘛接受,要嘛走人!

至於其他部分,我難看到優點,動作設計及場景很B級甚至C級;演員也許非常敬業,但因整體色調及電影基調,亦顯得非常做作不自然,每個人做一件事背後的動機,都像敷衍了事,為了能夠早點收工,也不管合不合理——就一整個很爛很廉價。

我沒看過原著,也非《權力遊戲》擁躉,但我嘗過超喜歡的奇幻原著被改得超級爛的難受滋味——史蒂芬·金《黑塔》(The Dark Tower)——這部《魔域女巫》改到如此,我都替原著作者及讀者心疼了。



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猴子

改編自史蒂芬·金短篇小說的《猴子》(The Monkey),非大製作,也沒A咖陣容,卻意外地拍出水準,甚至可以說超越了許多高成本恐怖片。這部電影的驚悚氛圍相當紮實,死亡場面驚心動人(魄),但它真正讓人意猶未盡的,還是那股潛伏在兄弟情與人性掙扎中的黑暗及執念。

故事圍繞在雙胞胎兄弟哈爾和比爾身上。比爾自幼喜歡欺凌弟弟哈爾,哈爾也總是逆來順受,直至某天,父親留下的詭異玩具猴子成了他反抗的出口。他對著猴子許願,希望比爾消失,沒想到詛咒卻降臨到母親身上,從此,兩兄弟的關係再也無法挽回。二十五年後,哈爾已成家,卻因害怕詛咒波及至親,選擇離婚,並跟孩子疏遠,僅一年見一次面。某次父子相聚時,久未聯繫的比爾來電,要哈爾回老家取回那隻猴子。殊不知比爾其實早已找到它,這次是要讓哈爾親眼見證詛咒發威,替母親復仇……

這類“死亡跟隨主角而來”的劇情,會不經意地掉入《絕命終結站》(Final Destination)般的設計,純粹比拚創意死法,但《猴子》勝在掌握了節奏與氣氛。二手商暴斃的序幕,直接替玩具猴子詛咒的威力做了鋪陳,後續死亡場面接連不斷,每次都險些波及哈爾,落在他身邊的人身上,形成某種惡意的宿命玩笑。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泳池觸電那一幕,比基尼女孩極盡誘惑、搔首弄姿地跳水,下一秒血肉橫飛,完美的肉體瞬間支離破碎,荒謬得令我忍俊不住笑出聲。這類帶點黑色幽默的處理,加深了恐怖程度。

比起驚悚元素,電影核心仍是兄弟情的糾葛。哈爾背負著愧疚長大,試圖逃離過去,但詛咒像是一隻無形的手,無論逃到哪裡,都將他拖回原點。比爾則活在恨意裡,認定哈爾害死母親,人生唯一目標就是讓弟弟承受相同的痛苦。哈爾一次次死裡逃生,彷彿是命運對他的憐憫,比爾卻沒那麼幸運,無法走出自己的心魔,最終的下場,既諷刺,又帶著一絲淒涼,還有一種惡有惡報的快意。

至於玩具猴子的來源,為何有如此魔力,電影沒名說。以我淺見,它是一個人性黑暗面的象征,因私心使然,希望不幸降臨於他人身上,結果無法人為掌控,其他人(尤其是最親的人)遭受自己發自內心的噩運時,會有何感受?是會覺得純粹巧合,再試一次,還是就此住手,放下執念,做好自己本分?

有些人選擇跟過去和解,走向光明;有些人則被執念吞噬,最終淪為怪物。人生要過得如何,選擇在於自己。

總括而言,《猴子》不只是一般的恐怖爽片,它還講述了人性的試煉,血腥尺度不輸B級片,故事也有深層的情感及寓意,值得推薦。若對小說感興趣者,也可以找來讀讀,看看金大師筆下的原著,又是如何編織這場關於詛咒與人心的遊戲。



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極盜戰

之前錯過《極盜戰》(Den of Thieves),直到最近留意到院線上映續作《鑽石大劫案:極盜戰》(Den of Thieves 2: Pantera),心想或許首集真的不錯,電影公司才願意開發續集,才在機緣下觀賞了二〇一八年的這部動作片。

故事講述一群前海軍陸戰隊員組成的悍匪,鎖定了防守嚴密的美聯儲,計畫幹一票驚天大案,洛杉磯警長部重案組硬漢尼克早就盯上這夥人,等著在他們動手前將其逮捕……

編導為序幕安排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槍戰戲。那幾把重機槍掃射發出的“砰砰砰”聲效,以及鏡頭前治安官中槍時的暴力呈現,可謂先聲奪人,使人更好奇、關心接下去的故事發展。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接下來近一小時的篇幅,幾乎是交待、剖析正邪雙方角色背景的文戲——傑瑞德·巴特勒飾演的主角尼克,工作上是個嫉惡如仇、破案率高超、手段狠辣的硬漢,但另一個身份,卻是個失敗的丈夫及父親,妻女對他充滿疏離感。他可以跟同事花天酒地,在酒肉池林中洩慾,隔天整個人還帶著宿醉的不適上班,但一進入工作模式,他便徹底換了個人似的,可以專注於眼前的案子,思緒清晰地鎖定嫌犯動機及目標。

至於那群劫匪,雖然幹的是非法勾當,但他們重視彼此,如同兄弟,家人間關係融洽,這種對照形成強烈反差,讓人不禁思考,到底誰才是所謂的好人

當不斷被灌輸這幾個要角的背景設定,耐心漸被消磨之際,高潮戲終於到來——當劫匪正式行動,整個節奏也隨之緊繃起來,警方悍匪鬥智鬥勇,誰都想預判對方的預判,殺出生路。雙方在街頭正面交鋒時,子彈滿天飛,場面火爆,心跳也跟著槍聲越加快速,當時我內心最大的糾結,就是不知該支持哪一邊。

尼克扭曲的家庭觀及人格,讓人難以絕對認同;劫匪這方,雖是罪犯,但又展露較有人性溫暖的一面,讓人不免希望他們能有成功脫逃的機會。這種道德灰色地帶的描述,也是電影高明之處,它把槍戰提升到一種令觀眾有著情感上的拉扯,而不只是純粹的動作場景。

至於這壓軸槍戰以後的劇情反轉,我個人覺得是畫蛇添足了。在此不劇透結局若何,看官請自行觀賞。

整體來說,《極盜戰》還算是蠻有誠意的警匪片,動作場面夠狠夠暴力,角色塑造夠細膩深入,故事敘述有層次,雖然這些鋪陳導致整體節奏有些拖沓,但看完後還是會感到意猶未盡,這點或許才是它贏得開發續作機會的最大因素。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美國隊長:無畏新世界

二〇一九年將漫威影業推至神壇的《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面世,隨後至今,漫威的重心似乎一直努力再造堪比這巔峰水準的作品,可惜事與願違,大多作品連當年黃金時代一半的風采都未達標,有些甚至品質低劣,不知所謂。觀眾審美疲勞、超英故事模式套路罐頭化,種種問題都必須面對,無法迴避,但漫威也無回頭路,只能繼續嘗試以新角色、新故事重燃熱潮。《美國隊長:無畏新世界》(Captain America: Brave New World)就是其一。

過去的美隊系列令人著迷,因為它在超英類型片的框架內,揉進間諜驚悚、政治陰謀等元素,《無畏新世界》也嘗試走回這條老路。故事聚焦於“原獵鷹”山姆·威爾森繼承美國隊長衣缽後,如何應對新的國家級危機。與MCU其他充滿多元宇宙、時間悖論的作品相比,這種較貼近現實的地面戰鬥,更合我心意——美隊和鋼鐵人內戰時,就知道我支持哪一派系了吧?

但現實是,電影的格局,比想像中小。而且小很多。

劇情走向簡單直接,山姆為調查一起牽涉美國總統的重大陰謀,四處奔走追捕幕後黑手。它沒像過去輝煌時期的漫威作品,稍微劇透就會削弱觀影體驗,畢竟故事沒太多驚喜,就是線性推進、層層揭露內幕過程。它不像《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那樣緊扣人心,也沒有《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的情感衝擊,就只是穩穩發展,不會讓人眼前一亮。第一幕營造出來的懸疑氛圍,確實激起觀眾好奇心,跟隨著山姆深挖內幕,可看到最後,幕後黑手的動機及目的攤開來時,就有種“哈?就這樣?”雷聲大雨點小極大的落差。

此外,沒看過劇集《獵鷹與酷寒戰士》(The Falcon and the Winter Soldier)的觀眾,可能也會對山姆的內心掙扎少了共鳴。要是沒看過《無敵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或《永恆族》(The Eternals),亦會對一些角色的登場不明所以。但即便事前補完這幾部前作,《無畏新世界》始終缺乏一種令人咀嚼回味的價值。

當然,它也不是毫無優點,至少動作設計和戰鬥場面保持一定水準,飛行追逐、徒手格鬥一應俱全,稱不上驚艷,也並非敷衍了事。最值得讚賞的,是山姆這位新美隊的定位,不像史蒂夫·羅傑斯那般強大,沒有超人類血清加持,只是個普通人,靠意志和信念扛下這份重責大任(戲裡是美隊,戲外則是MCU試圖藉此起死回生的作品)。這“凡人也能成為英雄”的精神,確實觸動到我……少許。

只是,當一部“美國隊長”電影只是“還算流暢”,就真的非常十分可惜兼無奈了。過去幾部,都是為了鋪陳比它格局更恢宏的《復仇者聯盟》續作,《無畏新世界》與之相較,就顯得渺小異常。它不難看,只是平庸,沒驚喜,沒震撼……對美隊系列而言,是最大的遺憾。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黑鷹折翼:摩加迪休之戰全紀錄

紀錄片並不完全代表真相,它只是導演剪出來的故事版本。觀眾看到什麽,都是導演想讓觀眾看的;沒看到的什麽,或許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部分。

二〇〇一年雷利·史考特的戰爭電影《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講述一九九三年美軍在索馬利亞摩加迪休的一場惡戰,兩架黑鷹直昇機被擊落,地面部隊被瘋狂圍剿,苦撐近十五個小時,才狼狽撤離。故事緊湊,節奏明快,槍林彈雨,爆炸連天,腎上腺素飆升,美軍英勇奮戰……電影以美軍為主視角,把索馬利亞武裝民兵塑造為大反派。

二〇二三年,馬來西亞導演鄭建國拍了《MALBATT:Misi Bakara》,為當年事件補充了一塊拼圖——該場戰役的救援主力是隸屬聯合國的馬來西亞軍隊MALBATT部隊。巴基斯坦軍本來也參與,但因夜間裝備不足臨時放棄,唯獨MALBATT深入虎穴完成艱巨任務。這在《黑鷹計劃》裡,僅用一句對白帶過。

NETFLIX的《黑鷹折翼:摩加迪休之戰全紀錄》(Surviving Black Hawk Down),以紀錄片形式,再現這場戰役。三集內容,從各個角度回顧當年:受訪者包括美軍倖存者、當年深受兵燹之苦的索馬利亞普通市民、武裝民兵,還有一位拍下並存留許多珍貴影像的攝影師。

紀錄片確實比《黑鷹計劃》多了不少索馬利亞人視角,其中包括兩位當年執槍跟美軍對抗的武裝民兵。他們談起美軍時,表露出的不只有單純仇恨,還帶著切身經歷的憤怒。其中一位本來只是個開車謀生的平民,某日被美軍攔下,二話不說將他視做武裝民兵,連解釋機會都不給,便揍個半死,於是他順其意,加入民兵,抵抗老美。索馬利亞人不是天生仇美,他們是人,他們會憤怒,美軍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野蠻行徑,反而短暫團結了因內戰分裂成兩派的索馬利亞人民。這點,諷刺意味十足。

只是,《黑鷹折翼》依然有所保留。MALBATT這救援受困美軍撤離的關鍵,在紀錄片裡同樣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可見,歷史不只是由勝利者撰寫,也是由掌控鏡頭的人決定。

《黑鷹計劃》和《黑鷹折翼》,兩個大同小異的故事,兩種不同風格的呈現。前者是好萊塢商業大片,後者是披著真實外衣的紀錄片,觀眾可以再看《MALBATT: Misi Bakara》,湊齊更多碎片,補充更多,但不是百分百的事件全貌。

NETFLIX曾把轟動一時的強尼·戴普/安柏·赫德世紀審判做成紀錄片,也略過不少YouTube直播審判時看到的畫面,可見紀錄片不一定比虛構杜撰的電影更接近真相。勿盲目相信鏡頭,以為紀錄片就絕對客觀、公正。多看、多聽、多思考,不輕易被任何一種敘事或立場,單方面牽著鼻子帶著走。

所謂真相,是看觀眾願不願意自行再深入尋找、挖掘。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

還是要提一提本地賀歲電影,據說破了空前記錄,加上中港也“貢獻”不少作品,春節期間百花齊放,同時讓群眾選擇困難、眼花繚亂。十餘部賀歲片/賀歲檔上映的作品,我只看了《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並非不想看其他的,只是實在抽不出時間。

話說,我沒在戲院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因為當時被人吹捧得天上有地下無,直至最近《戰火西岐》上映在即,才在NETFLIX觀賞,果真名不虛傳。故事緊湊,動作戲精彩,該有的驚悚及暴力元素也處理得恰好,還會讓人細思極恐,是那種戲看完了,才驚覺時間已過去近二小時半。於是,自然對《戰火西岐》抱有不少期待,希望像《魔戒》那樣,下一部格局更恢宏,觀影體驗更上一層樓。

《戰火西岐》故事緊接《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講述姬發避走西岐,準備迎戰鄧嬋玉、魔家四將率領的殷商大軍。幾番交手,姬發和鄧嬋玉雙雙墜入激流,遠離主戰場,在林中幾日相處下,竟對彼此產生曖昧情意(這故事走向令我啼笑皆非)。另一邊廂,哪吒和楊戩把剛被斬首的殷郊屍首帶往昆侖,元始天尊正猶豫是否該犧牲千年修為,不計代價復活眼前這位未來的天下共主……

《戰火西岐》給我感覺不過不失,沒有上一部精彩。從預告來看,予人最有氣勢的魔家四將,在戲裡智商卻極低——我忘了原著《封神演義》中他們的設定若何——那使調虎離山之計解決魔禮青的“釣魚”大計,亦彰顯不了姜太公的智者風範。提及姜子牙,他那種極度隱晦、講話只講一半的作風,我真恨不得巴他幾巴掌,再施於一頓拳打腳踢,敵方大軍壓境,還在那裡要我們猜謎撚有型。

如前文所述,姬發和鄧嬋玉這對CP,我不敢恭維,且搞得姬發的性格設定惹人嫌,那兒女私情/子民性命的孰重孰輕,都因他的優柔寡斷,使我感覺支持錯人,還很拖戲。好在鄧嬋玉選角確是成功,那爾那茜的演出,加上後來她跟殷商太師聞仲之間的“無間道”和遭背叛戲碼,以及比姬發更果斷,人民百姓福祉為先的初心,令這角色反客為主,為電影增色不少。

不得不提的是,那半途從天而降的殷郊法相,CG效果也令人搖頭。我明白《封神》是奇幻故事,但這三頭六臂的詭異設計……拜託別來一個顏色跟背景對比那麼大的好麼?若這是一種驚悚元素的呈現方式,那跟上部的手法比較,優劣立判。這如同jump scareCGI,我覺得乃是“返璞歸真”,回到十餘年前中國電影一味炫技,故事劇本卻粗製濫造的年代。

不過話說回來,《封神》這系列始終比那些大改魔改爛改的《西遊》電影新鮮得多。雖然《戰火西岐》沒能延續上一集的驚艷,但至少我還能接受這改編的故事,該有的戰爭大場面也依然具備,只是少了些,不夠過癮。

總括而言,《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不爛。如果你是為了大場面而來,那值得一看;但若是想看到更深層次的角色成長,則可能會敗興而歸。至於下一部,只希望導演和編劇給觀眾一個真正扣人心弦的封神完結篇。